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湖北省高三新高考考前猜题卷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湖北省高三新高考考前猜题卷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6 17:1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北省2022届高三新高考考前猜题卷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表是20世纪的部分考古学重要成果。
时间 考古地点 考古成果
1924年 南非西北的塔翁地区 发掘出大略6岁小孩的不完整头骨化石。此为非洲南方古猿属种,可能是人类的最初阶段,距今四五百万年。
1932年 印度与巴基斯坦接壤处(西瓦立克山区) 发掘出人类右上颌骨的破片、犬齿、两齿槽化石。此为腊玛古猿属种,距今1500—800万年。此属种肯尼亚、匈牙利、希腊、土耳其等地均有发现。
1975—1982年 中国云南禄丰县 发掘出人类头骨、颌骨、肢体、牙齿化石1000余件。属于腊玛古猿禄丰种,距今800万年。禄丰被誉为“人类起源的重地”。
这些成果可以说明
A. 中国的考古成果最权威 B. 古人类文明相互影响
C. 人类起源呈多元化特征 D. 人类最早起源于中国
2.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被周天子任命为东部国家的“伯”。在先秦“伯”与“霸”相通,本义是兄长。如果说周天子是天下诸侯之父,那么“霸”就是诸侯之长。材料反映出
A. 周天子权力得到加强 B. 宗法分封秩序进一步强化
C. 礼治的内核依然存在 D. 周天子的统治被彻底瓦解
3. 西汉景帝共有十四个儿子,七国之乱前已有六子封王,七国之乱后陆续立其余八子为王,并对原来的封王加以调整,将梁国分为五国。赵国分为六国。这一做法
A. 沿袭了郡国并行制传统 B. 一定程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合理解决王室利益分配 D. 有效发挥王国监郡的作用
4. 下表为唐玄宗与唐代宗时期与商业有关的部分诏令。据此可推知
时间 诏令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 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六月 禁百官置邸货鬻。
大历十四年秋七月 诏王公卿士不得与民争利,诸节度观察使于扬州置回易邸,并罢之。
A. 官员垄断邸店经营 B. 政府鼓励民间经商活动
C. 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D. 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
5.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性格发生了明显改变:在历经八十一劫难、耗过十四载春秋后,其自然本性中任性妄为的成分日益减少,遵守道德规范的时候渐多。这一性格变化体现出
A. 明代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宗教文化改变市民生活
C. 明代中叶特有的人文精神 D. 理学思想塑造政治伦理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在大生纱厂连年盈利后,便走上大规模、跨行业的扩张之路。但该厂无论在采用新技术方面,还是在强化内部积累方面,皆缺乏应有的力度,最终因信用风险凸显而被银行团接管。这说明近代民族企业
A. 生存环境恶劣 B. 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C. 忽视企业信用 D. 应提升核心竞争力
7. “宣统末年,国民革命革到了苏州,清廷在江苏的最高行政长官程德全也起来革命了。他命衙役准备了一根长长的竹杆,到得大堂屋檐下,手起杆举,挑落了几块檐瓦。巡抚衙门前,立即挂起了‘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招牌。程德全宣布,革命成功!清廷江苏巡抚大人,立马成了民国的总督。”从这段话可以看出
A. 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 D. 资产阶级掌握地方大权
8.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与敌人发行的日伪货币政策作斗争。1939年10月,冀南抗日根据地成立冀南银行,发行冀南银行币,1941年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银行券(简称“边币”),在新四军开辟的根据地,发行“抗币”。这一举措
A. 粉碎了日军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B. 进一步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C. 彻底解决了根据地物价猛涨问题 D. 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范围
9. 1953年以后,我国政府依据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各地对各民族的历史来源和实际情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鉴别.据此可推知,当时的民族识别工作
A. 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 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
C. 完善了基层民主政权的建设 D. 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
10. 1971年中国领导人利用中美乒乓球运动员在日本的民间交往,推动了被誉为“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乒乓外交”反映了中国领导人灵巧微妙的外交技巧
B.“乒乓外交”表明中国的国际战略意图已经发生变化
C.“大球”比喻中美的外交关系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D.“小球转动大球”是因为中国乒乓球运动在世界影响巨大
11.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演说家伊索克拉底赞扬奥林匹亚节说:“我们宣布体.我们共同来到一个地方,通过共同的祈祷与共同的献祭活动,回忆起存在于我们之间的亲属关系。”这一节日的开展
A. 促进了希腊城邦的政治统一 B. 维护了城邦之间的长久和平
C. 培育了希腊的文化认同意识 D. 传播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理念
12. 在11世纪末和12世纪初,意大利的北部诸城市都先后成立了公社,这些公社战胜了封建主发展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他们对商业和手工业采取保护的政策,并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具有世俗倾向的新文化,材料意在说明
A. 意大利最早出现文艺复兴的原因 B. 文艺复兴出现在意大利的根本原因
C. 城市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产生 D. 城市的新发展与新文化的相互作用
13. 英国自15世纪末开始海外探险和地理发现后,把注意力集中于西北通道和东北通道。从16世纪中叶起.英国开始对西班牙、葡萄牙传统的海外势力范围和殖民地进行渗透,觊覦富饶的亚热带、热带海洋和地区。这一变化体现了
A. 英国加快资本原始积累进程 B. 英国海上霸权最终确立
C. 英国探索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D. 世界殖民版图得到重划
14. 1834年,德国38个邦国中的18个主要邦国联合建立了关税同盟,废除内地关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1852年,德国在38个邦国中实行关税同盟。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 国内市场逐渐走向统一 B. 金融垄断资本日益扩张
C. 工业化的进程快速推进 D. 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15. 学者姚海通过众多历史细节的呈现将俄国革命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高度,如他在“二月革命”的记述中详细分析了天气因素对俄国政局的影响。这一研究方法
A. 旨在让历史研究变得鲜活生动 B. 还原了历史大事件的完整过程
C. 有助于增加历史叙事的可信度 D. 强调了自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16. 在20世纪即将落下帷幕的时候,西方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讨论更见热烈,出现了“新资本主义”“发达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第三次浪潮”“科学社会”“消费社会”等诸多见解和结论。这表明
A.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方兴未艾 B. 欧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新变化
C. 西方国家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D. 欧美国家社会多元化加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末社会大动乱及楚汉战争之后,天下残破,经济凋敝,直至文景时代方才得以恢复,汉文帝时,已经有对“厚葬以破业”的批评,在汉武帝专政时期,国力强盛,民间殷富,一时奢风盛起。西汉末年,奢侈之风愈为炽烈,汉成帝在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六月颁布的诏书中指出,公卿列侯亲属近臣“奢侈远像,务广第宅,治园池,多畜奴婢,被服绮榖,设钟鼓,备女乐,车服嫁娶葬理过制,吏民慕效,浸以成俗”。
——摘编自王子今著《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材料二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达和商业资本的发展,传统以俭朴为主的消费观念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嘉靖以来,在中心城市和豪门富室的影响下,奢靡风气迅猛传播;地位低下的奴仆,隶卒,以奢靡互争雄长,僭礼逾分而无所畏惮;不少普通百姓的妻子都穿戴上了命妇(受有封号的妇女,享有各种仪节上的待遇)的服饰;地处北方边境地区的宁夏,虽然社会经济比较落后,衣服,饮食也是大力追求华丽奢靡,越来越多的士大夫认为这种风气是造成“民财空虚”的重要原因,也有一些士大夫认为奢靡具有刺激消费,繁荣市场的正面作用。
——摘编自王天有著《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奢侈之风出现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抑奢”思想。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诗界革命”的创作实践中,成就最大的是黄遵宪……他坚决反对传统诗坛的拟古主义,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现实主义观点,明确倡导以白话入诗……反映甲午战争前后40年的历史风云,歌颂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是黄遵宪诗歌中光辉照人的部分,也是他诗歌创作的主旋律……黄遵宪的诗中还有大量描写西方新事物、新思想的内容,令人耳目一新。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国文化通史》
材料二 胡适强调,“白话是我们老祖宗的话”“自宋代之语录,元代之小说,至于今日,且千年矣”。文言文束缚了情感的表达,是中国封建文化和专制思想的直接表现,影响新思想的传播,必须用白话取代文言,这不仅仅是语言工具的革命,而且是中国人的思维的革命。文学革命不会一蹴而就,只有容忍作家进行文学体裁的尝试,才能一点一滴地完成。这场文学革命运动更新了中国的旧文化,形成了中国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庄森《胡适的文学革命理念》
(1)据材料一,概括黄遵宪的诗歌创作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胡适的文学革命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伊士运河是一个多方利益的交汇点。在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心目中,苏伊士运河就是它们的生命线。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两国对此反应激烈,决心运用武力夺回运河。美国却主张通过谈判,实现国际共管苏伊士运河的目的。1956年10月底,以色列军队侵入埃及领土,苏伊士运河战争即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随后,英法出动大批舰艇和飞机参战,并出动军队在埃及的赛得港登陆。纳赛尔领导埃及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阿拉伯国家站在埃及一边,切断了英法的石油供应。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美苏两国均介入此事件,并对三国施加压力。1956年11月6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英法两国的军事冒险最终以失败告终,埃及维护了民族利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1957年5月,包括英法在内的有关各国都接受了埃及的运河国有化政策。这场战争也标志着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的力量。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什么要有革命党?因为世界上有压迫人民的敌人存在,人民要推翻敌人的压迫,所以要有革命党。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说来,就需要一个如共产党这样的革命党。如果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革命党,人民要想推翻敌人的压迫,简直是不可能的。
——节选自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国绕“党的领导地位”这一主题,选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过程中的某一历史事件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通过观察、对比表格中的考古学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非塔翁地区、印度与巴基斯坦接壤处和中国云南禄丰县等地发掘出古人类化石及其研究成果,可以说明人类起源呈多元化特征,C项正确;中国的考古成果最丰富,不能说明其最有权威,排除A项;古人类受生产力和交通条件限制,文明之间尚未相互影响,排除B项;与印度与巴基斯坦接壤处的古人类相比,中国境内的古人类出现较晚,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齐桓公“伯”的地位要得到周天子的任命和认可,说明原有的礼乐制度的内核还存在,故先C;齐桓公是春秋时期最早的霸主之一,他使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削弱,弱化了宗法分封秩序,排除AB;“彻底瓦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故选C。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对原来的封王加以调整,将梁国分为五国。赵国分为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国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中央的威胁越来越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分封制,并不是郡国并行制,排除A项;材料措施主要是针对地方的,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王国监郡的表述,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邸店是唐代以后供客商堆货、交易、寓居的行栈的旧称。从材料中可知不少官吏、贵族参与邸店经营,说明邸店利润比较丰厚,D项正确;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官员垄断邸店经营,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限制官吏、贵族等经营邸店,禁止与民争利,没有鼓励民间经商的措施,排除B项;坊市限制被打破是在宋朝,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孙悟空历经长时间的劫难后,自然本性中任性妄为的成分日益减少,遵守道德规范的时候渐多,体现了理学思想塑造政治伦理,D项正确;材料强调理学对孙悟空性格的塑造,而不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文化的影响,得不出宗教文化改变市民生活,排除B项;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明代理学压抑人性,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但该厂无论在采用新技术方面,还是在强化内部积累方面,皆缺乏应有的力度,最终因信用风险凸显而被银行团接管。”说明近代民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应该提升核心竞争力,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生存环境恶劣,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需要政府大力扶持,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了“最终因信用风险凸显”,体现不出近代民族企业忽视企业信用,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清王朝的江苏巡抚混入了革命阵营,这就为革命的失败埋藏了隐患,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当时的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而非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和资产阶级掌握地方大权,排除BD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排除C项。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与敌人发行的日伪货币政策作斗争。1939年10月,冀南抗日根据地成立冀南银行,发行冀南银行币”可得出在根据地发行货币,有利于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巩固根据地政权,B项正确;根据的的货币发行,并不能粉碎了日军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排除A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只针对根据地,并没有涉及到其他地区,因此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范围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1953年以后,中国政府对民族识别进行较为全面科学的考察,这有利于新中国民族政策的贯彻、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从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问题,与基层民主政权建立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无关,故排除B、C两项;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在内蒙古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故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小球转动了大球”反映的是中美关系缓和的特点是民间交往推动官方交往,并不是因为中国乒乓球运动在世界影响巨大,D项符合题意;“‘乒乓外交’反映了中国领导人灵巧微妙的外交技巧”、“‘乒乓外交’表明中国的国际战略意图发生变化”和“‘大球’比喻中美外交关系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通过共同的祈祷与共同的献祭活动,回忆起存在于我们之问的亲属关系”可知,跨城邦的宗教节日活动,有利于培育希腊人的信仰共同体和希腊人的文化认同意识,C正确;这种认同意识只是文化层面的,并没有促进整个希腊的政治统一,希腊各城邦在节日后仍是各自为政,冲突不断,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民主政治理念的传播,排除D。
12.【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中世纪意大利的的城市自治运用,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市民阶级的形成,并对具有世俗倾向的新文化采取保护政策,从而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产生,答案为C;“最早出现文艺复兴”和“根本原因”无法体现,排除AB;D选项相互作用无法体现,排除。
13.【答案】A
【解析】根据“从16世纪中叶起,英国开始对西班牙、葡萄牙传统的海外势力范围和殖民地进行渗透,觊觎富饶的亚热带、热带海洋和地区”可得出英国通过对外殖民扩张,不断扩大其殖民地与殖民的范围,这加快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A项正确;B项是在18世纪中期,排除B项;新的航路已经开辟,排除C项;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关税同盟的组建说明的是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影响,国内市场逐渐走向统一,A项正确;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此时尚未开始,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化进程无关,排除C项;此时德国尚未完成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C
【解析】学者用“众多历史细节”,包括天气因素对俄国政局的影响等,丰富俄国革命的历史信息,辅助历史研究,有助于增加历史叙事的可信度,C项正确;历史细节的加入并非是为了让“历史研究”变得鲜活生动,排除A项;还原了历史大事件的“完整”过程说法夸张,排除B项;自然因素只是“众多历史细节”之一,并非材料强调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末,西方学术界密切关注和热烈讨论当时的信息技术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因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等,表明欧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新变化,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西方国家社会矛盾在日益激化,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欧美国家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家富强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统治集团的奢侈观念助长奢靡之风。(若答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和攀比之风助长厚葬和奢靡等,可酌情给分)
(2)古代的“抑奢”思想,强调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统治理念;注重维护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观念;注重维护淳厚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习俗;反映出对物资匮乏的忧患;对消费促进商业发展和就业的作用认识不足。(任意回答四层含义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 “直至文景时代方才得以恢复,汉文帝时,已经有对‘厚葬以破业’的批评”得出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根据材料 “在汉武帝专政时期,国力强盛,民间殷富,一时奢风盛起”得出国家富强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材料 “吏民慕效,浸以成俗”得出统治集团的奢侈观念助长奢靡之风。
(2)根据材料 “越来越多的士大夫认为这种风气是造成‘民财空虚’的重要原因”得出古代的“抑奢”思想,强调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反映出对物资匮乏的忧患;结合所学“抑奢”思想与重农抑商的关系得出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统治理念;结合所学“抑奢”思想与维护统治的关系得出注重维护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观念;结合所学“抑奢”思想与社会习俗的关系得出注重维护淳厚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习俗;根据材料“有一些士大夫认为奢靡具有刺激消费,繁荣市场的正面作用”得出对消费促进商业发展和就业的作用认识不足。
18.【答案】(1)特点:反映现实;倡导白话入诗;歌颂反帝爱国思想;反映西方新事物、新思想。
(2)理念:白话文是中国传统的语言工具;文言文是封建思想文化的象征;应用白话文来取代文言文;文学革命是思维层次上的变革;文学革命应该是渐进的过程。
评价:推动文学发展;促进思想解放(冲击封建传统思想);推动新文化运动广泛发展。全盘否定文言文的作用,具有一定片面性。
【解析】(1)特点:根据“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现实主义观点”得出反映现实;根据“明确倡导以白话入诗”得出倡导白话入诗;根据“歌颂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得出歌颂反帝爱国思想;根据“还有大量描写西方新事物、新思想的内容”得出反映西方新事物、新思想。
(2)理念:据材料二“白话是我们老祖宗的话”“自宋代之语录,元代之小说,至于今日,且千年矣”,得出白话文是中国传统的语言工具;据材料二“文言文束缚了情感的表达,是中国封建文化和专制思想的直接表现”,得出文言文是封建思想文化的象征;据材料二中“必须用白话取代文言”,得出应用白话文来取代文言文;据材料二“这不仅仅是语言工具的革命,而且是中国人的思维的革命”,得出文学革命是思维层次上的变革;据材料二“文学革命不会一蹴而就,只有容忍作家进行文学体裁的尝试,才能一点一滴地完成”,得出文学革命应该是渐进的过程。评价: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9.【答案】(1)背景: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引发苏伊士运河危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英法试图维护其在中东地区的殖民利益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2)意义:埃及实现了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维护了民族利益,削弱和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在北非的残余削弱了英法在非洲和中东地区殖民势力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加紧在中东的争夺,使中东问题增加了新的复杂因素推动了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
【解析】(1)历史背景:依据材料叙述,运河危机是由埃及宣布国有化而直接引发的;依据材料“以色列军队侵入埃及领土……”可推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存在领土、宗教、历史和地缘的矛盾;依据材料“英法出动大批舰艇和飞机参战……”可知英法试图维护其在中东地区的殖民利益;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2)简析:依据材料“埃及维护了民族利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可直接得出维护了民族利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在北非的残余;依据材料“包括英法在内的有关各国都接受了埃及的运河国有化政策”“英法两国的军事冒险最终以失败告终”可得出英法的国际地位遭到严重削弱依据材料“这场战争也标志着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可得出美国和苏联扩大了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实质上是霸权主义争夺埃及作为中东大国,其胜利推动了该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
20.【答案】论题: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论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多次发表号召全民族抗战的宣言和通电,掀起局部抗战;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二·九运动,积极奔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刻通电全国,号召实行全民族抗战;积极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的总方针,以自己的思想影响和领导全国抗战;抗战相持阶段,面对日军的全面“扫荡”和国民党的抗日动摇与反共摩擦给抗日根据地带来的严重困难,中国共产党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回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发动了振奋全国精神的百团大战,领导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以惊人的毅力和非凡的胆略,维护了团结抗战的大局。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为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解析】论题:根据材料“……如果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革命党,人民要想推翻敌人的压迫,简直是不可能的”,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民族抗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拟定论题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论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九一八事变后、华北事变后、七七事变后、抗战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方面的史实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升华。(本题为开放试题,也可选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过程中的其他某一历史事件加以阐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