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教材分析《江姐》一文选自小说《红岩》,截取的是江姐临刑前的一个片段。课文通过描写江姐在临刑前做的几件事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面对死亡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的革命者的光辉形象,读来动人心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品质。(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文中对话,读出相应的语气,背诵课文第4、5段。
过程与方法(1)能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了解人物内心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江姐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 重点难点
由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江姐的英勇无畏和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 教学策略想象理解法情境教学法品读悟情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三、细读课文,感悟深情
四、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江姐即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1949年6月被逮捕,关押在重庆的这“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1949年11月14日,被秘密枪杀。西师大版 五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七单元 江 姐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情境"。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写了临刑前江姐都做了哪些事? (1)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到床铺下。(2)梳妆打扮。(3)与难友告别,鼓励勇敢斗争。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哪一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找出来读一读.这一段中,点明故事起因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转移)细读课文,感悟深情 面对所谓的“转移”江姐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找出文中有关江姐的语句,江姐是一个怎样的人? 听见叫她的名字,江姐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起身,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像平常一样梳着她的 黑发。机智从容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着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下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面前看了一下,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赴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热爱生活 献身理想 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最后的考验”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像迎接庄严的战斗,像迎接即将到来的光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着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呢? 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乐观主义精神。江姐献身革命、从容就义的英勇形象跃然纸上。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歌曲欣赏:《红梅赞》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塞好提纲 机智从容
江姐 梳妆打扮 热爱生活 视死如归 深情话别 激励战友 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评价: 这篇课文内容不深,教学时讲授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清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欣赏动人细节,领悟作品主旨。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清晰,学生主体意识明确,课堂上讨论充分,积极发言,独特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强调,通过课堂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得到一次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