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新湘教版 必修二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必备干货
课标解读
1、理解城镇化的概念、意义,针对问题能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2、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知晓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3、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本地区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①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②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③我国的城镇化
目录
CONTENT
01
城镇化
02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03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苏奥米国家极地轨道伙伴卫星(Suomi NPP)是美国最新一代气象卫星。其搭载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传感器,能够过滤掉极光、森林火光等非城市灯光,捕获到城镇中居民点、车流、路灯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教材图2—32是科研人员通过收集该卫星2016年多个月份的数据,合成得到的卫星影像。
1.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
2.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图2—32 世界夜间灯光影像
1.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
基本上一致。
2.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世界城市和人口分布不均匀。一般而言,城市夜间灯光明亮,农村夜间灯光暗淡或无灯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灯光明亮,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地区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
图2—32 世界夜间灯光影像
讲练结合
某团队利用大数据对上海市通勤率进行调研,并据此划分上海市的影响范围(如图)。内向通勤率是指居住在外围地区而在主城区工作的通勤率,外向通勤率则正好相反。
1.M地最有可能布局( )
A.大学城 B.临港工业区 C.海滨旅游区 D.金融商务区
2.上海主城区就业岗位的主要辐射范围可以延伸到( )
A.主城区外10 km以内 B.主城区外30 km以内
C.整个上海市 D.除崇明岛之外的上海市
解析:第1题,M地外向通勤率高,内向通勤率低,说明大量居住在主城区的居民前往郊区M地工作。故M地最有可能是大型工业园区,最有可能布局临港工业区。
第2题,距离上海主城区30 km以内地区内向通勤率大部分都高于1.6%,30 km以外地区内向通勤率基本都是0.6%以下,可以推测上海主城区就业岗位的主要辐射范围在主城区外30 km以内。答案:1.B 2.B
城镇是现代化经济的地域载体,也是现代生活方式的载体。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渐进过程,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城 镇 化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在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一、城 镇 化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进城务工人员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成为城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在大多数城镇,工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中 国 城 市 化 模 式
考点拓展
1.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不同点:珠江三角洲,侨乡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毗邻港澳,与港澳经济互动,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长江三角洲, 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相同点:都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46、47页)
2.图2—34为不同年份杭州市主城区及附近地区的遥感影像,其中红色表示植被,分辨率为30米。读图,完成相任务。
(1)结合地图资料,判读图中代表杭州城区的影像色调,并勾画出图中杭州城区的大致范围。
(2)查阅杭州市1984年、1991年、2008年、2016年的市区的人口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制作人口、经济总量等变化曲线,简要说明人口、经济增长与杭州城区空间扩张的关系。
提示:不断增长的人口是经济活力的重要表现,促进城市扩张,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
(46、47页)
1984年
8月4日
1991年
7月23日
2008年
7月5日
2016年
3月5日
图2—34 不同年份杭州市
主城区及附近地区遥感假彩色影像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起源于早期的农业文明地区。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的城镇发展极为缓慢。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进入 20 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到 2050 年,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 2/3。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涌现出伦敦、巴黎、纽约、东京、上海、香港等世界级大都市,并带动了城市群的整体提升。城市群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形成了规模宏伟的大都市带。
讲练结合
中东某国面积近165万 km2,1986年全国总人口约4 945万人,城镇人口比例大。下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为该国1986~2016年总人口、城镇人口、人口增长率和城镇化率变化曲线。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该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影响最大的是( )
A.优越的位置 B.丰富的资源 C.高新技术产业 D.悠久的历史
2、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代表该国城镇化率增长的是( )
A.①曲线 B.②曲线 C.③曲线 D.④曲线
3、未来30年,该国城镇化率( )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缓慢增长 D.缓慢下降
解析:第1题,该国位于中东,有丰富的石油资源,选B。第2题,由“1986年全国人口约4 945万人”可知,③为总人口曲线。加之该国城镇人口比例大,城镇化率应超过50%,故④为城镇化率增长的曲线,选D。
第3题,④曲线代表该国城镇化水平,故未来30年,该国城镇化率缓慢增长。答案:B D C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城市群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形成了规模宏伟的大都市带。比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北美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我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这些大都市带具备雄厚的综合实力和强大的辐射功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经济中枢。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一)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工业化促进早期城镇化的进行。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大多在 75% 以上,甚至高达90%.主要特征是人口高度集中,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相对发达。现代交通和互联网显著提高了城镇运行效率。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镇绿化率保持在比较高水平,城镇历史文化保护也得到普遍重视。
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居民陆续向外迁移,一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缘区迁移,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一些大城市在周边建设了一系列卫星城和工业区。大多数城市家庭拥有小汽车,加之交通条件的改善,市区范围明显扩大,城市边缘区发展较快。
城乡一体化明显,大城市人口减少,出现郊区化
讲练结合
“收缩城市”指的是城市人口流失、失去活力的城市现象。我国城市收缩的常见要素有资源状况、产业活动、地理位置等。
1.导致上海附近城市发生收缩现象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自然资源短缺 B.承接产业转移
C.地理位置偏远 D.产业结构不当
2.城市收缩易导致的结果是( )
①人口减少 ②环境退化 ③空间收缩 ④交通拥堵 ⑤经济衰退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3.对城市收缩可起到较好抵御作用的是( )
A.高校、大型交通枢纽 B.商场、汽车修配厂
C.大型影院、批发市场 D.三甲医院、小学校
解析:第1题,上海附近城市有着和上海相似的产业结构,但区位条件不如上海优越,使得产业发展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发生收缩现象,故选D项。
第2题,城市收缩会使一部分人口、产业外迁,所以会使人口减少、空间收缩、经济衰退,环境问题和交通拥堵会得到缓解,故选B项。
第3题,城市功能区在城市中的合理布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城市收缩的影响,此类城市功能区常见的有高校、大型交通枢纽、三甲医院等,它们均具有较强的对外辐射能力。大型影院、小学校、商场等主要服务城市内的人口,故选A项。答案D B A
(1)城镇化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主要标志) ②城市数量增加,等级提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形成城市带;
(2)城镇化作用: ①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乡村对外开放程度,带动农村发展; ②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区域发展水平。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 →城市郊区化 → 再城市化 )
①郊区城市化:郊区形成城市,是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过程,城市规模膨胀,处在城市化加速阶段。
②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城市化水平的再发展 ①人口向郊区、卫星城迁移,城市人口减少,城市中心区萎缩; ②产业向郊区、卫星城迁移,郊区建有大型商场和绿地;③城区与郊区(卫星城)之间有高速公路连接。
成因: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交通、居住、环境条件变差;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条件改善。
③再城市化: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市中心衰落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吸引专业人员回城居住
。
考点拓展
讲练结合
北京在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近几年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及市级行政中心迁至城市副中心一通州,已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1.由图表中数据推测( )
A. 图示期间远郊区人口增速最大
B. 郊区人口快速增加主要是由于中心区人口迁出
C. 北京市人口迁出人员主要从事第三产业
D. 2000年以来北京的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第1题,远郊区人口由315万增长到870万,增长速度最快,A正确。城市中心区人口仅减少了14万人,而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口增长幅度远远大于这一数值,B错误。人口迁出人员所从事产业有可能是第二产业,也有可能是第三产业,C错误。2000年以来北京的人口增多,但是随着多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环境质量并没有不断恶化,D错误。答案:A
讲练结合
北京在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近几年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及市级行政中心迁至城市副中心—通州,已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2.近年来,北京逆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 )
A. 社会经济发展 B. 政府政策推动C. 对外交通发展 D. 乡村条件改善
3.逆城市化对北京的影响( )
A. 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 B. 城际交通建设速度减缓
C. 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 D. 北京房价得以最终遏制
解析:第2题,逆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雄安新区的设立及市级行政中心迁至城市副中心—通州,为政府政策。第3题,逆城市化现象有利于北京淘汰部分落后产业,集中力量发展新的主导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A正确。逆城市化增加了人口流动,使城际交通建设速度加快,B错误。逆城市化促使劳动力人口外迁,加剧了北京的老龄化程度,C错误。北京房价没有最终遏制,D错误。答案:B A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1950年,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仅3亿多,2015年则激增到27亿多,平均增速为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
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也遇到一些问题。
“虚假城镇化”,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没有工业,政府没有采取宏观调控措施,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生活条件,南美洲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属于这种情况。
“滞后城镇化”,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发生,限制城市化发展,城市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发挥,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情况。
198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2%,发达国家为70%,发展中国家为29%,而中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9%,说明我国城市化滞后,也表明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水平过低,工业化孤军深入。
讲练结合
扩展强度指数是指城市内某空间单元扩展面积占该城市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非洲国家坦桑尼亚基戈马市主要以高密度低层建筑、大量贫困人口自发聚居形式扩展,下图示意2000~2014 年基戈马市建成区扩展强度指数的变化。
1.图示时期,基戈马市城市化处于( )
①加速阶段 ②稳定阶段 ③郊区城市化阶段 ④逆城市化阶段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推测基戈马市( )
A.环境承载力大 B.管理效率高 C.土地利用效率低 D.城市污染少
解析:第1题,该类用地面积2007年-2014年间的扩展强度指数最大值向着郊区方向移动,③正确;城市用地面积扩大,说明城市化在加速发展阶段,②错①正确;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在城市化后期,坦桑尼亚城市化水平整体较低,不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④错,因此选①③。
第2题,亚基戈马市主要以高密度低层建筑、大量贫困人口自发聚居形式扩展,城市管理效率低,城市污染大,B和D错;该区域经济欠发达,科技水平低,环境承载力小,A错;相对于高层建筑,低层建筑的土地利用效率低,C正确。1.C 2.C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三)我国的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显著拉动了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1978—2017年,由17.9%上升到58.5%,平均每年约增长1.0 个百分点。2017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1亿,市辖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已经达到165个。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达63.89%(上海88.10%,北京86.60%),预计2030年将达到66%左右,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
我国城镇化的推进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讲练结合
近年来,浙江省致力于培育特色小镇,即“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特色小镇一般选在城郊接合部。钱塘智造小镇位于杭州东部,是以智能工厂为主体的特色小镇。
(1)据图分析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分布特点。
(2)简述浙江省特色小镇一般选在城郊接合部的主要原因。
(3)简述特色小镇的建设对杭州市主城区的影响。
(1)分布广泛;北部比较密集,南部比较稀疏;多沿河分布。
(2)城市资金充足,城郊接合部交通便利;靠近城市,人才众多,科技力量强;距离主要市场近;土地价格较低。
(3)分散主城区的职能;分散主城区人口;缓解主城区交通拥堵状况;改善主城区环境质量等。
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
实践应用
(50页)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要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要进行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以人为核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制,改善人居环境。;二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三是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四是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避免城市过度膨胀带来“城市病”;五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六是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城镇有记忆、有特色、有风光,注重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镇智慧式的管理和运作。
优化提升东部地区的城市群,培育壮大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抓紧建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北部湾等重点城市群,完善城市群的协调程度,提高城市群的载荷能力,增强城市群的带动能力 ,扩大城市群的国际影响力。
讲练结合
下图为我国2013—2019年城镇、农村人口数量和城镇化率图。
1.图中反映我国( )
A.城镇与农村人口总量不变 B.城镇化起步较晚
C.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 D.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2.处于图中阶段的城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没有功能区划分 B.住房居住紧张
C.大量人口外迁 D.大量工厂外迁
解析:第1题,城镇和农村人口总量逐年增加,A错;该段时间是我国城镇化的加速阶段,不能反映起步时间,B错;城镇化速度快,增速有所放缓,C错;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D正确。 第2题,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和郊区化阶段,城镇人口增加,规模扩大,城镇功能分区更加明显和复杂,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工厂集中分布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A、C、D错;随着城镇人口增加,出现了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教育医疗压力大等问题。1.D2.B
1.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想一想,产生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相同点: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不同点:发达国家工业化早,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75%---90%),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分布较为合理,大都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50%左右),城市发展不合理(亚洲、非洲的滞后城市化;拉丁美洲的虚假城市化),大部分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原因:工业化起步晚,二战后人口增长过快,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
(51页)
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
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完成表格内容。
(51页)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快,呈加速趋势
城镇化动力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人口流动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城镇建设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基本协调,问题仍不少。劳动力就业是首要问题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能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进程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另外,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发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
城镇化并非单纯的城镇人口增加和城镇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如何降低城镇化对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使生活、生产、生态环境协调统一起来?为此,人们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的目标,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
实践应用
(52页)
智慧城市运用数字城市技术,将城市中的人和物的信息按照地理位置进行组织,通过网络获取并传输海量数据,借助云计算进行实时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到控制系统,再进行智能化控制,从而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
目标
发展更科学,
管理更高效,
社会更和谐,
生活更美好。
图2—39 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示意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都市区、城市群和城市圈不断涌现,一些学者将特大城市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周边的小城市,形成各有侧重、联系紧密的空间组织形式。如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 Howard)针对英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另外,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借助“绿色缓冲区”,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三个大城市,乌得勒支、哈勒姆、莱顿三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的小城市联系起来,形成绿心状城市群。
(53页)
图2—40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示意
图2—41 兰斯塔德城市群示意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想一想,建设田园城市的优点和主要问题分别有哪些
优点: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建设新型城市,把城市生活便利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利于城乡统筹发展;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主要问题:田园城市理论的乌托邦特征非常明显,现实可行性差。
(53页)
图2—40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示意
图2—41 兰斯塔德城市群示意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2)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有哪些优越性
大面积的农田、绿地有利于改善都市区的生态环境;环状生态格局利于控制城镇规模,疏散城市职能;减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3)议一议,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结合我国人多地少和社会发展阶段实际情况,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的精髓,开展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和建设。
(53页)
图2—40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示意
图2—41 兰斯塔德城市群示意
(53页)
图2—40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示意
图2—41 兰斯塔德城市群示意
田园城市理论认为要兼顾城镇的社会机遇和乡村的自然环境,有助于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
兰斯塔德城市群形成一个既分工又联系的有机整体,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可明显减轻“城市病”。
(54页)
图2—42 移植的大树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刮起了一股“大树移植风”,从移植大树再发展到搬迁古树。北方某沿海城市耗资 2 亿元“邀请”50 万株大树进城,以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南方某沿海城市从广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购买了 5 000 余株树龄在 100~400 年的古树来装扮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无疑是正确的,但大树移植费用昂贵,最大代价是要“牺牲”大量无辜的大树,眼下近距离移植技术的成活率仅60%左右。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移植古树还违反了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擅自买卖属于违法行为。一棵苗木要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说。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耐心地让小树在城市生长。
(54页)
图2—42 移植的大树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 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
水资源缺乏,洪涝灾害多发。
(3)你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
内涵: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措施:统一规划;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种植适生的本土植被;花、草、灌、林相结合;依法保护绿地。
净化空气、吸烟滞尘、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讲练结合
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基本出发点,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2017年4月1日,我国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我国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人口较少,土地面积广,以农业用地为主,是河北省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
(1)简析我国选择在雄安建新区的原因。
距北京、天津近,有利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转入和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有公路、铁路与京津等地相连,交通便利;有较大面积湿地,生态环境好;多农业用地,新区建设用地充足。
(2)雄安新区的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必要性。
北京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用地紧张,地价高;“疏解”有利于缓解北京的城镇化问题。
(3)“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是雄安新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指出雄安新区生态城市建设所采取的合理措施。
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比重;合理规划城市,加大湿地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排放;加强宣传,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工业化与城市化
1、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工业产能提高,刺激市场和商业中心发展,提供就业机会,人口、科技、文化、交通向城市集中,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加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2、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企业和人口集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拉动工业化发展。
实际举例:“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动力主要为对外开放。
“长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动力主要为大城市扩散。
考点拓展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
自然环境
1、不利:①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大气水热状况(热岛、雨岛、雾岛);密集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②水圈:破坏地表、地下水系统,降水、径流、渗漏产生再分配,排污、排水能力下降,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
③生物圈:破坏自然植被,生态环境恶化,热岛效应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④岩石圈:大量废渣影响城市土壤,耕地减少,地面沉降,海水入侵。
2、有利: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城市环境
1、不利:人口和产业活动集聚,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治安混乱;增加城市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
2、有利: ①自然生态系统(乡村景观)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城市景观),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合理城市化使自然景观和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 ②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改变就业方式,增强服务功能,带动整体区域发展;强化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
考点拓展
城市问题:长时期和高强度的产业活动
1、城市环境问题: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 、水污染、噪声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光污染和辐射污染严重。
2、城市交通问题:①交通堵塞(导致时间和能源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事故频发②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3、城市住宅问题:①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差,设备缺少②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③出现城中村、贫民窟
4、城市社会问题:①人口密集,就业困难②两级分化严重,贫困人群增多③人口老龄化严重④内城经济衰退⑤治安混乱
5、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①热岛效应 显著 ②地面沉降③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④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⑤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生物多样性少)。
城市问题不是每个城市都存在(新加坡、巴西利亚),由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不注重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导致,不是必然会出现的
考点拓展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1、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规模,分散人口和工业)。
2、城市环境问题:①大气污染:发展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增加绿地和湿地面积,推广洁净煤燃烧技术和新能源,使用清洁能源,实行集中供暖,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水污染:合理布局污染企业,适当分散污染源,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实行污水达标排放;雨水收集再利用,减少地面雨水径流,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减轻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同时减轻城市绿地土壤盐渍化。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及时清理和分类回收, 提高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率; ④建立绿化隔离带; ⑤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环境执法,建设生态城市。
3、城市交通问题: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交通网,合理布局城市道路,优先发展公交。
4、城市住宅问题:改善居住条件,改造城中村、棚户区,推进廉租房建设。
5、城市社会问题: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外来人员管理,制定人口迁入政策,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
6、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雨水回灌。
考点拓展
1、 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占用耕地和湿地,影响农业生产,湿地功能减弱,效益降低,人口增多,林地遭到破坏,入湖污水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大理古城的保护,人地关系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