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文本解读】
本文的核心部分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烛之武以一己之力,成功说服秦国撤军,瓦解了秦、晋对郑国的围困。前人说“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并非过誉。要反复诵读,理清思路,揣摩人物情态,体会对话语气,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此外,还要注意郑文公、晋文公的话,领会其中体现出来的人物特点。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
先秦纵横捭阖的时代早已过去,但先贤们为民请愿、为国献身的人生之路,至今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心怀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那个动乱的年代,认识一位名为“烛之武”的老者。
激趣导入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式,如:贰、而、以、何厌之有等。
2.概括文本大意,理清文本层次结构。
3.分析烛之武人物形象以及成功退师的原因和文本详略得当、伏笔照应的写作特色。
4.学习烛之武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将其运用于生活中。
素养目标
目 录
知人论世
01
初读课文
02
文本研读
03
拓展阅读
04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姜姓,左氏,名明,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师尚父姜子牙二十一世孙,鲁国太史丘成之子。
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推荐孔子位国相,撰写《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了解左丘明
左丘明很重视礼的作用。他认为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造福人民的依据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须遵行的规范;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把礼和义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意思是:一思考问题就要想到礼,一做事就要考虑到义,不为利而丧失意志,不为义而感到内疚。体现礼的众多礼节也要和义结合,对失礼行为持坚决批评的态度。
了解左丘明的思想主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了解《左传》
补充:
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写作背景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
①烛之武,郑国的大夫。
②“之”,介于姓和名之间的语助词。
③退:使……撤退。
④秦师:秦军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为(wéi)晋军赐
若不阙(quē)秦 杞(qí)子
逢(páng)孙 不知(zhì)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问题探究
【思考1】鉴赏第一段
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晋侯、秦伯围郑,以( )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因为
不专心,从属二主
驻扎
活动2:解读内容
1.试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 作者开头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问题探究
【思考2】鉴赏第二段
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 )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公从之。辞(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是( )寡人之过也。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 )之。
假如
派遣
军队
推辞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这
然而
答应
活动2:解读内容
1.试概括本段内容
明确 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问题探究
活动2:解读内容
2.烛之武一开始为什么没有答应?
明确 烛之武,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晋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被推荐时,已经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佝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问题探究
活动2:解读内容
3.分析本段三个人物的形象。
明确 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志士: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
知难而上的勇士: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比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式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善于听取意见,敢于自我检讨:积极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让烛之武去秦国,且在烛之武流露出对之前待遇的不满之时,主动积极承认自己的过错,并耐心劝解烛之武为国分忧。
问题探究
活动2:解读内容
4.分析本段主要的手法
明确 ①语言描写;②正侧面相结合。
问题探究
【思考3】鉴赏第三段
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 ),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 )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 )晋君赐( )矣,许君焦、瑕,朝( )济( )而夕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 )之有?既东封( )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 )取之?阙秦以利晋,唯( )君图( )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已经
自言冒昧的谦辞
把……当作边邑
远地,指郑国
哪里
增加
“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
外交使者
同“供”,供给
缺少的资粮
给予
恩惠
在早上
渡河
修筑防御工事
满足
使……成为疆界
延伸、扩张
侵损、削减
从哪里
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希望、祈请
考虑
同“悦”,愉快、高兴
结盟
问题探究
【思考3】鉴赏第三段
活动2:解读内容
1.试梳理烛之武劝退秦军的过程
明确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主”到“君之薄也”——阐明利害,动摇秦军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到“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④“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到“君之所知也”——以史为鉴,挑拨秦晋
⑤“夫晋,何厌之有?”到“唯君图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问题探究
【思考3】鉴赏第三段
活动2:解读内容
2.分析本段人物的形象特点
明确 烛之武:不卑不亢,机智善辩——辩士
秦伯:善于权衡利弊
问题探究
【思考4】鉴赏第四段
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依靠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 )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
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去( )之。
损害
结交、同盟
同“智”,明智
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离开
没有
那人,指秦穆公
问题探究
【思考4】鉴赏第四段
活动2:解读内容
1.概括本段内容
明确 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声。
2.分析晋文公的想象特点
明确 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问题探究
【思考5】你认为烛之武成功退师的原因是什么?进行一定的阐述。
明确 ①善于分析利弊,处处为秦着想;②善于利用矛盾;③善于揣摩心理;④语言艺术:“忠言顺耳”;⑤两国之间矛盾本身就不大
问题探究
【思考6】概括本文的主要特点
①伏笔与照应得当。文章开头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矛盾小)、驻军,为退秦军设伏笔;“夜缒而出”照应前文的“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体现出秦、晋貌合神离的同盟关系,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②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③叙事详略得当。详:烛之武推辞;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令退兵原因。 略:其他经过。
本文记叙了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表现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
明晰主旨
第四部分
拓展阅读
《左传》的“闲笔”
“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
拓展阅读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左传》常常在风云激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事件显示大历史发生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左传》定公十年,宋景公宠爱向魋,将公子地的四匹白马转送给向魋,引起公子地的不满,向魋准备逃亡,宋景公伤心欲绝,竟然“目尽肿”,一个细节写出了景公内心的无限悲伤,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次写出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
钱锺书《管锥编》有“一饭之恩仇”的论述,他指出,一饮一饭,分配不均,看似小事却往往引发政治的连环报复,甚至造成激烈的流血冲突、朝野动荡。《左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记载。宣公四年,郑国大夫子宋、子家一起朝见,子宋以其“食指动”预言此日“必尝异味”而恰逢郑灵公烹制楚人送来的大鼋,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子宋染指而出,两人最终杀死了郑灵公。襄公二十八年记齐国“公膳日双鸡”,而饔人却将鸡更换成鸭子,御者又换掉鸭肉只送上肉汁残汤,这让子雅、子尾愤怒异常,从而导致齐国庆氏集团被逐事件的发生,而这场宫廷流血事件又恰恰改变了齐国的政治走向,致使陈氏家族在崔、庆之乱中渔翁得利,篡取了齐国的政权。
“细笔”不细,”闲笔”不闲,《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
素材积累
《左传》名句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不义不昵,厚将崩。
3.夫有尤物,足以移人。
4.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
5.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6.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7.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
8.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
9.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10.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