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湖北省松滋市贺炳炎中学高三考前历史押题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湖北省松滋市贺炳炎中学高三考前历史押题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6 19:3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松滋市贺炳炎中学2022届高三考前历史押题卷
一、选择题
1. “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
A. 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 B. 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C. 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D. 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
2. 从史籍和出土的《云梦秦简》可以看出,秦朝初期法律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基本上做到了“制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官吏行事“致以律",“良吏”“恶吏”各予赏罚。但秦初的法律中保留了奴隶制的残余和继承了奴隶制的刑罚,以及实行连坐族诛。这说明秦朝初期
A. 法律制度实现不断完善 B. 法制建设作用的两重性
C. 中央集权统治得以强化 D. 法律损坏了百姓的利益
3. 三国时期,敦煌、酒泉等地成为西域胡商的集散地,粟特商队携带金银,麻制品、毛毡等,前往洛阳,金城各地贸易,购入丝织品、麝香,樟脑等。这说明此时
A. 北方战乱使异族乘虚而入 B. 对外贸易出现了出超情况
C.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 丝绸之路的经济交流繁荣
4. 据载,南宋主要统治区域属水乡,交通多用船只。许多地方都设有官办造船工场,能造大 型船只……“广舶”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夭之云,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由此可以推断,南宋
A. 工商业税收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B. 海上丝路发展到极盛时期
C. 造船业的进步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D. 交通运输业发生重大变革
5. 1866年,由美国传教士创办的广州博济医院增办博济医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西医教育机构。1879年,学堂招收了两名女生并最终学成从医,学堂开办46年共培养了120多名毕业生,孙中山年轻时,也曾在此就读。博济医学堂的发展历程反映出
A. 西方侵略手段更加隐蔽 B. 广州市民对西医比较认同
C. 近代教育受到西方影响 D.“经世致用” 新学风兴起
6. 近代以来,在约开商埠外商享有免除缴纳厘金的特权。1915年“二十一条”中,中国政府允诺在山东省内自择合宜地方,自开商埠。1924年日方刻意曲解以上条款,围绕青岛是约开商埠还是自开商埠向中方交涉,但至1928年北洋政府统治结束,日本也没有达到目的。这一结果缘于
A. 巴黎和会期间中国人民的斗争 B. 华盛顿会议推动山东问题解决
C. 北洋政府统治期间的军阀割据 D. 国民大革命推动群众反帝斗争
7. 据统计,仅1943年上半年,《解放日报》上出现的模范人物多达600名以上,有关南泥湾和南区合作社的新闻报道达40余条。1943年冬,召开全边区劳动英雄大会,表彰了一批先进人员。这些做法
A. 起到了社会动员的作用 B. 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C. 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D. 扩大了抗日统一战线阵营
8. 1945年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通告:“查本边区尚无统一标准时间,甚为不便。兹决定以华西标准时间为边区的统一标准时间……望一律遵行,以资统一,而便于对外通讯联络。”该举措
A. 有利于根据地秩序的稳定 B. 保障了外部交流的畅通
C. 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兴起 D. 促进了民族战争的胜利
9. 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做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A. 阶级矛盾彻底消灭 B.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C. 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D. 中共八大做出了正确决策
10. 下表为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职业去向的调查统计(单位%)。由此可以得出
经商 去乡镇企业 读书上大学 去大城市打工 继续种田 其他
如果有机会选择工作,你将选择 35.2 14.1 31.8 2.7 8.5 7.7
A. 农村开始多元化改革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 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D. 改革开放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11. “穷人比富人拥有更多的权力,因为他们的人数更多,而且少数服从多数是至高无上的法则。”亚里士多德对公民大会的描述可以体现
A. 民主政治 B. 贵族政治
C. 寡头政治 D. 僭主政治
12. 12世纪初,西欧出现了“注释法学派”和“评论法学派”,促进了罗马法的复兴。据此可知, 罗马法
A. 为当时社会确立行为规范 B.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C. 合乎中世纪神权统治需要 D. 适应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13. 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占有40座庄园以上的土地显贵由原来的39家锐减至19家。1600年时,大约2/3的英国旧贵族在财政上不仅入不敷出,甚至濒临破产。同时期欧洲也有大量的封建贵族陷入贫困。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A. 社会财富出现重新分配 B. 对外殖民扩张步伐放缓
C. 下层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D. 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14. 巴黎公社规定“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公社,通过设在中心城镇的代表会议来处理它们的共同事务:这些地区的各个代表会议又向设在巴黎的国民代表会议派出代表,每一个代表都可以随时被罢免,并受到选民给予他的限权委托书(正式指令)的约束”。这一规定旨在
A. 实现参与民主 B. 践行马克恩主义
C. 建立工农联盟 D. 巩固社会主义政权
15. 1949年,联共(布)中央宣传鼓动部起草了一项文件。该文件不仅详细列出了诸如“(美国)教育危机”“(美国)科学为垄断组织服务”等宣传题材,而且汇总了一大批揭露美国腐朽生活方式的作品选题,要求突击制作并出版。这一文件的实施
A. 加速了美苏冷战局面的到来 B. 确保了苏联在对峙中的优势
C. 配合了苏联政治扩张的需要 D. 表明意识形态为美苏争夺焦点
16. 1980年至2016年,欧美国家前1%的富有群体收入增长约200%;新兴国家劳动者收入增长约100%,与此同时,欧美国家后90%的群体平均收入只增长了50%。劳动回报率不足给发达国家“沉默的大多数”带来了不平等感,这些中产和底层劳动者对经济一体化的态度逐渐演变成政治上的本国优先主义。对此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A. 南北国家贫富分化状况不断加剧 B. 世界经济一体化明显违背平等原则
C. 经济全球化趋势正面临严峻挑战 D. 各国积极谋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富农”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南宋叶适 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但一般来说,均 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点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 “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实现的”,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由户等靠前的 富农群体来担任。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碌《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 19世纪的英国中产阶级开创了机会平等和个人自由的现代世界,促生了思想活跃的知 识分子及其团体。在这一时期,他们展现了对理性和进步的信任与乐观态度,他们开放而自 由,富有社会责任感,可以说,中产阶级的成长大大促进了知识创新、丰富了思想资源。更重 要的是,中产阶级代表了一种新的道德规范,在他们的带领下,倡导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 绅士风范成为社会各阶层努力遵循的标准,人们的生活更加精致而高尚。
——摘编自裴亚琴、张宇《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社会属性分析》
材料三 1987年,国务院提出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创办各类中小型合资企业、股份公司等”。 这直接促成了大量民营科技企业的成立,其中的经营者个人收入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劳动者,具备了老中产阶级的特征。随着老中产阶级的发展,经济制度明显落后于社会改革,这种现象持续到1988年,宪法修正案规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1年7月,中央指出私营经济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和发展,对私营企业主“采取团结、帮助、教育、引导的方针,要求 他们爱国、敬业、守法”。
——摘编自赵竹茵《制度变迁视域下的中国中产阶级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来崛起的“富民”阶层的作用和19世纪 英国中产阶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在推动中产阶级崛起方面所采取的关键性举措。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今中外中产阶级(“富民”阶层)崛起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但在官员选拔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他们将官职私相授受,导致营私舞弊等政治乱象频发。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出现了所谓的“政党分肥制”。这种瓜分国家权力的做法不但造成腐敗泛滥,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工业革命后,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急需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同时,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1855年起,英国政府多次颁布法令,建立和完善文官制度,在政府中实行推荐竞争考试,成立文官委员会,负责统一管理文官考试事宜并择优录用;把文官分为高级文官和低级文官:根据其工作业绩和勤奋程度进行提升;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二 孙中山关于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主要有三点:第一,官吏为国民公仆;第二,通过考试择优录用官员;第三,对官员进行严格的监督。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设立了铨叙局,负责文官的考录、任免、升迁等事务。他还命法制局拟定《文官考试令》《法官考试令》等一系列法令,并交参议院决议。将政府官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初步确定了文官的分类体系,并规定了文官任用的资格条件。1913年,北洋政府公布《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标志民国考试制度建立。1916年6月成立文官高等试典委员会,举行第一次文官高等考试。规定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在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教育部指定的国外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学习3年以上,具有毕业文凭者才能考试。考试分4次,并规定:凡中等以上学校毕业,或具有相当资格者,可免甄录试。初试合格者,送官署学习两年后可直接参加下次大试。大试和口试及格,依《文官任用法》任用。
——摘编自李俊清《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文官制度相比,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主要表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不加以制裁。
1935—1936年 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尔比亚。
1936年3月 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
1936—1939年 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和“中立”政策。
1937年7月 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
1938年3月 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
1938年9月 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的苏台德割让给德国。
(1)根据材料,概括“绥靖政策”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绥靖政策”的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历史的发展。”
——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题干体现“夷夏之辨”由利器逐渐被遗弃,表明不同民族间的界限越来越小,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秦朝初期制定的法律,内容十分丰富,基本上做到了各方面都有法律的保障,在管理执法方面也体现出法律的赏罚分明,这在--定程度上发挥了封建法治在当时历史阶段上的积极作用。但是秦朝.初期的法律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奴隶制时期的残酷法律以及实行连坐族诛,这体现其消极性和反动性,故B项正确;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A项;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而言的,材料主旨是秦朝初年的法律建设,并未涉及中央集权的强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秦朝初期的法律并不都是损害百姓利益的,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所述,来自西域及中亚地区的胡商经过河西走廊来中国进行贸易,这一路线就是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虽然三国时期政权林立纷争,但丝路贸易依旧繁荣,D项正确;异族乘虚而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出超,排除B项;政府没有放弃,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交通多用船只”“许多地方都设有官办造船工场”“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结合所学可知,南宋造船业有了很大发展,并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工商业税收在政府财政中的比重,故A错误;此时海上丝路并未发展到极盛时期,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造船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并非是交通运输业发生变革,故D错误。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博济医学堂是由美国传教士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西医教育机构,这说明中国的近代教育受到西方影响,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近代教育受到西方影响,不是西方侵略手段更加隐蔽,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近代教育受到西方影响,没有广州市民对西医较认同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近代教育受到西方影响,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新学风,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1922年华盛会议推动中日谈判,初步解决山东问题,但日本仍纠缠青岛商埠的性质问题,企图长期延长在山东的特殊地位,故B项正确;巴黎和会期间,山东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故A项错误;山东问题的解决是中日两国的外交斗争,不涉及军阀割据,故C项错误;当时代表中国与日方交涉的是北洋政府,与主要在南方进行的国民大革命无直接关系,故D项不符合题意。
7.【答案】A
【解析】材料“《解放日报》上出现的模范人物多达600名以上,有关南泥湾和南区合作社的新闻报道达40余条”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重视舆论宣传,这主要是为了动员社会抗战,A正确;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因此B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查本边区尚无统一标准时间,甚为不便。兹决定以华西标准时间为边区的统一标准时间……望一律遵行,以资统一,而便于对外通讯联络”可以看出,陕甘宁边区政府统一时间标准有利于便利日常生活和工作,以及对外通讯联络,从而稳定根据地秩序,A项正确;“保障了外部交流的畅通”是该举措的影响之一,不全面,排除B项;大生产运动在1945年前就已经出现,排除C项;“促进了民族战争的胜利”的表述夸大了统一时间标准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57年”“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因此阶级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所以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故C项正确;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BD两项均不是毛泽东做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而是正确处理矛盾的表现,排除。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1995年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有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并不仅仅局限在土地上,就业多元化,说明改革开放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故选D;根据农民的就业选择不能说明农村开始多元化改革,排除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才初步建立,排除B;表格信息和区域经济是否平衡无关,排除C。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穷人比富人拥有更多的权力,因为他们的人数更多,而且少数服从多数是至高无上的法则”可知,亚里士多德在描绘公民大会的决策过程。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上任何公民都有权打断演讲的发言者并参与辩论,是公民可以行使公民权利的重要环节,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A项正确;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古希腊的斯巴达是奴隶制时代贵族政治的典型,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寡头政治是指少数人掌权的一种政治形式,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僭主政治是指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建立的独裁统治,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D
【解析】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期,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法的作用与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以意大利为发源地,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研究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故D正确;罗马法是罗马奴隶社会时期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不会为12世纪的西欧确立行为规范,故A错误;12世纪还没有出现工业资产阶级,故B错误;经过罗马法的复兴,法学蓬勃发展,形成了一个世俗的法学家阶层,改变了中世纪教会僧侣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故C错误。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6、17世纪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的贵族在不断地贫困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西欧的价格革命,新兴资产阶级获益匪浅,而土地贵族日益衰落,社会财富出现重新分配,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对外殖民扩张,且价格革命会加速对外殖民扩张的步伐,排除B项;价格革命中下层民众的生活每况愈下,排除C项;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A
【解析】巴黎公社规定,管理农村公社的代表会议,派出代表参加国民代表会议,所有代表都接受选民监督并可随时罢免,旨在规范民主程序,实现参与民主,A项正确;巴黎公社规范、监督公职人员不是为了践行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D项社会主义政权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1949年苏联加强宣传和揭露美国教育、科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值美苏冷战初期,苏联强化在思想文化等领域与美国意识形态的对抗,是为了配合苏联政治扩张的需要,C项正确;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排除A项;冷战初期,美国在对峙中处于优势地位,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苏联单方面的措施,不能表明意识形态为美苏争夺的焦点,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C
【解析】依据“这些中产和底层劳动者对经济一体化的态度逐渐演变成政治上的本国优先主义”可知,欧美国家占多数的中产和底层劳动者的本国优先主义的态度,不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说明经济全球化趋势面临严峻挑战,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欧美发达国家,没有体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南北国家贫富分化状况,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经济一体化违背平等原则,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作用:为国家稳定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推动了国家改革,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成为国家控制乡村的重要依靠力量。
影响:推动知识创新,丰富了思想资源;推动社会价值观的改善;有利于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推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等。
(2)举措: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合法经营;承认私营经济的地位;对私营企业主的市场行为加强引导和规范。认识:中产阶级的兴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中产阶级的崛起受到不同时期国家政策的推动;中产阶级的崛起推动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崛起的中产阶级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解析】(1)作用:可根据材料信息“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由户等靠前的富农群体来担任”等和所学知识,从促进国家稳定以及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影响:可以结合材料“开创了机会平等和个人自由的现代世界”“展现了对理性和进步的信任与乐观态度”“倡导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地位、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等方面概括。
(2)举措: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采取团结、帮助、教育、引导的方针”进行概括。认识:结合所学,可从中产阶级的兴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中产阶级的崛起受到不同时期国家政策的推动,中产阶级的崛起推动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等分析总结。
18.【答案】(1)特点:有法律保障;具有渐进性;成立专门机构;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分类且有激励机制;标准统一;文官政治中立,职位常任。(任答三点即可)原因:原有选官制度容易导致营私舞弊和官场腐败;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扩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人们参与政府管理的要求强烈;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任答三点即可)
(2)不同:强调官员为民服务意识;提出严格监督官员的要求;文官任用资格要求高;文官考试分多次进行;有免试规定。(任答四点即可)影响:有利于增强官员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有利于官员的廉洁和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对政府的向心力;为以后文官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1855年起,英国政府多次颁布法令,建立和完善文官制度”可知,有法律保障;具有渐进性;根据材料“在政府中实行推荐竞争考试,成立文官委员会,负责统一管理文官考试事宜并择优录用”可知,成立专门机构;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标准统一;根据材料“把文官分为高级文官和低级文官:根据其工作业绩和勤奋程度进行提升”可知,文官分类且有激励机制;根据材料“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可知,文官政治中立,职位常任。原因:根据材料“17世纪,英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但在官员选拔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他们将官职私相授受,导致营私舞弊等政治乱象频发”可知,原有选官制度容易导致营私舞弊和官场腐败;根据材料“这种瓜分国家权力的做法不但造成腐敗泛滥,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可知,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根据材料“工业革命后,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急需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可知,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扩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材料“同时,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可知,人们参与政府管理的要求强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2)不同:根据材料“官吏为国民公仆”可知,强调官员为民服务意识;根据材料“对官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可知,提出严格监督官员的要求;根据材料“1916年6月成立文官高等试典委员会,举行第一次文官高等考试。规定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在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教育部指定的国外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学习3年以上,具有毕业文凭者才能考试”可知,文官任用资格要求高;根据材料“考试分4次”“初试合格者,送官署学习两年后可直接参加下次大试。大试和口试及格,依《文官任用法》任用”可知,文官考试分多次进行;根据材料“凡中等以上学校毕业,或具有相当资格者,可免甄录试”可知,有免试规定。影响:根据材料“第一,官吏为国民公仆;第二,通过考试择优录用官员;第三,对官员进行严格的监督”“规定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在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教育部指定的国外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学习3年以上,具有毕业文凭者才能考试。考试分4次,并规定:凡中等以上学校毕业,或具有相当资格者,可免甄录试。初试合格者,送官署学习两年后可直接参加下次大试。大试和口试及格,依《文官任用法》任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有利于增强官员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有利于官员的廉洁和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对政府的向心力;为以后文官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19.【答案】(1)内涵:对法西斯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代价,同法西斯勾结和妥协。
(2)影响: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对大国起了麻痹作用;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没有遏制局部战争的蔓延和扩大;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1)内涵:根据“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不加以制裁”“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尔比亚”得出对法西斯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根据“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和‘中立’政策”得出退让屈服;根据“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的苏台德割让给德国”得出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法西斯勾结和妥协。
(2)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麻痹了大国、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和加速世界大战的爆发等角度分析回答。
20.【答案】示例一
论题: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阐述:首先,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其次,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其三,辛亥革命还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共成立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条件。
因此,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一定条件。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其革命精神,带领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坚持不懈奋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示例二
论题: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历史条件。
阐述:五四运动时期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综上,五四运动发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对党的成立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历史的发展”,可拟定论题: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辛亥革命的性质、影响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队伍的壮大等方面予以阐述,可知首先,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其次,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其三,辛亥革命还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共成立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条件。因此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一定条件。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其革命精神,带领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坚持不懈奋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等等。也可以以“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历史条件”为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