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同步课件:2《说和做》(2课时,共25+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同步课件:2《说和做》(2课时,共25+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5 20:57:45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学者
民主战士
回顾旧知
课时目标
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第一部分
哪些词句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治学的目的、态度与精神
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 这样起笔好在哪里
文章又是怎样围绕起笔的内容进行记叙、议论的
1.哪些词句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治学的目的、态度
与精神
“吃尽”“消化尽”“远射”“衰微”“文化药方”等词语,准确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执着地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良药。
2.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
和“做”是怎样起笔的 这样起笔好在哪里
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摆到读者眼前的引文经过了精心挑选,言简意明。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文章采用这样的方式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呢 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3.文章是怎样围绕起笔的内容进行记叙、议论的
文章摆出了闻一多先生的语言片段以后,就围绕这一点记述他的“行”的事实。作者选取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的事实着力叙述:先叙他攀高钻坚的研究志趣,再写他研究的目的,然后写他“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的研究精神,最后写他辛苦凝结而成的硕果。作者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论证闻一多先生确实是“做”了再“说”,“做”了也没有“说”,照应了引文。为了使议论更有说服力,作者又简要地夹叙了两个事实:十年艰辛撰写了《楚辞校补》,又向“古典新义”迈进。
第二部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后“做”。文章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的事实,由“小声说”到“向全国人民呼喊”,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再叙他的“做”——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用他的“说”和“做”揭示其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第一部分的写法是先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第二部分写法是把闻一多先生的话插入作者所叙之事中,而这些话又是闻一多先生致作者信中亲笔所书,言导行,行证言,情真意切。作者在记“言”叙“行”的基础上,连用三节文字进行议论,展现其民主战士形象,讴歌他献身民主事业的无畏精神。
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现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结尾部分的排比段写出了闻先生“说”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的情状,再现了他昂首挺进的形象。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叩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产生敬仰之情。
与第一部分的写法有何不同 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精读探究
赏析句子
句子 修辞手法 作用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句子 修辞手法 作用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比喻
用典
比喻
比喻、
引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钻研古籍比喻为寻求宝藏,形象贴切。“钻探”一词的本义是“为了勘探矿床、地层构造、地下水位、土壤性质等,用钻机向地下钻孔,取出岩芯等样品供分析研究”,这里形象地说明闻一多先生对古代典籍的钻研之深。
语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有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方法。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先生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除了这些句子,同学们还觉得哪里写得好 自己说说。
示例:
我认为文中对闻一多先生的外貌描写写得很好。作者抓住人物特征,两个四字短语“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富有强烈的画面感,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者的形象,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精读探究
赏析语言特色
1.文章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
它对表达文章的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
2.议论在本文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文章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 它对表达文章的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篇文章虽是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但不少语句含有诗意,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有强烈的感染力。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十六个字,气势流畅,内容丰富,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钻研精神,精当凝练。又如,“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两个“不”,两个“无”,看来普通,但细细咀嚼,颇有韵味。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用灯火“漂白了四壁”地“动”。用“不动”来突出闻一多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的精神,再如第16,17,18段,感情如开闸的潮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倾泻出对闻一多先生英勇精神的高度钦佩与赞扬。结尾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是对闻一多先生人格的艺术概括,句式短促,音调高亢,节奏分明,言简意赅。
散文中适当运用诗意的语言能增添文章的深度,能更形象、深刻地表达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的主题,能以文中包含的感情、激情给人以激励、鼓舞。
2.议论在本文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作者夹叙夹议,实际上是以议论来架构文章的。第1,2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第7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8,9段是第二部分的纲领,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内容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的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臧克家曾在《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啊,闻一多先生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不断激励着我们前进。我们应时刻铭记这样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闻一多。
课堂小结
作为学者: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作为革命家:
说了就做
敢说敢做
行的高标口的巨人
优秀的学者
大勇的战士
板书设计
闻一多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拓展提升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别了,司徒雷登》
毛泽东赞扬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废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