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北京版八年级下册14.4人与生物圈 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生物北京版八年级下册14.4人与生物圈 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2-03 16:09:16

文档简介

初中生物北京版八年级下册14.4人与生物圈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20·吉林模拟)下列人类活动中,对环境有积极影响的是(  )
A.植树造林 B.废水排放 C.木材加工 D.填海造田
【答案】A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植树造林可以改善环境,绿色植物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消除噪音等作用,这属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积极影响,A符合题意。
B、废水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B不符合题意。
C、木材加工既浪费资源有破坏环境,C不符合题意。
D、填海造地人工化会破坏自然生态,出现盐碱化以及地表沉降,海水倒灌等负面相应,不是对环境的积极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擦人类环境的影响,为基础题,此部分出题比较简单,解答此类题目需要熟记:人类要保护换环境,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2.(2019七下·农安期末)下列环境问题不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是 (  )
A.温室效应 B.酸雨
C.固体废弃物污染 D.火山喷发
【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 A、由于人类的过度开采,导致二氧化碳的过渡排放,导致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 ,A不符合题意;
B、大气污染严重,造成酸雨现象,是人为原因,B不符合题意;
C、固体废弃物导致光化学烟雾和酸雨,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 ,C不符合题意;
D、火山爆发是自然原因,不是人为原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本题考查常见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方面原因,要注意区分。
3.(2020七下·重庆期末)“Nature”杂志官网5月6日的报道,介绍了地球生态系统的最新发现,由于人类活动的原因,多达一百万种植物和动物物种面临灭绝,其中很多都将在数十年内灭绝。下列人类活动不会造成这一现象(  )
A.农业生产活动 B.外来物种入侵
C.植树造林 D.海洋垃圾污染
【答案】C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生物进化是必然趋势,生物越进化,越适应环境,越利于生存。而环境污染会使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导致生物不能再适应环境而死亡;森林面积减少使生物的栖息地会破坏;乱砍滥伐,乱捕滥杀,会造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因此造成全球各地区生物多样性继续恶化和生物灭绝的原因是栖息地的破坏、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农业生产活动。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4.(2020七下·德城期末)近年来,媒体不断报道山洪暴发、山体滑坡现象。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动植物标本的采集 B.森林中野生动物的减少
C.珍稀动物的滥捕、滥杀 D.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
【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 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可谓“根深叶茂”,“树大根深”,森林的根系可以牢牢的抓住土壤,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如果对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将会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山体滑坡等灾害。因此,选项ABC不符合题意,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植树造林,绿化荒山,退耕还山,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对防治或减少洪、涝、旱灾害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5.(2020六下·绥棱期末)有关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酸雨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还能腐蚀建筑物
B.酸雨主要发生在工厂林立的城市及近郊
C.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威胁人们的健康
D.酸雨是工厂排放的烟雾造成的,与机动车排放尾气无关
【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酸雨不但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还腐蚀建筑物,正确。
B.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工厂林立的城市和近郊由于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容易发生酸雨,正确。
C.酸雨危害水生生物,它使许多河、湖水质酸化,导致许多对酸敏感的水生生物种群灭绝,湖泊失去生态机能,最后变成死湖,威胁人们的健康,正确。
D.机动车辆排放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它们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6.(2020七下·滨海期末)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的活动不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B.环境能为人类提供无限的资源
C.人多力量大,人口越多对环境改造越有利
D.人口的过快增长是生态失衡的重要因素
【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人口过度增长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很大破坏,人类的活动受环境的影响和限制。环境能为人类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的食物需求,进行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掠夺性开发,从而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环境质量的下降等,可见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人口数量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如果人口过度增长,势必引起城市规模扩大,造成环境的破坏,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7.(2019·昆明)“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绿色家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向世界发出的倡议。下列措施中不利于这目标达成的是(  )
A.植树造林 B.退耕还湖 C.秸秆焚烧 D.垃圾分类
【答案】C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B、退耕还湖,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C、秸秆焚烧,污染了大气,不利于保护环境,符合题意;
D、垃圾分类,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8.(2019·娄底)我国科学家在南海发现了大量“可燃冰”,是甲烷在海底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水合物,燃烧后仅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是清洁能源。和石油、煤炭一样,“可燃冰”中的甲烷也是来源于古生物遗骸。科学家们还通过实验证明了甲烷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据此分析可以得出的观点,合理的是(  )
A.大量使用“可燃冰”不会造成温室效应。
B.海底甲烷逸漏会加剧温室效应。
C.大力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是因为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了氧气。
D.“可燃冰”被公认为石油、煤炭的替代能源,且和石油、煤炭一样都是清洁能源。
【答案】B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可燃冰是一种埋藏在深海下面的燃料,是甲烷和水在高压和低温的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可燃冰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A不符合题意;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海底甲烷逸漏会加剧温室效应,B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大力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是因为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C不符合题意;
D、可燃冰燃烧后仅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清洁环保,但是石油、煤炭燃烧时除了产生二氧化碳,还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空气污染物,不属于清洁能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原来,二氧化碳等气体就像温室中的玻璃顶棚一样,既能使太阳光顺畅地透射到大地,又能截留和吸收地表放散出的热量.这就势必导致大气温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使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一些地区的台风更加频繁,还有一些地区则更加干旱,最终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的减产和多种生物的灭绝。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研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
9.(2017八下·青龙期末)寒来暑往,春华秋实,生物课的学习结束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人是生物圈中普通一员”的理念必将牢牢铭刻我们心中,并践行在我们行动中.以下对此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生存的栖息地
C.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耕地减少为代价
D.围海造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改善环境
【答案】D
【知识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人类的生存依赖与生物圈
【解析】【解答】解:解:A、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保护生物圈,A正确;
B、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爱护它,B正确;
C、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耕地减少为了代价,是为了保护生物圈,C正确;
D、围海造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改善环境,是破坏了生物圈,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圈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10.(2017八下·卢龙期末)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2002年入春以后,我国北方连续发生大扬沙、浮尘、沙尘暴天气.频发的自然灾害告诫我们:(  )
①经济的繁荣必然要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②必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③人类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C
【知识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人类的生存依赖与生物圈
【解析】【解答】中国历来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损失严重.已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自然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我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环球自然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汇位置,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2.我国多山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3.我国处于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易发生气象、水文等自然灾害.4.我国生态资源短缺,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已成为导致自然灾害在空间上蔓延、在时间上加剧的重要原因.5.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大大加重了中国自然灾害的严峻程度.此外,中国自然灾害的形成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明显的南北不同和东西分异.广大的东部季风区是自然灾害频发、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华北、西南和东南沿海是自然灾害多发区.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就由于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东南丘陵的红漠化则由于过度砍伐;华北地区土壤盐碱(渍)化多由于不合理灌溉.频发的自然灾害告诫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故选:C
【分析】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二、实验探究题
11.(2019八下·象州期末)酸雨是指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分结合而形成的pH小于5.6的降水。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所以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某学生想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A组为清水培育小麦种子萌发,B组为模拟酸雨培育小麦种子萌发。根据实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提出的问题是: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
(3)A,B两组实验均用了等量多粒小麦种子来进行实验,目的是   。
(4)B组小麦种子发芽率低可能是受   的影响。
(5)为进一步说明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有影响,该同学重复了多次实验。
结论:   。
【答案】(1)酸雨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2)酸雨
(3)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4)酸雨
(5)酸雨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本实验要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因此该生提出的问题是: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有影响吗?(2)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A组为清水培育小麦种子萌发,B组为模拟酸雨培育小麦种子萌发,可见A组和B组的唯一不同是酸雨的有无,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酸雨。(3)为控制唯一变量,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A、B两组实验均用了等量多粒小麦种子来进行实验。(4)观察实验现象,B组小麦种子发芽率低可能是受酸雨的影响。(5)由图中AB的实验现象可见: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有影响。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三、综合题
12.有些地区用燃烧的方法处理农田中的大量秸秆.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秸秆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作物通过    作用贮存起来的.
(2)秸秆中能燃烧的物质是   ,在燃烧过程中以气体形式散失到   中.
(3)秸秆燃烧后只留下少量的灰分.这些灰分是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从    中吸收的   .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
【答案】(1)光合
(2)有机物;大气
(3)土壤;无机盐;根尖成熟区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1)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这些有机物内,秸秆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就是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贮存的太阳能.
(2)自然界中的物质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有机物是指能够燃烧的物质;秸秆中能够燃烧的物质就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秸秆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散失到大气中,造成大气污染.
(3)秸秆燃烧后留下的少量草木灰是无机物,这些物质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无机盐,根具有吸收作用的部位主要是的根尖的成熟区.
故答案为:(1)光合
(2)有机物;大气
(3)土壤;无机盐;根尖成熟区
【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煤气使用日益广泛,农民朋友对柴草的需求下降;但是焚烧农作物的秸秆,除了是对资源的浪费外,还会污染空气环境, 危害人体健康,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焚烧秸秆所形成的滚滚烟雾、片片焦土,对一个地区的环境形象是最大的破坏.
13.(2018·湘西)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个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请结合下图分析回答:
(1)我国从   年开始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判断的理由是   。
(2)我国由于长期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许多家庭的格局是“四二一”,即祖辈4人,父辈2人,子代1人。你认为,这可能会带来怎样的问题?(写两点)   。
【答案】(1)2005;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比达11%
(2)老年人无人照料;影响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1)我国从2005年开始已经步人了老龄化社会,判断的理由是 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比达11%。(2)我国由于长期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许多家庭的格局是“四二一”,即祖辈4人,父辈2人,子代1人。这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如老年人无人照料、影响社会的发展。
【分析】1、从图上可以读出我国人口在2005年时,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1%,超过了联合国的传统标准10%。
2、四二一家庭,指由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四人,父亲、母亲二人和一个独生子女所构成的金字塔形的家庭。当前中国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根据这一生育政策,人们从家庭的角度推算出所谓四二一家庭结构。由此而担心将来由两个劳动力抚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负担太重,抚养系数过大。
14.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上古时,山西森林广袤,气候宜人,在这里有鸟类上百种,兽类几十种之多。后来,由于人们滥伐森林、过度开采煤矿资源,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大量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
资料二: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过去那里有许多狼,经常袭击牛羊,对牧业发展构成威胁,为了保护人畜安全,当地牧民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但随后野兔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加速了草场的退化。
资料三:20世纪对于那些美味的大型海洋鱼类,如金枪鱼和鳕鱼,绝对算不上一个好时代。由于过度捕捞,这些鱼类以及其他顶级捕食者的数量呈直线下降,而被金枪鱼和鳕鱼等大型鱼类捕食的小型鱼类数量如沙丁鱼、金额凤尾鱼,却暴涨了130%,与此同时,一些海洋藻类植物的生长情况亦不容乐观,研究人员指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办法便是减少捕捞大型鱼类。
(1)森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对环境的影响有(  )
A.水土流失 B.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
C.气候改变 D.以上都有可能
(2)为了合力利用和保护草原资源,以下措施中不宜采用的是(  )
A.退牧还草 B.兴修草原水利
C.将草原改为农田 D.营造草原防护林
(3)海洋藻类植物可以通过   作用制造   ,为金枪鱼、鳕鱼等的生命活动提供   。
(4)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的根本原因是   ,而   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5)若把地球比作“太空船”,人类就是其中的乘客。船内有空气净化系统   ,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   ,共船内生物的呼吸;船的主宰者是人类,船内过度燃烧   已造成温室效应和酸雨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保护船上的生物最有效的措施是   。
【答案】(1)D
(2)C
(3)光合;有机物;能量
(4)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人类的乱捕乱杀
(5)绿色植物;氧气;化石燃料;建立自然保护区
【知识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解析】【解答】(1)森林遭到严重砍伐后,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使森林中的生物大量死亡。森林的大面积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气候改变,D符合题意。(2)草原对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为了合力利用和保护草原资源,我们应该兴修草原水利、退牧还草、营造草原防护林等,C符合题意。
(3)海洋藻类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金枪鱼、鳕鱼等消费者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4)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的根本原因是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而人类的乱捕乱杀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5)若把地球比作“太空船”,人类就是其中的乘客。船内有空气净化系统绿色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共船内生物的呼吸;船的主宰者是人类,船内过度燃烧化石燃料已造成温室效应和酸雨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保护船上的生物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故答案为:(1)D;(2)C;(3)光合;有机物;能量;(4)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人类的乱捕乱杀;(5)绿色植物;氧气;化石燃料;建立自然保护区
【分析】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在生物圈外建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独立环境模式.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
人类活动必定会对生物圈产生影响,但我们要做到人与环境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15.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尽管人迹罕见的南极洲从未使用过DDT这种农药,那里的企鹅一生也从未离开过南极洲,但人们竟在南极洲的一种企鹅体内发现了高浓度的DDT,其含量比海水中高出百万倍
资料二: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
资料三:2011年日本大地震造成的福岛核电站危机曾引发全球对于核泄漏影响的担忧,事发时有人预测如果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持续流入海洋,海洋生物的生存将面临威胁,甚至会令海洋生物发生“怪诞变异”。
(1)资料一可以说明:生物圈是    。洒到农田中的DDT有一部分被植物吸收,还有一些随着雨水流入海洋,被海洋中的生物所吸收,并随着食物链而发生   ,最终到达企鹅体内时,其浓度已经是海水中DDT浓度的百万倍
(2)资料二发生这个结果原因是:   。
(3)资料三核辐射将导致动物发生基因变异,那么这种变异属于   。核辐射将导致海洋动物的死亡或灭绝,海洋动物的灭绝,从根本上是影响生物多样性中的   。
【答案】(1)统一的整体;生物富集
(2)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3)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的多样性
【知识点】人类的生存依赖与生物圈
【解析】【解答】1生物圈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与非生物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生产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因食物关系形成的链状联系叫做食物链,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食物网。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运输的。同时,食物链具有富集的作用,而有对于有毒的物质降解比较少,越是向食物链的后端,积毒越多。资料一可以说明:生物圈是统一的整体。洒到农田中的DDT有一部分被植物吸收,还有一些随着雨水流入海洋,被海洋中的生物所吸收,并随着食物链而发生生物富集,最终到达企鹅体内时,其浓度已经是海水中DDT浓度的百万倍。
2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超过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即受到破坏,失去平衡。资料二中主要是罩起来,食物链破坏了,虫子失去了天敌,失去了生态平衡。资料二发生这个结果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3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普遍现象,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可遗传给的后代;不同遗传的变异是由于外界环境引起的,不能遗传给后代。生物的多样性指物种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基础和前提。因此,资料三核辐射将导致动物发生基因变异,那么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核辐射将导致海洋动物的死亡或灭绝,海洋动物的灭绝,从根本上是影响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的多样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生物的变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记住所学的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6.地理中国栏目报道:广西某地最近突然出现了一条“变色河”,该河大多河段清澈见底,唯独在靠河岸某处呈黄褐色;不久之后,该处黄褐色会逐渐消褪,却又在较远的河中央开始出现.
(1)据此推测:水发黄是河岸边黄土中的矿物质溶解其中的缘故,且该矿物质离子可能是   。
A.Cu2+ B.Fe3+ C.NH4+ D.Ca2+
(2)对黄褐色河水取样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菱形褐色物(如图所示)在移动,且在其中观察到了叶绿体.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它属于   。
(3)经专家调查,是菱形褐色物大量繁殖导致了河水变色.这条“变 色河”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
A.村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农民过度施用含N、P等的化肥
C.长期在河岸上放黄土
【答案】(1)B
(2)生产者
(3)A;B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及危害.Fe3+是黄色,水发黄是河岸边黄土中的Fe3+溶解的缘故.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植物的绿色部分含有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供给了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水体富营养化是为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是因为人类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的有机物以及过度施用含氮、磷的化肥等水污染导致 的.可见,选项A、B符合题意.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及危害.
17.近年来,由于全球的温室效应,有些地区台风暴雨不断,有些地区则更加干旱;在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低碳”已成为每一个人的责任.(“低碳”是指在生产、生活中直接或间接降低能量的消耗,从而减少碳的排放.)右图是某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请结合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   。从图中可以看出,它在大气中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它在生物圈中被消耗的主要途径是被植物吸收进行   。
(2)图中的[C]为生物的某一生理过程,完成该过程的生物主要是   ;a和b两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作为   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低碳”生活要从我做起,(如骑自行车代替开车上班),在你的生活中,你可以为“低碳”做哪些事情?(至少写出两例)   。
【答案】(1)二氧化碳;光合作用
(2)细菌、真菌等;消费者
(3)节约用电、骑自行车、乘公交车等(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知识点】人类的生存依赖与生物圈
【解析】【解答】(1)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具有保温作用,故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从题图中可以看出,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它在生物圈中被消耗的主要途径是被植物吸收进行光合作用。
(2)题图中A、B、C分别表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完成分解作用过程的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等;a和b两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作为消费者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低碳”生活要从我做起,(如骑自行车代替开车上班)。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电、骑自行车、乘公交车、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活动,都符合“低碳生活”的要求。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光合作用;(2)细菌、真菌等;消费者;(3)节约用电、骑自行车、乘公交车等(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其中,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和二氧化碳产生有机物。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的关键。消费者能够通过呼吸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能够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将动植物残肢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利用,也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 / 1初中生物北京版八年级下册14.4人与生物圈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20·吉林模拟)下列人类活动中,对环境有积极影响的是(  )
A.植树造林 B.废水排放 C.木材加工 D.填海造田
2.(2019七下·农安期末)下列环境问题不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是 (  )
A.温室效应 B.酸雨
C.固体废弃物污染 D.火山喷发
3.(2020七下·重庆期末)“Nature”杂志官网5月6日的报道,介绍了地球生态系统的最新发现,由于人类活动的原因,多达一百万种植物和动物物种面临灭绝,其中很多都将在数十年内灭绝。下列人类活动不会造成这一现象(  )
A.农业生产活动 B.外来物种入侵
C.植树造林 D.海洋垃圾污染
4.(2020七下·德城期末)近年来,媒体不断报道山洪暴发、山体滑坡现象。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动植物标本的采集 B.森林中野生动物的减少
C.珍稀动物的滥捕、滥杀 D.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
5.(2020六下·绥棱期末)有关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酸雨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还能腐蚀建筑物
B.酸雨主要发生在工厂林立的城市及近郊
C.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威胁人们的健康
D.酸雨是工厂排放的烟雾造成的,与机动车排放尾气无关
6.(2020七下·滨海期末)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的活动不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B.环境能为人类提供无限的资源
C.人多力量大,人口越多对环境改造越有利
D.人口的过快增长是生态失衡的重要因素
7.(2019·昆明)“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绿色家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向世界发出的倡议。下列措施中不利于这目标达成的是(  )
A.植树造林 B.退耕还湖 C.秸秆焚烧 D.垃圾分类
8.(2019·娄底)我国科学家在南海发现了大量“可燃冰”,是甲烷在海底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水合物,燃烧后仅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是清洁能源。和石油、煤炭一样,“可燃冰”中的甲烷也是来源于古生物遗骸。科学家们还通过实验证明了甲烷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据此分析可以得出的观点,合理的是(  )
A.大量使用“可燃冰”不会造成温室效应。
B.海底甲烷逸漏会加剧温室效应。
C.大力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是因为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了氧气。
D.“可燃冰”被公认为石油、煤炭的替代能源,且和石油、煤炭一样都是清洁能源。
9.(2017八下·青龙期末)寒来暑往,春华秋实,生物课的学习结束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人是生物圈中普通一员”的理念必将牢牢铭刻我们心中,并践行在我们行动中.以下对此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生存的栖息地
C.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耕地减少为代价
D.围海造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改善环境
10.(2017八下·卢龙期末)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2002年入春以后,我国北方连续发生大扬沙、浮尘、沙尘暴天气.频发的自然灾害告诫我们:(  )
①经济的繁荣必然要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②必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③人类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二、实验探究题
11.(2019八下·象州期末)酸雨是指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分结合而形成的pH小于5.6的降水。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所以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某学生想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A组为清水培育小麦种子萌发,B组为模拟酸雨培育小麦种子萌发。根据实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提出的问题是: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
(3)A,B两组实验均用了等量多粒小麦种子来进行实验,目的是   。
(4)B组小麦种子发芽率低可能是受   的影响。
(5)为进一步说明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有影响,该同学重复了多次实验。
结论:   。
三、综合题
12.有些地区用燃烧的方法处理农田中的大量秸秆.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秸秆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作物通过    作用贮存起来的.
(2)秸秆中能燃烧的物质是   ,在燃烧过程中以气体形式散失到   中.
(3)秸秆燃烧后只留下少量的灰分.这些灰分是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从    中吸收的   .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
13.(2018·湘西)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个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请结合下图分析回答:
(1)我国从   年开始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判断的理由是   。
(2)我国由于长期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许多家庭的格局是“四二一”,即祖辈4人,父辈2人,子代1人。你认为,这可能会带来怎样的问题?(写两点)   。
14.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上古时,山西森林广袤,气候宜人,在这里有鸟类上百种,兽类几十种之多。后来,由于人们滥伐森林、过度开采煤矿资源,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大量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
资料二: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过去那里有许多狼,经常袭击牛羊,对牧业发展构成威胁,为了保护人畜安全,当地牧民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但随后野兔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加速了草场的退化。
资料三:20世纪对于那些美味的大型海洋鱼类,如金枪鱼和鳕鱼,绝对算不上一个好时代。由于过度捕捞,这些鱼类以及其他顶级捕食者的数量呈直线下降,而被金枪鱼和鳕鱼等大型鱼类捕食的小型鱼类数量如沙丁鱼、金额凤尾鱼,却暴涨了130%,与此同时,一些海洋藻类植物的生长情况亦不容乐观,研究人员指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办法便是减少捕捞大型鱼类。
(1)森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对环境的影响有(  )
A.水土流失 B.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
C.气候改变 D.以上都有可能
(2)为了合力利用和保护草原资源,以下措施中不宜采用的是(  )
A.退牧还草 B.兴修草原水利
C.将草原改为农田 D.营造草原防护林
(3)海洋藻类植物可以通过   作用制造   ,为金枪鱼、鳕鱼等的生命活动提供   。
(4)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的根本原因是   ,而   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5)若把地球比作“太空船”,人类就是其中的乘客。船内有空气净化系统   ,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   ,共船内生物的呼吸;船的主宰者是人类,船内过度燃烧   已造成温室效应和酸雨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保护船上的生物最有效的措施是   。
15.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尽管人迹罕见的南极洲从未使用过DDT这种农药,那里的企鹅一生也从未离开过南极洲,但人们竟在南极洲的一种企鹅体内发现了高浓度的DDT,其含量比海水中高出百万倍
资料二: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
资料三:2011年日本大地震造成的福岛核电站危机曾引发全球对于核泄漏影响的担忧,事发时有人预测如果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持续流入海洋,海洋生物的生存将面临威胁,甚至会令海洋生物发生“怪诞变异”。
(1)资料一可以说明:生物圈是    。洒到农田中的DDT有一部分被植物吸收,还有一些随着雨水流入海洋,被海洋中的生物所吸收,并随着食物链而发生   ,最终到达企鹅体内时,其浓度已经是海水中DDT浓度的百万倍
(2)资料二发生这个结果原因是:   。
(3)资料三核辐射将导致动物发生基因变异,那么这种变异属于   。核辐射将导致海洋动物的死亡或灭绝,海洋动物的灭绝,从根本上是影响生物多样性中的   。
16.地理中国栏目报道:广西某地最近突然出现了一条“变色河”,该河大多河段清澈见底,唯独在靠河岸某处呈黄褐色;不久之后,该处黄褐色会逐渐消褪,却又在较远的河中央开始出现.
(1)据此推测:水发黄是河岸边黄土中的矿物质溶解其中的缘故,且该矿物质离子可能是   。
A.Cu2+ B.Fe3+ C.NH4+ D.Ca2+
(2)对黄褐色河水取样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菱形褐色物(如图所示)在移动,且在其中观察到了叶绿体.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它属于   。
(3)经专家调查,是菱形褐色物大量繁殖导致了河水变色.这条“变 色河”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
A.村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农民过度施用含N、P等的化肥
C.长期在河岸上放黄土
17.近年来,由于全球的温室效应,有些地区台风暴雨不断,有些地区则更加干旱;在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低碳”已成为每一个人的责任.(“低碳”是指在生产、生活中直接或间接降低能量的消耗,从而减少碳的排放.)右图是某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请结合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   。从图中可以看出,它在大气中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它在生物圈中被消耗的主要途径是被植物吸收进行   。
(2)图中的[C]为生物的某一生理过程,完成该过程的生物主要是   ;a和b两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作为   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低碳”生活要从我做起,(如骑自行车代替开车上班),在你的生活中,你可以为“低碳”做哪些事情?(至少写出两例)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植树造林可以改善环境,绿色植物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消除噪音等作用,这属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积极影响,A符合题意。
B、废水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B不符合题意。
C、木材加工既浪费资源有破坏环境,C不符合题意。
D、填海造地人工化会破坏自然生态,出现盐碱化以及地表沉降,海水倒灌等负面相应,不是对环境的积极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擦人类环境的影响,为基础题,此部分出题比较简单,解答此类题目需要熟记:人类要保护换环境,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2.【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 A、由于人类的过度开采,导致二氧化碳的过渡排放,导致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 ,A不符合题意;
B、大气污染严重,造成酸雨现象,是人为原因,B不符合题意;
C、固体废弃物导致光化学烟雾和酸雨,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 ,C不符合题意;
D、火山爆发是自然原因,不是人为原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本题考查常见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方面原因,要注意区分。
3.【答案】C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生物进化是必然趋势,生物越进化,越适应环境,越利于生存。而环境污染会使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导致生物不能再适应环境而死亡;森林面积减少使生物的栖息地会破坏;乱砍滥伐,乱捕滥杀,会造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因此造成全球各地区生物多样性继续恶化和生物灭绝的原因是栖息地的破坏、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农业生产活动。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4.【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 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可谓“根深叶茂”,“树大根深”,森林的根系可以牢牢的抓住土壤,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如果对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将会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山体滑坡等灾害。因此,选项ABC不符合题意,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植树造林,绿化荒山,退耕还山,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对防治或减少洪、涝、旱灾害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5.【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酸雨不但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还腐蚀建筑物,正确。
B.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工厂林立的城市和近郊由于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容易发生酸雨,正确。
C.酸雨危害水生生物,它使许多河、湖水质酸化,导致许多对酸敏感的水生生物种群灭绝,湖泊失去生态机能,最后变成死湖,威胁人们的健康,正确。
D.机动车辆排放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它们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6.【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人口过度增长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很大破坏,人类的活动受环境的影响和限制。环境能为人类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的食物需求,进行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掠夺性开发,从而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环境质量的下降等,可见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人口数量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如果人口过度增长,势必引起城市规模扩大,造成环境的破坏,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7.【答案】C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B、退耕还湖,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C、秸秆焚烧,污染了大气,不利于保护环境,符合题意;
D、垃圾分类,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8.【答案】B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可燃冰是一种埋藏在深海下面的燃料,是甲烷和水在高压和低温的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可燃冰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A不符合题意;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海底甲烷逸漏会加剧温室效应,B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大力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是因为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C不符合题意;
D、可燃冰燃烧后仅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清洁环保,但是石油、煤炭燃烧时除了产生二氧化碳,还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空气污染物,不属于清洁能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原来,二氧化碳等气体就像温室中的玻璃顶棚一样,既能使太阳光顺畅地透射到大地,又能截留和吸收地表放散出的热量.这就势必导致大气温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使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一些地区的台风更加频繁,还有一些地区则更加干旱,最终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的减产和多种生物的灭绝。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研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
9.【答案】D
【知识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人类的生存依赖与生物圈
【解析】【解答】解:解:A、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保护生物圈,A正确;
B、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爱护它,B正确;
C、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耕地减少为了代价,是为了保护生物圈,C正确;
D、围海造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改善环境,是破坏了生物圈,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圈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10.【答案】C
【知识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人类的生存依赖与生物圈
【解析】【解答】中国历来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损失严重.已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自然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我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环球自然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汇位置,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2.我国多山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3.我国处于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易发生气象、水文等自然灾害.4.我国生态资源短缺,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已成为导致自然灾害在空间上蔓延、在时间上加剧的重要原因.5.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大大加重了中国自然灾害的严峻程度.此外,中国自然灾害的形成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明显的南北不同和东西分异.广大的东部季风区是自然灾害频发、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华北、西南和东南沿海是自然灾害多发区.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就由于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东南丘陵的红漠化则由于过度砍伐;华北地区土壤盐碱(渍)化多由于不合理灌溉.频发的自然灾害告诫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故选:C
【分析】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11.【答案】(1)酸雨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2)酸雨
(3)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4)酸雨
(5)酸雨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本实验要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因此该生提出的问题是: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有影响吗?(2)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A组为清水培育小麦种子萌发,B组为模拟酸雨培育小麦种子萌发,可见A组和B组的唯一不同是酸雨的有无,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酸雨。(3)为控制唯一变量,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A、B两组实验均用了等量多粒小麦种子来进行实验。(4)观察实验现象,B组小麦种子发芽率低可能是受酸雨的影响。(5)由图中AB的实验现象可见: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有影响。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12.【答案】(1)光合
(2)有机物;大气
(3)土壤;无机盐;根尖成熟区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1)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这些有机物内,秸秆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就是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贮存的太阳能.
(2)自然界中的物质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有机物是指能够燃烧的物质;秸秆中能够燃烧的物质就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秸秆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散失到大气中,造成大气污染.
(3)秸秆燃烧后留下的少量草木灰是无机物,这些物质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无机盐,根具有吸收作用的部位主要是的根尖的成熟区.
故答案为:(1)光合
(2)有机物;大气
(3)土壤;无机盐;根尖成熟区
【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煤气使用日益广泛,农民朋友对柴草的需求下降;但是焚烧农作物的秸秆,除了是对资源的浪费外,还会污染空气环境, 危害人体健康,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焚烧秸秆所形成的滚滚烟雾、片片焦土,对一个地区的环境形象是最大的破坏.
13.【答案】(1)2005;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比达11%
(2)老年人无人照料;影响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1)我国从2005年开始已经步人了老龄化社会,判断的理由是 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比达11%。(2)我国由于长期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许多家庭的格局是“四二一”,即祖辈4人,父辈2人,子代1人。这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如老年人无人照料、影响社会的发展。
【分析】1、从图上可以读出我国人口在2005年时,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1%,超过了联合国的传统标准10%。
2、四二一家庭,指由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四人,父亲、母亲二人和一个独生子女所构成的金字塔形的家庭。当前中国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根据这一生育政策,人们从家庭的角度推算出所谓四二一家庭结构。由此而担心将来由两个劳动力抚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负担太重,抚养系数过大。
14.【答案】(1)D
(2)C
(3)光合;有机物;能量
(4)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人类的乱捕乱杀
(5)绿色植物;氧气;化石燃料;建立自然保护区
【知识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解析】【解答】(1)森林遭到严重砍伐后,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使森林中的生物大量死亡。森林的大面积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气候改变,D符合题意。(2)草原对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为了合力利用和保护草原资源,我们应该兴修草原水利、退牧还草、营造草原防护林等,C符合题意。
(3)海洋藻类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金枪鱼、鳕鱼等消费者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4)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的根本原因是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而人类的乱捕乱杀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5)若把地球比作“太空船”,人类就是其中的乘客。船内有空气净化系统绿色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共船内生物的呼吸;船的主宰者是人类,船内过度燃烧化石燃料已造成温室效应和酸雨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保护船上的生物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故答案为:(1)D;(2)C;(3)光合;有机物;能量;(4)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人类的乱捕乱杀;(5)绿色植物;氧气;化石燃料;建立自然保护区
【分析】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在生物圈外建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独立环境模式.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
人类活动必定会对生物圈产生影响,但我们要做到人与环境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15.【答案】(1)统一的整体;生物富集
(2)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3)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的多样性
【知识点】人类的生存依赖与生物圈
【解析】【解答】1生物圈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与非生物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生产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因食物关系形成的链状联系叫做食物链,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食物网。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运输的。同时,食物链具有富集的作用,而有对于有毒的物质降解比较少,越是向食物链的后端,积毒越多。资料一可以说明:生物圈是统一的整体。洒到农田中的DDT有一部分被植物吸收,还有一些随着雨水流入海洋,被海洋中的生物所吸收,并随着食物链而发生生物富集,最终到达企鹅体内时,其浓度已经是海水中DDT浓度的百万倍。
2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超过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即受到破坏,失去平衡。资料二中主要是罩起来,食物链破坏了,虫子失去了天敌,失去了生态平衡。资料二发生这个结果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3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普遍现象,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可遗传给的后代;不同遗传的变异是由于外界环境引起的,不能遗传给后代。生物的多样性指物种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基础和前提。因此,资料三核辐射将导致动物发生基因变异,那么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核辐射将导致海洋动物的死亡或灭绝,海洋动物的灭绝,从根本上是影响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的多样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生物的变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记住所学的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6.【答案】(1)B
(2)生产者
(3)A;B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及危害.Fe3+是黄色,水发黄是河岸边黄土中的Fe3+溶解的缘故.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植物的绿色部分含有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供给了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水体富营养化是为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是因为人类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的有机物以及过度施用含氮、磷的化肥等水污染导致 的.可见,选项A、B符合题意.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及危害.
17.【答案】(1)二氧化碳;光合作用
(2)细菌、真菌等;消费者
(3)节约用电、骑自行车、乘公交车等(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知识点】人类的生存依赖与生物圈
【解析】【解答】(1)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具有保温作用,故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从题图中可以看出,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它在生物圈中被消耗的主要途径是被植物吸收进行光合作用。
(2)题图中A、B、C分别表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完成分解作用过程的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等;a和b两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作为消费者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低碳”生活要从我做起,(如骑自行车代替开车上班)。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电、骑自行车、乘公交车、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活动,都符合“低碳生活”的要求。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光合作用;(2)细菌、真菌等;消费者;(3)节约用电、骑自行车、乘公交车等(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其中,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和二氧化碳产生有机物。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的关键。消费者能够通过呼吸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能够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将动植物残肢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利用,也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