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8-2019学年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十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章末检测
一、单选题
1.(2019七上·龙岗期末)在小麦田中,与小麦生长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是( )
A.七星瓢虫 B.杂草 C.蚜虫 D.蚯蚓
【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可见题干中,与小麦争夺空间可营养物质的是杂草,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捕食、寄生、共生、竞争、合作等关系,解答此题需要熟记竞争的含义。
2.(2018·烟台)牵牛花昼开夜合,造成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光 B.水 C.空气 D.温度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其中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牵牛花昼开夜合,这是因为在阳光下,清晨,花的表皮细胞内的膨胀压大,上表皮细胞(花瓣内侧)生长得快,于是花瓣便向外弯曲,造成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还指存在于它周围的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3.(2018七上·紫金期中)在稻田中,影响水稻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
①阳光 ②杂草 ③水分 ④土壤 ⑤田鼠 ⑥空气 ⑦蝗虫 ⑧稻螟
A.①②⑤⑥ B.③④⑦⑧ C.②⑤⑦⑨ D.①③④⑥
【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和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根据题意,水稻田中阳光、水、土壤和空气等影响水稻生存的非生物因素,而杂草、田鼠、蝗虫和稻螟是生物因素。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4.(2018七上·紫金期中)要使一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还必须具有( )
A.消费者和分解者 B.生产者和消费者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生产者和人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
【解答】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分、温度等。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可以为自身及其他成分提供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消费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可见,生态系统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还必须具有生产者和分解者。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难度不大,熟记: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连接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纽带。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态系统非生物部分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中的
生产者将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固定在生物体内,使物质和能量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分解者将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归还给无机环境,确保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
循环。
5.(2019七上·昆明期末)某牧草种植区,为防止鸟吃草籽,用网将整个实验区罩了起来。结果是草的叶子很快被吃光,因而没能得到预想的草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环境污染严重 B.牧草品种退化
C.草的生长迅速变慢 D.食物链被破坏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在农场中存在着食物链:草→虫→鸟,用网把草地罩起来后,破坏了食物链,鸟飞不进去,虫没有了天敌鸟的控制大量繁殖,吃光了草的叶子,影响了草的光合作用,因此草长得并不好,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某动物是食物链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维持着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
6.(2019七上·德惠期末)下列食物链表示正确的是( )
A.草→昆虫→青蛙→蛇
B.蚱蜢→草→食草子的鸟→鹰→狐
C.狐→鹰→食虫鸟→蚱蜢→草
D.阳光→兔→狼→细菌
【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草→昆虫→青蛙→蛇,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捕食关系,A符合题意;
B、蚱蜢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B不符合题意;
C、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最高级消费者结束,箭头指向捕食者,此项箭头标反了,C不符合题意;
D、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阳光属于非生物成分,不符合食物链要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书写食物链的正确方法:①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一级消费者结束;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箭头相连,箭头依次指向下一级消费者,箭头两端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③在食物链中不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7.(2019八上·庆阳期末)食物链中的第一营养级必须是( )
A.分解者 B.生产者 C.消费者 D.非生物
【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食物链的正确书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食物链由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故答案为:B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8.(2018七上·梅里斯达斡尔族期中)下列属于非生物因素影响的是( )
A.秋风扫落叶 B.螳螂捕蝉 C.草盛豆苗稀 D.狐假虎威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秋风扫落叶,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风对生物的影响,A符合题意;
B、螳螂捕蝉,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B不符合题意;
C、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草对生物豆苗的影响,草与豆苗,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
D、狐假虎威,意思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9.(2018七上·深圳期中)在高山上,海拔越低的地方往往分布的是阔叶林,海拔越高的地方往往分布的是针叶林,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A.光 B.水分 C.温度 D.湿度
【答案】C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如热带雨林必须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必须生长在温度较高的亚热带,寒温带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亚寒带和寒带,高山草甸适于生长在寒冷的高山高原。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度左右,因此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温度差别极大,形成植物垂直分层分布的特点,这表明温度影响植物的分布。
故答案为:C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10.(2018七上·梅县期中)下列有关生物对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
B.“南桔北枳”反应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D.“种豆南上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万物生长靠太阳”,是环境因素光对生物的影响,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A不符合题意;
B.南橘北枳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B符合题意;
C.“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种豆南上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11.(2018七上·潮州期中)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的蝗虫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
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C.除蝗虫外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D.除这只蝗虫外的其他蝗虫、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答案】D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因此影响蝗虫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除这只蝗虫外的其他蝗虫、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故答案为: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12.(2018七上·潮州期中)蜜蜂在找到食物后,会在空中跳“8”字摆尾舞招引同伴前去采蜜,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合作 B.寄生 C.捕食 D.竞争
【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蜜蜂群体内有蜂王、雄峰、工蜂,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正常生存,如蜜蜂在找到食物后,会在空中跳“8”字摆尾舞招引同伴前去采蜜,因此属于合作关系。
故答案为:A
【分析】①合作关系: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存一起,彼此互为有利的生活关系,两者彼此分开后仍能独立生活。如寄居蟹和海葵。
②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如七星瓢虫与蚜虫 。
③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的现象。如杂草和农作物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
④寄生关系: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存的现象。如水蛭寄生在牛等牲畜体内、菟丝子寄生在其他植物上。
13.(2018七上·紫金期中)请你数一数如右图食物网中共有几条食物链( )
A.3条 B.4条 C.5条 D.6条
【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图中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绿色植物
→ 鸟
→ 鹰,绿色植物
→ 食虫鸟
→ 鹰,绿色植物
→ 食草昆虫
→ 青蛙
→ 蛇。
可见食物网中一共有3条食物链。可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链,解答此题需要熟知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一般是绿色植物),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
14.(2018七上·大庆期中)在一片草原上,生活着狼、羊等野生动物,若将狼杀尽,则羊的数目(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先增加后减少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此生态系统中,存在着食物链:草→羊→狼,假若狼杀尽,则羊的数量短期内会增加,造成植被减少,由于植被减少,羊的数量也会减少,结果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若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其它生物数量的变化,最后趋于达到生态平衡 。因此, 在分析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变化时,既要考虑生物的种间关系,又要考虑种内关系,做好全面分析。
15.(2018七上·徐闻期中)下面两种生物的关系属于捕食关系的是( )
A.牛和羊 B.狮子和羚羊 C.水稻和杂草 D.鸡和鸭
【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牛和羊都吃草,彼此争夺食物(草)属于竞争关系,A不符合题意;
B.狮子取食羚羊,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B符合题意;
C.水稻和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因此属于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
D.鸡和鸭,都吃植物,二者相互争夺食物,因此属于竞争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如七星瓢虫与蚜虫 。
16.(2018七上·江城期中)如图所示,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之间形成的食物链,据此可写出的食物链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丁→乙→甲→丙 D.丙→甲→乙→丁
【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甲次之,其次是乙,丁的相对数量最少,营养级别最高。所以它们之间形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之间的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可以写出食物链: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根据能量的流动的特点,能量沿着食物链是逐级递减的,植物能量最高,数量就最多,其次是草食动物,再其次是肉食动物。据此答题。
17.(2018七上·江门期中)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小的是( )
A.锡林郭勒草原 B.亚马孙热带雨林
C.亚寒带的针叶林 D.极地苔原带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A、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较差。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和群落的结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亚马孙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降雨量高,每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升。其气候稳定,由于阳光充足,整年基本上都很热,同时助长了不同种类的植物。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是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亚寒带的针叶林分布在冬季温度很低的地方,生物种类较少,自动调节能力较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极地苔原带,分布在极地地区,年均降雨量大概在0至200毫米,生物种类极少,自动调节能力最小,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少与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有一定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18.(2018六上·大庆期中)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附着在蟹壳上的海葵和寄居蟹 B.猫头鹰和田鼠
C.人和血吸虫 D.一块稻田里的杂草和水稻
【答案】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海葵和寄居蟹,海葵可以保护寄居蟹免受天敌的侵害;寄居蟹带着海葵移动有利于海葵觅食。海葵和寄居蟹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因此海葵和寄居蟹之间的关系属于共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猫头鹰和田鼠,猫头鹰吃田鼠,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B不符合题意;
C.人和血吸虫,血吸虫生活在人身上,从人身上获取营养,对人造成伤害,属于寄生关系,C不符合题意;
D.水稻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的现象。如杂草和农作物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
19.(2018九上·四川期中)如果有一天太阳毁灭了,那么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有哪些?( )
A.只有人类 B.只有人类和其他动物
C.只有绿色植物 D.地球上所有有生命的物体
【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因此,如果有一天太阳毁灭了,生物的生命活动将缺乏能量无法进行,地球上所有有生命的物体都将消失,无法在地球上生存。
故答案为: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日储存能量; 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据此答题。
20.(2018八上·昭阳期中)某小组的同学观察下图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你认为哪些观点正确( )
① 因为标杆不平衡,所以生态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
② 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鼠→蛇。
③ 在该生态系统中,草、鼠、蛇的数量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④ 在该生态系统中,草的数量最多。
⑤ 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A.①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①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为标杆不平衡,表示鼠的数量多,蛇的数量较少,鼠的营养级低数量多,蛇的营养级高数量少,符合物质流动的特点,所以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②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每一条食物链都应从生产者开始,只到没有其他消费者吃他为止,故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鼠→蛇;③在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在该生态系统中,草、鼠、蛇的数量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④在该生态系统中,草位于食物链的首端,是食物链的开始,根据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表明在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草;⑤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限的,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老鼠就会由于天敌减少而大量繁殖,老鼠吃草籽、啃食草根、挖洞破坏草原,老鼠过多,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的正确方法:①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一级消费者结束;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箭头相连,箭头依次指向下一级消费者,箭头两端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③在食物链中不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物质和能量流动规律: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传递的效率为10%~20%,能量逐级减少;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强.
二、判断题
21.(2019七上·双城期末)“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阳光。(判断对错)
【答案】(1)错误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所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是有温度不同造成的,而不是阳光造成的。可见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此题考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了解海拔越高温度越低的知识,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当环境中一个或同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22.每种生物都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生存。(判断对错)
【答案】(1)正确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生物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阳光、空气、水分、上壤、温度、营养物质、生存空间等,除了以上非生物因素,还受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各种影响,可见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环境与生物的关系,需要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并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变化,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界。
23.(2018八下·太和期中)美洲的灰松鼠引入英国后,当地原有的普通松鼠几乎全部被灰松鼠替代,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共生。 (判断对错)
【答案】(1)错误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共生关系等。美洲的灰松鼠引入英国后,当地原有的普通松鼠几乎全部被灰松鼠所替代,这是同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当地原有的普通松鼠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因此数量减少。题干说法错误。
【分析】1、共生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存一起,相互有利,离开后一方或双方都难以生存的现象。如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以吞食细菌为生,兼为有类“治病。
2、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的现象。如杂草和农作物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
24.(2017七上·徐州期中)如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请据图回答,根据其作用,②被称作消费者.(判断对错)
【答案】(1)正确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生产者能够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提供营养、能量和氧气,消费者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主要指的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通过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的废物,获得能量,也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所以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生产者,消费者就失去了食物的来源;没有分解者,动物、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的废物就无法得到分解.因此1是生产者,2是消费者,3是分解者.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25.(2017七上·徐州期中)菟丝子从大豆的茎内吸收水分和养料,属于寄生的现象.(判断对错)
【答案】(1)正确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寄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在一起,对一种有利.对另一种(寄主)造成伤害的营养关系菟丝子和植物体之间的关系属于不同种生物之间的作用.由于光合作用需要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内进行,菟丝子的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不含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菟丝子生长于大豆、柑橘等植物体上,遮挡光线,影响了大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菟丝子主要靠吸收大豆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来生存,对大豆造成伤害.因此,菟丝子与大豆的关系是寄生关系.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三、填空题
26.(2018七上·钦州期中)生物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 、 、 、 、 。
【答案】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在生物圈中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和湿度等对生物生存有一定的影响称为非生物因素.
故答案为: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
27.(2019八上·大安期末)动物与植物最本质的区别是:动物不能像植物那样通过光合作用制造 ,只能靠摄取食物来获取现成的 ,从而维持生存和繁衍。
【答案】有机物;有机物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解:光合作用必需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内进行。绿色植物体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体细胞内不含有叶绿体,因此动物不能像植物那样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靠摄取食物来获取有机物,从而维持生存和繁衍。
【分析】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绿色部分有叶绿体,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大液泡,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大液泡、叶绿体。因此动物和植物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营养方式:植物是自养生物,能够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动物是异养生物,只能利用现在的有机物 。
28.(2019八上·庆阳期末)21世纪初,在美洲有一草原养鹿,人们为了扩大鹿群而大量鹿的天敌狼和豹。请你分析20年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写出一条食物链 。
【答案】草→鹿→狼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食物链,20年后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鹿→狼。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
29.分析下面列出的生物现象①—⑧,把相应的序号填入左侧的括号中。
①雄企鹅聚集在一起孵卵
②狮子捕杀斑马
③壁虎身体的颜色与环境色彩几乎融为一体
④两只狗为一块骨头而发生的撕咬现象
⑤山羊吃草
⑥梅花鹿成群生活
⑦雄鹿为争夺配偶而发生争斗
⑧甲竹桃可观赏,但其茎叶却有毒
适应现象 ;
种内互助 ;
捕食关系 ;
种内斗争 。
【答案】③⑧;①⑥;②⑤;④⑦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①雄企鹅共同孵卵说明了同种生物与生物之间可以互助,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为种内互助关系;
②狮子捕杀斑马为捕食关系;
③壁虎身体的颜色与环境色彩几乎融为一体,为保护色,属于适应现象;
④两只狗为一块骨头而发生的撕咬现象,这是同种生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而进行的种内斗争;
⑤山羊吃草为捕食关系;
⑥梅花鹿成群生活为种内互助;
⑦雄鹿为争夺配偶而发生争斗,属于为了争夺配偶而进行的种内斗争;
⑧甲竹桃可观赏,但其茎叶却有毒,这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属于适应环境的现象。
故答案为:适应现象:③⑧;种内互助:①⑥;捕食关系:②⑤;种内斗争:④⑦。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和环境之间及生物之间的关系,此部分内容需要明确几个概念:寄生,竞争,捕食、共生。
捕食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竞争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这种生活关系称为共生关系。
寄生指的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来维持生存的现象。
30.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湖水中DDT的浓度为0.00005ppm(注:DDT降解极慢),检测发现湖泊中生存的A,B,C,D,E五种生物体内均含有不同浓度的DDT,结果如下表:
受检生物 A B C D E
DDT的浓度(ppm) 0.005 5.0 0.5 75.5 0.04
请根据所学的生态系统的知识,用箭头把它们之间的营养关系正确表示出来: .
【答案】A→E→C→B→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有毒物质DDT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根据有毒物质的多少可以排出A0.005→E0.04→C0.5→B5.0→D75.5.营养关系即是A→E→C→B→D.
故答案为:A→E→C→B→D.
【分析】越靠近食物链起始端的生物数量越多,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越靠近食物链终端的生物数量越少,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四、综合题
31.(2018·盘龙会考)森林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生物,绿色植物有高大的灌木、乔木,矮小的蕨类植 物等。昆虫以绿色植物的叶片为食,食虫鸟又以昆虫为食,此外,老鼠以绿色植物的果实为食,蛇捕食老鼠,而猫头鹰既捕食食虫鸟又捕食蛇。回答问题:
(1)根据描述,写出该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例:绿色植物 → 昆虫 → 食虫鸟 → 猫头鹰)
(2)在该食物网中,老鼠和蛇的关系是 。
(3)在该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绿色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 。
(4)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且重金属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一段时间后, 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
【答案】(1)
(2)捕食关系
(3)2;生产者
(4)猫头鹰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图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昆虫、食虫鸟、老鼠、蛇、猫头鹰是消费者,它们形成两条食物链,即绿色植物→昆虫→食虫鸟→猫头鹰、绿色植物→老鼠→蛇→猫头鹰。所以构成的食物网为 。
(2)蛇捕食老鼠,所以二者属于捕食关系。
(3)在该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共有2条食物链,其中,绿色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生产者。
(4)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最高的是猫头鹰,因此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则猫头鹰的体内重金属的含量最高。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的正确方法:①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一级消费者结束;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箭头相连,箭头依次指向下一级消费者,箭头两端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③在食物链中不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越靠近食物链起始端的生物数量越多,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越靠近食物链终端的生物数量越少,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32.(2018七上·深圳月考)如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图中的草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兔子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
(2)生态系统通过 和 ,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该生态系统中,兔子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来源于 。
(3)图中①是 ,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 和 。
(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相对比较 (填“弱”或“强”)。
(5)如果该环境中兔数量大量减少,在短时间内草的数量将会 (填“增多”或“减少”)
【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
(2)食物链;食物网;太阳能
(3)分解者;细菌;真菌
(4)弱
(5)增多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随着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因此动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2)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该生态系统中,兔子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来源于太阳能。(3)图中①是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4)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结构层次复杂,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结构层次简单,所以,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相对比较弱。(5)如果该环境中兔数量大量减少,对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草)的捕食量减少,在一段时间内草的数量将会增多。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少与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有一定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环扣一环。如果某一环节发生“故障”,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紊乱。
33.(2018·菏泽)菏泽天香公园风景优美,湖内波光粼粼,岸边杨柳成荫。春日花似锦,夏时凉爽宜人,特别是每年四月份天香公国盛开的牡丹,堪与荷泽牡丹园里的牡丹媲美,公园内鸟啼虫鸣,人与自然和诣相处。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天香公园湖内生态系统进行了探究,他们将下面几种生物?取的食物成分进行分析,并绘制成如下表格。请分析同答有关问题。
生物种类 鸭子 河蚌 小鱼 水蚤
消化道内食物 河蚌、小鱼、水蚤 水蚤、小球藻 水蚤 小球藻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表中缺少的成分是 。
(2)根据表中的信息,该生态系统有 条食物链。
(3)如图表示其中含河蚌的一条食物链中4种生物所构成的能量金塔。则C对应的生物是 。
(4)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从 固定太阳能开始。
(5)菏泽市因棚户区改造,许多树木需要进行移栽。如果要把一些名贵树木移到天香公园,为了提高移栽树木的成活率,请写出你的两条建议 (错一条不得分)。
【答案】(1)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4
(3)水蚤
(4)小球藻
(5)带土移栽摘除部分叶片等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根尖的结构及功能;蒸腾作用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1)天香公园湖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小球藻,河蚌、小鱼、水蚤均是直接或间接以小球藻为食,为消费者。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表中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每条食物链必需从生产者开始,直到没有其他消费者可以吃它为止。根据表中的信息,该天香公园湖内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有4条:小球藻→水蚤→河蚌→鸭子,小球藻→水蚤→鸭子;小球藻→水蚤→小鱼→鸭子;小球藻→河蚌→鸭子。(3)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如图表示其中含河蚌的一条食物链,则构成的食物链是:d→c→b→a。根据(2)可知含河蚌的一条食物链中4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是:小球藻→水蚤→河蚌→鸭子,故则C不符合题意应的生物是水蚤。(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生产者小球藻,小球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5)提高移栽树木的成活率的方法有:可带土移栽、摘除部分叶片等。
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移栽植物时,往往会造成幼根和根毛受损,使植物吸水的功能大大下降,造成植物萎蔫或死亡。所以移栽时,需要带大的土坨,并适量的浇水,目的是减少幼根与根毛的损伤,保护根毛和幼根,提高根的吸水能力,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 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叶片移栽,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植物的保水能力避免出现萎蔫现象。
【分析】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食物链及植物的蒸腾作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结合题意分析作答。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植物主要通过根尖成熟区的根毛吸收水分,主要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34.(2018·滨州)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图一表示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调查某森林公园生态建设情况后绘制的食物网简图,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相对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一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 。
(2)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3)若X代表该食物网中的某种生物,那么对于食物链:“植物→昆虫→蜘蛛→X→蛇→鹰”,X既可以代表青蛙,也可以代表 。
(4)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 。
(5)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
(6)若一段时间内鼠的数量大量减少,首先会引起植物的数量增加,但不会无限制地增加下去,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答案】(1)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食虫鸟
(4)昆虫、鼠
(5)鹰
(6)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若图一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3)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图中食物链有:植物→昆虫→蜘蛛→青蛙→蛇→鹰,植物→昆虫→蜘蛛→食虫鸟→蛇→鹰,所以X既可以代表青蛙,也可以代表食虫鸟。(4)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鼠、昆虫。(5)有毒物质随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图二中的甲有毒物质最多,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最高级别的是鹰。(6)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要构成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缺一不可。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所以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3、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从而使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中流动,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
4、能量流动:是指能量输入、能量传递、能量散失的过程。
(1)能量输入: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主要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
(2)能量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能量以太阳光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散失的形式变化。
(3)能量散失:主要途径是通过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细胞呼吸及分解者的细胞呼吸,主要以热量的形式散失。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少与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有一定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
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8-2019学年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十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章末检测
一、单选题
1.(2019七上·龙岗期末)在小麦田中,与小麦生长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是( )
A.七星瓢虫 B.杂草 C.蚜虫 D.蚯蚓
2.(2018·烟台)牵牛花昼开夜合,造成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光 B.水 C.空气 D.温度
3.(2018七上·紫金期中)在稻田中,影响水稻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
①阳光 ②杂草 ③水分 ④土壤 ⑤田鼠 ⑥空气 ⑦蝗虫 ⑧稻螟
A.①②⑤⑥ B.③④⑦⑧ C.②⑤⑦⑨ D.①③④⑥
4.(2018七上·紫金期中)要使一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还必须具有( )
A.消费者和分解者 B.生产者和消费者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生产者和人
5.(2019七上·昆明期末)某牧草种植区,为防止鸟吃草籽,用网将整个实验区罩了起来。结果是草的叶子很快被吃光,因而没能得到预想的草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环境污染严重 B.牧草品种退化
C.草的生长迅速变慢 D.食物链被破坏
6.(2019七上·德惠期末)下列食物链表示正确的是( )
A.草→昆虫→青蛙→蛇
B.蚱蜢→草→食草子的鸟→鹰→狐
C.狐→鹰→食虫鸟→蚱蜢→草
D.阳光→兔→狼→细菌
7.(2019八上·庆阳期末)食物链中的第一营养级必须是( )
A.分解者 B.生产者 C.消费者 D.非生物
8.(2018七上·梅里斯达斡尔族期中)下列属于非生物因素影响的是( )
A.秋风扫落叶 B.螳螂捕蝉 C.草盛豆苗稀 D.狐假虎威
9.(2018七上·深圳期中)在高山上,海拔越低的地方往往分布的是阔叶林,海拔越高的地方往往分布的是针叶林,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A.光 B.水分 C.温度 D.湿度
10.(2018七上·梅县期中)下列有关生物对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
B.“南桔北枳”反应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D.“种豆南上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1.(2018七上·潮州期中)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的蝗虫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
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C.除蝗虫外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D.除这只蝗虫外的其他蝗虫、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12.(2018七上·潮州期中)蜜蜂在找到食物后,会在空中跳“8”字摆尾舞招引同伴前去采蜜,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合作 B.寄生 C.捕食 D.竞争
13.(2018七上·紫金期中)请你数一数如右图食物网中共有几条食物链( )
A.3条 B.4条 C.5条 D.6条
14.(2018七上·大庆期中)在一片草原上,生活着狼、羊等野生动物,若将狼杀尽,则羊的数目(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先增加后减少
15.(2018七上·徐闻期中)下面两种生物的关系属于捕食关系的是( )
A.牛和羊 B.狮子和羚羊 C.水稻和杂草 D.鸡和鸭
16.(2018七上·江城期中)如图所示,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之间形成的食物链,据此可写出的食物链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丁→乙→甲→丙 D.丙→甲→乙→丁
17.(2018七上·江门期中)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小的是( )
A.锡林郭勒草原 B.亚马孙热带雨林
C.亚寒带的针叶林 D.极地苔原带
18.(2018六上·大庆期中)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附着在蟹壳上的海葵和寄居蟹 B.猫头鹰和田鼠
C.人和血吸虫 D.一块稻田里的杂草和水稻
19.(2018九上·四川期中)如果有一天太阳毁灭了,那么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有哪些?( )
A.只有人类 B.只有人类和其他动物
C.只有绿色植物 D.地球上所有有生命的物体
20.(2018八上·昭阳期中)某小组的同学观察下图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你认为哪些观点正确( )
① 因为标杆不平衡,所以生态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
② 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鼠→蛇。
③ 在该生态系统中,草、鼠、蛇的数量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④ 在该生态系统中,草的数量最多。
⑤ 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A.①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二、判断题
21.(2019七上·双城期末)“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阳光。(判断对错)
22.每种生物都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生存。(判断对错)
23.(2018八下·太和期中)美洲的灰松鼠引入英国后,当地原有的普通松鼠几乎全部被灰松鼠替代,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共生。 (判断对错)
24.(2017七上·徐州期中)如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请据图回答,根据其作用,②被称作消费者.(判断对错)
25.(2017七上·徐州期中)菟丝子从大豆的茎内吸收水分和养料,属于寄生的现象.(判断对错)
三、填空题
26.(2018七上·钦州期中)生物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 、 、 、 、 。
27.(2019八上·大安期末)动物与植物最本质的区别是:动物不能像植物那样通过光合作用制造 ,只能靠摄取食物来获取现成的 ,从而维持生存和繁衍。
28.(2019八上·庆阳期末)21世纪初,在美洲有一草原养鹿,人们为了扩大鹿群而大量鹿的天敌狼和豹。请你分析20年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写出一条食物链 。
29.分析下面列出的生物现象①—⑧,把相应的序号填入左侧的括号中。
①雄企鹅聚集在一起孵卵
②狮子捕杀斑马
③壁虎身体的颜色与环境色彩几乎融为一体
④两只狗为一块骨头而发生的撕咬现象
⑤山羊吃草
⑥梅花鹿成群生活
⑦雄鹿为争夺配偶而发生争斗
⑧甲竹桃可观赏,但其茎叶却有毒
适应现象 ;
种内互助 ;
捕食关系 ;
种内斗争 。
30.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湖水中DDT的浓度为0.00005ppm(注:DDT降解极慢),检测发现湖泊中生存的A,B,C,D,E五种生物体内均含有不同浓度的DDT,结果如下表:
受检生物 A B C D E
DDT的浓度(ppm) 0.005 5.0 0.5 75.5 0.04
请根据所学的生态系统的知识,用箭头把它们之间的营养关系正确表示出来: .
四、综合题
31.(2018·盘龙会考)森林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生物,绿色植物有高大的灌木、乔木,矮小的蕨类植 物等。昆虫以绿色植物的叶片为食,食虫鸟又以昆虫为食,此外,老鼠以绿色植物的果实为食,蛇捕食老鼠,而猫头鹰既捕食食虫鸟又捕食蛇。回答问题:
(1)根据描述,写出该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例:绿色植物 → 昆虫 → 食虫鸟 → 猫头鹰)
(2)在该食物网中,老鼠和蛇的关系是 。
(3)在该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绿色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 。
(4)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且重金属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一段时间后, 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
32.(2018七上·深圳月考)如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图中的草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兔子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
(2)生态系统通过 和 ,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该生态系统中,兔子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来源于 。
(3)图中①是 ,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 和 。
(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相对比较 (填“弱”或“强”)。
(5)如果该环境中兔数量大量减少,在短时间内草的数量将会 (填“增多”或“减少”)
33.(2018·菏泽)菏泽天香公园风景优美,湖内波光粼粼,岸边杨柳成荫。春日花似锦,夏时凉爽宜人,特别是每年四月份天香公国盛开的牡丹,堪与荷泽牡丹园里的牡丹媲美,公园内鸟啼虫鸣,人与自然和诣相处。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天香公园湖内生态系统进行了探究,他们将下面几种生物?取的食物成分进行分析,并绘制成如下表格。请分析同答有关问题。
生物种类 鸭子 河蚌 小鱼 水蚤
消化道内食物 河蚌、小鱼、水蚤 水蚤、小球藻 水蚤 小球藻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表中缺少的成分是 。
(2)根据表中的信息,该生态系统有 条食物链。
(3)如图表示其中含河蚌的一条食物链中4种生物所构成的能量金塔。则C对应的生物是 。
(4)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从 固定太阳能开始。
(5)菏泽市因棚户区改造,许多树木需要进行移栽。如果要把一些名贵树木移到天香公园,为了提高移栽树木的成活率,请写出你的两条建议 (错一条不得分)。
34.(2018·滨州)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图一表示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调查某森林公园生态建设情况后绘制的食物网简图,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相对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一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 。
(2)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3)若X代表该食物网中的某种生物,那么对于食物链:“植物→昆虫→蜘蛛→X→蛇→鹰”,X既可以代表青蛙,也可以代表 。
(4)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 。
(5)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
(6)若一段时间内鼠的数量大量减少,首先会引起植物的数量增加,但不会无限制地增加下去,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可见题干中,与小麦争夺空间可营养物质的是杂草,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捕食、寄生、共生、竞争、合作等关系,解答此题需要熟记竞争的含义。
2.【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其中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牵牛花昼开夜合,这是因为在阳光下,清晨,花的表皮细胞内的膨胀压大,上表皮细胞(花瓣内侧)生长得快,于是花瓣便向外弯曲,造成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还指存在于它周围的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3.【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和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根据题意,水稻田中阳光、水、土壤和空气等影响水稻生存的非生物因素,而杂草、田鼠、蝗虫和稻螟是生物因素。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4.【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
【解答】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分、温度等。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可以为自身及其他成分提供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消费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可见,生态系统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还必须具有生产者和分解者。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难度不大,熟记: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连接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纽带。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态系统非生物部分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中的
生产者将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固定在生物体内,使物质和能量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分解者将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归还给无机环境,确保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
循环。
5.【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在农场中存在着食物链:草→虫→鸟,用网把草地罩起来后,破坏了食物链,鸟飞不进去,虫没有了天敌鸟的控制大量繁殖,吃光了草的叶子,影响了草的光合作用,因此草长得并不好,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某动物是食物链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维持着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
6.【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草→昆虫→青蛙→蛇,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捕食关系,A符合题意;
B、蚱蜢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B不符合题意;
C、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最高级消费者结束,箭头指向捕食者,此项箭头标反了,C不符合题意;
D、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阳光属于非生物成分,不符合食物链要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书写食物链的正确方法:①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一级消费者结束;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箭头相连,箭头依次指向下一级消费者,箭头两端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③在食物链中不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7.【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食物链的正确书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食物链由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故答案为:B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8.【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秋风扫落叶,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风对生物的影响,A符合题意;
B、螳螂捕蝉,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B不符合题意;
C、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草对生物豆苗的影响,草与豆苗,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
D、狐假虎威,意思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9.【答案】C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如热带雨林必须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必须生长在温度较高的亚热带,寒温带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亚寒带和寒带,高山草甸适于生长在寒冷的高山高原。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度左右,因此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温度差别极大,形成植物垂直分层分布的特点,这表明温度影响植物的分布。
故答案为:C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10.【答案】B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万物生长靠太阳”,是环境因素光对生物的影响,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A不符合题意;
B.南橘北枳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B符合题意;
C.“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种豆南上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11.【答案】D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因此影响蝗虫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除这只蝗虫外的其他蝗虫、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故答案为: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12.【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蜜蜂群体内有蜂王、雄峰、工蜂,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正常生存,如蜜蜂在找到食物后,会在空中跳“8”字摆尾舞招引同伴前去采蜜,因此属于合作关系。
故答案为:A
【分析】①合作关系: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存一起,彼此互为有利的生活关系,两者彼此分开后仍能独立生活。如寄居蟹和海葵。
②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如七星瓢虫与蚜虫 。
③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的现象。如杂草和农作物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
④寄生关系: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存的现象。如水蛭寄生在牛等牲畜体内、菟丝子寄生在其他植物上。
13.【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图中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绿色植物
→ 鸟
→ 鹰,绿色植物
→ 食虫鸟
→ 鹰,绿色植物
→ 食草昆虫
→ 青蛙
→ 蛇。
可见食物网中一共有3条食物链。可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链,解答此题需要熟知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一般是绿色植物),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
14.【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此生态系统中,存在着食物链:草→羊→狼,假若狼杀尽,则羊的数量短期内会增加,造成植被减少,由于植被减少,羊的数量也会减少,结果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若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其它生物数量的变化,最后趋于达到生态平衡 。因此, 在分析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变化时,既要考虑生物的种间关系,又要考虑种内关系,做好全面分析。
15.【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牛和羊都吃草,彼此争夺食物(草)属于竞争关系,A不符合题意;
B.狮子取食羚羊,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B符合题意;
C.水稻和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因此属于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
D.鸡和鸭,都吃植物,二者相互争夺食物,因此属于竞争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如七星瓢虫与蚜虫 。
16.【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甲次之,其次是乙,丁的相对数量最少,营养级别最高。所以它们之间形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之间的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可以写出食物链: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根据能量的流动的特点,能量沿着食物链是逐级递减的,植物能量最高,数量就最多,其次是草食动物,再其次是肉食动物。据此答题。
17.【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A、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较差。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和群落的结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亚马孙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降雨量高,每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升。其气候稳定,由于阳光充足,整年基本上都很热,同时助长了不同种类的植物。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是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亚寒带的针叶林分布在冬季温度很低的地方,生物种类较少,自动调节能力较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极地苔原带,分布在极地地区,年均降雨量大概在0至200毫米,生物种类极少,自动调节能力最小,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少与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有一定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18.【答案】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海葵和寄居蟹,海葵可以保护寄居蟹免受天敌的侵害;寄居蟹带着海葵移动有利于海葵觅食。海葵和寄居蟹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因此海葵和寄居蟹之间的关系属于共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猫头鹰和田鼠,猫头鹰吃田鼠,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B不符合题意;
C.人和血吸虫,血吸虫生活在人身上,从人身上获取营养,对人造成伤害,属于寄生关系,C不符合题意;
D.水稻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的现象。如杂草和农作物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
19.【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因此,如果有一天太阳毁灭了,生物的生命活动将缺乏能量无法进行,地球上所有有生命的物体都将消失,无法在地球上生存。
故答案为: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日储存能量; 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据此答题。
20.【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①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为标杆不平衡,表示鼠的数量多,蛇的数量较少,鼠的营养级低数量多,蛇的营养级高数量少,符合物质流动的特点,所以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②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每一条食物链都应从生产者开始,只到没有其他消费者吃他为止,故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鼠→蛇;③在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在该生态系统中,草、鼠、蛇的数量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④在该生态系统中,草位于食物链的首端,是食物链的开始,根据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表明在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草;⑤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限的,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老鼠就会由于天敌减少而大量繁殖,老鼠吃草籽、啃食草根、挖洞破坏草原,老鼠过多,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的正确方法:①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一级消费者结束;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箭头相连,箭头依次指向下一级消费者,箭头两端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③在食物链中不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物质和能量流动规律: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传递的效率为10%~20%,能量逐级减少;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强.
21.【答案】(1)错误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所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是有温度不同造成的,而不是阳光造成的。可见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此题考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了解海拔越高温度越低的知识,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当环境中一个或同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22.【答案】(1)正确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生物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阳光、空气、水分、上壤、温度、营养物质、生存空间等,除了以上非生物因素,还受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各种影响,可见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环境与生物的关系,需要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并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变化,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界。
23.【答案】(1)错误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共生关系等。美洲的灰松鼠引入英国后,当地原有的普通松鼠几乎全部被灰松鼠所替代,这是同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当地原有的普通松鼠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因此数量减少。题干说法错误。
【分析】1、共生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存一起,相互有利,离开后一方或双方都难以生存的现象。如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以吞食细菌为生,兼为有类“治病。
2、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的现象。如杂草和农作物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
24.【答案】(1)正确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生产者能够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提供营养、能量和氧气,消费者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主要指的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通过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的废物,获得能量,也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所以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生产者,消费者就失去了食物的来源;没有分解者,动物、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的废物就无法得到分解.因此1是生产者,2是消费者,3是分解者.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25.【答案】(1)正确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寄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在一起,对一种有利.对另一种(寄主)造成伤害的营养关系菟丝子和植物体之间的关系属于不同种生物之间的作用.由于光合作用需要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内进行,菟丝子的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不含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菟丝子生长于大豆、柑橘等植物体上,遮挡光线,影响了大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菟丝子主要靠吸收大豆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来生存,对大豆造成伤害.因此,菟丝子与大豆的关系是寄生关系.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26.【答案】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在生物圈中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和湿度等对生物生存有一定的影响称为非生物因素.
故答案为: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
27.【答案】有机物;有机物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解:光合作用必需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内进行。绿色植物体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体细胞内不含有叶绿体,因此动物不能像植物那样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靠摄取食物来获取有机物,从而维持生存和繁衍。
【分析】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绿色部分有叶绿体,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大液泡,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大液泡、叶绿体。因此动物和植物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营养方式:植物是自养生物,能够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动物是异养生物,只能利用现在的有机物 。
28.【答案】草→鹿→狼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食物链,20年后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鹿→狼。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
29.【答案】③⑧;①⑥;②⑤;④⑦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①雄企鹅共同孵卵说明了同种生物与生物之间可以互助,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为种内互助关系;
②狮子捕杀斑马为捕食关系;
③壁虎身体的颜色与环境色彩几乎融为一体,为保护色,属于适应现象;
④两只狗为一块骨头而发生的撕咬现象,这是同种生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而进行的种内斗争;
⑤山羊吃草为捕食关系;
⑥梅花鹿成群生活为种内互助;
⑦雄鹿为争夺配偶而发生争斗,属于为了争夺配偶而进行的种内斗争;
⑧甲竹桃可观赏,但其茎叶却有毒,这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属于适应环境的现象。
故答案为:适应现象:③⑧;种内互助:①⑥;捕食关系:②⑤;种内斗争:④⑦。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和环境之间及生物之间的关系,此部分内容需要明确几个概念:寄生,竞争,捕食、共生。
捕食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竞争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这种生活关系称为共生关系。
寄生指的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来维持生存的现象。
30.【答案】A→E→C→B→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有毒物质DDT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根据有毒物质的多少可以排出A0.005→E0.04→C0.5→B5.0→D75.5.营养关系即是A→E→C→B→D.
故答案为:A→E→C→B→D.
【分析】越靠近食物链起始端的生物数量越多,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越靠近食物链终端的生物数量越少,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31.【答案】(1)
(2)捕食关系
(3)2;生产者
(4)猫头鹰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图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昆虫、食虫鸟、老鼠、蛇、猫头鹰是消费者,它们形成两条食物链,即绿色植物→昆虫→食虫鸟→猫头鹰、绿色植物→老鼠→蛇→猫头鹰。所以构成的食物网为 。
(2)蛇捕食老鼠,所以二者属于捕食关系。
(3)在该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共有2条食物链,其中,绿色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生产者。
(4)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最高的是猫头鹰,因此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则猫头鹰的体内重金属的含量最高。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的正确方法:①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一级消费者结束;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箭头相连,箭头依次指向下一级消费者,箭头两端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③在食物链中不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越靠近食物链起始端的生物数量越多,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越靠近食物链终端的生物数量越少,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32.【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
(2)食物链;食物网;太阳能
(3)分解者;细菌;真菌
(4)弱
(5)增多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随着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因此动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2)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该生态系统中,兔子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来源于太阳能。(3)图中①是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4)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结构层次复杂,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结构层次简单,所以,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相对比较弱。(5)如果该环境中兔数量大量减少,对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草)的捕食量减少,在一段时间内草的数量将会增多。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少与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有一定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环扣一环。如果某一环节发生“故障”,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紊乱。
33.【答案】(1)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4
(3)水蚤
(4)小球藻
(5)带土移栽摘除部分叶片等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根尖的结构及功能;蒸腾作用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1)天香公园湖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小球藻,河蚌、小鱼、水蚤均是直接或间接以小球藻为食,为消费者。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表中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每条食物链必需从生产者开始,直到没有其他消费者可以吃它为止。根据表中的信息,该天香公园湖内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有4条:小球藻→水蚤→河蚌→鸭子,小球藻→水蚤→鸭子;小球藻→水蚤→小鱼→鸭子;小球藻→河蚌→鸭子。(3)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如图表示其中含河蚌的一条食物链,则构成的食物链是:d→c→b→a。根据(2)可知含河蚌的一条食物链中4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是:小球藻→水蚤→河蚌→鸭子,故则C不符合题意应的生物是水蚤。(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生产者小球藻,小球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5)提高移栽树木的成活率的方法有:可带土移栽、摘除部分叶片等。
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移栽植物时,往往会造成幼根和根毛受损,使植物吸水的功能大大下降,造成植物萎蔫或死亡。所以移栽时,需要带大的土坨,并适量的浇水,目的是减少幼根与根毛的损伤,保护根毛和幼根,提高根的吸水能力,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 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叶片移栽,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植物的保水能力避免出现萎蔫现象。
【分析】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食物链及植物的蒸腾作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结合题意分析作答。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植物主要通过根尖成熟区的根毛吸收水分,主要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34.【答案】(1)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食虫鸟
(4)昆虫、鼠
(5)鹰
(6)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若图一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3)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图中食物链有:植物→昆虫→蜘蛛→青蛙→蛇→鹰,植物→昆虫→蜘蛛→食虫鸟→蛇→鹰,所以X既可以代表青蛙,也可以代表食虫鸟。(4)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鼠、昆虫。(5)有毒物质随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图二中的甲有毒物质最多,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最高级别的是鹰。(6)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要构成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缺一不可。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所以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3、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从而使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中流动,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
4、能量流动:是指能量输入、能量传递、能量散失的过程。
(1)能量输入: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主要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
(2)能量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能量以太阳光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散失的形式变化。
(3)能量散失:主要途径是通过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细胞呼吸及分解者的细胞呼吸,主要以热量的形式散失。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少与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有一定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
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