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高二下·安庆期中)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定都北京,党中央所在地随着革命形势发展而辗转南北。如图所示,党中央所在地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江西瑞金,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②是上海,1921年中共诞生地;③是西柏坡;1948年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④是延安,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驻地;因此正确顺序是②①④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地图为史料考查了中共从建党到成立新生政权的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所给的地点,结合所学的知识便可排出正确顺序。
2.(2018高三上·吉林月考)某历史兴趣小组的成员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的奋斗历程。你做为他的学习合作伙伴,请你为他提炼的关键词把把关( )
A.开天辟地错误 B.生死攸关错误
C.洗雪国耻错误 D.用词全部正确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红军的长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故“开天辟地”的说法正确。1935年遵义会议成功地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生死攸关”的说法正确。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故“当家做主”的说法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方针,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故“伟大转折”的说法正确。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驶主权,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中国在统一的事业上迈进了坚实的一步,故“洗雪国耻”的说法正确。综上所述,图中关键全部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的意义分析即可。
3.(2018高三上·广东月考)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中写道:“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这说明( )
A.中共中央否定武装斗争的手段 B.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C.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式的道路
【答案】D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29年2月”“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说明中共中央依旧主张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坚持苏俄式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中共中央未取得领导地位,故D项正确,B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没有体现出武装斗争问题,故A项排除;
中共中央批评农村包围城市,依旧是“左”倾错误的延续,不存在性质转变的问题,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可以看出坚持城市为中心,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4.(2018高三上·五华月考)著名作家魏巍写过一部名为《地球的红飘带》的小说,描写了中国近代一支军队转战南北的英雄事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里的“红飘带”应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 B.红军长征
C.八路军的敌后抗战 D.抗美援朝
【答案】B
【知识点】红军的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转战南北”和“地球的红飘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是红军长征,故B项正确;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南方,故A项排除;
C项主要活动区域是北方,故排除;
D项是在朝鲜,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红飘带,和转战南北可以看出范围较广,进而得出结论,难度较大。
5.(2018·天津)“(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下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此次大会应该是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宪法大纲,据此分析可知④符合题意;①②③地点均不合题意,故A、B、C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是江西瑞金,根据这一信息在图片上找出对应的标号,难度中等。
6.(2018·北京)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答案】C
【知识点】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旨在考查学生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了三大起义,结果失败,中共由此得出的教训是,到农村去,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此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1945年春,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C正确,ABD存在时间上的顺序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历史解读特征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难度较大,答题时依据材料的关键提示农村……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可以分析出农村的探索及成功的答题思路,进而得出结论。
7.(2018年高考历史(新课标Ⅲ卷)模拟考试卷(一))1934年,有人在描述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变化时指出:苏维埃根据地出现以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这表明当时( )
A.民主共和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
B.中共开始重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C.苏维埃政权有着较为广泛的阶级基础
D.苏区农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较大提升
【答案】D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苏区农民民族民主意识的提升,意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D从材料信息“今则知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等可以看出,苏区农民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逐渐提升,符合题意。
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B项中“开始”说法错误;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苏维埃根据地出现以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等信息可以看出,根据地的开辟使农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民族、民主问题有了较好的认识,进而得出苏区农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较大提升,难度中等。
8.(2018年高考历史(新课标Ⅲ卷)模拟考试卷(二))“暴动为实行彻底的土地革命,即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杀尽土豪劣绅及一切反动派,没收其财产,实行乡村一切政权归农民协会,城市民选革命政府,消灭一切非农民非工人革命的武装。”这说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反对北洋军阀实现独立 B.以农民阶级为革命主力军
C.未能贯彻民主革命纲领 D.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材料中“土地革命”“乡村一切政权归农民协会”“消灭一切非农民非工人革命的武装”等信息,说明这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措施,A项错误;
材料说的是中共应从农村和城市全面反击国民党,没有体现两者中谁应居于主导地位,B项错误;
“消灭一切非农民非工人革命的武装”等信息,说明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不认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未能深刻认识到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C项正确,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土地革命”“乡村一切政权归农民协会”“消灭一切非农民非工人革命的武装”说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可以看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反封建的任务并未完成,中国革命必须联合各阶级进行反帝反封建,而消灭一切非农民非工人革命的武装不符合民主革命纲领的联合各阶级的主张,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9.(2018·江苏模拟)图片是一定时期的历史符号。下图是中国共产党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宣传标语,其内容真实反映了当时( )
A.国共两党矛盾成为时代主流 B.国共两党斗争目标开始趋同
C.阶级和民族矛盾交织的形势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答案】C
【知识点】日本局部侵华与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C根据宣传标语打倒“日本和一切帝国主义”“卖国的国民党”可以得出,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均存在。
A材料中体现当时中共面临民族和阶级矛盾的斗争,故A项错误;
B国共两党阶级利益不同,目标不会趋同,故B项错误;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后,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加入红军打倒“日本和一切帝国主义”反映了中日民族矛盾,而加入红军去打倒卖国的国民党反映了阶级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当时处在十年对峙时期,阶级和民主矛盾相互交织,难度中等。
10.(2018高三上·肇庆模拟)近代学者潘鸿声在1920—1924年,对长江、黄河流域12省区3000余户农家使用农具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査,发现这些地区的农具在构造和形制上没有多大改进,仍停滞在古老、简陋的手工操作阶段。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农业技术受西方影响有限 B.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C.经济受工业革命影响甚微 D.民族工业引进机器困难重重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可知,1920—1924年,长江、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没有改进,说明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对当地农业生产影响有限。
B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强调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对长江、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生产影响有限不符,排除。
C材料体现是长江、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生产受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影响有限,而不是经济受工业革命影响甚微,排除。
D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只是涉及长江、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内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地区的农具在构造和形制上没有多大改进,仍停滞在古老、简陋的手工操作阶段是关键信息。
11.(2018高三上·遵义模拟)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下表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会议反映的主要内容最有可能是( )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B.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
C.同党内的错误路线、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
D.教育说服少数民族群众和地方群众
【答案】C
【知识点】红军的长征
【解析】【分析】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最主要是纠正党内的错误路线、思想和行为,所以这些会议反映的主要内容最有可能是同党内的错误路线、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B、D均不是这些会议的主要内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纠正党内的错误路线,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2.(2018高三上·如东模拟)下面为近代某一战争的形势图(局部)。这一战争( )
A.体现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成果 B.表明中共找到正确革命道路
C.成为敌后抗战中的光辉典范 D.推翻国民党政权的专制统治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A根据图片中出征的地点为广州这一信息可知该战争为北伐战争;
B北伐战争是由国民党领导的,故B项错误;
C敌后抗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现象,故C项错误;
D这一时期还处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图片中的战争由珠江流域打达到长江流域可以知道这是指北伐,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3.(2018高三上·兴化模拟)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这表明( )
A.农民阶级是革命主力军
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符合国情
C.国民革命运动取得胜利
D.纠正王明、博古“左”倾错误
【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故A项错误。
D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博古“左”倾错误,故D项错误。
C国民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右派的背叛,最终走向了失败。故C项错误。
B材料显示出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道路应立足于半殖民地的现实,采用农民斗争的方法,促进全国革命,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阐释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可以看出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中国的道路,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4.(2018·眉山模拟)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B从材料“1930年”“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中可以看出,1930年前后,江西等地豪绅地主大量的从农村涌入城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前后,中共在江西等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使当地的豪绅地主大量涌入城市;
AC材料中无法体现出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故AC项排除;
D北伐战争是从1926-1927年,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所学知识可知,1928到1930年,中共建立了一系列革命根据地,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这使得许多豪绅地主大量涌入城市,这是工农武装割据的运用和实践,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5.(2018高三上·宜宾模拟)1936年前后,蒋介石通过多种渠道以联系当时的中共以实现“团结御辱”,而中共此时内部也在讨论是否与国民党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合作,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共在“反蒋”政策上出现质变
B.阶级矛盾让位于民族危机的现实需要
C.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的积极推动
D.日本基本上完成对华的全面军事准备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B题干反映的是1936年前后国共两党都在讨论和谋求双方合作共同团结抗日的事情,主要原因是因为抗日成为当时的当务之急;
AC题干不只是说到了中共,还有国名党,故AC均以偏概全,不能完整的表达题意,排除AC;
D日本在1936年还没有全面侵华,故D不符合史实,故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上升,为挽救民族危机,国共积极谋求合作,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6.(2018高三上·广东模拟)1927年2月,瞿秋白在《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说:工人阶级要以自己做主干,集合农民兵士及一般反帝国主义的革命分子于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而自己努力做这一革命中心的元核——领导者。这一阐述( )
A.开始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B.准备改组并掌握国民党领导权
C.继续追随国民党继续国民革命 D.触及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问题
【答案】D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而自己努力做这一革命中心的元核——领导者”,说明瞿秋白认为无产阶级应当争取革命的领导权。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1927年”为国民大革命时期,“工人阶级要以自己做主干”、“自己努力做这一革命中心的元核——领导者”表明了无产阶级不能一味依附于国民党代表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要掌握革命革命领导权。
17.(2018高三上·浙江模拟)1927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之年。下列历史事件件按照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①四一二政变 ②南昌起义 ③北伐军直捣南京 ④秋收起义
A.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③④②①
【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①四一二政变发生在1927年4月12日,②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1日,③北伐军直捣南京发生在1927年初 ④秋收起义发生在1927年9月,因此正确顺序为③①②④。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一般,结合所学知识掌握标志性事件的时间和意义是答题的关键。
18.(2018高三下·阳高开学考)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上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在相互竞争中发展
C.伟大人物对历史前进有巨大推动作用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提出是在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好转而提出的;“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机和的产物;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在自由经济政策失败的情况下提出来的;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的。分析选项,
D是他们的共性。
A项不符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的道路;
B项明显错误;
C项评价不够全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作物,忽视了客观条件和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新经济政策、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等可以看出材料都是结合本国的国情提出的适合本国发展需要的政策和措施,体现的是实事求是的原则,难度中等。
19.(2018高三下·射洪开学考)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选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干过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国民革命开始
B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揭开战略反攻序幕,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D 2001年,中俄等国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立和平的周边环境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A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A错误;
B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不是战略反攻,B错误;
C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C错误;
D上海合作组织是为了中国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而建立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0.(2018高三下·河北开学考)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
A.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B.中国革命目标很多程度上适应了民众需求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说明当时革命目标是紧紧围绕民众开展,B正确;
A属于三民主义内容;
C属于土地革命时期提出;
D中根本转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较简单,材料中政治口号的”不翼而飞“,来自民众的认可和宣传,说明迎合了民众需要。
二、材料分析题
21.(2019·浙江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四时期产生了新民主义革命几乎所有的基本国素,陈独秀指出,社会上各项人中“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若是不主张强力,不主张阶级战争,便再过一万年,那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帝主义那条旧路是不能再向前走了,唯有去找那条社会主义新路来走”。
——摘编自陈培均《关于五四运动的领导权问题》等
材料二:在国民党反动派大屠杀的白色恐怖下,中国共产党人“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南昌起义公开以国民党左派名义进行号召,并成立了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委员会。起义军在向广东进军途中,遭到国民党军的重兵围攻,部队损失严重,大多数参加者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继续跟共产党走。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在贛南的“三整”,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进行的改编一样,都在努力把起义部队改造成为新型的人民军队,为这两支部队后来在井冈山会师奠定了思想基础。
——姜廷玉《论八一南昌起义精神的内涵和历史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五四运动“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几乎所有的基本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并归纳其所体现出的革命精神。
【答案】(1)五四运动本身反帝反封建的性质;五四之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上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先进知识分子对革命动力的认识(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提出暴力革命的思想;对社会主义前途的认识。
(2)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发展壮大奠基。革命精神: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信念。
【知识点】五四运动;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和南昌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五四运动“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几乎所有的基本因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若是不主张强力,不主张阶级战争,便再过一万年,那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帝主义那条旧路是不能再向前走了,唯有去找那条社会主义新路来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发展壮大革命军队的影响来回答。其所体现出的革命精神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大多数参加者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继续跟共产党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故答案为:(1) 五四运动本身反帝反封建的性质;五四之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上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先进知识分子对革命动力的认识(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提出暴力革命的思想;对社会主义前途的认识。
(2)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发展壮大奠基。革命精神: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信念。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理解新民主主义的基本因素的组成:经济、阶级、思想、组织等。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时注意从反对国民政府统治,建立人民军队等角度分析第一小问;第二小问则有大多数参加者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继续跟共产党走得出。
22.(2018高三下·宣威期末)为建立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命运,还是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
——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的演讲
材料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当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
——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
材料三: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三次大会上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
——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1)依据材料一,“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分析未能建立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怎样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并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条件。
(3)材料三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1)国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原因: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没有建立独立、民主的新中国。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2)理解:人民当家作主
条件: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力量的壮大,土地革命的开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3)国家:民主联合政府。
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或无产阶级专政,新民主主义国家)。
原因: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反动方针,不得人心;解放战争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革命积极性;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探讨救亡图存的途径。从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制、中共的人民当家作主等方面来分析。
(1)依据材料一出处可知应从孙中山的观点主张中去找答案,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此可知孙中山的革命道路即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第二问可以转化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没有建立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孙中山的逝世、大革命的失败、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的状况等方面来分析。
(2)依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可以得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人民民主的政权,第二问需要回归教材,1931年前,全国已经建立起十几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同时在根据地广泛展开土地革命,翻身的农民阶级踊跃参军参战支持革命。
(3)从材料可知要求建立的是民主联合政府,也可以结合中共七大来回答该题,依据书本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性质为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小问要结合解放战争的相关内容来思考,抗战结束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逐渐失去了民心;解放战争推翻了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行土地改革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
故答案为:
(1)国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原因: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没有建立独立、民主的新中国。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2)理解:人民当家作主
条件: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力量的壮大,土地革命的开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3)国家:民主联合政府。
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或无产阶级专政,新民主主义国家)。
原因: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反动方针,不得人心;解放战争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革命积极性;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的演讲可以看出这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其失败原因主要从主观和客观角度分析,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难度中等。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得出人民民主政权,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革命形势,人民的贡献等角度分析,难度较大。
(3)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得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原因是国民政府不得人心,人民在革命中的作用,人民希望建立联合政府等,难度较大。
23.(2018·浙江模拟)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有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破解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党的领导下,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1923年2月4日爆发的京汉铁路三万名工人大罢工,使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达到顶点。2月7日,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军阀吴佩孚调动军警在京汉铁路沿线血腥镇压罢工工人。……“二七惨案”发生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这个时期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带着这些经验教训,进入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大革命时期。
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出席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指明,中国“当前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外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把督军推倒”,建立一个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对于党制定当时的革命纲领给予了直接的帮助。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性质,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据《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在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历史上,几乎每一次危机,都成为之后党做出正确决策并迎来大发展、大进步的契机。
——姬轩亦《国祚密码》
(1)中共一大确定的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二大提出“最低纲领”的背景,并指出其提出的意义。
(2)结合中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历史,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面对“危机”是怎样“做出正确决策并迎来大发展、大进步”的,并指出它们共同体现出的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答案】(1)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背景:吸取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力量强大;共产国际给予了直接的指导。
意义: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决策:国民革命失败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夺取大城市策略的失利,使党和革命面临生死危机,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推动全国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建立,使红色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文化大革命”造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后两年里中国处于徘徊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决策,实现了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由此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
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这个时期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得出,我们的党吸取了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根据材料一“这对于党制定当时的革命纲领给予了直接的帮助”可得出,共产国际给予了我们党直接的指导;根据材料一“大会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性质”“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军阀吴佩孚调动军警在京汉铁路沿线血腥镇压罢工工人”得出,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力量强大。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故答案为:(1) 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背景:吸取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力量强大;共产国际给予了直接的指导。
意义: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 决策:国民革命失败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夺取大城市策略的失利,使党和革命面临生死危机,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推动全国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建立,使红色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文化大革命”造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后两年里中国处于徘徊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决策,实现了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由此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
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在党的领导下,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大把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第二小问,结合材料 2月7日,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军阀吴佩孚调动军警在京汉铁路沿线血腥镇压罢工工人。……“二七惨案”发生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这个时期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带着这些经验教训,进入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大革命时期可以看出背景是低潮,教训以及性质和任务,意义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纲领,知道了革命。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历史,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面对“危机”结合中共的成熟和探索可以得出几个大的阶段的成就回答,如发动起义,转向农村,战略转移,历史转折等,综合分析这些事实,可以看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难度较大。
1 / 1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高二下·安庆期中)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定都北京,党中央所在地随着革命形势发展而辗转南北。如图所示,党中央所在地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2.(2018高三上·吉林月考)某历史兴趣小组的成员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的奋斗历程。你做为他的学习合作伙伴,请你为他提炼的关键词把把关( )
A.开天辟地错误 B.生死攸关错误
C.洗雪国耻错误 D.用词全部正确
3.(2018高三上·广东月考)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中写道:“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这说明( )
A.中共中央否定武装斗争的手段 B.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C.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式的道路
4.(2018高三上·五华月考)著名作家魏巍写过一部名为《地球的红飘带》的小说,描写了中国近代一支军队转战南北的英雄事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里的“红飘带”应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 B.红军长征
C.八路军的敌后抗战 D.抗美援朝
5.(2018·天津)“(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下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6.(2018·北京)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7.(2018年高考历史(新课标Ⅲ卷)模拟考试卷(一))1934年,有人在描述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变化时指出:苏维埃根据地出现以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这表明当时( )
A.民主共和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
B.中共开始重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C.苏维埃政权有着较为广泛的阶级基础
D.苏区农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较大提升
8.(2018年高考历史(新课标Ⅲ卷)模拟考试卷(二))“暴动为实行彻底的土地革命,即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杀尽土豪劣绅及一切反动派,没收其财产,实行乡村一切政权归农民协会,城市民选革命政府,消灭一切非农民非工人革命的武装。”这说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反对北洋军阀实现独立 B.以农民阶级为革命主力军
C.未能贯彻民主革命纲领 D.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9.(2018·江苏模拟)图片是一定时期的历史符号。下图是中国共产党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宣传标语,其内容真实反映了当时( )
A.国共两党矛盾成为时代主流 B.国共两党斗争目标开始趋同
C.阶级和民族矛盾交织的形势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10.(2018高三上·肇庆模拟)近代学者潘鸿声在1920—1924年,对长江、黄河流域12省区3000余户农家使用农具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査,发现这些地区的农具在构造和形制上没有多大改进,仍停滞在古老、简陋的手工操作阶段。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农业技术受西方影响有限 B.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C.经济受工业革命影响甚微 D.民族工业引进机器困难重重
11.(2018高三上·遵义模拟)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下表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会议反映的主要内容最有可能是( )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B.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
C.同党内的错误路线、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
D.教育说服少数民族群众和地方群众
12.(2018高三上·如东模拟)下面为近代某一战争的形势图(局部)。这一战争( )
A.体现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成果 B.表明中共找到正确革命道路
C.成为敌后抗战中的光辉典范 D.推翻国民党政权的专制统治
13.(2018高三上·兴化模拟)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这表明( )
A.农民阶级是革命主力军
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符合国情
C.国民革命运动取得胜利
D.纠正王明、博古“左”倾错误
14.(2018·眉山模拟)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15.(2018高三上·宜宾模拟)1936年前后,蒋介石通过多种渠道以联系当时的中共以实现“团结御辱”,而中共此时内部也在讨论是否与国民党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合作,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共在“反蒋”政策上出现质变
B.阶级矛盾让位于民族危机的现实需要
C.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的积极推动
D.日本基本上完成对华的全面军事准备
16.(2018高三上·广东模拟)1927年2月,瞿秋白在《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说:工人阶级要以自己做主干,集合农民兵士及一般反帝国主义的革命分子于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而自己努力做这一革命中心的元核——领导者。这一阐述( )
A.开始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B.准备改组并掌握国民党领导权
C.继续追随国民党继续国民革命 D.触及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问题
17.(2018高三上·浙江模拟)1927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之年。下列历史事件件按照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①四一二政变 ②南昌起义 ③北伐军直捣南京 ④秋收起义
A.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③④②①
18.(2018高三下·阳高开学考)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上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在相互竞争中发展
C.伟大人物对历史前进有巨大推动作用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19.(2018高三下·射洪开学考)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选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干过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国民革命开始
B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揭开战略反攻序幕,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D 2001年,中俄等国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立和平的周边环境
A.A B.B C.C D.D
20.(2018高三下·河北开学考)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
A.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B.中国革命目标很多程度上适应了民众需求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二、材料分析题
21.(2019·浙江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四时期产生了新民主义革命几乎所有的基本国素,陈独秀指出,社会上各项人中“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若是不主张强力,不主张阶级战争,便再过一万年,那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帝主义那条旧路是不能再向前走了,唯有去找那条社会主义新路来走”。
——摘编自陈培均《关于五四运动的领导权问题》等
材料二:在国民党反动派大屠杀的白色恐怖下,中国共产党人“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南昌起义公开以国民党左派名义进行号召,并成立了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委员会。起义军在向广东进军途中,遭到国民党军的重兵围攻,部队损失严重,大多数参加者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继续跟共产党走。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在贛南的“三整”,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进行的改编一样,都在努力把起义部队改造成为新型的人民军队,为这两支部队后来在井冈山会师奠定了思想基础。
——姜廷玉《论八一南昌起义精神的内涵和历史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五四运动“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几乎所有的基本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并归纳其所体现出的革命精神。
22.(2018高三下·宣威期末)为建立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命运,还是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
——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的演讲
材料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当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
——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
材料三: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三次大会上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
——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1)依据材料一,“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分析未能建立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怎样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并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条件。
(3)材料三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3.(2018·浙江模拟)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有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破解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党的领导下,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1923年2月4日爆发的京汉铁路三万名工人大罢工,使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达到顶点。2月7日,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军阀吴佩孚调动军警在京汉铁路沿线血腥镇压罢工工人。……“二七惨案”发生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这个时期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带着这些经验教训,进入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大革命时期。
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出席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指明,中国“当前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外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把督军推倒”,建立一个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对于党制定当时的革命纲领给予了直接的帮助。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性质,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据《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在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历史上,几乎每一次危机,都成为之后党做出正确决策并迎来大发展、大进步的契机。
——姬轩亦《国祚密码》
(1)中共一大确定的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二大提出“最低纲领”的背景,并指出其提出的意义。
(2)结合中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历史,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面对“危机”是怎样“做出正确决策并迎来大发展、大进步”的,并指出它们共同体现出的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江西瑞金,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②是上海,1921年中共诞生地;③是西柏坡;1948年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④是延安,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驻地;因此正确顺序是②①④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地图为史料考查了中共从建党到成立新生政权的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所给的地点,结合所学的知识便可排出正确顺序。
2.【答案】D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红军的长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故“开天辟地”的说法正确。1935年遵义会议成功地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生死攸关”的说法正确。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故“当家做主”的说法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方针,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故“伟大转折”的说法正确。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驶主权,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中国在统一的事业上迈进了坚实的一步,故“洗雪国耻”的说法正确。综上所述,图中关键全部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的意义分析即可。
3.【答案】D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29年2月”“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说明中共中央依旧主张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坚持苏俄式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中共中央未取得领导地位,故D项正确,B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没有体现出武装斗争问题,故A项排除;
中共中央批评农村包围城市,依旧是“左”倾错误的延续,不存在性质转变的问题,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可以看出坚持城市为中心,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4.【答案】B
【知识点】红军的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转战南北”和“地球的红飘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是红军长征,故B项正确;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南方,故A项排除;
C项主要活动区域是北方,故排除;
D项是在朝鲜,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红飘带,和转战南北可以看出范围较广,进而得出结论,难度较大。
5.【答案】D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此次大会应该是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宪法大纲,据此分析可知④符合题意;①②③地点均不合题意,故A、B、C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是江西瑞金,根据这一信息在图片上找出对应的标号,难度中等。
6.【答案】C
【知识点】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旨在考查学生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了三大起义,结果失败,中共由此得出的教训是,到农村去,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此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1945年春,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C正确,ABD存在时间上的顺序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历史解读特征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难度较大,答题时依据材料的关键提示农村……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可以分析出农村的探索及成功的答题思路,进而得出结论。
7.【答案】D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苏区农民民族民主意识的提升,意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D从材料信息“今则知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等可以看出,苏区农民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逐渐提升,符合题意。
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B项中“开始”说法错误;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苏维埃根据地出现以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等信息可以看出,根据地的开辟使农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民族、民主问题有了较好的认识,进而得出苏区农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较大提升,难度中等。
8.【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材料中“土地革命”“乡村一切政权归农民协会”“消灭一切非农民非工人革命的武装”等信息,说明这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措施,A项错误;
材料说的是中共应从农村和城市全面反击国民党,没有体现两者中谁应居于主导地位,B项错误;
“消灭一切非农民非工人革命的武装”等信息,说明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不认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未能深刻认识到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C项正确,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土地革命”“乡村一切政权归农民协会”“消灭一切非农民非工人革命的武装”说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可以看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反封建的任务并未完成,中国革命必须联合各阶级进行反帝反封建,而消灭一切非农民非工人革命的武装不符合民主革命纲领的联合各阶级的主张,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9.【答案】C
【知识点】日本局部侵华与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C根据宣传标语打倒“日本和一切帝国主义”“卖国的国民党”可以得出,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均存在。
A材料中体现当时中共面临民族和阶级矛盾的斗争,故A项错误;
B国共两党阶级利益不同,目标不会趋同,故B项错误;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后,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加入红军打倒“日本和一切帝国主义”反映了中日民族矛盾,而加入红军去打倒卖国的国民党反映了阶级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当时处在十年对峙时期,阶级和民主矛盾相互交织,难度中等。
10.【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可知,1920—1924年,长江、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没有改进,说明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对当地农业生产影响有限。
B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强调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对长江、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生产影响有限不符,排除。
C材料体现是长江、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生产受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影响有限,而不是经济受工业革命影响甚微,排除。
D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只是涉及长江、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内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地区的农具在构造和形制上没有多大改进,仍停滞在古老、简陋的手工操作阶段是关键信息。
11.【答案】C
【知识点】红军的长征
【解析】【分析】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最主要是纠正党内的错误路线、思想和行为,所以这些会议反映的主要内容最有可能是同党内的错误路线、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B、D均不是这些会议的主要内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纠正党内的错误路线,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2.【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A根据图片中出征的地点为广州这一信息可知该战争为北伐战争;
B北伐战争是由国民党领导的,故B项错误;
C敌后抗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现象,故C项错误;
D这一时期还处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图片中的战争由珠江流域打达到长江流域可以知道这是指北伐,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3.【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故A项错误。
D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博古“左”倾错误,故D项错误。
C国民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右派的背叛,最终走向了失败。故C项错误。
B材料显示出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道路应立足于半殖民地的现实,采用农民斗争的方法,促进全国革命,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阐释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可以看出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中国的道路,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4.【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B从材料“1930年”“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中可以看出,1930年前后,江西等地豪绅地主大量的从农村涌入城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前后,中共在江西等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使当地的豪绅地主大量涌入城市;
AC材料中无法体现出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故AC项排除;
D北伐战争是从1926-1927年,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所学知识可知,1928到1930年,中共建立了一系列革命根据地,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这使得许多豪绅地主大量涌入城市,这是工农武装割据的运用和实践,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5.【答案】B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B题干反映的是1936年前后国共两党都在讨论和谋求双方合作共同团结抗日的事情,主要原因是因为抗日成为当时的当务之急;
AC题干不只是说到了中共,还有国名党,故AC均以偏概全,不能完整的表达题意,排除AC;
D日本在1936年还没有全面侵华,故D不符合史实,故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上升,为挽救民族危机,国共积极谋求合作,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6.【答案】D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而自己努力做这一革命中心的元核——领导者”,说明瞿秋白认为无产阶级应当争取革命的领导权。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1927年”为国民大革命时期,“工人阶级要以自己做主干”、“自己努力做这一革命中心的元核——领导者”表明了无产阶级不能一味依附于国民党代表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要掌握革命革命领导权。
17.【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①四一二政变发生在1927年4月12日,②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1日,③北伐军直捣南京发生在1927年初 ④秋收起义发生在1927年9月,因此正确顺序为③①②④。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一般,结合所学知识掌握标志性事件的时间和意义是答题的关键。
18.【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提出是在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好转而提出的;“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机和的产物;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在自由经济政策失败的情况下提出来的;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的。分析选项,
D是他们的共性。
A项不符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的道路;
B项明显错误;
C项评价不够全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作物,忽视了客观条件和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新经济政策、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等可以看出材料都是结合本国的国情提出的适合本国发展需要的政策和措施,体现的是实事求是的原则,难度中等。
19.【答案】D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A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A错误;
B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不是战略反攻,B错误;
C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C错误;
D上海合作组织是为了中国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而建立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0.【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说明当时革命目标是紧紧围绕民众开展,B正确;
A属于三民主义内容;
C属于土地革命时期提出;
D中根本转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较简单,材料中政治口号的”不翼而飞“,来自民众的认可和宣传,说明迎合了民众需要。
21.【答案】(1)五四运动本身反帝反封建的性质;五四之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上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先进知识分子对革命动力的认识(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提出暴力革命的思想;对社会主义前途的认识。
(2)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发展壮大奠基。革命精神: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信念。
【知识点】五四运动;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和南昌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五四运动“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几乎所有的基本因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若是不主张强力,不主张阶级战争,便再过一万年,那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帝主义那条旧路是不能再向前走了,唯有去找那条社会主义新路来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发展壮大革命军队的影响来回答。其所体现出的革命精神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大多数参加者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继续跟共产党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故答案为:(1) 五四运动本身反帝反封建的性质;五四之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上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先进知识分子对革命动力的认识(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提出暴力革命的思想;对社会主义前途的认识。
(2)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发展壮大奠基。革命精神: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信念。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理解新民主主义的基本因素的组成:经济、阶级、思想、组织等。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时注意从反对国民政府统治,建立人民军队等角度分析第一小问;第二小问则有大多数参加者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继续跟共产党走得出。
22.【答案】(1)国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原因: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没有建立独立、民主的新中国。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2)理解:人民当家作主
条件: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力量的壮大,土地革命的开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3)国家:民主联合政府。
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或无产阶级专政,新民主主义国家)。
原因: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反动方针,不得人心;解放战争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革命积极性;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探讨救亡图存的途径。从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制、中共的人民当家作主等方面来分析。
(1)依据材料一出处可知应从孙中山的观点主张中去找答案,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此可知孙中山的革命道路即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第二问可以转化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没有建立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孙中山的逝世、大革命的失败、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的状况等方面来分析。
(2)依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可以得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人民民主的政权,第二问需要回归教材,1931年前,全国已经建立起十几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同时在根据地广泛展开土地革命,翻身的农民阶级踊跃参军参战支持革命。
(3)从材料可知要求建立的是民主联合政府,也可以结合中共七大来回答该题,依据书本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性质为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小问要结合解放战争的相关内容来思考,抗战结束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逐渐失去了民心;解放战争推翻了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行土地改革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
故答案为:
(1)国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原因: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没有建立独立、民主的新中国。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2)理解:人民当家作主
条件: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力量的壮大,土地革命的开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3)国家:民主联合政府。
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或无产阶级专政,新民主主义国家)。
原因: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反动方针,不得人心;解放战争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革命积极性;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的演讲可以看出这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其失败原因主要从主观和客观角度分析,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难度中等。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得出人民民主政权,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革命形势,人民的贡献等角度分析,难度较大。
(3)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得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原因是国民政府不得人心,人民在革命中的作用,人民希望建立联合政府等,难度较大。
23.【答案】(1)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背景:吸取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力量强大;共产国际给予了直接的指导。
意义: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决策:国民革命失败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夺取大城市策略的失利,使党和革命面临生死危机,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推动全国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建立,使红色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文化大革命”造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后两年里中国处于徘徊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决策,实现了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由此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
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这个时期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得出,我们的党吸取了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根据材料一“这对于党制定当时的革命纲领给予了直接的帮助”可得出,共产国际给予了我们党直接的指导;根据材料一“大会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性质”“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军阀吴佩孚调动军警在京汉铁路沿线血腥镇压罢工工人”得出,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力量强大。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故答案为:(1) 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背景:吸取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力量强大;共产国际给予了直接的指导。
意义: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 决策:国民革命失败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夺取大城市策略的失利,使党和革命面临生死危机,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推动全国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建立,使红色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文化大革命”造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后两年里中国处于徘徊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决策,实现了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由此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
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在党的领导下,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大把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第二小问,结合材料 2月7日,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军阀吴佩孚调动军警在京汉铁路沿线血腥镇压罢工工人。……“二七惨案”发生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这个时期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带着这些经验教训,进入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大革命时期可以看出背景是低潮,教训以及性质和任务,意义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纲领,知道了革命。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历史,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面对“危机”结合中共的成熟和探索可以得出几个大的阶段的成就回答,如发动起义,转向农村,战略转移,历史转折等,综合分析这些事实,可以看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难度较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