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田家炳中学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田家炳中学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6 19:5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田家炳中学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依次填入答题卡内.(每小题2分,总分80分)
1、.家庭经历了由古代数世同堂的“大家庭”到现代以爱情为基础的“核心家庭”的巨大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氏族社会的瓦解 B.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C.妇女地位的提高 D.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
2.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3.《史记 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周王权利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4.儒家经典《大学》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制定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下,从个人到“家”、到“天下”的一种层次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
A、王位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5.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适当?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6.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7.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8.据《史记 吴王濞列传》记载:“上(汉高祖)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镇)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二城。”又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
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
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王教训,封王拱卫中央
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
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
9.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历史学者读到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
A.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
B.用提升其子孙的爵位来削弱封国实力
C.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
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迅速发展
10.《贾谊 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剥夺王国的封地 B.推恩令 C.夺取王侯的爵位 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
11.司马光认为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其中的“失”指的是
A.崇儒尚法 B.严酷的刑罚 C.沉重的徭役和兵役 D.加强皇权
12.“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光武帝在位时,令郡县检核田地,这两个地区竟没人敢认真执行。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连年战争实无良田可言 B专制制度下国家政策效力的缺失
C地方官吏大都贪污腐败 D检核制度早已形同虚设
13.据《旧唐书》载,唐元和年间(806~820)给事中(官职名)认为皇帝关于减少内外官俸钱的诏令不妥而封还诏书,最终给事中的意见被皇帝采纳。这表明()
A、给事中为中书省属官,有起草诏令的权力
B、给事中为尚书省属官,负责执行皇帝诏令
C、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D、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行政决策权
14.中国古代和世界近现代都很注意用权力制约权力,以下关于隋唐三省职权的牵制与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中的三权制约最根本的不同是:()
A.三权内容不同 B.本质目的不同 C.制约方式不同 D.对社会影响不同
15.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客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入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太祖之“意”是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16.为解决唐朝后期以来国家割据分裂问题,宋初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下不属于这些措施积极作用的是
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 B.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1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
18.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9.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 ’’有的说:“金榜题名。”有的答:“功成名就。”朱元璋都不以为然,当大臣万钢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20.《明神宗实录》载:“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这说明()
①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阁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②明朝内阁的设置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③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④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有哪两种主要形式?
A.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 B.宗法制与中央集权制
C.地主制与农民政权 D.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
22.1915年12月20日,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在北京居仁堂正式登基称皇帝,改元洪宪,册封了将领、皇子、后妃。这套做法实际上是恢复了 ()
A.共和制度 B.宗法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度
23.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期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看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根本原因是
A 民主人士的从中周旋 B 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 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24.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A 1931年前后 B 1932年前后 C 1936年前后 D 1938年前后
25.曾有这么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重亲谈判  B 中日建交 C 抗战胜利 D 解放南京
D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26.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记载。这说明当时(  )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家庭手工业的形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27.麻曾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西方大机器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28.明洪武八年,中书省发行纸币大明宝钞,其下印有“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十五两,仍给犯人财产”字样。明初发行的大明宝钞(  )
A.促进了货币的统一 B.使金属货币退出了市场
C.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D.成为当时唯一支付手段
29.《吕氏春秋·上农》有言:“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家产简单),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材料中的观点主要立足于(  )
A.统治利益 B.商业生产能力
C.社会制度 D.争霸需求
30.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31.据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从1872年到1894年开设的74家民族资本主义工厂创办人的身份看,这些工厂明确属于上海、广州、福州、宁波等地商人投资的大约有17家。据此可知(  )
A.近代民族工业均诞生于东南通商口岸
B.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有所发展
C.商业资本对工业发展有一定的推动力
D.近代工业投资者主要是商人群体
32.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作者论述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实业救国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3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万~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达到了200万人。”通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C.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D.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4.1935年,蒋介石提出将川滇黔确定为中华民国复兴的根据地,把四川作为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后来国民政府确立了以西南地区为新建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开始将沿海工业迁至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这反映出国民政府准备(  )
A.转向战时经济体系 B.平衡地区经济发展
C.建立官僚资本垄断 D.防止西南军阀做大
35.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分析下列观点准确揭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规律的是(  )
阶段 民族工 业状态 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短暂春天 欧洲列强放松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萧条 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
全民族抗战时期 遭摧残 日本的经济掠夺
解放战争时期 陷入绝境 美国商品的涌入
A.近代民族工业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
剥削
B.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C.国家独立是展开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
D.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6.1952年,重庆一零一钢铁厂职工给毛泽东写信说:“成渝铁路的钢轨每一根都是我们亲手轧成的,那上面没有一个外国字……我们的工厂两年多来已发生根本变化。生产瘫痪状态早已成为历史陈迹。”这反映了( A )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的开展 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37.下表是1953~1959年基础建设投资统计表
年份 投资总额(亿元) 比重(总100%) 注:沿海指 粤、闽、浙、 苏、鲁、冀、 辽七省和 京、津、沪 三市,其他 省区为内地
沿海 内地 沿海 内地
1953~1957 230.08 262.75 46.7 53.3
1958 105.05 163.45 39.24 60.76
1959 126.58 223.14 36.19 63.81
据上表可知(  )
A.沿海地区成为“大跃进”的主要地区
B.内地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沿海地区
C.全国工业重心实现了向内地的转移
D.国家重视改变经济布局不合理状况
38.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上述(  )
A.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
B.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
C.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
D.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
39.改革开放后,我国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上升到1991年的59.2%。在农业产值中,种植业所占的比重由1985年的64.5%下降到1990年的60.3%,林牧渔业则相应由35.1%上升到39.7%。这说明(  )
A.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B.农民从温饱迈入小康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40.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1979年 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5年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1992年“南方谈话”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中共十四大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就已经有了定论
B.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 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肯,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降宗门内,选内阁中书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5分)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5分)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5分)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5分)

高一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B C A B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C B B B D A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D C C D A C A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A D A D A D A A D
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20分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5分)
设枢密使分兵权,设三司使分财权;否定态度(5分)
元朝是最高行政机构;加强中央集权(5分)
跪听笔录;君主专制达到最高峰(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