《食物的消化》
(
教材分析
)
上节课学习了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人体要获得食物中的能量是要通过对食物的消化的,所以本节课学习食物的消化,顺理成章。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是本节的的基础,对于消化的概念科学表述及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验证唾液对食物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设计与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动手能力非常重要。同时要注意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食物在胃肠中的消化则是进一步讲述食物的消化,在这节课中让学生详细了解了消化系统的各部分结构,对于学生深刻理解食物的消化起到很大的作用。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2、阐明消化的概念。
3、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
4、列举淀粉、蛋白质、脂肪消化的起始部位。
5、说出各消化器官的主要消化酶和功能。
6、说出淀粉、脂肪、蛋白质的分解产物。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通过学习消化器官对消化功能的适应,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道理。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学生对消化过程的探究;
消化系统的组成;
各消化器官内有哪些物质被消化;
大分子营养物质被分解为哪些物质;
一日三餐的生理依据及胃肠的生理保健。
【教学难点】
探究食物在口腔中消化的过程;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可以通过对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消化作用的适应性的介绍来体现。
(
课前准备
)
1、教师准备:
淀粉溶液、馒头、碘液、蒸馏水、试管、烧杯、玻璃棒等;人体消化系统挂图。
(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回忆我们上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学生:学习了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我们要合理安排膳食。
教师:很好,那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学生:糖类、脂质、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教师:非常好。这些物质中有些物质我们的身体可以直接吸收,有些物质则不能,那这些不能直接吸收的物质是怎么吸收的呢?接下来我们学习的内容将会解决这个疑问。
【讲授新课】
一、食物在口腔中消化
教师:对于上述我们身体不能直接吸收的物质,我们的身体是有办法制服它们的。通过的方式则是消化,那什么是消化呢?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0页,查阅消化的定义,大声读出。
学生: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的过程叫做消化。
教师:好,同学们要记住消化的定义。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在只吃馒头的时候,随着你咀嚼的次数变多,会感觉到馒头越咀嚼越甜?
学生:有这样的时候呀,那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的实验,来解决我们心中的疑问。同学们认真阅读第10页上小辞典和技能卡中的内容,进行实验。
学生:好。
教师:教师巡视,并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
教师:好,看同学们都完成了实验,同学们都很棒,操作能力都很强,那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到碘液是可以变蓝的。
教师:好,那接下来的实验同学们看到什么?
学生:唾液对馒头进行了消化,将馒头消化为麦芽糖,麦芽糖是不能遇碘液变蓝的。
教师:同学们很棒!唾液是由口腔中的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麦芽糖是由甜味的,所以馒头越咀嚼越甜。
学生:原来是这样呀。
教师:在吃食物是我们的舌头也没有休息,它有什么作用呢?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食物的消化起什么作用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同学们实验时要注意实验安全,特别是水浴加热时避免烫伤。
学生:按照课本中给出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教师:哪位同学说一下实验结果?
学生:馒头渣的一组加入碘液基本不变蓝,说明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了,馒头块一组加入碘液后变蓝,淀粉没有分解。
教师:由此结果可以说明牙齿、舌有何作用呢?
学生:牙齿把食物由大块分成小块,舌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
教师:很好。消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消化道的机械作用,把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与消化液混合,并不断地把食物向消化道的下端推送,这种消化方式叫做物理消化。另一种是由消化腺分泌消化液,通过消化液中的各种消化酶,分别将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结构复杂的有机物加以分解,使之变成结构简单能够被吸收的营养物质,这种消化方式叫做化学消化。关于化学消化我们可以看一看课本上12页的化学消化示意图。在消化过程中,这两种方式的消化互相配合,同时进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式物理消化过程;口腔内有三对大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分解食物中的少量淀粉为麦芽糖,这个变化过程是化学消化。口腔中的消化是消化食物的开始,可以初步消化少量淀粉。
学生:认真听讲。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牙齿的咀嚼属于物理消化。那么牙齿对食物的消化有什么重要作用呢?牙齿是口腔内的重要器官,它对食物的消化有重要作用。食物被嚼碎,易与消化液接触,被消化酶分解。如果“囫囵吞枣,食而不化”,食物咀嚼不充分,就会直接影响消化的进行。所以,吃东西要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青少年容易患龋齿,牙齿有病会影响咀嚼,加重胃肠负担,引起消化不良。有人常用牙齿咬过硬的东西,把牙齿当成钳子和起子使用,这样容易损坏牙釉质,而牙釉质损伤后不能再生,所以要注意保护牙齿。
学生:点头同意。
二、食物在胃肠中消化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食物在口腔中消化,这是对食物进行了初步消化,我们的身体要对食物进行彻底消化,才能得到更多的能量?那食物接下来是在哪里消化的呢?都有哪些身体结构进行参与呢?接下来我们学习消化系统。同学们观察课本15页的图1-11,回答这个问题。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呢?
学生: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口腔中有牙齿、舌、唾液腺、咽、食道、胃中有胃腺、肝脏;胰腺、小肠、大肠等。
教师:很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口腔和牙齿的作用,这里不再赘述,接下来学习胃。展示胃的结构图。胃里有什么结构?
学生:胃壁,粘膜。
教师:哪类食物在胃中消化呢?
学生:蛋白质。
教师:在蛋白质消化中什么物质起了重要作用呢?
学生:胃液中的蛋白酶。
教师:同学们阅读第15页第二段话,说出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
学生:短时间内容纳大量食物。
教师:好。那么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学习小肠。请同学们观看食物在小肠中的消化过程视频。看完之后,哪位同学讲一下你认为消化的主要场所在哪儿呢?
学生: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淀粉、蛋白质、脂肪都是在小肠中彻底被分解。
教师:这些物质都被分解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教师:很好! 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都是小分子物质,这些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大肠没有消化功能,是形成粪便的场所。
学生:认真听课。
教师:那同学们知道人为什么要一日三餐呢?
学生:只吃一顿饭的话会饿。
学生:每天吃太多饭的话容易不消化。
教师:同学们说的意思对,不同的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不同我们吃的常是混合性食物在胃中停留约4-5小时,所以要一日三餐。胃和肠对食物的消化非常重要,那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它们呢?
学生:每天按时吃饭。
学生:少吃零食。
学生:不能暴饮暴食。
学生:吃饭后要休息一段时间在进行运动。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就学到这里。
三 、总结反馈,提高能力
教师:好,今天这一节的内容就学习完了。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学生:食物在口腔中消化,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食物中的淀粉消化。
教师:好。还有什么?
学生:学习了消化系统的构成。
教师:那消化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
学生: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口腔中有牙齿、舌、唾液腺、咽、食道、胃中有胃腺、肝脏;胰腺、小肠、大肠等。
教师:很好。还有其他内容么?
学生:学习了小肠和胃在食物消化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保护好它们。
教师:好。现在我们来做一下课后练习(课件16页)。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在口腔中和胃肠中的消化,让同学们对食物的消化有了全面的了解。通过对消化过程的了解让同学们对自身的消化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能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学生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