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复习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复习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24 22:1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一章 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单元复习过过过
目录
01 课程标准
02 考点梳理
03 核心突破
04 当堂达标
01
课标解读
重要考点 课标解读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环境与人类活动 ★1.运用资料,说明环境及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分类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
2.结合具体案例,说明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3.结合具体案例,说明生态破坏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危害。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02
考点梳理
1
考点1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资源
1.狭义的资源:一般指自然资源,是由自然界生成的。
2.广义的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因人而生、由社会所创造的资源。
【注意】判断某种资源是否属于自然资源的方法
判断某种资源是否属于自然资源,就要看:①是否直接从自然界获得;②能否用于生产和生活。凡是既符合①,又能满足②的物质或能量,就是自然资源。只符合其中一点的,则不属于自然资源。
二、自然资源概述
1.自然资源的概念
(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人类对自然资源认知的差异:由于受认知能力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不同。
2.自然资源的分类
(1)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分类: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根据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分类: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①可再生资源:可重新利用的资源,或在短时间内可再生,或可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
②非可再生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人类历史尺度上不可能由自然过程再生,可能枯竭的自然资源。
(3)根据自然资源的用途分类: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服务业资源。
资源类型 含义
气候资源 指能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可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等
生物资源 指生物圈中植物、动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各种有生命现象的资源,包括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
水资源 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有一定数量并能不断更新的淡水,包括浅层地下水、湖泊淡水、土壤水、大气水和河流水等
土地资源 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矿产资源 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条件下,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呈矿产资源固态、液态和气态的自然矿物
能源资源 指自然界中能够提供热、光、动力和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的物质资源,包括煤炭、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风、流水、潮汐、太阳能等
海洋资源 指蕴藏在海洋中人类可能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矿物、海水化合物、海洋能以及海洋空间等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
按是否可再生分类: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分类 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概念 可重新利用的资源,或在短时间内可再生,或可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 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人类历史尺度上不可能由自然过程再生,可能枯竭的自然资源
举例 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分布 特点 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 受地质条件的制约,共生伴生矿较多,勘查难度较大
利用原则 保护和促进更新,加以充分利用 节约、综合利用和寻找替代品
3.自然资源的分布
(1)总体特点:分布广泛,但很不均匀。
(2)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是不同的。
①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其分布受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非可再生资源,比如矿产资源,其分布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共生伴生矿较多,勘查难度较大。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生产的原料、燃料来源以及生产布局的必要条件。
2.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
(1)农业社会阶段
①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
②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的显著制约。
③充足稳定的自然资源保障,是农业社会发展的基础。
(2)工业社会阶段
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对其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状况直接影响着其经济发展水平。
③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组合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对资源性产业的布局具有重大影响。
(3)信息社会阶段
①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 的地位则迅速上升。 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
②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降低。
③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趋于弱化。
考点2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当以人类为中心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
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人类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自然资源,从而引起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并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概述
1.环境问题的概念: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环境问题按成因分类。
(1)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问题。
(2)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
3.次生环境问题的分类。
(1)资源枯竭。
(2)环境污染: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的
污染物超过了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3)生态破坏: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生态失衡或自然资源枯竭。
4.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
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堆积在城市中或郊区,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工厂等造成噪声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的放射性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造成海洋污染。
三、环境污染
1.水污染
(1)水污染的成因:当污染物进入江河湖海等水体,并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就会改变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降低水的利用价值,造成水污染。
(2)水污染源的分类。
①按照人类活动方式,水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②按照污染物空间分布状态,可分为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
a.点污染源:如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矿山废水造成的水污染。
b.面污染源: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或不正确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的水污染。
2.大气污染
来  源 主要污染物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大量粉尘和废气
煤炭燃烧 二氧化硫和烟尘
汽车尾气、石油化工 烯烃、二氧化氮、链烷等
3.固体废物污染
(1)固体废物的来源:生产与消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2)固体废物的危害。
①固体废物倘若处置不当,其有害成分通过水、空气、土壤等途径污染环境,进而危害人类健康。
②固体废物露天堆放或填埋处置,也需要占用大量土地。
4.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举例
(1)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导向,节约使用各类自然资源。
(2)工业企业布局适度集中,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
(3)加强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借助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把环境污染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四、生态破坏
1.土地退化
(1)概念: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土地生产力衰减。
(2)类型: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沼泽化等。
(3)水土流失的后果。
①直接后果:破坏土地资源。
②间接后果:长远来看,在流域源头和上游,植被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可能导致下游湖、河、水库的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2.生物多样性减少
(1)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增强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2)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危害:会减弱生态系统抗干扰的能力,并威胁到系统的稳定性。
(3)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都会破坏野生物种生存繁衍的环境,进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
五、我国环境保护概况
1.环境保护的两大领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
2.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从污染防治开始的。
3.生态保护的特点:与污染防治相比,生态保护的范围要更宽泛,影响更广,任务更为艰巨,需要的时间更长,花费的资金也更多。
03
核心突破
1、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数量、质量、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信息社会阶段
对自然资源依 赖程度 很高 较高 逐渐降低
起主要作用的 资源 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矿产资源和能源 后天性资源
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信息社会阶段
自然资 源对人 类活动 的影响 充足稳定的自然资源保障,是农业社会发展的基础 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组合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对资源性产业的布局具有重大影响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则迅速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降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趋于弱化
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信息社会阶段
举例 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都出现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以大庆为代表的石油工业城市,以鞍山、本溪为代表的钢铁工业城 市,以金昌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工业城市,均靠近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 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新兴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地区
2、环境问题的分类
分类 成  因 问题举例
原生环 境问题 自然力或自然因素 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地震引发的水质恶化等
次 生 环 境 问 题 资源 枯竭 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采与破坏,使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以至不敷人类资源需求的现象 人类对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的破坏
环境 污染 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 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生态 破坏 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生态失衡或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毁坏、水土流失、草原退化、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生态破坏的主要类型
主要类型 原  因 危  害
土地 退化 水土流失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等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损失,破坏土壤结构;可能导致下游湖、河、水库的泥沙增多,河床抬高,引发洪涝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荒漠化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的能力降低
次生盐碱化 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 土壤盐分浓度高,作物根系吸水困难,根系生长不良,甚至烂根,影响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
主要类型 原  因 危  害
生物多样 性减少 生态环境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 减弱生态系统抗干扰的能力,威胁系统的稳定性;部分物种灭绝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中温带、亚热带山地、丘陵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半干旱、干旱草原区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湿润的低地、平原、湖泊、海洋边缘地区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4、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生物多样性 减少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物种资源丰富区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半湿润、湿润的高原、丘陵地区 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荒漠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干旱、半干旱内陆地区或春旱严重地区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04
当堂达标
感谢配合,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