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城市化
一、选择题
[2022·浙江绍兴模拟]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能有效反映城市建设与发展状况,下表为长沙市部分片区1990~2019年城市部分建设用地贡献率表(单位:%)。据此完成1~2题。
片区名称 用地类型
甲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乙 丙 绿地与 广场用 地
长沙河东主城区 2.14 7.26 53.51 10.73 8.06
岳麓片区 0.92 30.34 33.58 7.84 12.54
长沙经开区 44.27 3.08 26.27 4.14 10.53
长沙高新区 40.14 4.54 28.18 3.98 8.69
1.甲、乙、丙分别代表的城市建设用地类型是( )
A.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B.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C.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
D.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2.岳麓片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贡献率偏高,与其相关性最密切的是( )
A.政府机关集中 B.高等院校众多
C.交通用地为主 D.休憩绿地广阔
[2022·安徽六安测试]都市会展业为全球型新兴行业,该行业包含上游的会展公司、中游的场馆、下游的会展服务配套产业等部分。上海依托大型会展场馆等设施,举办大型会展、节事活动,促进了城市空间的发展与变化。下图示意2020年上海会展企业密度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会展业空间密集区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政策扶持 B.土地租金高
C.人口素质高 D.经济活动频繁
4.高密度会展区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是( )
A.提升商业区的价值
B.促进住宅区的扩建
C.减少城市绿地的面积
D.利于工业区的集聚
[2022·陕西省丹凤高三测试]始建于百余年前的某城市位于9°N,下图示意该市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描述符合该城市特点的是( )
①炎热草都 ②热带春城
③富氧大都 ④温润山宫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该城市吸引人口定居的自然条件是( )
A.光照充足 B.降水丰富
C.海拔较高 D.土壤肥沃
[2022·浙江金华模拟]建设用地爬坡是指通过平整和梯化改造坡地进行城乡建设的过程,在空间上表现为建设用地向坡度大的地区发展。下图是中国四大地区平均建设用地爬坡指数(指数越大表示建设用地爬坡程度越强烈)与上限坡度图。据此完成7~8题。
7.属于西部地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乙地区建设用地上限坡度较高的原因是( )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化发展快
C.地形条件复杂 D.社会经济发展快
[2022·全国高三专练]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下图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住宅小区规划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关于两种规划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模式较便于居民步行外出,利于节能减排
B.甲模式可以提供更多商业店面,增加就业
C.乙模式可以提高街道的可达性,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D.乙模式可以减少政府公共设施建设,节约建设成本
10.推广住宅建设街区制的主要意义有( )
①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②增强居民居住安全感 ③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④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2·天津南开测试]2021年7月19日至21日,河南省中北部出现特大暴雨,郑州城区出现严重内涝,造成较为重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下图),完成11~12题。
11.导致此次郑州城区发生严重内涝的主要原因包括( )
①a过大 ②b变小 ③c增强 ④d受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为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危害,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建立并完善城市防洪预警机制
B.合理规划城市的排水管网系统
C.扩大城市规模,增加道路密度
D.尽可能保持原有天然池塘河道
[2022·全国高三测试]以城市人口比重和用地面积为衡量指标的城市化过程分别称为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用相对发展度表示两者的比值,用协调发展度表示二者发展的协调性。下图示意浙江省四地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相对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变化。据此完成13~14题。
13.1991~2011年,四地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 )
A.人口城市化均快于土地城市化
B.人口城市化均慢于土地城市化
C.二者差值均在缩小
D.二者协调性均在增加
14.当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相对发展度过小时易出现( )
A.城市建设过剩,造成资源浪费
B.城市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
C.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活力增加
D.城市环境污染加剧
[2022·安徽屯溪高三测试]降雨对城市道路机动车通行速度影响较大。下图示意深圳市不同路段工作日早高峰(8:00~10:00)时段,降雨天气(与晴朗天气相比)条件下,某类机动车速度变化率累计频率分布。据此完成15~16题。
15.为准确研究降雨天气对城市道路通行效率的影响,适宜作为数据源的机动车是( )
A.家用车 B.公交车
C.城际客车 D.出租车
16.与晴朗天气相比,降雨天气时该类机动车( )
A.速度变慢路段占比约50%
B.速度变快路段车流量大,人流量小
C.速度变快路段占比约30%
D.速度变慢路段车流量小,人流量大
[2022·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测试]下图是安徽省1985~2010年产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据此完成17~18题。
17.图示期间安徽省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增加,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了就业机会
B.优化了产业结构
C.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8.与1990年比,2010年安徽省城市化( )
A.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
B.处于初期阶段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快
二、非选择题
19.[2022·云南梁河县测试]下图为某城市用地功能区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2分)
(1)若从环境因素考虑,城市各功能区用地规划合理,则该地的主导风向为________。(4分)
(2)乙功能区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________;仓储区布局的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分)
(3)该城市功能区与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是________。(4分)
A.甲——行政因素
B.乙——历史因素
C.丙——社会因素
D.丁——经济因素
(4)影响地租水平高低的因素,除了有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外,还有____________。(4分)
20.[2022·贵州高三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夏季午后东西方向近地面气温分布示意图。
(1)解释该城市市中心近地面气温高的原因。(8分)
(2)分析图示现象对该城市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10分)
(3)试为改善该城市热环境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1~2.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经开区和高新区是新开发的地区,以经济建设为主,本地居民数量较少,工业用地比重大,所以甲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面积一般是三种用地类型中面积最大的,主城区发展时间长,居民数量多,居住用地占比较大,所以乙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的面积一般比较小,占比较小,所以丙为商业用地。第2题,与众多高等院校相比,政府机关、交通用地、休憩绿地占地面积较小,其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贡献率不会达到30%以上,而岳麓片区高等院校集中,高等院校占地面积大,导致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贡献率偏高,B正确,A、C、D错误。
3~4.答案:3.D 4.A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会展业空间密集区主要分布于上海市中心,此处经济活动频繁,交通便利,人流量大,信息通达度高,利于会展业布局,D正确;上海市中心地价高,会展业需要大量场馆,故土地租金高不是其在市中心形成空间密集区的原因(对于会展业而言,土地租金高导致其会展成本高),B错误;政策、人口素质与上海市中心会展业空间密集区形成的相关性较小,A、C错误。第4题,都市会展业主要从事商业活动,对分布在市区中心的商业区影响大,对住宅区、工业区影响较小,B、D错误;会展区对城市绿地的影响较小,C错误;高密度会展区便于商家及客户集聚,会使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商业活动增多,从而提升商业区的价值,A正确。
5~6.答案:5.D 6.C
解析:第5题,根据文字材料,该城市位于9°N,为热带地区,图中显示,一年四季温差较小,气候凉爽,可得出该城市位于热带海拔较高的高原山区,符合热带春城的特点,②正确,①错误;海拔高,氧气含量较低,③错误;图中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上,气候湿润,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第6题,根据文字材料,该城市位于9°N,为热带地区,但因为海拔高,一年四季气候凉爽,适合人口定居,C正确,A、B、D错误。
7~8.答案:7.B 8.C
解析:第7题,2000年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我国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建设明显加快,中、西部地区建设用地爬坡指数应相应增加,故图中乙、丙两线可以表示中、西部建设用地爬坡指数,据此可排除A、D两项。与中部地区相比,我国西部地区多高原、山地、盆地,地形起伏更大,建设用地上限坡度应大于中部地区,所以乙曲线表示西部地区,丙表示中部地区。B正确,C错。第8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乙为我国西部地区,地形多高原、山地、盆地,地形起伏大,地形条件复杂,所以建设用地上限坡度较高,C正确;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不高,A错;与我国东部相比,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发展不快,B、D错。
9~10.答案:9.C 10.B
解析:第9题,结合图示及题干信息可知,甲图为封闭式小区模式,乙图为开放式小区模式。结合图示道路状况等信息可知,开放式小区具有更多通向主路的便道,提供了更多的临街住宅面,可以更便于居民步行外出,也更利于开设更多的商业店面,因而排除A项和B项;乙图中的开放式小区模式,增强了与外部街道的连通性,可以缓解交通量在单一路口的集中程度,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C项正确;但是也客观上增加了需要管理和建设的交通节点,增加了公共设施建设成本,故D项排除。第10题,结合第9题中关于两种模式的对比,推广住宅建设街区制,实际上是采用了开放式小区模式,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故③和④正确;但由于没有围墙,会减弱居民居住安全感,②错误;和封闭式小区相比,街区制住宅建设本身对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影响极小,故①错误。
11~12.答案:11.B 12.C
解析:第11题,图中a为降水,b为蒸发,c为下渗,d为地表径流。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市区内涝主要是降水量大,即a过大;另外城市排水不畅,导致地表径流受阻,即排水设施不足导致d环节受阻,①④正确,B正确。城市内涝与b蒸发无关,②错误;城市化过程使c下渗减弱,③错误。②③错误,A、C、D错误。第12题,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市区内涝主要是降水量大,另外城市排水不畅,导致地表径流受阻,为降低城市内涝的影响,应该建立完善城市防洪预警机制,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并在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充分发挥天然池塘、河道的蓄洪、排洪能力。A、B、D不符合题意。扩大城市规模,增加道路密度将会使得下渗与排水变得更加困难,C符合题意。故选C。
13~14.答案:13.D 14.A
解析:第13题,由图可以看出,四地前期人口城市化均慢于土地城市化,后期人口城市化均快于土地城市化,二者差值先缩小后增大,A、B、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四地的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说明二者协调性均呈增加趋势,D正确。第14题,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相对发展度过小意味着人口城市化慢于土地城市化,即城市土地面积扩展速度较快,因此易出现城市建设过剩,造成资源浪费,A正确;城市化的水平较低,不会造成交通拥堵、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B、D错误;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活力不足,C错误。
15~16.答案:15.D 16.C
解析:第15题,为准确研究降雨天气对城市道路通行效率影响,适宜作为数据源的机动车应具备车辆状况和司机驾驶技术等较为稳定、通行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小等条件,出租车符合上述要求,D正确。家用车的性能差别较大,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A错误。公交车要求按时运行,降雨天气与晴朗天气的车速变化不大,不适宜作为研究对象,B错误。研究降雨对城市道路机动车通行速度影响,城际客车离开城市运行,不符合要求,C错误。第16题,由图可知,速度变慢路段即速度变化率小于0的路段,累计频率约为70%,A错误。速度变快路段即速度变化率大于0的路段,其占比为100%-70%=30%,C正确。速度变快路段样本数较少,车流量小,速度变慢路段样本数更多,车流量更大,B、D错。
17~18.答案:17.A 18.D
解析:第17题,第三产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就业机会,A正确;优化了产业结构不是社会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属于经济效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属于生态环境效益,B、C、D错误。第18题,读图可知:安徽省城镇人口比重1990年约为15%,2010年为40%以上,说明与1990年相比,2010年安徽省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快,D正确;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必然结果,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图中城镇人口比重与第二、三产业比重同步上升,发展相协调,A错误;逆城市化现象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指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区域饱和的国家,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返迁,二、三产业向该地区集聚的过程,安徽省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C错误。
19.答案:(1)西南风 (2)环境优美 靠近交通线,交通便利 位于城市边缘,地价便宜 (3)D (4)交通通达度
解析:第(1)题,若从环境因素考虑,城市各功能区用地规划合理,图中工业区位于城市东北部,工业区一般位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因此该地的主导风向为西南风。第(2)题,乙功能区位于西南方,位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靠近湖泊、果园,位于河流上游,环境优美,应该是高级住宅区,乙功能区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环境优美。仓储区占地面积大,要求交通便利,因此其布局应该靠近交通线,交通便利;位于城市边缘,地价便宜。第(3)题,图中甲是商业区,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市中心人流量大(其次是交通便利、商业支付地租的能力最高)。乙是高级住宅区,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环境优美。丙是工业区,靠近河流下游,远离市区,地价低,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地价。丁为仓储区,位于绿化区内,地租较低,靠近铁路、公路,交通便利,其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第(4)题,影响地租水平高低的因素,除了有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外,还有交通通达度,距离交通线越远,地价一般越低。
20.答案:(1)城市人口密度大,社会经济活动频繁,排放的热量多;城市建筑物密度大,沥青、水泥等硬化地面多,吸收的热量多,散失的热量少;城市绿地面积占比小,吸收的热量少,加之城市大气温室气体、尘埃多,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提升,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气温高。
(2)市中心近地面气温高,易产生热岛效应,促进城市上空的云雾量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并向郊区扩散,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热岛效应会加剧空气对流,导致城市局部小气候(包括降水、光照、气温等)特征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城区降雨量明显增加等。
(3)增加绿地面积(如绿化楼顶、绿化墙壁)和水域面积;建设生态廊道、通风廊道;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等。
解析:第(1)题,城市市中心近地面气温高的原因主要从城市人类活动产生的热源、城市下垫面性质对热量吸收与散失的差异和城市绿地面积对热量的反应及大气保温作用(温室气体和尘埃等对热量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作答;相比郊区,城市人口密度大,工业生产、交通等社会经济活动频繁,排放的人为热量多;城市建筑物密度大,沥青、水泥等硬化地面多,热量传导较快,吸收的热量多,辐射散失较慢,损失的热量少;城市绿地面积占比小,吸收的热量少,加之城市大气温室气体、尘埃多,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提升,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气温高。第(2)题,市区气温高,郊区气温低,易产生城市热岛效应,促进城市近地面气流上升,上空的云雾量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在城市热力环流的作用下向郊区扩散,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导致城市局部小气候(包括降水、光照、气温等)特征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空气对流,导致城市地区降雨量显著增加,形成城市雨岛效应等。第(3)题,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措施可从增加绿地面积、扩大水域面积,规划生态廊道、建设通风廊道、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等方面进行作答;政府合理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城市绿化,增加绿地面积(如绿化楼顶、绿化墙壁)和水域面积;建设生态廊道、通风廊道,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和道路,改善下垫面状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