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文档属性

名称 马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19 17:2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马说韩愈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唐-韩愈、柳宗元;
宋-“三苏”、曾巩、王安石、欧阳修)
苏轼赞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才美不外见(xiàn)
其真无马邪(yé)说 《爱莲说》告诉我们,“说”是一种特殊的文言文。它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事理,表达方式上以议论、记叙和说明为主。
所以《马说》的内容大约是:
“千里马”的命运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连,转折所以[古]即使介,在结助,的介,在介,因为语,句尾判断日行千里千里马-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的马有时吃完十斗为一石代,千里马连,修饰指代,这日行千里外面想要怎能千里马-天下无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动]鞭策连,依据正确的方法竭尽[使]使……鸣叫连,转折动,通晓连,表修饰名,鞭子动,面对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伯乐不常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天下无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同情、疼惜、无奈同情、批判悲愤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hūn)人(守门人)辞焉”。马说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韩愈《送孟东野序》 鸣不以千里称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不知马也!物不平则鸣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刑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物不平则鸣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不过二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物不平则鸣 韩愈借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将人才比作千里马,统治者比作食马者,比喻了贤才难遇明主的不幸。重点实词虽;通假字食马者不知:“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词类活用一食或尽粟一石
不能尽其材一词多义食马者不知其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
不能尽其材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重点虚词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虽有千里之能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重点虚词其: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词多义于:骈死于槽枥之间重点虚词而:而伯乐不常有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