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一册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18九上·商河期中)2008年9月25日。我国的“神舟七号”宇宙飞船发射升空。届时将有宇航员进行太空行走。在飞船的火箭推进器中常装有液态肼(用X表示)和双氧水(H2O2),它们混合时的反应方程式为2H2O2+X═N2↑+4H2O,则肼的化学式为( )
A.N2 B.2NH2 C.NH2 D.N2H4
2.(2018·长沙)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该反应的信息是:( )
A.化学反应的快慢 B.生成物
C.反应条件 D.反应物
3.(2018九上·金山期中)以“2H2+O2 2H2O”这一化学方程式为例,下列哪些信息是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的( )
①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 ②各物质的微观粒子个数之比 ③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④各物质的质量之比 ⑤化学反应速度是快是慢 ⑥化学反应的现象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
4.(2017·玉林)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S+O2 SO2,从这个化学方程式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该反应的生成物中含有氧气
C.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硫和氧气
D.该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是点燃
5.(2018·河南)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A.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B.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证明CO2密度比空气的大
6.(2018九上·翁牛特旗期末)下列关于2H2+O2 2H2O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示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B.参加反应的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1
C.反应前后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分子与生成的水分子个数比为1:2
7.(2018·南充模拟)自来水消毒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表示氯原子)
A.化学变化中分子不会再分
B.A,C,D都是氧化物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是1:1
8.(2018·岳池模拟)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在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没有变化
B.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C.示意图中的各物质均属于化合物
D.该图示表示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2H2O+CO2
9.(2018九上·商河期中)密闭容器内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混合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 70 15 6.25 8.75
反应后质量 35 7.5 48.75 X
A.X的值为5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丁一定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D.甲一定是化合物,乙一定是单质
10.(2018九上·临城期中)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 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11.(2018·丹东)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0 0.3 4.8 2.8
反应后质量/g 3.2 待测 8 6.4
A.待测值为0.6
B.此反应可表示为:丙+丁→甲
C.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2
D.甲一定是化合物
二、填空题
12.(2017九上·黄冈期中)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反应可表示为:2H2+O2 2H2O,这个式子不仅表明了反应物是 ,生成物是 ,反应条件是 ,还表示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每 份质量的氢气跟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 份质量的水。
13.(2018九下·潮阳月考)下图形象地表示了某化学反应,其中 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该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 , 反应类型为 。乙图表示的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14.(2018九上·商河期末)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水”。
①从分类角度:蒸馏水 (填“是”或“不是”)氧化物;
②从微观角度:构成水的微粒是 (填名称);
③从变化角度: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 。净水过程中常用液氯(Cl2)作消毒剂,液氯注入水后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在上述反应前后,存在形态没有发生改变的元素是 。
④从应用角度:生理盐水的溶剂为 ;
⑤从环保角度:提倡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不合理的做法是 。
A.淘米水浇花
B.使用节水龙头
C.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D.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三、实验探究题
15.(2018·常州)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小粒白磷,塞好瓶塞后玻璃管下端刚好能与白磷接触,将整套装置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至平衡,取下橡皮塞,将玻璃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迅速塞紧瓶塞,将白磷引燃,待锥形瓶冷却后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1)实验时,气球的变化是 。
(2)根据白磷引燃前后的变化,可知燃烧的条件是 ;玻璃管受热不燃烧,白磷受热能燃烧,可知燃烧的条件是 。
(3)实验前后天平保持平衡,实验后,松开橡皮塞,则天平指针 (填“向左偏”“向右偏”或“指向中间”)
(4)白磷(P4)燃烧生成P2O5,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6.(2018九上·宝鸡期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1)硝酸在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工业上制取硝酸的关键反应为:4NH3+5O2 4NO+6R,其中R的化学式为 ;
(2)在小烧杯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后,加入铁钉,称量总质量为m1,反应发生了一段时间后,再称量小烧杯及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为m2,则(填“=”、“>”或“<”)m1 m2;
(3)如图所示装置,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盐酸与碳酸钠粉末接触,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在天平上称量,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右,其原因是 ,由这个实验推测: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有气体生成时,实验环境应在 (开放、密闭)体系中进行.
四、综合题
17.(2018九上·福清期中)如图表示几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1)反应①有利于维持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基本稳定,绿色植物实现转化①的过程发生了_____(填标号)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燃烧反应
(2)写出反应②中的另一种反应物 .
(3)若反应③是分解反应,从物质的组成上分析,X中一定含有 元素.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
(5)反应⑤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经常用做照明弹,其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18.(2018·滨州)走进化学变化的微观世界,在“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下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乙物质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气体,要制取一瓶该气体可选用的收集方法是 (任写一种)。
(2)甲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3)关于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
A.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B.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分子个数也没有变化。
C.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都没有发生变化。
D.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没有改变。
(4)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由2H2O2+X═N2↑+4H2O可知,反应前后氧原子都是4个,反应后氢原子是8个,反应前应该是8个,其中4个包含在X中,反应后氮原子是2个,反应前应该是2个,包含在X中,因此肼的化学式为N2H4。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解题,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2.【答案】A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解答】A、由化学方程式,无法确定化学反应的快慢,符合题意;
B、由化学方程式,“═”左边的是反应物,右边的是生成物,不符合题意;
C、由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不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左边的是反应物,右边的是生成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方程式的读法及意义进行分析。
3.【答案】D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根据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是水;该反应中各粒子的个数比为2:1:2,质量比为1:8:9,物质的量之比是2:1:2 。
故答案为:D。
【分析】通过化学方程式可提供的信息有: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中各物质的粒子个数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各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x化学计量数之比);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发生反应所需的条件。
4.【答案】B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解答】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正确;
B、该反应的生成物中含有氧元素,错误;
C、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硫和氧气,正确;
D、该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是点燃,正确.
故选B.
【分析】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但要注意读化学方程式时,“+”应读作“和”,“═”应读作“生成”.
5.【答案】C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通过红磷燃烧消耗氧气,集气瓶中进入水的体积即为消耗氧气的体积,A不符合题意;
B.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放入水中,手握试管,看导管口有无气泡,B不符合题意;
C.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敞口容器中气体会逸出,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C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能倾倒入烧杯中,且下层蜡烛先熄灭,可以验证密度比空气大,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分析即可,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原理分析,测定氧气体积分数时选择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的物质,且生成物为固体,使得装置内因氧气反应消耗压强变小,再根据补充的水或活塞移动的体积确定氧气的体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验证时有气体参与的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解答】A、该反应表示: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正确;A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4×1):(2×16)=1:8,错误;B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正确;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可知,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水的分子个数比=1:2,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质的方面: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量的方面:① 各物质间反应时的微粒个数比; ② 各物质间反应时的质量比。质量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比。所求质量比不用约分。
7.【答案】D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物质的简单分类
【解析】【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再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划分,原子的重新组合,故A不符合题意;
B、A是氧化物,C是盐酸,D是次氯酸,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生成了两种化合物,故C不符合题意;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是1:1,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这类题的一般做法是把宏观与微观相互联系,通过微观的过程写出宏观的方程式,在进行判断。
根据题意该反应的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
A、化学反应的实质即分子的再分和原子的重组;
B、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D、该反应的微观意义:一个氯气分子和一个水分子反应生成一个氯化氢分子和一个次氯酸分子。
8.【答案】C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物质的简单分类
【解析】【解答】A、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的分子数为3,反应后的分子数为3,该反应在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没有变化,不符合题意;
B、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不符合题意;
C、微观示意图中“ ”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示意图中的物质不都属于化合物,符合题意;
D、根据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表示的反应为CH4在O2中燃烧生成CO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CO2+2H2O,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方程式:CH4+2O2 2H2O+CO2,再根据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判断。
A、该反应是一个甲烷分子和两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两个水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故分子个数没有改变;
B、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的再分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C、反应物中氧气为单质;
D、根据微观示意图可以写出方程式CH4+2O2 2H2O+CO2。
9.【答案】B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反应后甲质量减小35g,是反应物,乙物质质量减小7.5g,是反应物,丙质量增加42.5g,是生成物,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70+15+6.25+8.75﹣35﹣7.5﹣48.75=8.75,即反应前后丁质量不变;
A、X的值为8.75,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中,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是化合反应,符合题意;
C、丁不一定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不符合题意;
D、甲不一定是化合物,乙不一定是单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识解题,化学变化前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与生成物质质量之和。
10.【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丁发生分解反应,故丁一定是化合物,A不符合题意;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B不符合题意;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9%-17%):(41%-25%)=2: 16=1:8,C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据图可知,甲是生成物,丁是反应物,丙是生成物,乙质量不变,可能作催化剂。即该反应是丁=丙+甲。据此分析解答
11.【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在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0g﹣3.2g=6.8g,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6.8g;同理可以确定丙是生成物,生成的丙的质量为8g﹣4.8g=3.2g;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6.4g﹣2.8g=3.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待测的数值为0.3g。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待测值为0.3,不符合题意;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此反应可表示为:甲→丙+丁,不符合题意;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6.8g:3.4g=2:1,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属于分解反应,甲是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由此确定待测的质量,再依据各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参加反应和生成的质量,反应后质量增加,则为生成物,增加多少生成多少,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减少多少反应多少。
12.【答案】氢气和氧气;水;点燃;4;32;36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解答】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该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还可以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微粒间的个数比,另外通过相对分子质量还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所表示的意义是:①反应物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生成物水;②每两个氢气分子和一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两个水分子;③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故答案为:氢气和氧气;水;点燃;4;32;36.
【分析】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
13.【答案】2H2O2 2H2O + O2↑;分解反应;混合物
【知识点】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文字表达式;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由图示可知,该反应为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两种,符合“一变多”,为分解反应;乙图中两种分子,表示的是混合物。
【分析】根据微观粒子的构成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反应方程式;根据分解反应的定义分析,分解反应为一变多的反应类型;根据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进行分析。
14.【答案】是;水分子;吸附;H、O;水;D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①从分类角度:蒸馏水属于氧化物;②从微观角度:构成水的微粒是水分子;③从变化角度: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氢元素和氧元素在反应前后都是以化合物形态存在。④从应用角度:溶液中如果有水,水是溶剂;⑤A.淘米水浇花,是节约用水,正确;B.使用节水龙头,是节约用水,正确;C.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是保护水资源,正确;D.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污染环境,错误。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是;水分子;吸附;H、O;水;D。
【分析】有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离子是那种,金属、稀有气体由原子构成;常见气体由分子构成;碱和盐由离子构成。
15.【答案】(1)变小
(2)达到着火点;物质是可燃物
(3)向左偏
(4)P4+5O2 2P2O5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实验时,白磷燃烧放热,导致瓶内气压增大,气球膨胀,冷却至室温后,瓶内氧气消耗,气压减小,气球收缩,因此气球的变化是先膨胀后缩小。(2)根据白磷引燃前后的变化,可知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玻璃管受热不燃烧,白磷受热能燃烧,可知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3)实验前后天平保持平衡,实验后,松开橡皮塞,空气进入瓶中,则天平指针向左偏。(4)白磷燃烧生成P2O5,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4+5O2 2P2O5。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在进行验证时若有气体参与则要选择密闭装置;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若缺少一个则可灭火,所以灭火原理为撤离可燃物或隔绝氧气或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16.【答案】(1)H2O
(2)=
(3)反应产生气体质量未计量;密闭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等,反应前有4N、12H、10O,反应后(R除外),有4N、4O,故6R中有12H、6O,所以R的化学式为H2O。(2)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该反应无气体参加或生成,故反应发生了一段时间后,再称量小烧杯及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与原来相等。(3)反应未在密闭容器中进行,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反应产生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去了,气体质量未计量。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有气体参加或生成时,应在密闭体系中进行。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来确定R的化学式;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铁钉和硫酸铜反应没有气体参或气体生成,故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m1=m2;
(3)由于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散,故左盘的质量减少,故指针向右偏转,对于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17.【答案】(1)B
(2)碳
(3)氧
(4)3Fe+2O2 Fe3O4
(5)2Mg+O2 2MgO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稳定。(2)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3)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5)镁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经常用做照明弹。
【分析】根据氧气、二氧化碳间的转化分析;根据铁、镁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现象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18.【答案】(1)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
(2)12:1
(3)B;D
(4)2C2H2+ 5O2 4CO2 +2 H2O
【知识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文字表达式;化学式的相关计算;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由图中信息可知乙物质是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难溶于水,制取一瓶该气体可选用的收集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2)甲物质是C2H2,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12:2×1=12:1;(3) 由图中信息可知: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元素的种类不变;
B.该反应方程式为;2C2H2+ 5O2 4CO2 +2 H2O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分子个数变少,错误;
C.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都没有发生变化,正确;
D.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改变,错误;
故答案为:BD;(4)该反应是乙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C2H2+ 5O2 4CO2 +2 H2O。
【分析】(1)根据图示可知乙为氧气,根据氧气的密度和溶解性确定收集方法;
(2)甲物质为C2H2,元素质量比等于各元素原子个数乘以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
(4)根据图示可知反应物是C2H2和氧气,生成物的二氧化碳和水,依据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书写即可。
1 / 12018-2019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一册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18九上·商河期中)2008年9月25日。我国的“神舟七号”宇宙飞船发射升空。届时将有宇航员进行太空行走。在飞船的火箭推进器中常装有液态肼(用X表示)和双氧水(H2O2),它们混合时的反应方程式为2H2O2+X═N2↑+4H2O,则肼的化学式为( )
A.N2 B.2NH2 C.NH2 D.N2H4
【答案】D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由2H2O2+X═N2↑+4H2O可知,反应前后氧原子都是4个,反应后氢原子是8个,反应前应该是8个,其中4个包含在X中,反应后氮原子是2个,反应前应该是2个,包含在X中,因此肼的化学式为N2H4。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解题,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2.(2018·长沙)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该反应的信息是:( )
A.化学反应的快慢 B.生成物
C.反应条件 D.反应物
【答案】A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解答】A、由化学方程式,无法确定化学反应的快慢,符合题意;
B、由化学方程式,“═”左边的是反应物,右边的是生成物,不符合题意;
C、由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不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左边的是反应物,右边的是生成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方程式的读法及意义进行分析。
3.(2018九上·金山期中)以“2H2+O2 2H2O”这一化学方程式为例,下列哪些信息是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的( )
①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 ②各物质的微观粒子个数之比 ③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④各物质的质量之比 ⑤化学反应速度是快是慢 ⑥化学反应的现象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根据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是水;该反应中各粒子的个数比为2:1:2,质量比为1:8:9,物质的量之比是2:1:2 。
故答案为:D。
【分析】通过化学方程式可提供的信息有: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中各物质的粒子个数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各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x化学计量数之比);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发生反应所需的条件。
4.(2017·玉林)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S+O2 SO2,从这个化学方程式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该反应的生成物中含有氧气
C.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硫和氧气
D.该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是点燃
【答案】B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解答】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正确;
B、该反应的生成物中含有氧元素,错误;
C、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硫和氧气,正确;
D、该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是点燃,正确.
故选B.
【分析】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但要注意读化学方程式时,“+”应读作“和”,“═”应读作“生成”.
5.(2018·河南)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A.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B.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证明CO2密度比空气的大
【答案】C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通过红磷燃烧消耗氧气,集气瓶中进入水的体积即为消耗氧气的体积,A不符合题意;
B.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放入水中,手握试管,看导管口有无气泡,B不符合题意;
C.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敞口容器中气体会逸出,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C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能倾倒入烧杯中,且下层蜡烛先熄灭,可以验证密度比空气大,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分析即可,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原理分析,测定氧气体积分数时选择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的物质,且生成物为固体,使得装置内因氧气反应消耗压强变小,再根据补充的水或活塞移动的体积确定氧气的体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验证时有气体参与的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分析。
6.(2018九上·翁牛特旗期末)下列关于2H2+O2 2H2O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示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B.参加反应的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1
C.反应前后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分子与生成的水分子个数比为1:2
【答案】B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解答】A、该反应表示: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正确;A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4×1):(2×16)=1:8,错误;B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正确;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可知,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水的分子个数比=1:2,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质的方面: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量的方面:① 各物质间反应时的微粒个数比; ② 各物质间反应时的质量比。质量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比。所求质量比不用约分。
7.(2018·南充模拟)自来水消毒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表示氯原子)
A.化学变化中分子不会再分
B.A,C,D都是氧化物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是1:1
【答案】D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物质的简单分类
【解析】【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再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划分,原子的重新组合,故A不符合题意;
B、A是氧化物,C是盐酸,D是次氯酸,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生成了两种化合物,故C不符合题意;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是1:1,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这类题的一般做法是把宏观与微观相互联系,通过微观的过程写出宏观的方程式,在进行判断。
根据题意该反应的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
A、化学反应的实质即分子的再分和原子的重组;
B、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D、该反应的微观意义:一个氯气分子和一个水分子反应生成一个氯化氢分子和一个次氯酸分子。
8.(2018·岳池模拟)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在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没有变化
B.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C.示意图中的各物质均属于化合物
D.该图示表示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2H2O+CO2
【答案】C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物质的简单分类
【解析】【解答】A、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的分子数为3,反应后的分子数为3,该反应在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没有变化,不符合题意;
B、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不符合题意;
C、微观示意图中“ ”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示意图中的物质不都属于化合物,符合题意;
D、根据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表示的反应为CH4在O2中燃烧生成CO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CO2+2H2O,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方程式:CH4+2O2 2H2O+CO2,再根据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判断。
A、该反应是一个甲烷分子和两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两个水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故分子个数没有改变;
B、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的再分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C、反应物中氧气为单质;
D、根据微观示意图可以写出方程式CH4+2O2 2H2O+CO2。
9.(2018九上·商河期中)密闭容器内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混合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 70 15 6.25 8.75
反应后质量 35 7.5 48.75 X
A.X的值为5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丁一定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D.甲一定是化合物,乙一定是单质
【答案】B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反应后甲质量减小35g,是反应物,乙物质质量减小7.5g,是反应物,丙质量增加42.5g,是生成物,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70+15+6.25+8.75﹣35﹣7.5﹣48.75=8.75,即反应前后丁质量不变;
A、X的值为8.75,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中,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是化合反应,符合题意;
C、丁不一定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不符合题意;
D、甲不一定是化合物,乙不一定是单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识解题,化学变化前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与生成物质质量之和。
10.(2018九上·临城期中)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 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丁发生分解反应,故丁一定是化合物,A不符合题意;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B不符合题意;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9%-17%):(41%-25%)=2: 16=1:8,C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据图可知,甲是生成物,丁是反应物,丙是生成物,乙质量不变,可能作催化剂。即该反应是丁=丙+甲。据此分析解答
11.(2018·丹东)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0 0.3 4.8 2.8
反应后质量/g 3.2 待测 8 6.4
A.待测值为0.6
B.此反应可表示为:丙+丁→甲
C.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2
D.甲一定是化合物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在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0g﹣3.2g=6.8g,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6.8g;同理可以确定丙是生成物,生成的丙的质量为8g﹣4.8g=3.2g;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6.4g﹣2.8g=3.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待测的数值为0.3g。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待测值为0.3,不符合题意;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此反应可表示为:甲→丙+丁,不符合题意;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6.8g:3.4g=2:1,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属于分解反应,甲是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由此确定待测的质量,再依据各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参加反应和生成的质量,反应后质量增加,则为生成物,增加多少生成多少,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减少多少反应多少。
二、填空题
12.(2017九上·黄冈期中)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反应可表示为:2H2+O2 2H2O,这个式子不仅表明了反应物是 ,生成物是 ,反应条件是 ,还表示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每 份质量的氢气跟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 份质量的水。
【答案】氢气和氧气;水;点燃;4;32;36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解答】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该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还可以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微粒间的个数比,另外通过相对分子质量还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所表示的意义是:①反应物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生成物水;②每两个氢气分子和一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两个水分子;③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故答案为:氢气和氧气;水;点燃;4;32;36.
【分析】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
13.(2018九下·潮阳月考)下图形象地表示了某化学反应,其中 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该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 , 反应类型为 。乙图表示的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答案】2H2O2 2H2O + O2↑;分解反应;混合物
【知识点】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文字表达式;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由图示可知,该反应为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两种,符合“一变多”,为分解反应;乙图中两种分子,表示的是混合物。
【分析】根据微观粒子的构成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反应方程式;根据分解反应的定义分析,分解反应为一变多的反应类型;根据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进行分析。
14.(2018九上·商河期末)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水”。
①从分类角度:蒸馏水 (填“是”或“不是”)氧化物;
②从微观角度:构成水的微粒是 (填名称);
③从变化角度: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 。净水过程中常用液氯(Cl2)作消毒剂,液氯注入水后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在上述反应前后,存在形态没有发生改变的元素是 。
④从应用角度:生理盐水的溶剂为 ;
⑤从环保角度:提倡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不合理的做法是 。
A.淘米水浇花
B.使用节水龙头
C.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D.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答案】是;水分子;吸附;H、O;水;D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①从分类角度:蒸馏水属于氧化物;②从微观角度:构成水的微粒是水分子;③从变化角度: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氢元素和氧元素在反应前后都是以化合物形态存在。④从应用角度:溶液中如果有水,水是溶剂;⑤A.淘米水浇花,是节约用水,正确;B.使用节水龙头,是节约用水,正确;C.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是保护水资源,正确;D.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污染环境,错误。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是;水分子;吸附;H、O;水;D。
【分析】有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离子是那种,金属、稀有气体由原子构成;常见气体由分子构成;碱和盐由离子构成。
三、实验探究题
15.(2018·常州)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小粒白磷,塞好瓶塞后玻璃管下端刚好能与白磷接触,将整套装置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至平衡,取下橡皮塞,将玻璃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迅速塞紧瓶塞,将白磷引燃,待锥形瓶冷却后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1)实验时,气球的变化是 。
(2)根据白磷引燃前后的变化,可知燃烧的条件是 ;玻璃管受热不燃烧,白磷受热能燃烧,可知燃烧的条件是 。
(3)实验前后天平保持平衡,实验后,松开橡皮塞,则天平指针 (填“向左偏”“向右偏”或“指向中间”)
(4)白磷(P4)燃烧生成P2O5,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变小
(2)达到着火点;物质是可燃物
(3)向左偏
(4)P4+5O2 2P2O5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实验时,白磷燃烧放热,导致瓶内气压增大,气球膨胀,冷却至室温后,瓶内氧气消耗,气压减小,气球收缩,因此气球的变化是先膨胀后缩小。(2)根据白磷引燃前后的变化,可知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玻璃管受热不燃烧,白磷受热能燃烧,可知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3)实验前后天平保持平衡,实验后,松开橡皮塞,空气进入瓶中,则天平指针向左偏。(4)白磷燃烧生成P2O5,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4+5O2 2P2O5。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在进行验证时若有气体参与则要选择密闭装置;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若缺少一个则可灭火,所以灭火原理为撤离可燃物或隔绝氧气或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16.(2018九上·宝鸡期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1)硝酸在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工业上制取硝酸的关键反应为:4NH3+5O2 4NO+6R,其中R的化学式为 ;
(2)在小烧杯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后,加入铁钉,称量总质量为m1,反应发生了一段时间后,再称量小烧杯及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为m2,则(填“=”、“>”或“<”)m1 m2;
(3)如图所示装置,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盐酸与碳酸钠粉末接触,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在天平上称量,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右,其原因是 ,由这个实验推测: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有气体生成时,实验环境应在 (开放、密闭)体系中进行.
【答案】(1)H2O
(2)=
(3)反应产生气体质量未计量;密闭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等,反应前有4N、12H、10O,反应后(R除外),有4N、4O,故6R中有12H、6O,所以R的化学式为H2O。(2)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该反应无气体参加或生成,故反应发生了一段时间后,再称量小烧杯及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与原来相等。(3)反应未在密闭容器中进行,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反应产生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去了,气体质量未计量。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有气体参加或生成时,应在密闭体系中进行。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来确定R的化学式;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铁钉和硫酸铜反应没有气体参或气体生成,故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m1=m2;
(3)由于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散,故左盘的质量减少,故指针向右偏转,对于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四、综合题
17.(2018九上·福清期中)如图表示几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1)反应①有利于维持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基本稳定,绿色植物实现转化①的过程发生了_____(填标号)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燃烧反应
(2)写出反应②中的另一种反应物 .
(3)若反应③是分解反应,从物质的组成上分析,X中一定含有 元素.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
(5)反应⑤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经常用做照明弹,其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答案】(1)B
(2)碳
(3)氧
(4)3Fe+2O2 Fe3O4
(5)2Mg+O2 2MgO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稳定。(2)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3)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5)镁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经常用做照明弹。
【分析】根据氧气、二氧化碳间的转化分析;根据铁、镁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现象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18.(2018·滨州)走进化学变化的微观世界,在“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下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乙物质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气体,要制取一瓶该气体可选用的收集方法是 (任写一种)。
(2)甲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3)关于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
A.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B.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分子个数也没有变化。
C.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都没有发生变化。
D.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没有改变。
(4)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
(2)12:1
(3)B;D
(4)2C2H2+ 5O2 4CO2 +2 H2O
【知识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文字表达式;化学式的相关计算;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由图中信息可知乙物质是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难溶于水,制取一瓶该气体可选用的收集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2)甲物质是C2H2,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12:2×1=12:1;(3) 由图中信息可知: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元素的种类不变;
B.该反应方程式为;2C2H2+ 5O2 4CO2 +2 H2O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分子个数变少,错误;
C.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都没有发生变化,正确;
D.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改变,错误;
故答案为:BD;(4)该反应是乙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C2H2+ 5O2 4CO2 +2 H2O。
【分析】(1)根据图示可知乙为氧气,根据氧气的密度和溶解性确定收集方法;
(2)甲物质为C2H2,元素质量比等于各元素原子个数乘以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
(4)根据图示可知反应物是C2H2和氧气,生成物的二氧化碳和水,依据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书写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