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同步课件:4《孙权劝学》两课时课件(共18+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同步课件:4《孙权劝学》两课时课件(共18+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5 20:07:21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孙权劝学
可吕蒙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他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没有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
情境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课时目标
了解本文的作者司马光,了解作品《资治通鉴》。
反复朗读,把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能翻译重点的文言语句。
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
卿(  )  涉猎( )
岂(  ) 邪(  )   
遂(  )  孰若(  )
qīnɡ


suì
shè liè
shú
识字记音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号迂叟,汉族,世称涑水
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
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
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
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著作有《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作者简介
强化巩固
作品 编者
评价
简介
《资治通鉴》
司马光
中国历史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本书共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历时十九年完成。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文章所叙故事发生于三国之初。孙权大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不久病死于江陵。鲁肃接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课文朗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孙权劝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 博士 邪!
古代君对臣。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当道,当权。
推托。
事务。
古时王侯的自称。
研究儒家经典。经, 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语气词, 后写作''耶''。
文章释义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粗略地阅读。
了解历史。见, 了解。往事, 指历史。
于是。
到, 等到。
经过。
才干和谋略。
不再是。
只, 只是。
如今,现在。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
结友而别。
另,另外。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对朋友辈的敬称。
知晓事情。
(1)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
读通读懂
1.词语的用法笔记
(2)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即更刮目相待(古义:另,另外。今义:更加。)
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3)一词多义。

当涂掌事(掌管,担当)
但当涉猎(应当)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拿)
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连用,可译为“认为)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卿今者才略,非复
吴下阿蒙!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
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翻译下列句子。
(5)士别三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1)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
(3)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
(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阿蒙了!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旧的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
孙权是如何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的
讨论探究
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学习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 难道只是为了了解古人的言行吗 学习了这个故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2.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呢
反思探究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劝学
孙权
(善劝)
吴下阿蒙
就学
吕蒙
(肯学)
赞学
鲁肃
(爱才)
刮目相待
启示:肯学,勤学(共16张PPT)
孙权劝学
课时目标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逐字逐句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揣摩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之处。
析读课文
“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卿言多务, 孰若孤 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
文白互读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鲁肃)
(吕蒙)
【参考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来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 请根据课文内容划分
1.三个层次分段落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课文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阶段 请概括。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略)
鲁肃赞学
2.三个情节读故事
说说下面这些人物如何证明或促进了吕蒙的长进
3.三个人物证长进
序号 人物 作用
1 孙权
2 吕蒙
3 鲁肃
序号 人物 证明或促进
1 孙权   
2 吕蒙   
3 鲁肃   
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并现身说法劝他读书学习。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吃惊的长进,鲁肃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证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下面三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性格,有什么作用。
4.三次态度显性格
句子 性格 作用
蒙辞以军中多务
蒙乃始就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句子 性格 作用
蒙辞以军中多务      
蒙乃始就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用军务繁重来推托,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特点。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不再推辞并知错就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回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
①使文章有起伏;
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③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吕蒙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
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就学,才略长进惊人的故事,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写作特点
1.言简意丰的语言描写。
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神态、性格、心理,又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结果。看似简略的闲笔,却是匠心独运。
2.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
文章重点写了孙权劝学及劝学的结果,对于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则一笔带过,而后通过鲁肃的赞叹来揭示吕蒙学习的结果。这样描写既叙事简练,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畅谈收获
(8)只要发奋学习,就能学有所成。
(1)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不要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
(3)不能因为事务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并付诸行动。
(5)不但自己要学习,还要带动身边的人也学习,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孙权劝学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原因)
学必有得
鲁肃叹学
非复吴下阿蒙
印证变化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学法)
孤常读书 大有所益(好处)
吕蒙就学:蒙乃始就学
结友而别
《劝学》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拓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