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新高考考前历史押题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新高考考前历史押题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6 17:1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届新高考考前历史押题卷
一、选择题
1.夏商时期的都邑很少,到了周代则数量巨增,呈现出星罗棋布的状态,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①长城抵御游牧民族入侵 ②宗法制成为典型特征
③官僚体制成为社会主宰 ④以崭新风格实行统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西汉文帝曾立下遗嘱《薄葬诏》:“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薄葬之风盛行一时;而汉武帝以后的贵族墓葬中往往包括错金银器、车马器、布帛衣衫等随葬品,这一变化表明西汉
A. 理学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B. 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C. 伦理道德观念深入人心 D. 君主专制受到打击
3. 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这一现象表明
A. 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B. 儒教实现了中国化的进程
C. 意识形态发生改变 D. 世俗政治受佛教影响增强
4. 北宋初期,为了阻挡契丹骑兵的南下,政府在河北沿边的边境上占据数万顷耕地,大修塘泊,修筑了一条“水长城”;政府利用这些塘泊大兴屯田,种植水稻。这一措施( )
A. 有效抵御了辽金南下 B. 促进了南方农业开发
C. 缓解了北方驻军压力 D. 推动经济重心的转移
5. 元朝时,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曾两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游历。向西远及埃及,摩洛哥,索马里,莫桑比克,向东南抵达菲律宾。澳洲等,所撰游记涉及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旅行家,外交家列班·扫马从大都随商队出访波斯,亚美尼亚,先后会见罗马教皇及英国和法国等国国王。这表明中国在元朝时
A. 航海造船技术领先世界 B. 对外交往范围空前扩大
C. 国家统一扩大国际影响 D. 政府重视经济文化交流
6. 明朝中期常熟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销售所得“视田之人复三倍”。类似情况,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这说明江南地区农业
A.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B. 封建生产关系受到抑制
C. 多种经营方式日益兴盛 D. 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
7. 晚清重臣张之洞曾支持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办强学会和《时务报》,起初张之洞非常赞赏《时务报》,号令所有湖北的官员人手- -份,要懂得西学;但是看到梁启超鼓吹民权时,张之洞认为违背了名教的“君君臣臣”。张之洞的态度说明了他.
A. 提倡实业救国 B. 支持君主立宪
C. 主张全盘西化 D. 坚持中体西用
8. 1920年5月,陈望道回到家乡浙江义乌潜心译出第一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并转托陈独秀,由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首印3000余册,供不应求。关于中国第一部《共产党宣言》全译本发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加劲 B. 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助航
C. 为统一战线的建立助力 D. 为中国的革命英才铸魂
9.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推进基层行政改革,其重点是缩小行政区划,普遍实行小区制度,把原来每县4到5个区细划为6到10个区。除县长、秘书外,总务、财政、教育、实业、公安、人民武装部等各科人员配备与之前大体相当。这一改革
A. 激励了普通民众抗战热情 B. 巩固了根据地统一战线
C. 强化了根据地的军事力量 D. 巩固了根据地基层政权
10. 1984年,辽宁省沈阳市汽车工业公司在全国首开个人租赁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先河。到1987年年底,全省大中型企业实行各种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占大中型企业总数的82%。同年,阜新市更是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大面积租赁制的城市。这表明
A. 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核心是汽车工业 D. 国有企业积极探索经营形式改革
11. 希腊人在对波斯国王谈自己的同胞时说:“虽然他们是自由人,但并非在各个方面都是自由的;法律是他们的主人,他们畏惧这位主人甚于你的臣民畏惧你。法律规定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法律的条文始终如一。”据此可知,当时的雅典
A. 公民没有个人自由 B. 主权在民有法可依
C. 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D. 契约精神深入人心
12. 1694年,英国为“九年战争"筹款,国会同意国王授权威廉·彼得森等创立英格兰银行,前提是长期借钱给政府。拿到特许权后,金融城中1208位股东(其中有伦敦市长、市政管、商人、医生、鱼贩等)只用两周筹资120万英镑,以年息8%贷款给政府,政府把这笔钱全部支取。这说明英格兰银行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A. 公众与政府间的信用关系 B. 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确立
C. 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制约 D. 政府和民众的危机意识
13. 1847年,恩格斯在回答共产主义能否单独在一个国家发生时,明确表明:“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因此,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这一观点
A. 科学预见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B. 深受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 将随着时代发展得到修正完善 D. 成功指导俄国的十月革命
14. 19世纪后半期,德意志的鲁尔区煤产量从1850年的164万吨增至1869年的1200万吨,木炭铁的比例在1848年为100%,1863年仅为1.3%。这一变化表明德意志( )
A. 统一推进了工业化进程 B. 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C. 工业化得益于技术革新 D. 经济发展速度超越英法
15. 19世纪的物理学界普遍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1905年,爱因斯坦因提出光量子假设而遭到攻击质疑。1915年,试图通过实验否定光量子说的美国物理学家密里根最终证实了光量子的存在。这一认识的变化
A. 促进了对微观世界的思考 B. 实现了量子力学的普遍认可
C. 解决了物理领域全部问题 D. 推翻了经典物理的统治地位
16. 欧共体成立后不久,美国工商界便提出“把工厂迁到欧洲去的口号”以避免欧共体的歧视性关税降低其产品的竞争力;北美自由贸易区刚刚运作,日本跨国公司便把投资重点转向墨西哥,企图通过这块跳板来减少美国关税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这反映出
A.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B. 区域集团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C. 美日欧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D. 跨国公司推动资本的全球扩张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府兵之制起于周。籍民为兵,蠲其租调,而令刺史以农隙教练。分为百府,每府以一郎将主之,而分属于二十四军。其众合计不满五万。隋、唐皆沿其制而分属于诸卫将军。唐制,诸府皆称折冲府。各置折冲都尉,而左右果毅校尉副之。上府兵一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民年二十服兵役,六十而免。全国六百三十四府,在关中的有二百六十一府,以为强干弱枝之计。府兵之制:平时耕以自养。战时调集,命将统之。师还则将上所佩印,兵各还其府。(一)无养兵之费,而有多兵之用。(二)兵皆有业之民,无无家可归之弊。(三)将帅又不能拥兵自重。但兵不惟其名,当有其实。唐朝府兵制度存在之时,得其用者甚少。此固由于唐时征讨,多用蕃兵,然府兵恐亦未足大用。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安史之乱以后,战乱频繁加剧了农民逃亡、土地兼并的程度,封建政府所掌控的户数下降,失去了大量的纳税户,租庸调制也随之崩溃。唐朝政府为了维持冗滥的官僚机构所需要的庞大俸钱和行政经费,导致了“兵冗官滥,为之大蠹”的被动局面。随着政治的黑暗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吐蕃、回纥、党项等少数民族也借此频繁侵扰唐朝边境。公元805年宪宗即位,他励精求治、全面变革,其中变革的核心就是财政制度。为了增加唐政府财政收入、重振朝纲,国家财政大权便逐渐由尚书省户部四司转向中央三使。将两税使分为三人,国家赋税划分为江淮以南、荆南以东及三川三部分,并在西北度支使辖区设置榷盐使。改革中严厉打击贪污不法官员,如中书省堂后主书涓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招权纳贿,被刺死。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摘编自马慧芳《浅析唐朝元和年间财政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府兵制改革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宪宗进行财政制度改革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乡村建设运动推动了农村合作事业的迅速发展。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给农民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贷款、组织农民成立运销(或产销)合作社,将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主要是棉花和蚕茧)集中起来,直接卖给用户或厂家、大面积植树造林、推广优良品种等。在提倡合作、组织合作社过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农民(主要是地主、富农和自耕农)入社,绝大多数农民(主要是贫雇农)则被关在了合作社大门之外;合作社的领导权掌握在土豪劣绅手里。
——摘编自王建明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 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是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此后,全国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起来。截至1956年3月,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0%,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55%。
——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20、30年代农村合作事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规定:凡支持革命的外国移民都可以成为法国公民,所有公民都享有平等地位,但外来移民在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不得保留。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通过实现普选权、新闻与结社自由等方式力图使所有人都融入法国并享有平等权利,但外来移民还是因为国籍受到歧视。1880-1930年间,法国政府通过向来法打工的外国人发放许可证的方式为亏损行业输入廉价劳动力,以此保护本国劳动力市场。1974年,法国政府采取应急性措施终止外籍劳工入境。1977年,法国决定以提供补贴的方式,鼓励业已入境的外国移民全家返回原籍。
——摘编自马胜利《“共和同化原则”面临挑战》
材料二
——摘自李明欢《“共和模式”的法国移民政策研究困境》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法国政府对待外来移民的态度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法国外籍移民人口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5-1982年法国已入籍外国移民状况发生变化的背景。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在国际斗争中,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在建国后的三四年中,我国同苏联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签订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及其他各种专项协定和议定书等,共达110多种,而与其他国家订立的各种协定,总共才二三十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活动的对象中,既包括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既有欧美国家,又有亚非国家;既有大国,又有小国;既有中国的周边国家,又有与中国远隔重洋的国家。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根据材料,指出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外交方针的发展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实施背景方面予以简要说明。(说明:只答一种变化趋势即可。要求史实准确)
【答案】趋势: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外交。(主要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到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答“从单边外交到多边外交”或者“从革命型外交到国家型外交”亦可)
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苏联和欧亚社会主义国家承认和支持中国。所以采取“一边倒”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国际上,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所以采取全方位外交方针。
【解析】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在国际斗争中,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可以看出实行“一边倒”的方针,也就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活动的对象中,既包括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既有欧美国家,又有亚非国家;既有大国,又有小国;既有中国的周边国家,又有与中国远隔重洋的国家。”可以看出外交对象的多样化。因此趋势可以归纳为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外交。第二小问说明,指出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的背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苏联和欧亚社会主义国家承认和支持中国。所以采取“一边倒”方针。也可以从全方位外交的角度来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国际上,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所以采取全方位外交方针。两个方面回答一个即可。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周代都邑数量巨增,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是周代实行分封制,以崭新风格实行统治,同时推行宗法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②④正确;长城的修筑开始于战国时期,①错误;官僚体制成为社会主宰是在秦朝后,③错误。由此可知,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答案】B
【解析】汉初主张薄葬,但由于汉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厚葬之风盛行,故B正确;宋代才有理学,排除A;材料与伦理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排除D。
3.【答案】D
【解析】东晋时期,僧尼与帝王、权臣交往增多,甚至有名门大族成员出家为僧等,说明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D项正确;东晋时期儒学依然占据正统地位,排除A项;B、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水长城”可以起到抵御契丹骑兵的南下的作用,同时政府利用这些塘泊大兴屯田,种植水稻,可以补贴军用,缓解北方驻军压力,C项正确;A项辽金南下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北方“水长城”的功效,与南方农业开发、经济重心的转移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通过两位旅行家的经历表明中国在元朝时, 对外交往范围空前扩大 ,B项正确;没有具体的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中国航海造船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信息只是强调对外交往的范围大,并没有涉及国际影响力,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政府是否重视经济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明朝中期起江南地区农作物种植、凿池养鱼、筑舍养猪以及果木蔬菜种植逐渐增多。这说明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方式日益兴盛,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封建生产关系是否受到抑制,故B 错误;材料没有传统经济结构分崩离析的信息,故D错误。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但是看到梁启超鼓吹民权时,张之洞认为违背了名教的‘君君臣臣’”及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囿于中体西用,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并不主张在制度上学习西方,D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实业救国,排除A项;张之洞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维护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不支持君主立宪,排除B项;张之洞的态度说明了他囿于中体西用,并主张全盘西化,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战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发表和建立统一战线没有关系,C项错误,符合设问;《共产党宣言》全译本发表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中国革命英才铸造了精神支柱,AB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晋察冀边区实行小区制度,加强党对各小区的领导,同时更紧密地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要求,吸收群众的意见,巩固了根据地基层政权,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民众抗战的热情,排除A项;根据地统一战线包括中共、无党派人士、民主党派和地主阶级等,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化了根据地的军事力量,而是巩固了根据地基层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D
【解析】个人租赁国有中小型企业是一种新型的经营方式,辽宁省的大中型企业到1987年出现大面积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说明当时的国有企业在积极探索经营形式的改革,故选D;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改革重点是从农村转向城市,排除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1992年才提出,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企业经营制度的探索,不能说明改革核心是汽车工业,排除C。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法律是他们的主人,他们畏惧这位主人甚于你的臣民畏惧你。法律规定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可知,材料内容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雅典公民严格遵守法律,即体现了当时的雅典契约精神深入人心,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雅典公民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不代表雅典公民没有个人自由,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权在民是启蒙运动时期提出,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内容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是衰落,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国会同意国王授权威廉·彼得森等创立英格兰银行,前提是长期借钱给政府。拿到特许权后,金融城中1208位股东(其中有伦敦市长、市政管、商人、医生、鱼贩等)只用两周筹资120万英镑,以年息8%贷款给政府,政府把这笔钱全部支取。”可得出政府批准设立银行,而公众把钱贷款给政府获得政府的支持与信任,因此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公众与政府间相互信任的关系,A项正确;英国霸主地位确立是18世纪中期,排除B项;材料与国王权力受限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相互信任,而不是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C
【解析】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应该在多个国家同时发生,但实际的发展结果却是首先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发生,所以说恩格斯的观点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修正完善,C项正确;实际的发展与恩格斯的观点并不相符,因此并不是科学预见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排除A项;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排除B项;恩格斯的观点没有成功指导俄国的十月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C
【解析】19世纪后半期,因机械采煤和煤产量激增,德意志从木炭冶铁为主,发展为普遍采用煤炭冶铁,促使铁质量和产量大增,表明德意志工业化得益于技术革新,C项正确;直到1871年初德国才完成了统一,排除A项;仅有能源变化不能说明德意志已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德意志经济发展“速度”超越了英法,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A
【解析】对光的不同认识促进了对光的研究,最后得出了对光的正确认识,说明促进了对微观世界的思考,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光的认识,而非量子力学,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这一认识是对经典物理学的发展,而非推翻,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在欧共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美国、日本为了避免这些机构提高关税便先后向这些地区设立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公司降低关税,进而有利于推动全球化,B项正确;A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美日欧形成三足鼎立局面,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特征: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革;贯彻“兵农合一”“强干弱枝”的改革思路。
(2)原因:安史之乱爆发,社会矛盾激化,军费的增加;战乱导致政府财政收人减少;官员腐败现象严重;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唐宪宗即位及自身励精图治。(任答四点即可)
【解析】(1)特征:根据“府兵之制起于周。籍民为兵,蠲其租调,而令刺史以农隙教练。”得出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革;根据“(一)无养兵之费,而有多兵之用。(二)兵皆有业之民,无无家可归之弊。”得出贯彻“兵农合一”“强干弱枝”的改革思路。
(2)原因:根据材料“安史之乱以后,战乱频繁加剧了农民逃亡、土地兼并的程度,封建政府所掌控的户数下降,失去了大量的纳税户,租庸调制也随之崩溃”可知,战乱导致政府财政收人减少;根据材料“唐朝政府为了维持冗滥的官僚机构所需要的庞大俸钱和行政经费,导致了‘兵冗官滥,为之大蠹’的被动局面”可知,安史之乱爆发,社会矛盾激化,军费的增加;根据材料“随着政治的黑暗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吐蕃、回纥、党项等少数民族也借此频繁侵扰唐朝边境”可知,官员腐败现象严重;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根据材料“公元805年宪宗即位,他励精求治、全面变革,其中变革的核心就是财政制度”可知,唐宪宗即位及自身励精图治。
18.【答案】(1)政府主导;合作主体多元化;合作过程中存在等级差别;土豪劣绅掌握合作社的领导权。
(2)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改变了农村面貌;保证了工业化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重塑了农村社会意识形态,增强对新中国政权认同感;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提供条件;
【解析】(1)根据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乡村建设运动推动了农村合作事业的迅速发展。”得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一“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给农民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贷款、组织农民成立运销(或产销)合作社,将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主要是棉花和蚕茧)集中起来,直接卖给用户或厂家、大面积植树造林、推广优良品种等”得出合作主体多元化;根据材料一“只有很少一部分农民(主要是地主、富农和自耕农)入社,绝大多数农民(主要是贫雇农)则被关在了合作社大门之外”得出合作过程中存在等级差别;根据材料一“合作社的领导权掌握在土豪劣绅手里。”得出土豪劣绅掌握合作社的领导权。
(2)根据材料二“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全国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起来。”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改变了农村面貌;保证了工业化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重塑了农村社会意识形态,增强对新中国政权认同感;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提供条件等方面分析作答。
19.【答案】(1)态度:同化\包容\接纳;歧视\排斥。
原因:同化态度源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启蒙思想的传播;工业革命的需要。歧视态度源自法国政府代表本国资产阶级利益\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需要\维护本国经济发展需要;历史文化的差异;民族主义的影响。
(2)趋势:曲折上升
原因:20世纪70年代,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危机;法国调整移民政策、限制移民;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法国对外来移民的吸引力下降。
【解析】(1)关于态度:根据材料一“凡支持革命的外国移民都可以成为法国公民,所有公民都享有平等地位,但外来移民在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不得保留。”得出同化\包容\接纳的态度,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启蒙思想的传播;工业革命的需要等方面分析作答。根据材料一“但外来移民还是因为国籍受到歧视”得出歧视\排斥的态度,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法国政府代表本国资产阶级利益、历史文化的差异、民族主义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作答。
(2)关于趋势: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法国外籍移民人口变化趋势是曲折上升 。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危机;法国调整移民政策、限制移民;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法国对外来移民的吸引力下降等方面分析作答。
20.【答案】趋势: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外交。(主要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到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答“从单边外交到多边外交”或者“从革命型外交到国家型外交”亦可)
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苏联和欧亚社会主义国家承认和支持中国。所以采取“一边倒”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国际上,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所以采取全方位外交方针。
【解析】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在国际斗争中,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可以看出实行“一边倒”的方针,也就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活动的对象中,既包括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既有欧美国家,又有亚非国家;既有大国,又有小国;既有中国的周边国家,又有与中国远隔重洋的国家。”可以看出外交对象的多样化。因此趋势可以归纳为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外交。第二小问说明,指出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的背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苏联和欧亚社会主义国家承认和支持中国。所以采取“一边倒”方针。也可以从全方位外交的角度来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国际上,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所以采取全方位外交方针。两个方面回答一个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