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三轮冲刺考前每日练 阴阳变化成温室,天地起落为人世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三轮冲刺考前每日练 阴阳变化成温室,天地起落为人世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24 22:3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温室是适合严寒地区使用的农业设施,但由于传统温室建造成本高、占地面积大、保温效果不理想等原因,无法带来预期经济效益。阴阳型日光温室在传统日光温室的北侧增加一个采光面朝北的单坡面温室(适合菌类等弱光或避光作物种植),两者共同使用一面支撑墙。温室的拱架有内外两层,内层拱架上铺设塑料薄膜,外层拱架上铺设塑料薄膜和保温被,阳棚再增加一层薄膜覆盖。半地下式阴阳棚建造时,一般阳棚地基低于阴棚,从而更好地提高阳棚的保温性能。日光温室的建造地要避开洪涝、冰雹等灾害频发以及有污染的地区等,宜选择在地下水埋藏较深、土壤肥沃、灌溉方便、南面和东西两侧没有高山以及高大建筑物遮挡且配套设施(如电力、给排水、道路等)完善的地段。下图示意西藏某地双拱三膜半地下式阴阳棚日光温室结构。
(1)说明西藏某地晴朗的夏季6时左右(地方时)阴棚热量收入高于阳棚的原因。(2分)
(2)半地下式阴阳棚中阳棚的深度一般在0.7米为宜。分析阳棚的深度过深可能对农作物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6分)
(3)与传统日光温室相比,说明双拱三膜半地下式阴阳棚日光温室具有的优势。(8分)
解题思路
本题以阴阳型日光温室为背景材料,以西藏某地晴朗的夏季6时左右(地方时)阴棚热量收入高于阳棚的原因、阳棚的深度过深可能对农作物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双拱三膜半地下式阴阳棚日光温室具有的优势为切入点,考查了农业区位因素、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解析及答案
(1)说明西藏某地晴朗的夏季6时左右(地方时)阴棚热量收入高于阳棚的原因。(2分)
答案:
日出早于6时(或昼长夜短),(1分)太阳东北升,阴棚朝北,获得太阳辐射多。(1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一般阳棚地基低于阴棚,从而更好地提高阳棚的保温性能”,我们可知阴棚所处位置较高,一定时段内接受太阳辐射较多(类似高原高山地区,离太阳距离较近,太阳辐射削弱较少)。其次,阴棚位于“传统日光温室的北侧”,采光面朝北。西藏某地,所处纬度较低(西藏首府拉萨的纬度与浙江杭州、上海等地大致相当,约为30°N),终年(特别是夏季)太阳高度较大。再加上“晴朗的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东北升(与阴棚朝向相对应),白昼时间较长(昼长夜短),地方时6时左右(拉萨经度90°E左右,与北京时间相较,晚2个小时)或已日出,故获得太阳辐射多。
注意,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从东偏北升起,即东北升起;从西偏北落下,即西北落下(除极昼极夜地区)。其中,(北半球)纬度越高,日出方位越偏北(如北极极昼地区,正北“升”、正北“落”,正午太阳在正南方)。太阳直射南半球,太阳从东偏南升起,即东南升起;从西偏南落下,即西南落下(除极昼极夜地区)。其中,(南半球)纬度越高,日出方位越偏南(如南极极昼地区,正南“升”、正南“落”,正午太阳在正北方)。
(2)半地下式阴阳棚中阳棚的深度一般在0.7米为宜。分析阳棚的深度过深可能对农作物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6分)
答案:
棚内挖过深造成易造成遮阴带,光照不足;(2分)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透气性差,土壤肥力低;(2分)地下水埋藏过浅的地区容易出现作物根系被沤。(2分)
解析:
半地下式大棚(阳棚)成本较高(遑论其他,仅“掘地三尺”就要额外的建设资金),但优点颇多,如提高大棚内部的气温(50—120厘米深度的半地下式大棚温度,普遍比一般大棚高2℃及以上),增加内部的空间(利于立体种植,增加营收),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储存空间大(除保温外,二氧化碳还是作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参与者”,可以增产增收)。但是, “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换言之,有利有弊,矛盾世界、世界矛盾。
阳棚的深度不宜过深,这是因为棚内挖过深,易造成大棚前部出现较长的遮阴带(类似高楼与影长——楼房越高,则地面“相对”越低,而影长过大,遮挡阳光,采光不佳),光照不足,影响农作物长势。此外,离地表越深,未知数越大,一方面土壤肥力下降(土壤形成与风化有关,而土壤肥力又与生物有关,深层土壤风化作用弱,且难有有机质补给),且透气性差,不利于作物生长;另一方面,某些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浅,盲目追求“深度”,可能会出现“黄泉”(最初之意应是掘地为坟,碰到混浊地下水),易导致作物根系受到浸泡(即“沤”,长时间遭到浸渍)。
(3)与传统日光温室相比,说明双拱三膜半地下式阴阳棚日光温室具有的优势。(8分)
答案:
阴棚充分利用了传统日光温室前后栋之间空出的大部分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节约土地资源;阴阳棚共用一面支撑墙,减少建造成本;阳棚内外三层薄膜、保温被与内外层拱架间会形成空气隔热层,再加上半地下式和阴棚的结构设计,大大减少了阳棚的热量散失,提高了温室的保温性能;阴棚较适合种植弱光或避光要求的作物,增加作物种类;由于保温能力提高,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任答四点得8分)
解析:
常规的温室(日光)大棚中部多有一堵墙,而由于墙体遮阳,易导致背阴面土地某些蔬果的(特别是越冬)光照不足,作物发育(生长)不良,甚至是不生长作物的状况,这就会造成土地浪费的问题。此外,由于光照直射的原因,常规大棚的温室效应明显,光热、温度的调节亦是一大难题。
因此,农田里就出现了阴阳大棚(双坡面日光温室分阴阳两面),即是一个面有“阳光照射”,而另一面却“密闭幽暗”的大棚。其中,“阴阳大棚”的阳棚种植常规果蔬,而阴棚多种植“喜阴湿环境”的食用菌(本身中部有一堵墙,而阴阳棚共用一面支撑墙,减少建造成本)。
这样的“阴阳”种植方式好处如下:一者,解决土地浪费(缓解土地资源紧张,减少前期对于土地租金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二者,阴棚较适合种植弱光或避光要求的作物,增加作物品种,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农业收入);三者,阳棚内外层层防护(三层薄膜、保温被与内外层拱架间),会形成空气隔热层,外加半地下式等设计,可以减少阳棚的热量散失(提高保温性能);四者,增强保温性能,夏季阴棚可以散热,冬季阳棚可以“升温”聚热;五者,“阴阳互补”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及成熟,即阳棚氧气含量高(光合作用强),阴棚二氧化碳浓度高(呼吸作用强),二者同处一室,有利碳氧平衡(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此外,阴阳大棚还有节省成本(两棚共用一睹“承重墙”,且具有自动调温功能)、节约用水(与小麦、玉米等作物相比)等作用。
知识链接——温室效应和大气保温效应
温室(由透明屋面和围护结构构成,主要用于寒冷季节栽培喜温植物的建筑)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透光覆盖物(玻璃或塑料薄膜)对温室内小气候的增温保暖作用。农业生产上,薄膜育秧,薄膜覆盖防霜,温室种花卉、瓜果、蔬菜,以及温室饲养畜禽等,均系温室效应的实际应用。
注意,温室栽培中,最典型的是园艺作物(指果蔬、花卉、茶叶、观赏树木等的栽培和繁育,因常在园圃中栽培,故名)的栽培——用保暖、加温、采光等温室设施与设备和相应的技术设施,保护喜温作物御寒越冬或促使生长和提前开花结果等,以增加冬春季(冬半年)生产的果蔬、花卉等种类,提高产量和质量(一种高度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所谓的“温室(效应)”,起到增温保暖的原因如下:一是玻璃等透光覆盖物能令太阳的短波辐射通过,却阻止了温室内地面和植物发散的长波辐射透出。二是温室内水汽在玻璃等覆盖物内侧遇冷凝结放热(即释放热量而增温)。三是温室内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提高时,具有增温效应。
在通常生活中,“温室效应”等同“大气保温效应”(大气具有允许太阳辐射透入大气底层,并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辐射溢出大气层的作用。在此作用下,使得地面附近大气温度保持较高的水平,故名)。但实际上,玻璃温室的保温作用主要不是依赖于阻截或吸收长波辐射,而是在于温室壁阻止室内(暖)外(冷)空气以对流或湍流方式的热交换(这种阻止空气在室内外热交换的作用,比大气保温气体吸收长波辐射致暖作用大3—4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