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第9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
学习目标
关键问题
◇如何有理有据地评述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恰当说明他(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1.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探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历史解释】
2.通过探究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查阅袁世凯的资料,通过“孙中山该不该让位于袁世凯”的辩论,学会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训练历史思维能力。【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学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后反专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能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国情,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家国情怀】
1.阅读课本,找到时间线中对应的文本信息。
2.为何最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筑梦:上下求索建民国
中华民国创建进程示意表
10月10日
12月
1月1日
2月12日
2月15日
3月10日
3月11日
4月2日
武昌起义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
临时政府成立
清宣统帝下诏退位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临时参议院决议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
1.阅读地图,说说中华民国成立的背景。
2.结合视频,说说中华民国成立的概况。
背景: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材料一: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五旗共和歌》
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书本P46,说说“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中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的组织方式: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的会议代表为参议员。
新的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新的政权: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新的纪念方法: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新的国旗:五色旗。
材料二: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趋渐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探究:
2.依据两则材料,说说“世界和平永保” 反映了临时政府对西方列强怎样的态度?
3.你怎样看待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
承认清政府同列强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它的目的是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承认与支持,暴露了其软弱和妥协的一面。
筑梦:上下求索建民国
材料一:(孙中山)便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一时贤才竞进,髦士纷来,冠佩峨峨,须眉济济。好一个转危为安国治民安的气象。 ——姚鹓雏《恨海孤舟记》
材料二:中山装
材料三:从缠足到放足
材料四:皇帝倒了,辫子割了
探究:1.上述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怎样的社会状况?
2. 中国是否真的迎来了“转危为安国治民安”的新气象?
筑梦:上下求索建民国
中华民国创建进程示意表
10月10日
12月
1月1日
2月12日
2月15日
3月10日
3月11日
4月2日
武昌起义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
临时政府成立
清宣统帝下诏退位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临时参议院决议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1.南京临时政府为何仅存在了92天,孙中山为什么放弃了大总统的职务?
2.清帝退位、袁氏当选、就任与《约法》颁布之间的间隔如此之短,其中究竟有何关联?
窃梦: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微辩论:有人说,没有孙中山的拱手相让,袁世凯就当不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不会落入袁世凯的手中。孙中山到底该不该让位给袁世凯?
活动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先组内讨论,明确论点,寻找论据来论证观点。
2.每组分别派代表发言,组员进行补充。
3.依据评价量规即时评价。
窃梦: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附:部分材料、评价量规
材料一:在革命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已占上风……财政困难使南京临时政府硬气不起来,帝国主义干涉的阴霾更令革命党人气短(各国军舰在长江示威)……大多数革命党人终于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屈服。南北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袁世凯骑木马》1911年《民立画报》
①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②袁世凯玩弄政治权谋
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参政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人民权利
国家性质
政治体制
探究:结合《临时约法》的部分条文,分析说明这部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意义: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护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③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这一根本任务尚未完成。
材料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探究:依据材料,结合8.9.10课知识,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还有什么遗憾
护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康有为
鲁迅
曾国藩
李大钊
孙中山
毛泽东
邓小平
技术
制度
思想
小结:核心内容思维导图
10月10日
12月
1月1日
2月12日
2月15日
3月10日
3月11日
4月2日
武昌起义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
临时政府成立
清宣统帝下诏退位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临时参议院决议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辛亥革命重要
成果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资产阶级共和
国宪法性质
限制独裁维护共和
辛亥革命重要
成果
课堂巩固
1.中国近代史上曾有一个政权在其国歌中写道:“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下列叙述,能体现该政权“旧邦新造”的是它( )
A.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B.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C.创办新式学堂废除八股取士 D.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里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反封建不彻底 B.没有唤醒民众
C.没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3.小明家中藏有一枚印着“民国十年”字样的硬币,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枚硬币发行于公元 ( )
A.1920 B.1921
C.1922 D.1923
D
A
B
课堂巩固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甲午战争后,有志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建构的层面,进入到怎样处理和调适国内政治与民族关系,怎样以民族革命来促进政治革命,怎样在不同文化之间构建平等的现代政治结构。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不是偶然出现的,它是中国近代仁人志士试图在王朝体制下变法维新以图强之举屡遭挫折后,所选择的一条以政治革命的方式来推翻腐朽的专制王朝,以达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目标。
——李禹阶《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1)根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改变社会性质”这一角度,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观点: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论证:维新变法运动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挽救民族危机,但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变法内容仅保留京师大学堂,变法只维持了103天,结果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是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结论: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不可行。当今中国,想要进一步发展,要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
1.在课本圈划出本课学习重点。
2.在笔记本上绘制完成本课的知识结构思维图。
3.完成作业本本课练习。
4.预习下一课《北洋军阀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混战》。
课后作业《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时)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探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历史解释】
2.通过探究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查阅袁世凯的资料,通过“孙中山该不该让位于袁世凯”的辩论,学会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训练历史思维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学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后反专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能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国情,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家国情怀】
【关键问题】
◇如何有理有据地评述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恰当说明他(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核心素养】
本课着重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学习过程】
环节一:筑梦:上下求索建民国
(一)出示:中华民国创建进程示意表
1.阅读课本,找到时间线中对应的文本信息。
2.为何最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设计意图:梳理时间轴,建立本课的宏观认识,培育时空观念素养。)
(二)出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播放视频
1.阅读地图,说说中华民国成立的背景。
2.结合视频,说说中华民国成立的概况。
(设计意图: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培育历史解释素养。)
(三)出示材料:
材料一: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五旗共和歌》
材料二: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趋渐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探究:
1.根据材料一,说说“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中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2.依据两则材料,说说“世界和平永保” 反映了临时政府对西方列强怎样的态度?
3.你怎样看待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
(设计意图:借用“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感受民国之“新”,感悟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的特征。同时在国歌中感受历史沉浮,体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培育史料实证素养。)
过渡:出示一组材料,探究:社会生活悄然变化,民主共和观念广泛传播,可是否真的像此时人们期待那样,中国将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迎来一个国泰民安的新气象?
环节二:窃梦: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一)出示:中华民国创建进程示意表
1.南京临时政府为何仅存在了92天,孙中山为什么放弃了大总统的职务?
2.清帝退位、袁氏当选、就任与《约法》颁布之间的间隔如此之短,其中究竟有何关联?
(二)微辩论:有人说,没有孙中山的拱手相让,袁世凯就当不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不会落入袁世凯的手中。孙中山到底该不该让位给袁世凯?
活动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先组内讨论,明确论点,利用书本和所学知识寻找论据来论证观点。
2.每组分别派代表发言,组员进行补充。
3.依据评价量规即时评价。
附部分材料和评价量规
材料一:在革命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已占上风……财政困难使南京临时政府硬气不起来,帝国主义干涉的阴霾更令革命党人气短(各国军舰在长江示威)……大多数革命党人终于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屈服。南北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袁世凯骑木马》图 1911年《民立画报》
(设计意图:通过微辩论的形式,增进趣味,通过辩论的过程感受当时的时代选择,学会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理解袁世凯能够窃取果实的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素养。)
环节三:护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播放视频:探究:观看视频,说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
(二)出示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
探究:结合《临时约法》的部分条文,分析说明这部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材料,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感受临时约法为“旧邦新造”做的努力,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三)出示材料:材料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探究:依据材料,结合8.9.10课知识,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还有什么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结合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训练历史思维能力。)
(四)出示材料:
材料二:“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材料三:图片
(设计意图:梳理近代中国的探索历程,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能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国情,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课堂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年代尺梳理本课核心知识,通过右上角的小比例年代尺把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放在更长的历史时段中来解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堂评价】
1.中国近代史上曾有一个政权在其国歌中写道:“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下列叙述,能体现该政权“旧邦新造”的是它( )
A.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C.创办新式学堂废除八股取士 D.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里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反封建不彻底 B.没有唤醒民众
C.没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3.小明家中藏有一枚印着“民国十年”字样的硬币,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枚硬币发行于公元 ( )
A.1920 B.1921
C.1922 D.1923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甲午战争后,有志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建构的层面,进入到怎样处理和调适国内政治与民族关系,怎样以民族革命来促进政治革命,怎样在不同文化之间构建平等的现代政治结构。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不是偶然出现的,它是中国近代仁人志士试图在王朝体制下变法维新以图强之举屡遭挫折后,所选择的一条以政治革命的方式来推翻腐朽的专制王朝,以达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目标。
——李禹阶《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1)根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改变社会性质”这一角度,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参考答案】
1.D 2.A 3.B
4.
(1)有志之士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中国近代仁人志士试图在王朝体制下变法维新以图强之举屡遭挫折,选择以政治革命的方式来推翻腐朽的专制王朝。
(2)观点: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论证:维新变法运动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挽救民族危机,但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变法内容仅保留京师大学堂,变法只维持了103天,结果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是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结论: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不可行。当今中国,想要进一步发展,要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