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8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种群和群落
一、单选题
1.(2018·海南)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2.(2018·海南)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
A. B.
C. D.
3.(2018·浙江选考)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4.(2018·江苏)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5.(2018·全国Ⅲ卷)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6.(2018·全国Ⅰ卷)种群密度是种族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面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细胞,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7.(2018·浙江选考)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
B.第2年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二、综合题
8.(2018·全国Ⅱ卷)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 。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种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 (答出一点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
9.(2018·海南)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 A、 B、 C 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乔木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树种 密度/株 ·hm-2 % 密度/株 ·hm-2 % 密度/株 ·hm-2 %
A 1267 100.00 0 0 0 0
B 50 31.06 55 34.16 56 34.78
C 50 4.95 80 7.92 880 87.13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 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 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 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 法,理由是 。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考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发生的争斗现象。而且两种生物生活习惯越相似,竞争越激烈,如水稻与稗草之间的关系。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关系,因此B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分析】种内斗争与竞争:
种内斗争是种内关系,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如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竞争则是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如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竞争食物失败而死亡。
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发生的争斗现象。而且两种生物生活习惯越相似,竞争越激烈,存在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某一方由于在竞争中失败可能灭绝。
2.【答案】C
【考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铵盐可被硝化细菌利用,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大肠杆菌则不能,因此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硝化细菌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增加,大肠杆菌相反,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分析】硝化细菌属于自养型细菌,可以利用铵盐、亚硝酸盐作为氮源,大肠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
3.【答案】D
【考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不同水层的水温不同,使水生生物在不同水层中的分布不同,A不符合题意;
B、不同水层氧含量不同,使水生生物的分布也出现差异,B不符合题意;
C、不同颜色的光在水中的穿透力不同,使不同水层的光分布不同,导致水生生物在不同水层的分布不一样,C不符合题意;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对水中的理化因素的分布影响不大,因而对水生生物的分层现象基本无影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水生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受光的分布影响,水生动物主要受氧含量的影响而出现垂直分层,水生动植物的垂直分层也受不同水层水温不同的影响。
4.【答案】D
【考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不符合题意;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不符合题意;
C、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不符合题意;
D、阶段Ⅲ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初生演替
(1)概念: 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
(2)过程:
①旱生演替: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②水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木。
(3)特点:演替缓慢。
2、次生演替
(1)概念: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裸地叫做次生裸地。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
3.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多样,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简单,营养结构越简单,食物网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两者是同时存在的,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5.【答案】B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趋光性昆虫以捕食其它生物为食,属于消费者,A不符合题意;
B、黑光灯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飞到灯光附近,然后被周围的高压电网击毙,属于物理信息,B符合题意;
C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和估测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了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种群密度调查,以及生态系统的成分组成,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
巧判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类型:
①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如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②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③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行为信息。
④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⑤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信息交流。
6.【答案】D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种群呈S型增长是因为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A不符合题意;
B、老鼠的繁殖力虽然强,但随着数量的增加,也会受到食物和空间的制约,B不符合题意;
C、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增长速率是可以相同的,那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不符合题意;
D、培养瓶中的细菌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时,种内斗争越加剧,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越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引起种群呈S型增长的原因,限制种群密度的因素。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7.【答案】D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已知L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第1年末甲种群的L值约为1,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而乙种群的L值等于1.5,说明其种群数量在增加,因此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不符合题意;
B、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但第2年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B不符合题意;
C、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不符合题意;
D、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L值小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减少。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第1年末乙种群的L值约为1,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1年末到第3年末,乙种群L值大于1.0,第3年末乙种群L值为1.0,说明乙种群从第1年末,到第三年末,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第3年末到第4年末,乙种群L值小于1.0,种群数量减小,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8.【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
(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考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越多,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越少。 (2)由于甲的数量减少不是因为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根据“恐惧生态学”甲的数量减少是因为恐惧顶级肉食性动物而逃离导致的。(3)野猪在该顶级肉食性动物的威慑驱赶下减少了在该地区的活动。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越多,高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当营养级达到第五至六级时,传递到该营养级的能量就不足以维持一个种群的生存了。
9.【答案】(1)C;A;B
(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标志重捕;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种群年龄结构类型的判断技巧
(1)A种群只有老年个体,属于衰退型,B种群各年龄层次的都几乎相等,属于稳定性,C种群幼年个体多,属于增长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一般采用样方法,并且样方法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就是要保证结果可靠,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因此松鼠采用标志重捕法。(3)群落演替的原因有: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人类活动的干扰。
【分析】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
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8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种群和群落
一、单选题
1.(2018·海南)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答案】B
【考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发生的争斗现象。而且两种生物生活习惯越相似,竞争越激烈,如水稻与稗草之间的关系。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关系,因此B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分析】种内斗争与竞争:
种内斗争是种内关系,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如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竞争则是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如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竞争食物失败而死亡。
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发生的争斗现象。而且两种生物生活习惯越相似,竞争越激烈,存在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某一方由于在竞争中失败可能灭绝。
2.(2018·海南)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考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铵盐可被硝化细菌利用,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大肠杆菌则不能,因此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硝化细菌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增加,大肠杆菌相反,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分析】硝化细菌属于自养型细菌,可以利用铵盐、亚硝酸盐作为氮源,大肠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
3.(2018·浙江选考)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答案】D
【考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不同水层的水温不同,使水生生物在不同水层中的分布不同,A不符合题意;
B、不同水层氧含量不同,使水生生物的分布也出现差异,B不符合题意;
C、不同颜色的光在水中的穿透力不同,使不同水层的光分布不同,导致水生生物在不同水层的分布不一样,C不符合题意;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对水中的理化因素的分布影响不大,因而对水生生物的分层现象基本无影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水生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受光的分布影响,水生动物主要受氧含量的影响而出现垂直分层,水生动植物的垂直分层也受不同水层水温不同的影响。
4.(2018·江苏)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答案】D
【考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不符合题意;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不符合题意;
C、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不符合题意;
D、阶段Ⅲ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初生演替
(1)概念: 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
(2)过程:
①旱生演替: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②水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木。
(3)特点:演替缓慢。
2、次生演替
(1)概念: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裸地叫做次生裸地。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
3.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多样,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简单,营养结构越简单,食物网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两者是同时存在的,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5.(2018·全国Ⅲ卷)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B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趋光性昆虫以捕食其它生物为食,属于消费者,A不符合题意;
B、黑光灯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飞到灯光附近,然后被周围的高压电网击毙,属于物理信息,B符合题意;
C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和估测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了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种群密度调查,以及生态系统的成分组成,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
巧判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类型:
①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如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②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③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行为信息。
④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⑤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信息交流。
6.(2018·全国Ⅰ卷)种群密度是种族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面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细胞,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D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种群呈S型增长是因为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A不符合题意;
B、老鼠的繁殖力虽然强,但随着数量的增加,也会受到食物和空间的制约,B不符合题意;
C、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增长速率是可以相同的,那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不符合题意;
D、培养瓶中的细菌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时,种内斗争越加剧,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越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引起种群呈S型增长的原因,限制种群密度的因素。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7.(2018·浙江选考)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
B.第2年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答案】D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已知L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第1年末甲种群的L值约为1,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而乙种群的L值等于1.5,说明其种群数量在增加,因此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不符合题意;
B、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但第2年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B不符合题意;
C、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不符合题意;
D、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L值小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减少。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第1年末乙种群的L值约为1,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1年末到第3年末,乙种群L值大于1.0,第3年末乙种群L值为1.0,说明乙种群从第1年末,到第三年末,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第3年末到第4年末,乙种群L值小于1.0,种群数量减小,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二、综合题
8.(2018·全国Ⅱ卷)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 。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种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 (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
(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考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越多,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越少。 (2)由于甲的数量减少不是因为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根据“恐惧生态学”甲的数量减少是因为恐惧顶级肉食性动物而逃离导致的。(3)野猪在该顶级肉食性动物的威慑驱赶下减少了在该地区的活动。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越多,高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当营养级达到第五至六级时,传递到该营养级的能量就不足以维持一个种群的生存了。
三、实验探究题
9.(2018·海南)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 A、 B、 C 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乔木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树种 密度/株 ·hm-2 % 密度/株 ·hm-2 % 密度/株 ·hm-2 %
A 1267 100.00 0 0 0 0
B 50 31.06 55 34.16 56 34.78
C 50 4.95 80 7.92 880 87.13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 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 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 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 法,理由是 。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C;A;B
(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标志重捕;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种群年龄结构类型的判断技巧
(1)A种群只有老年个体,属于衰退型,B种群各年龄层次的都几乎相等,属于稳定性,C种群幼年个体多,属于增长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一般采用样方法,并且样方法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就是要保证结果可靠,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因此松鼠采用标志重捕法。(3)群落演替的原因有: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人类活动的干扰。
【分析】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
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