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24 唐诗三首
第六单元
目录
名师导学
01
名师导读
02
名师导练
03
模拟演练
04
群文阅读推荐
05
名师导学
语文要素 叙议结合,层层推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第一节以描写开篇,写秋风怒吼,吹飞屋上茅草,表现出痛惜之情;第二节接着叙事,写村童偷茅而去,表现出焦灼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第三节描写叙事,写秋雨漏屋,生活简陋,表现出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第四节议论抒情,写广厦庇寒士的人生理想,坦露出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全诗平铺直叙,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写起来却一层比一层深入,最后才水到渠成,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点破主题,画龙点睛。
(续表)
一课一法 陪衬和反衬,相得益彰
《卖炭翁》中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加感到老翁的“可怜”。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剥削阶级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续表)
技法点睛 藏问于答
《石壕吏》中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叫嚣凶暴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苦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
(续表)
技法点睛 “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现。“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差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差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差吏也绝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名师导读
1. 背景解读
(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他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宋以后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他所写出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在
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他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 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了战乱后的故乡。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后他抵达成都,得到亲友的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了一间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
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生于河南新郑,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他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
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
最深的时候。诗人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抢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2.诵读赏析
诗歌背诵 名句赏析 主旨理解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赏析: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有力地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叫嚣凶暴的蛮横气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去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续表
诗歌背诵 名句赏析 主旨理解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势,并为老妇下文的诉苦营造出悲愤的气氛。 (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二字,反映了
续表
诗歌背诵 名句赏析 主旨理解
老妇一再哭诉、差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满含无限深情。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做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续表
诗歌背诵 名句赏析 主旨理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地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诗人自己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
续表
诗歌背诵 名句赏析 主旨理解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 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迭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续表
诗歌背诵 名句赏析 主旨理解
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续表
诗歌背诵 名句赏析 主旨理解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1)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赏析: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诗歌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
续表
诗歌背诵 名句赏析 主旨理解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进行了有力的铺垫。 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做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牛困人
续表
诗歌背诵 名句赏析 主旨理解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赏析: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剥削阶级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名师导练
基础训练
一、直接默写题
1. 默写杜甫的《石壕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2.默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默写白居易的《卖炭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
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二、理解默写题
(一)石壕吏
1. 《石壕吏》中表现老妇自诉自解,意在使差役同情自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石壕吏》中,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3. 《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石壕吏》中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石壕吏》中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抒发诗人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处表现了诗人衰老困窘之态。
7.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呼喊。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同时描写了天气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三)卖炭翁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卖炭翁的外貌,反映出他劳动的艰辛。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出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反常心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体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的艰难。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写出了宫使狐假虎威、横行霸道、巧取豪夺的丑恶行径。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卖炭翁痛不欲生却又无可奈何的悲愤心情。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突出交易的不平等,揭露了宫市、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
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1. 《石壕吏》中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
“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府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2. 差役捉人为什么要在夜间出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会在白天躲藏或者反抗,使差役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差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3. “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 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好。原诗“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字表现了老翁的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但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袒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5.对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群童是无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诗人来说是无可奈何的。
6.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诗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诗人。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7.“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8.“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卖炭翁》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
10.《卖炭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模拟演练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词。(18分)
(1)床头屋漏无干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
(3)__________________,死者长已矣!__________________,请从吏夜归。
雨脚如麻未断绝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存者且偷生
老妪力虽衰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满面尘灰烟火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向牛头充炭直。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言简意丰,概括诗人多年贫困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半匹红纱一丈绫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8)《卖炭翁》中表现出卖炭赚钱为生,是濒临于生活绝境的老翁唯一希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古代仁人志士共同的人生追求。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表达他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济世情怀。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0)白居易主张“规讽时事”,关心民生疾苦,其在《卖炭翁》中饱含怜惜之情,体悟卖炭老人之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群文阅读推荐
阅读意图 阅读篇目 阅读重点
同一作者 《垂老别》(杜甫) 叙事抒情,反应黑暗社会现实,感受现实主义的诗歌风格。
不同风格 《宴散》(白居易) 描述生活场景,透露闲适心情,感受通俗平易的诗歌风格。
了解作者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冯至) 多角度了解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