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备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备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5 08:3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备考: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理解能力。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3、挖掘身边的地理,培养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教学方法:
引导 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极其深远。远至海外,近到身边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古文化的无穷魅力。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中国古文化中的天文地理,谈天说地。
思考:水浒一百零八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中,天罡地煞指的什么?
明确:天罡,古星名,北斗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小说《水浒传》受迷信思想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临,形象鲜明的表现了他们渴望威胁到朝廷,达到改天换地的目的。
关于“云气”,《鸿门宴》有段对刘邦的描写,天子之气勃发。可见古人是相信运气的,当然也不同程度的赋予了它文学的意义。
二、积累整合
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诗句中的划线部分正是所说的二十八宿,表现出来的是星宿在地面的分野,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对星座的认识,这里似乎更厚重些。
三、可以看看文学作品中的天文现象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划线词语的特征。
明确:四象二十八宿: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为四象;二十八宿各列四方,每方七宿。
1、文学作品中还有关于天文常识的事例,请思考。
《范进中举》中:“有人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的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的说法。
“二十八宿朝玉堂”星宿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尤其是对灿烂星光夸张的描写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又是何夕,能共此灯烛光辉。用来比喻人分离不相见的场面。
2、文学作品中还有关于星辰的句子。
星辰,宇宙中星的总称,古代祭祀的一种。星辰之祭主要五星,二十八宿。
《密州出猎》用典出自星宿,中国古代星象学说中,天狼星是恶星“主侵略之兆”。
《无题》(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天上星与地上风互文来起兴,引起“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主观情感。
孟郊“中夜登高楼,忆我旧星辰”星辰指岁月,时间。夜晚登上高楼思念往昔的美好,时光流逝令人感慨功业未竟。
还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彗星袭月”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重大灾难的象征;“白虹贯日”光学现象;“运交华盖”共十六星,命中犯华盖,运气就不好;“老人星”南极星座最亮的星,北方人若能撞见,吉祥太平,就是寿星;“东曦既驾”太阳初升,太阳神曦驾着六条无角的龙在天空驰骋。
这些都可以体现古人赋予星的浓厚的文学色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耐人咀嚼,我们的作品中绝不少见,研究要有着不肯放松谨言精神。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我们的现实生活都有着丰富的古文化常识。比如“月”作为一个深受文人们喜欢的丰富的文学形象,早已注入了我们的生活,它都有哪些形象呢?“月”的别称有哪些?事关生活的”二十四节气”,有没有引起我们探索的兴趣?
四、分析诗歌的地理形象,引申出身边的地理。
明确:牵牛织女星是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诗歌表现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的凄凉的心情。《古诗十九首》写牛郎织女不能相见时“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银河无论清浅但是在织女心中是满满的不能相见的愁情。“牛郎”“织女”“河汉”这一组意象此后就有了王母娘娘拆散有情人的文学意象。
(一)、河
河东狮吼:北宋有一文人叫陈季常,喜好宾客,但他的妻子柳氏非常凶妒,极怕老婆,为争回面子演场戏给苏轼看,就有了这首打油诗:“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柳氏是河东人,顾名思义。河东在山西境内,指的是黄河以东的地方,这个有趣的故事赋予了“河东”通俗的文学形象。
“河西”自然是黄河以西了,那么“西河”又是哪里呢?
(二)、江
思考: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江表英豪,咸阳附之。
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4、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5、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从以上事例中“江左”“江东”“江表”“江南”各自又代表什么呢?借此,同学们可以考察一下古文地名中“阴”“阳”,看看有什么发现。
(三)、山
1、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2、秦人开关延敌
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关于崤山的美丽故事: (1)、“鸡鸣”“狗盗
(2)、老子连夜书写《道德经》5000余字
(3)、汉武帝设置弘县
那么“三山”“五岳”又是什么呢?考察考察这里的美丽故事。
“三山”“五岳”“三教”天地人竞相生辉,山寺貌互相争艳。泰山雄,华山险,衡山秀,恒山幽,嵩山峻,早已闻名于世。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大家思考一下
那么“天下”、“中国”、“中原”、“五湖”、“四海”、“八州”、“九州”“六合”、“山水阴阳”又是什么呢 参看例句。
咱们可以在文本中发现很多的示例,用来供我们揣摩。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称阳的自然观。天阳地阴、日阳月阴、昼阳夜阴、君阳臣阴、夫阳妇阴,阴阳动静等都是这样的辩证关系。
古人喜欢将中国以外地方的人种称为海外,然后南蛮东夷之称。其实这反映了古人的一种文化——中国——只有四海之内,才是大地之中,才可以称为中国。四海之内是泱泱中华,人都是中国人,故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大家可以继续思考,“九州”“三秦”“六合”“八荒”
关中:四面被四座雄关固定。东面的函谷关,老子曾写《道德经》;西面大散关,“金戈铁马”是过去年代的年轻人给气象森森的关隘加上了一些张扬的词句;南边是武关,"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三秦要塞","秦楚咽喉";北面的萧关,在平凉境内,据说匈奴大单于莫顿到这里,属下问及匈奴的疆界,莫顿马鞭一指说“匈奴人的牛羊在哪里吃草,哪里就是匈奴的疆界。”如此四座雄关将平原围定,将人围定,将那座古帝都围定。
除此,大家可以探究一下长安、韦曲、京兆、 镐京、王曲、刘秀,藏家庄等,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文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生动而丰富,引人深思。
《金陵怀古》《登建康赏心亭》“临安”、“钱塘”“会稽”、“绍兴”等,斗转星移,世事变换,古今地名的变迁,有着深远的意义,本节课后,想来大家一定有兴趣探究吧。我们咸阳老家的凤凰台,“萧史弄玉”从久远的秦代走来,工作第一站乾县北的九嵕山,而现在我在南山秦岭脚下。一路走来,哪样又是硬邦邦,冰冷冷呢。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博大精深,大家对人物名称如果有兴趣,可以结合文本探究探究。
五、我们身边的地理
韦曲 藏驾庄 王莽 刘秀 等是不是太值得我们研讨呢。
六、总结
探究课源于文章中的天文地理知识,看着高深,其实就在身边,我们探索了它背后的秘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质疑探索的精神,提升了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探究课,构想来源于教材中时不时出现的古文化知识。与其遇见了再讲,讲完了就忘,不如设计专题,引起学生重视,更主要的是教材中再遇见时不陌生,不紧张。另外,这几年高考古文化知识涉及范围广,考点设计细,投石探路,渴望激起涟漪无数。还有整理古文化知识过程中遇见了很多的问题。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希望解决更多的问题。
教学设计上打算从文本入手,引出古文化常识的各方面,在着眼于现实,把问题引向身边,学生自然萌发兴趣,同时增强区域自信,培养自豪感。
课堂知识量很大,学生储存知识量相对较少,巧妙的引导就很重要了,充分备课,精心设计问题,课前做好预习,紧张的课堂,我的思考不停,学生思维也得跟上,以上各种不可或缺。
上完课我说:不好意思,脑子不够用了。学生不犹豫接上:您不行,看我们哪个行。透过现象看本质,我知道难度大了。内容是必须学学的,那么问题一定出在设题上,让学生容易接受,又愿意去探究,还应该有更好的办法。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