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
2.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了解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3.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知识框架】
【自主学习】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
(1)皇帝沉迷享乐, 。
(2)皇室内部钩心斗角, 。
(3)大臣们结党营私, 。
2.社会动荡
(1)各级官吏 ,对民众百般盘剥
(2)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 ,肆意侵占民田,致使 。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原因
(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 异常尖锐。
(2)直接原因:当时 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2.经过: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 ”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队伍迅速发展壮大。1644年,李自成在 建立政权,国号 。
3.明朝灭亡: 年4月,李自成攻进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1616年, 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 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 。
2.清兵入关: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 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 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合作探究】
1.简述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结果。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原因:①明朝末年,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②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纷纷发动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
结果: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原因:(1)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
(2)起义军军纪严明,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3)李自成的政策与明政府政治的腐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①朝政腐败、宦官专权
②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
③农民起义的打击
【练习巩固】
1.以下关于明朝后期政治腐败主要表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B.土地兼并严重
C.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D.明末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
2.“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这一歌谣出现在
A. 唐朝末年 B. 元朝末年 C. 明朝末年 D. 清朝前期
3.李自成起义建立的政权是
A.张楚 B.大顺 C.大齐 D.大蜀
4.1616年,下列哪一位人物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
A.阿骨打 B.阿保机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5.明朝中后期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的原因是
A.各级官吏贪赃枉法 B.朝政混乱
C.皇室贵族、宦官等疯狂兼并土地 D.宦官专权
6.最后推翻明朝的政治力量是
A.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 B.皇太极建立的清朝
C.投降清朝的吴三桂 D.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
7.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据说是在现在北京景山公园万岁山东麓一株老槐树上自缢的。他是听到哪一消息后绝望自缢的
A.吴三桂投降清军 B.皇太极建立清朝
C.清军占领山海关 D.李自成攻入北京
8.1640 年,李自成率领五十骑人马到达河南。这时河南正闹饥荒,李自成攻破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掘发福王府和富户金银窖藏赈济贫民。这一事件的直接后果是
A. 得到广大饥民拥护,参军人数增多
B. 建立起大顺政权
C. 取得了推翻明朝的决定性胜利
D. 李自成被拥立为“新顺王”
9.下列局面和大明王朝中后期的政治情况相符的是
①政治腐败,皇帝疏于朝政 ②朝政混乱,官吏贪赃枉法 ③皇室、贵族等疯狂兼并土地,致使农民流离失所 ④国家财政危机深重,阶级矛盾尖锐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其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是
A.秦、汉 B.元、清 C.金、元 D.辽、宋
11.投降清军并引清军入关的明朝将领是
A.李自成 B.张献忠 C.吴三桂 D.郑和
12.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请将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①明成祖迁都北京 ②设立锦衣卫 ③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④清军入关迁都北京 ⑤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A.③④⑤②① B.②①⑤③④ C.④③②①⑤ D.③④②①⑤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树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其石名青叶,味腥而腻,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
——《备陈大饥疏》
材料二 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参加起义军,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1)材料一记录了明朝陕西北部遭受旱灾的情形,当时的受灾农民处于什么样的状况?
(2)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联系?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的作用。
参考答案
1-5DCBCB 6-10DDADB 11-12CB
13.(1)庄稼颗粒无收,人民食野草、树皮和石块充饥,灾难深重。
(2)陕西北部的旱灾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3)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起义队伍发展壮大,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