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0 13:26:5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下列句子划线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呈现出了工人师傅对技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
B.阳春三月,南湖公园里树儿长出新芽,花儿竞相开放,真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C.同学们正在激烈地讨论如何召开主题班会,他随声附和地说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D.无论做人还是做事,一定要坚决果敢,不能见异思迁,三心二意,那样是做不好的。
【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语义轻重辨析;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分析】A.“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符合句子语境;
B.“花团锦簇”意思是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符合该句语境;
C.“随声附和”是个贬义词,意思是自己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显然感彩和词义和句子的意思都不符合,该项错误;
D.“见异思迁”是个贬义词,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符合句子语境。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
A.敬辞:令郎、垂爱、奉陪、劳驾
B.唐代:王湾、陆游、岑参、李益
C.散文:《春》、《济南的冬天》、《金色花》、《荷叶·母亲》
D.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莫顿·亨特、康拉德·劳伦兹、让·乔诺
【答案】A
【知识点】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B. 陆游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C. 《金色花》、《荷叶·母亲》是散文诗;
D. 康拉德·劳伦兹是奥地利动物学家、动物心理学家、鸟类学家;让·乔诺是法国作家;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3.(2019七上·揭西期末)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人工栽培牡丹的历史大约有三百年左右。(删去“大约”或者“左右”)
B.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删去“随着”或者“使得”)
C.要创建“智慧城市”,就要提高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低碳。(把“管理”调到“建设”前面)
D.生态环境因人为破坏而恶化,只有减少环境污染,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才能逐渐完善生态环境。 (将“完善”改为“改善”)
【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C.语序不当,应该是“规划、建设、管理”,故C错误,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4.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张大爷为邻居写对联,写完后,总是自谦地说:“老朽不才,让大家见笑了。”
B.小明的爷爷坚持锻炼,身体很健康,小明经常说:“令尊的身体比年轻人还要好。”
C.服务员上菜慢了,客人说:“这么老半天了你们才上菜,乌龟都比你们爬得快!”
D.小王上了公交车才发现没有零钱投币,司机对他说:“有钱投币,没钱下车。”
【答案】A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A.“不才”指没有才能,“见笑”指自己做得不好被他人嘲笑,都是谦辞,符合句子中的“自谦”的语境。
B.“令尊”是敬辞,用来称呼对方的父亲,对自己的爷爷一般就称“祖父”即可;
C.语言有骂人的意思,没有礼貌;
D.语言尖酸刻薄,不得体。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注意分析选项是否得体,注意谦辞和敬辞的准确运用。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的民间乐器,浩瀚如烟海,灿烂如繁星,数不胜数。现在就来介绍一下古筝吧。
②筝由面板、底板、边板、等头、筝尾、岳山、码子、山音孔构成。
③听了这些介绍,你是不是对古筝有了更深的了解呢 赶紧来探索一下其他的民间乐器吧!
④古筝音乐含蓄柔美,清新舒展,韵味无穷,时而浑厚深沉,时而优雅抒情,时而慷慨急楚。
⑤古筝被称为民间乐器之王,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A.①⑤④③② B.①⑤②④③ C.⑤①②④③ D.⑤②④①③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首句是①,整体介绍中国的民族乐器数量多;其次是⑤,开始引入“民族乐器之王”——古筝;再次是②,介绍古筝的构成;接下来是④,写古筝的音乐特色;最后是③,号召读者对古筝进行了解,探索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器。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
6.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温驯(xùn) 绅士(shēn) 滑稽(jí)
B.突兀(wù) 确凿(záo) 怂恿(shǒng)
C.爵士(jué) 冤枉(wǎng) 缥缈(miǎo)
D.庇护(pì) 惭愧(kuì) 澄澈(chéng)
【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滑稽,“稽”应读 jī;
B.怂恿,“怂”应读sǒng;
D.庇护,“庇”应读bì;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7.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派遣 坍塌 恍忽 惊慌失错
B.预警 匍匐 勋章 不可旧药
C.安详 殉职 眩耀 眉开眼笑
D.慷慨 抽噎 蓬勃 杞人忧天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多音字字形辨析;形声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 恍忽——恍惚,惊慌失错——惊慌失措;
B. 不可旧药——不可救药;
C. 眩耀——炫耀;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8.找出下列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A.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B.昨晚,这里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
C.我想找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D.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答案】D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符合语境;
B. 骇人听闻: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符合语境;
C. 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符合语境;
D. 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之后发出来的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借以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含褒义。不符合语境;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阅卷人 二、语言表达
得分
9.阅读下面的诗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请你归纳“雁”和“燕”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葛天民《迎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答案】“雁”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燕”是春的使者。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意象;次北固山下
【解析】【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这里的雁指的是“家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的意思是“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主人“不下旧时帘””,这里的“燕”是春天来了的讯号,“迎燕”表明了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喜爱之情。
【点评】了解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所表达的中心与寄托作者的情感。
1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某校为增添班级文学氛围,准备开展与文学相关的系列活动。
(1)第一项活动是请儿童作家李晓玲女士在2020年1月9日下午三时来学校报告厅,为全体同学举办一场文学讲座。请你代表校学生会,给李晓玲女士写一封邀请函。
(2)第二项活动是“走近鲁迅”主题班会,以下是七年级某班主持人的开场白。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是您对敌人严厉的斥责,“俯首甘为孺子牛”是您为民族解放贡献一生的真实写照。看到国家贫弱,看到国民麻木,②他弃医从文,用笔坚定地书写,用笔唤醒无数国民。即使前方狂风暴雨,即使前方布满荆棘,您也笔耕不辍,③坚强地走在自己认为对的那条路上。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您是一位用笔写作的普通作家,您是一位用笔作战的伟大革命家。同学们,知道我说的这个“您”是谁吗?对了,是鲁迅先生。今天,④让我们一起拥有敬畏之心更深入地认识鲁迅,主题班会“走近鲁迅”现在开始。
对这段开场白画横线的词语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中的形容词“严厉”应修改为“严苛”。
B.第②句中的代词“他”应修改为“您”
C.第③句中的形容词“坚强”应修改为“坚定”。
D.第④句的动词“拥有”应修改为“怀着”。
【答案】(1)示例:
尊敬的李晓玲女士/阿姨:
您好!我们学校很多同学拜读了您的著作,非常喜欢您的作品,同学们希望能够与您面对面交流,得到您在文学写作方面的指导。恳请您在2020年1月9日下午3点光临我校报告厅,做一场名为“儿童文学与快乐写作”的主题讲座。谢谢!
某校学生会
2019年某月某日
(2)A
【知识点】应用文;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1)写邀请函注意以下几点:①被邀请者的姓名应写全,不应写绰号或别名。②在两个姓名之间应该写上“暨”或“和”,不用顿号或逗号。③应写明举办活动的具体日期。④应写明举办活动的地点。⑤语言应简洁明了。因此本题邀请函要求写明:①称呼:尊敬的李晓玲女士;②活动内容:恳请李晓玲女士做一场名为“儿童文学与快乐写作”的主题讲座;③时间地点:2020年1月9日下午3点,我校报告厅;④署名和日期:某校学生会,2019年某月某日。注意语言要得体。(2)本题考查对开场白的修改辨析。A.“严厉”意思是严肃而厉害。一般指做错事情后给予的厉害的、高层度的惩罚,不姑息。用于形容对敌人的斥责正确。“严苛”意思是严厉苛刻,对象用于敌人错误。故选A。
故答案为:⑴示例:尊敬的李晓玲女士/阿姨:您好!我们学校很多同学拜读了您的著作,非常喜欢您的作品,同学们希望能够与您面对面交流,得到您在文学写作方面的指导。恳请您在2020年1月9日下午3点光临我校报告厅,做一场名为“儿童文学与快乐写作”的主题讲座。谢谢!
某校学生会
2019年某月某日
⑵ A。
【点评】⑴本题考查撰写邀请函,邀请函的格式:正中写“邀请函”顶格写称呼,另起一行空两个写正文。正文内容要求写好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最后落款写好署名、日期;
⑵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阅卷人 三、现代文阅读
得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节选)
朱自清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第一段从哪些角度描写了春风?
(2)文中多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请找出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3)“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写得很优美,请你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4)你准备怎样实践“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名言?
【答案】(1)触觉,视觉,嗅觉,听觉。
(2)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表现了春风的气韵。
(3)从视觉的特殊感受写树叶和小草的色彩,烘托春雨的恩泽。
(4)把握住每一个清晨,把握住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美好时节,努力播种,奋发图强,刻苦学习,收获最美丽的果实。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侧面描写;比喻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从触觉的角度描写春风;“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是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春风;“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是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春风。
(2)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根据比喻句的特征从文中筛选出运用比喻修辞的语句并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突出春风温暖的特点,表现了春风的气韵。再如: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生动形象的写出来春雨细密闪亮的特点。
(3)这句话描写的是树叶发亮和小草非常青的特点,结合语境分析,这段话描写的是春雨,这里描写树叶和小草是从侧面烘托春雨的恩泽。
(4)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是劳动人民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它强调了春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意指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考虑安排。比喻凡事要早做打算,开头就要抓紧。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而且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对春的赞美诗更是比比皆是,人们还将人的年轻时期称为"青春",歌颂春的创造力,强调春的宝贵。一年之计在于春,体现了只有在春天辛勤劳动才能获得丰收,一日之计在于晨,也体现出了早晨的宝贵。两句都比喻人生需要珍惜时间。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触觉,视觉,嗅觉,听觉。
⑵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表现了春风的气韵。
⑶ 从视觉的特殊感受写树叶和小草的色彩,烘托春雨的恩泽。
⑷ 把握住每一个清晨,把握住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美好时节,努力播种,奋发图强,刻苦学习,收获最美丽的果实。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调动的感官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心脑的思考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⑵ 本题考查赏析比喻修辞手法的能力。通俗的说,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⑶本题考查赏析侧面描写的作用的能力。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暗写、暗示手法):就是作者对描写对象不进行直接描写 ,而是通过对其周围的人物、事件、环境的描写 ,来表现(反映、衬托)被描写 的对象。赏析其表达效果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句子的意思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⑷此题考查分析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文章的重要语句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这类题目,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态度。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春天来敲门
厉彦林
①沉睡一冬,季节忘记带钥匙,敲起春天的门环。门刚被推开一条缝儿,春天就踮着脚尖,顽皮活泼地踏进门槛。金黄的连翘花早早开口:“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②2018年春节前立春,“春脖子长”,北方大地缺雪少雨,冬天早已失去威风。最早敲春天门的是风,轻轻地,悄悄地,春天淡粉浅黛,袅袅婷婷走来,叩动人心弦。开门一看,春光已经行走在村庄田野上。春风从袖筒、裤腿里钻进来,柔柔地触摸着我们。人们开始祭春、咬春、鞭春、踏春、忙春、颂春。脸膛红扑扑的孩童奔跑着、雀跃着,农人犁耙和良种下地,在家的主人唤鸡狗、赶鹅鸭,好一幅质朴温馨的中国乡村风景画。
③大地上的植物开始苏醒,山冈原野到处闪动着春天顽皮的身影。杏树、桃树、梨树听到温暖的敲门声,忙着吐露新嫩与鲜美的花蕾。“春到人间万物鲜”。荠菜醒来,萌发簇簇新绿,被村姑村妇灵巧的手,一棵棵采摘进竹提篮。荠菜、马兰、山蕨、水芹、苦菜、香椿、马齿苋等各种野菜,为餐桌增添鲜嫩与清香。最开心的当数孩子,折一截柳枝,轻轻拧动,抽出雪白的茎,用剥下来的嫩皮做成筒状的柳笛,吹响阔别一冬的恣肆,声音悠扬。街头巷尾弥漫着春草和小米粥缕缕的清香。
④动物伴随春天的脚步活泼起来。温暖的阳光下,蜂蝶抖动翅膀溅飞淡淡的草香花香;大红公鸡站在麦秸垛上引颈高唱;黄鹂鸟站在树杈上欢鸣;黑白相间的燕子,一会儿衔着春泥,拖儿携女栖落在老屋木梁上的燕窝,一会儿又在街巷和村边麦田上自由地飞翔。春江水暖鸭先知,你看,那河畔的鸭群,第一只先抖起翅膀,贴着水面腾飞,接着是第二只、第三只……湖面上划出层层涟漪。
⑤松软的大地滚过悠远而沉闷的春雷声,土地温煦而松软。春风吹在脸颊上,痒痒的,舒服极了。抬头看看天空,雾霾已经不见影踪,飘逸的白云点缀着蓝天。深深吸一口早春的空气,顿感周身充满青春活力。春雨后的沂蒙大地一片繁忙,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唱出渴望丰收的满腔热情和厚重底气。结伴劳作的人眯缝着眼,看晨雾冉冉飘向空中,侧耳聆听冰消雪融的声音,分明听懂了大地急促的心跳。
⑥咚、咚、咚……乡村回响着春天持续的敲门声,新时代的鼓点回荡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春天的敲门声中,英俊挺拔的白杨树举起绿叶片“哗哗”鼓掌,簇簇花朵张开嘴巴齐声喝彩,温暖的阳光洒下来,松软的大地萌发着彩色的笑容与希望。
(有删改)
(1)作者描写了春天的哪些事物?体现了春天怎样的特点?
(2)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说说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最早敲春天门的是风,轻轻地,悄悄地,春天淡粉浅黛,袅袅婷婷走来,叩动人心弦。
(3)以“春天来敲门”为题,有什么妙处?
(4)本文与朱自清的散文《春》十分相似,除了写景,也有抒情,请你结合文章说说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作者描写了柔和的春风醉苏醒的植物、活泼起来的动物觅菜村利姑村们、游戏的孩子以及劳作的人民。体现了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充满欢乐的特点。
(2)“轻轻地”“悄悄地”两个叠词连用,充分表现了春风和煦温柔、调皮可爱的特点。
(3)交代了文章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初春之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作者对春天勃勃生机的赞美;与文章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4)作者描写了春天“敲开门”后的一系列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作者面对春天的欣喜之情;极尽笔力写春天带来的希望,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内容概括作答。依据“春风从袖筒、裤腿里钻进来,柔柔地触摸着我们”“大地上的植物开始苏醒”“动物伴随春天的脚步活泼起来”等语句可知,作者写了春风、植物、动物,另外,作者还写了人们的活动。这些突出表现了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希望、欢乐的特点。
(2)解答此类题可以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分析词语的特点,再结合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轻轻地”“悄悄地”是叠词的连用,突出表现了春风和煦、温柔、可爱的特点。
(3)对题目的分析可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文章内容等方面入手。“春天来敲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交代了文章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初春之景;结构上,又与王章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4)本文通过描写春天到来后生机勃勃的春景,表达了作者面对春天的欣喜之情。同时作者也写春天带来的希望,这可从“深深吸一口早春的空气,顿感周身充满青春活力”“松软的大地萌发着彩色的笑容与希望”等语句体会到。
故答案为:⑴ 作者描写了柔和的春风醉苏醒的植物、活泼起来的动物觅菜村利姑村们、游戏的孩子以及劳作的人民。体现了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充满欢乐的特点。
⑵ “轻轻地”“悄悄地”两个叠词连用,充分表现了春风和煦温柔、调皮可爱的特点。
⑶ 交代了文章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初春之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作者对春天勃勃生机的赞美;与文章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⑷ 作者描写了春天“敲开门”后的一系列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作者面对春天的欣喜之情;极尽笔力写春天带来的希望,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
⑵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品味,主要从风格、特点、作用三个方面来考虑。标题的风格大致有四类:准确鲜明、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含蓄隽永;标题的特点要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标题的作用主要有:吸引读者;点明文章主旨;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等。
⑷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阅卷人 四、默写
得分
13.默写。
(1)山朗润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朱自清《春》)
(2)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   ,   ,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3)曹操在《观沧海》中通过写草木欣欣向荣的景象把大海渲染得生机勃发的诗句是:   ,   。
(4)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思乡之句“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怀友之句“   ,   ”,都将情感巧妙地寄托在了形象而有情韵的物象之上。
(5)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白描的手法勾画漂泊羁旅图的句子是   ,   ,   。
【答案】(1)水涨起来了
(2)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知识点】一般型默写;理解型默写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诗词名句的积累答题,注意以下字容易写错“脆、喉、宛、茂、雁、郎、藤”,答题时要特别注意。
故答案为:⑴ 水涨起来了; ⑵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⑸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点评】此题考查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1)(2)属于直接性默写题,(3)(4)(5)属于理解性默写题。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阅卷人 五、诗歌鉴赏
得分
14.(2018·北京)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   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3)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   ”和“②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3)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知识点】开放型默写;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次北固山下
【解析】【分析】(1)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2)句中的“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观察图一,画面写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3)考查对诗句的积累。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
故答案为:(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3)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整体感知文本,再结合写作背景和具体语境分析画面描述的内容。
(3)本题考查学生古诗词的背诵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下列句子划线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呈现出了工人师傅对技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
B.阳春三月,南湖公园里树儿长出新芽,花儿竞相开放,真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C.同学们正在激烈地讨论如何召开主题班会,他随声附和地说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D.无论做人还是做事,一定要坚决果敢,不能见异思迁,三心二意,那样是做不好的。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
A.敬辞:令郎、垂爱、奉陪、劳驾
B.唐代:王湾、陆游、岑参、李益
C.散文:《春》、《济南的冬天》、《金色花》、《荷叶·母亲》
D.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莫顿·亨特、康拉德·劳伦兹、让·乔诺
3.(2019七上·揭西期末)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人工栽培牡丹的历史大约有三百年左右。(删去“大约”或者“左右”)
B.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删去“随着”或者“使得”)
C.要创建“智慧城市”,就要提高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低碳。(把“管理”调到“建设”前面)
D.生态环境因人为破坏而恶化,只有减少环境污染,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才能逐渐完善生态环境。 (将“完善”改为“改善”)
4.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张大爷为邻居写对联,写完后,总是自谦地说:“老朽不才,让大家见笑了。”
B.小明的爷爷坚持锻炼,身体很健康,小明经常说:“令尊的身体比年轻人还要好。”
C.服务员上菜慢了,客人说:“这么老半天了你们才上菜,乌龟都比你们爬得快!”
D.小王上了公交车才发现没有零钱投币,司机对他说:“有钱投币,没钱下车。”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的民间乐器,浩瀚如烟海,灿烂如繁星,数不胜数。现在就来介绍一下古筝吧。
②筝由面板、底板、边板、等头、筝尾、岳山、码子、山音孔构成。
③听了这些介绍,你是不是对古筝有了更深的了解呢 赶紧来探索一下其他的民间乐器吧!
④古筝音乐含蓄柔美,清新舒展,韵味无穷,时而浑厚深沉,时而优雅抒情,时而慷慨急楚。
⑤古筝被称为民间乐器之王,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A.①⑤④③② B.①⑤②④③ C.⑤①②④③ D.⑤②④①③
6.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温驯(xùn) 绅士(shēn) 滑稽(jí)
B.突兀(wù) 确凿(záo) 怂恿(shǒng)
C.爵士(jué) 冤枉(wǎng) 缥缈(miǎo)
D.庇护(pì) 惭愧(kuì) 澄澈(chéng)
7.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派遣 坍塌 恍忽 惊慌失错
B.预警 匍匐 勋章 不可旧药
C.安详 殉职 眩耀 眉开眼笑
D.慷慨 抽噎 蓬勃 杞人忧天
8.找出下列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A.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B.昨晚,这里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
C.我想找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D.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阅卷人 二、语言表达
得分
9.阅读下面的诗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请你归纳“雁”和“燕”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葛天民《迎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某校为增添班级文学氛围,准备开展与文学相关的系列活动。
(1)第一项活动是请儿童作家李晓玲女士在2020年1月9日下午三时来学校报告厅,为全体同学举办一场文学讲座。请你代表校学生会,给李晓玲女士写一封邀请函。
(2)第二项活动是“走近鲁迅”主题班会,以下是七年级某班主持人的开场白。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是您对敌人严厉的斥责,“俯首甘为孺子牛”是您为民族解放贡献一生的真实写照。看到国家贫弱,看到国民麻木,②他弃医从文,用笔坚定地书写,用笔唤醒无数国民。即使前方狂风暴雨,即使前方布满荆棘,您也笔耕不辍,③坚强地走在自己认为对的那条路上。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您是一位用笔写作的普通作家,您是一位用笔作战的伟大革命家。同学们,知道我说的这个“您”是谁吗?对了,是鲁迅先生。今天,④让我们一起拥有敬畏之心更深入地认识鲁迅,主题班会“走近鲁迅”现在开始。
对这段开场白画横线的词语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中的形容词“严厉”应修改为“严苛”。
B.第②句中的代词“他”应修改为“您”
C.第③句中的形容词“坚强”应修改为“坚定”。
D.第④句的动词“拥有”应修改为“怀着”。
阅卷人 三、现代文阅读
得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节选)
朱自清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第一段从哪些角度描写了春风?
(2)文中多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请找出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3)“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写得很优美,请你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4)你准备怎样实践“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名言?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春天来敲门
厉彦林
①沉睡一冬,季节忘记带钥匙,敲起春天的门环。门刚被推开一条缝儿,春天就踮着脚尖,顽皮活泼地踏进门槛。金黄的连翘花早早开口:“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②2018年春节前立春,“春脖子长”,北方大地缺雪少雨,冬天早已失去威风。最早敲春天门的是风,轻轻地,悄悄地,春天淡粉浅黛,袅袅婷婷走来,叩动人心弦。开门一看,春光已经行走在村庄田野上。春风从袖筒、裤腿里钻进来,柔柔地触摸着我们。人们开始祭春、咬春、鞭春、踏春、忙春、颂春。脸膛红扑扑的孩童奔跑着、雀跃着,农人犁耙和良种下地,在家的主人唤鸡狗、赶鹅鸭,好一幅质朴温馨的中国乡村风景画。
③大地上的植物开始苏醒,山冈原野到处闪动着春天顽皮的身影。杏树、桃树、梨树听到温暖的敲门声,忙着吐露新嫩与鲜美的花蕾。“春到人间万物鲜”。荠菜醒来,萌发簇簇新绿,被村姑村妇灵巧的手,一棵棵采摘进竹提篮。荠菜、马兰、山蕨、水芹、苦菜、香椿、马齿苋等各种野菜,为餐桌增添鲜嫩与清香。最开心的当数孩子,折一截柳枝,轻轻拧动,抽出雪白的茎,用剥下来的嫩皮做成筒状的柳笛,吹响阔别一冬的恣肆,声音悠扬。街头巷尾弥漫着春草和小米粥缕缕的清香。
④动物伴随春天的脚步活泼起来。温暖的阳光下,蜂蝶抖动翅膀溅飞淡淡的草香花香;大红公鸡站在麦秸垛上引颈高唱;黄鹂鸟站在树杈上欢鸣;黑白相间的燕子,一会儿衔着春泥,拖儿携女栖落在老屋木梁上的燕窝,一会儿又在街巷和村边麦田上自由地飞翔。春江水暖鸭先知,你看,那河畔的鸭群,第一只先抖起翅膀,贴着水面腾飞,接着是第二只、第三只……湖面上划出层层涟漪。
⑤松软的大地滚过悠远而沉闷的春雷声,土地温煦而松软。春风吹在脸颊上,痒痒的,舒服极了。抬头看看天空,雾霾已经不见影踪,飘逸的白云点缀着蓝天。深深吸一口早春的空气,顿感周身充满青春活力。春雨后的沂蒙大地一片繁忙,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唱出渴望丰收的满腔热情和厚重底气。结伴劳作的人眯缝着眼,看晨雾冉冉飘向空中,侧耳聆听冰消雪融的声音,分明听懂了大地急促的心跳。
⑥咚、咚、咚……乡村回响着春天持续的敲门声,新时代的鼓点回荡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春天的敲门声中,英俊挺拔的白杨树举起绿叶片“哗哗”鼓掌,簇簇花朵张开嘴巴齐声喝彩,温暖的阳光洒下来,松软的大地萌发着彩色的笑容与希望。
(有删改)
(1)作者描写了春天的哪些事物?体现了春天怎样的特点?
(2)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说说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最早敲春天门的是风,轻轻地,悄悄地,春天淡粉浅黛,袅袅婷婷走来,叩动人心弦。
(3)以“春天来敲门”为题,有什么妙处?
(4)本文与朱自清的散文《春》十分相似,除了写景,也有抒情,请你结合文章说说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阅卷人 四、默写
得分
13.默写。
(1)山朗润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朱自清《春》)
(2)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   ,   ,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3)曹操在《观沧海》中通过写草木欣欣向荣的景象把大海渲染得生机勃发的诗句是:   ,   。
(4)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思乡之句“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怀友之句“   ,   ”,都将情感巧妙地寄托在了形象而有情韵的物象之上。
(5)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白描的手法勾画漂泊羁旅图的句子是   ,   ,   。
阅卷人 五、诗歌鉴赏
得分
14.(2018·北京)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   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3)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   ”和“②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语义轻重辨析;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分析】A.“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符合句子语境;
B.“花团锦簇”意思是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符合该句语境;
C.“随声附和”是个贬义词,意思是自己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显然感彩和词义和句子的意思都不符合,该项错误;
D.“见异思迁”是个贬义词,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符合句子语境。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2.【答案】A
【知识点】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B. 陆游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C. 《金色花》、《荷叶·母亲》是散文诗;
D. 康拉德·劳伦兹是奥地利动物学家、动物心理学家、鸟类学家;让·乔诺是法国作家;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3.【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C.语序不当,应该是“规划、建设、管理”,故C错误,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4.【答案】A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A.“不才”指没有才能,“见笑”指自己做得不好被他人嘲笑,都是谦辞,符合句子中的“自谦”的语境。
B.“令尊”是敬辞,用来称呼对方的父亲,对自己的爷爷一般就称“祖父”即可;
C.语言有骂人的意思,没有礼貌;
D.语言尖酸刻薄,不得体。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注意分析选项是否得体,注意谦辞和敬辞的准确运用。
5.【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首句是①,整体介绍中国的民族乐器数量多;其次是⑤,开始引入“民族乐器之王”——古筝;再次是②,介绍古筝的构成;接下来是④,写古筝的音乐特色;最后是③,号召读者对古筝进行了解,探索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器。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
6.【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滑稽,“稽”应读 jī;
B.怂恿,“怂”应读sǒng;
D.庇护,“庇”应读bì;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7.【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多音字字形辨析;形声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 恍忽——恍惚,惊慌失错——惊慌失措;
B. 不可旧药——不可救药;
C. 眩耀——炫耀;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8.【答案】D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符合语境;
B. 骇人听闻: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符合语境;
C. 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符合语境;
D. 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之后发出来的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借以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含褒义。不符合语境;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9.【答案】“雁”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燕”是春的使者。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意象;次北固山下
【解析】【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这里的雁指的是“家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的意思是“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主人“不下旧时帘””,这里的“燕”是春天来了的讯号,“迎燕”表明了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喜爱之情。
【点评】了解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所表达的中心与寄托作者的情感。
10.【答案】(1)示例:
尊敬的李晓玲女士/阿姨:
您好!我们学校很多同学拜读了您的著作,非常喜欢您的作品,同学们希望能够与您面对面交流,得到您在文学写作方面的指导。恳请您在2020年1月9日下午3点光临我校报告厅,做一场名为“儿童文学与快乐写作”的主题讲座。谢谢!
某校学生会
2019年某月某日
(2)A
【知识点】应用文;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1)写邀请函注意以下几点:①被邀请者的姓名应写全,不应写绰号或别名。②在两个姓名之间应该写上“暨”或“和”,不用顿号或逗号。③应写明举办活动的具体日期。④应写明举办活动的地点。⑤语言应简洁明了。因此本题邀请函要求写明:①称呼:尊敬的李晓玲女士;②活动内容:恳请李晓玲女士做一场名为“儿童文学与快乐写作”的主题讲座;③时间地点:2020年1月9日下午3点,我校报告厅;④署名和日期:某校学生会,2019年某月某日。注意语言要得体。(2)本题考查对开场白的修改辨析。A.“严厉”意思是严肃而厉害。一般指做错事情后给予的厉害的、高层度的惩罚,不姑息。用于形容对敌人的斥责正确。“严苛”意思是严厉苛刻,对象用于敌人错误。故选A。
故答案为:⑴示例:尊敬的李晓玲女士/阿姨:您好!我们学校很多同学拜读了您的著作,非常喜欢您的作品,同学们希望能够与您面对面交流,得到您在文学写作方面的指导。恳请您在2020年1月9日下午3点光临我校报告厅,做一场名为“儿童文学与快乐写作”的主题讲座。谢谢!
某校学生会
2019年某月某日
⑵ A。
【点评】⑴本题考查撰写邀请函,邀请函的格式:正中写“邀请函”顶格写称呼,另起一行空两个写正文。正文内容要求写好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最后落款写好署名、日期;
⑵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11.【答案】(1)触觉,视觉,嗅觉,听觉。
(2)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表现了春风的气韵。
(3)从视觉的特殊感受写树叶和小草的色彩,烘托春雨的恩泽。
(4)把握住每一个清晨,把握住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美好时节,努力播种,奋发图强,刻苦学习,收获最美丽的果实。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侧面描写;比喻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从触觉的角度描写春风;“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是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春风;“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是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春风。
(2)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根据比喻句的特征从文中筛选出运用比喻修辞的语句并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突出春风温暖的特点,表现了春风的气韵。再如: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生动形象的写出来春雨细密闪亮的特点。
(3)这句话描写的是树叶发亮和小草非常青的特点,结合语境分析,这段话描写的是春雨,这里描写树叶和小草是从侧面烘托春雨的恩泽。
(4)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是劳动人民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它强调了春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意指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考虑安排。比喻凡事要早做打算,开头就要抓紧。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而且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对春的赞美诗更是比比皆是,人们还将人的年轻时期称为"青春",歌颂春的创造力,强调春的宝贵。一年之计在于春,体现了只有在春天辛勤劳动才能获得丰收,一日之计在于晨,也体现出了早晨的宝贵。两句都比喻人生需要珍惜时间。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触觉,视觉,嗅觉,听觉。
⑵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表现了春风的气韵。
⑶ 从视觉的特殊感受写树叶和小草的色彩,烘托春雨的恩泽。
⑷ 把握住每一个清晨,把握住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美好时节,努力播种,奋发图强,刻苦学习,收获最美丽的果实。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调动的感官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心脑的思考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⑵ 本题考查赏析比喻修辞手法的能力。通俗的说,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⑶本题考查赏析侧面描写的作用的能力。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暗写、暗示手法):就是作者对描写对象不进行直接描写 ,而是通过对其周围的人物、事件、环境的描写 ,来表现(反映、衬托)被描写 的对象。赏析其表达效果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句子的意思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⑷此题考查分析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文章的重要语句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这类题目,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态度。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12.【答案】(1)作者描写了柔和的春风醉苏醒的植物、活泼起来的动物觅菜村利姑村们、游戏的孩子以及劳作的人民。体现了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充满欢乐的特点。
(2)“轻轻地”“悄悄地”两个叠词连用,充分表现了春风和煦温柔、调皮可爱的特点。
(3)交代了文章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初春之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作者对春天勃勃生机的赞美;与文章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4)作者描写了春天“敲开门”后的一系列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作者面对春天的欣喜之情;极尽笔力写春天带来的希望,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内容概括作答。依据“春风从袖筒、裤腿里钻进来,柔柔地触摸着我们”“大地上的植物开始苏醒”“动物伴随春天的脚步活泼起来”等语句可知,作者写了春风、植物、动物,另外,作者还写了人们的活动。这些突出表现了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希望、欢乐的特点。
(2)解答此类题可以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分析词语的特点,再结合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轻轻地”“悄悄地”是叠词的连用,突出表现了春风和煦、温柔、可爱的特点。
(3)对题目的分析可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文章内容等方面入手。“春天来敲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交代了文章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初春之景;结构上,又与王章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4)本文通过描写春天到来后生机勃勃的春景,表达了作者面对春天的欣喜之情。同时作者也写春天带来的希望,这可从“深深吸一口早春的空气,顿感周身充满青春活力”“松软的大地萌发着彩色的笑容与希望”等语句体会到。
故答案为:⑴ 作者描写了柔和的春风醉苏醒的植物、活泼起来的动物觅菜村利姑村们、游戏的孩子以及劳作的人民。体现了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充满欢乐的特点。
⑵ “轻轻地”“悄悄地”两个叠词连用,充分表现了春风和煦温柔、调皮可爱的特点。
⑶ 交代了文章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初春之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作者对春天勃勃生机的赞美;与文章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⑷ 作者描写了春天“敲开门”后的一系列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作者面对春天的欣喜之情;极尽笔力写春天带来的希望,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
⑵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品味,主要从风格、特点、作用三个方面来考虑。标题的风格大致有四类:准确鲜明、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含蓄隽永;标题的特点要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标题的作用主要有:吸引读者;点明文章主旨;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等。
⑷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13.【答案】(1)水涨起来了
(2)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知识点】一般型默写;理解型默写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诗词名句的积累答题,注意以下字容易写错“脆、喉、宛、茂、雁、郎、藤”,答题时要特别注意。
故答案为:⑴ 水涨起来了; ⑵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⑸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点评】此题考查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1)(2)属于直接性默写题,(3)(4)(5)属于理解性默写题。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14.【答案】(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3)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知识点】开放型默写;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次北固山下
【解析】【分析】(1)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2)句中的“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观察图一,画面写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3)考查对诗句的积累。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
故答案为:(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3)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整体感知文本,再结合写作背景和具体语境分析画面描述的内容。
(3)本题考查学生古诗词的背诵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