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名题解析(一)
一、选择题
1.(2010·乐山三调)《“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品。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其核心观点是( )
A.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中国陶瓷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欢迎
C.中国瓷器在宋朝开始外传
D.贸易交流有利于促进文明进步
1.D 从材料信息来看是中国瓷器的传入改变了东南亚人的饮食习俗。由原来的用树叶装食物到用瓷器装食物,体现出处瓷器传入促进了其生活水平的改善。
2.(2010·绵阳高三三模)中国古代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业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水平。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商周铁器——唐朝瓷器——明清丝绸
B.商周青铜器——唐朝丝绸——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唐朝瓷器——明清棉布
D.商周玉器——唐朝漆器——明清玻璃
2.C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青铜时代;唐朝时中国被称为瓷国;丝国早在西汉时即有;明清棉布成为老百姓的日常衣物。
3.( 2010·湘潭高三月考)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对此现象,理解错误的是( )
A.农本思想及重农抑商政策所导致
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观点
3.B 材料反映的信息:人们富裕后主要是投资土地。这没有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4.(2010·深圳宝安4月调研)明清时期,我国制瓷工艺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是( )
A.白瓷的烧成 B.青瓷的烧成
C.青花瓷的烧成 D.彩瓷的烧成
4.D 白瓷已知最早在东汉已有出现,南北朝技术基本成熟,唐代邢窑、景德镇的白瓷制作十分精美;青瓷已知最早出现在商周,东汉晚期青瓷制作已有较高水平;青花瓷在唐代已有出现,成熟于元代,明代成为瓷器的主流;明清时期瓷器制作中彩瓷达到较高成就。
5.(2010·陕西渭南高三教质检Ⅱ)明朝中叶以后,在纺织业出现的新现象是( )
A.纺织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官营手工作坊产品精美
C.丝织品远销国外
D.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 D注意本题中强调的“新”现象。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西汉时期,丝织品即已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的美誉,C项错误。
6.(2010·哈尔滨三中、东北育才、大连育明、天津耀华四校二模)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
A.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
B.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C.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6.A 注意题干要求是“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即在商业自身内部存在的不利于商业发展的因素。而BCD都是外部阻碍商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不符合题干要求。
7.(2010·北京海淀高三第二学期期中)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家庭手工业代表了手工业工艺制造水平
B.两宋以后民营手工业发展地位日益提高
C.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
D.西方工业品倾销制约了传统手工业发展
7. B 官营手工业代表了手工业工艺制造水平,但官营手工业产品没有面向市场,故A、C说法不正确。西方工业品倾销出现在近代,故D说法不正确。
8.(2010·北京海淀高三第二学期期中)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 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
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 ④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 B 从材料“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说明松江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又从材料中“从店中给筹取值”说明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明朝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④说法有误。①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9.(2010·安徽巢湖高三二测)2010年初山东淄博陈庄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铭文(图2)。(“丰”:国名,“般”:人名,“作”:制作,“文祖甲”:对先辈的尊称,“尊彝”:泛指祭祀的礼器。)这件青铜器及铭文可用于研究( )
①西周分封制 ②当时的冶铸业
③秦朝郡县制 ④隶书的特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 A 本题可用排除法作答。题中铭文书写方式非隶书,可排除④;由“丰”国的存在,可知当时分封制依然存在,故③错误。
10.(2010·北京市丰台区期末)中国是瓷器大国,中国瓷大量出口至迟始于( )
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10. C 本题考查考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能力。属容易题。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经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时期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到唐朝时期已经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大量出口。由此推断,至迟始于唐朝,选C。
11.(2010·辽宁沈阳高三测二)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说: “煤则各处有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日礁,可五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材料中“礁”做为冶铁燃料始于( )
A.汉 B.北宋 C.南宋 D.明
11. C 提取信息:这里的“臭者”是指含挥发性物较多的煤;“礁”就是“焦炭”。这说明我国早在明朝末年以前已经知道把煤放置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炼成焦炭,用在“煎矿煮石”冶炼金属中。欧洲在18世纪初才知炼焦,比我国晚约一个世纪。
12.(2010·天津和平区高三一调)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 )
A.牛耕的推广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铁器时代的到来
12. D 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革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冶金业的发展,铁具出现并替代了原先的石器和木器,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其影响远比牛耕要大得多。况且,牛耕的推广基本也在于铁制农具的推广。
13.(2010·南京市第一学期期末考)《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13. D 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副业,不以营利为目的,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并且生产方式落后,竞争力不强,故A、C项错误。从材料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说明D正确。
14.(2010·成都毕业班二测)下列有关于中国古代冶铸技术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周时期开始出现铁制农具
B.秦汉时期已用柔化技术处理铸铁
C.魏晋南北朝时期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
D.隋唐时期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
14. C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与运用。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时期(东周时期)。柔化技术处理铸铁发明于战国时期,灌钢法发明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15.(2010·绵阳高三一模)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亚非各国进行贸易
B.唐朝时与东亚、西亚及东罗马帝国均有交往
C.明清时期中国与欧亚国家的交往十分频繁
D.鸦片战争前夕,中英正当贸易中国处于入超
15. A A选项“海上丝绸之路”说法错误;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C选项是错误的;D选项的中国应处于“出超”。
16.(2010·温州高三一测)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是在(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6.C 宋末元初,棉花从边疆传播至内地,所以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应该是在明代。
17.(2010·南京市高三二模)南京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
B.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C.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D.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
17. C 本题考查我国瓷器的发展历程。唐朝我国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而秘色瓷是青瓷的一种。故A错误。宋时五大著名瓷窑的哥窑在浙江龙泉,故B错误。中国的瓷器在唐时开始大量出口,但是欧洲人直到18世纪才掌握制瓷技术,故D错误。而清时出现的珐琅彩主要是吸收了欧洲的珐琅器和珐琅画技艺而创制的新品种。
18.(2010·广西梧州高三二测)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当时的纺织材料有麻和丝
18.C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与推理能力。由材料得不出C项的结论。
19.(2010·广西梧州高三二测)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C.“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D.“恶金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19. D 注意题干中关键词“根本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判断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已经出现,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D项所述便是铁农具的出现与使用。
20.(2010·淮北高三一模)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发掘出许多唐宋瓷器文物,某文物部门拟写的下列出土文物清单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青瓷 B.白瓷 C.秘色瓷 D.青花瓷
20. D 本题考查我国的瓷器发展史。青花瓷成熟与元朝。故选D
21.(2010·吉林长春高中会考)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21.C 材料反映了炼钢技术的成熟,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12.(2010·广东茂名一模)最有力地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出现铁器的是( )
A.《管仲》一书里有记载
B.在湖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出土一批铁农具
C.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记载着铁矿山达三十多处
D.先人们的传说
12. B 史料包括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其中,文字史料由于加入了史学家主观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如《管仲》;C项中的《山海经》虽经过实地调查考证,但铁矿山不等于铁器,与题中要求不符;口述史料包括传说等,经过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流传,口口相传的内容已经失去了最初的面目。故只有实物史料才是最有力最有价值的,B项
13.(2010·深圳高三一调)右图描绘的是我国古代的劳动生产场景,图中题诗为康熙帝所作。与这一劳动生产场景相关的行业是( )
A.棉纺织业
B.麻纺织业
C.造纸业
D.丝织业
13. C 从一个“桑”字即可结合图示理解正在采桑,所以是丝织业。中从墓葬中出土的铁农具属于实物史料。
14.(2010·广州高三调研)作为实物史料,司母戊大方鼎直接反映的商朝情况包括( )
A.青铜铸造和农业生产 B.祭祀礼典和农业生产
C.青铜铸造和文化艺术 D.天文历法和祭祀礼典
14.C 注意关键词:直接反映。司母戊大方鼎直接反映了商朝的青铜铸造和青铜艺术,故C正确。商周时期虽然出现了青铜农具,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故排除干扰项A。
二、主观题
1. (2010·江苏南通高三二模)(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轰动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下面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像。
材料二 ?根据中国科学院对三星堆出土文物所作C14测定,将三星堆文化的历史年代定位于公元前3200年;是一个早于中原黄河流域夏代、商代、周代的另一个中国古代伟大文明。可以说,三星堆的发现,对于史学界是真正具有颠覆性作用的。
——中国网2008年5月22日
材料三 “伟大的文明就应该有点神秘,中国文化记录过于清晰,幸好有个三星堆 ……成都是中国文化的丰盈的偏仓”
——余秋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件青铜人像具有怎样共同典型的面目特征?你认为这与史书对哪一位古蜀国王的描绘相符?(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三星堆的发现,对于史学界是真正具有颠覆性作用的”? (4分)
(3)你是否赞同余秋雨关于“成都是中国文化的丰盈的偏仓”的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解析:从图片中明显直观可了解到三件青铜人像眼球外突,并注意材料二中的时间信息;三星堆的发现冲击了传统史学界关于中华文明发源地的观点。
参考答案:
(1)纵目,即眼球突出或直目斜眼;蚕丛 (2分)
(2)三星堆的发现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中国的社会发展史、冶金史、畜牧农耕史、艺术史、文化史、军事史和宗教史。许多约定俗成的观念都必须改变。(4分)
(3)赞同说:古蜀文明尽管有光辉耀眼的青铜文明,但与中原文化相比,有较大差别,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与中原文明没有关联或很少有交往。(在中华文明的主流脉络中很难看出的古蜀文明痕迹)
反对说:三星堆遗址证明,它同样是中国的青铜文明,甚至更早中原黄河流域的文明,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地区存在过不亚于黄河流域地区的古文明)。 (说明:两种观点只能选其一,共4分。)
高中历史(岳麓版)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名题分解二
一、选择题
1.(2011·辽宁沈阳四校高三期中考试)《国语·论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
A.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式 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解析】D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沿革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西周手工业的特点是工商食官即官营符合 D;A 、B 和C项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D。
2.(2011·山东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考试)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解析】A 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的经济。“工商食官”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由此A正确。
3.(2011·浙江慈溪中学高三期中考试)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C 本题选自2010年高考重庆卷。根据对材料分析判断,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指的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灌钢法,根据教材相关知识“钢铁”一词此前没有提到过,灌钢法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铁,制作的兵器坚韧锋利。本题选C项,答案提供的A项一说有错误。
4.(2011·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一)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但其束缚在后来先后被冲破。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分别是在( )
A.汉朝、唐朝 B.唐朝、宋朝 C.明朝、清朝 D.明朝、春秋战国时期
【解析】D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私商出现并发展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而私营手工业在明朝中期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2011·辽宁沈阳四校高三期中考试)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说 “煤则各处有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日礁,可五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材料中“礁”做为冶铁燃料始于( )
A.汉 B.唐 C.南宋 D.明
【解析】C。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燃料发展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礁”即焦炭在南宋已经广泛使用在冶铁业上。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6. (2011·山东菏泽高三12月联考)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三国时期的“布衣”的穿着最不可能是哪一种材料做成的( )
A.毛 B. 麻 C. 丝 D. 棉
【解析】D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最早被古人穿用的是动物的毛皮;紧接着,古人又发明了利用植物的内皮纤维纺纱织布;最迟在五千多年前,古人发明了养蚕缫丝织帛;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远比中原早,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奇珍贵。唐宋时期,棉花开始向中原移植。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7、(2011·山东淄博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种精美的秘色瓷,才印证了唐代就开始制作秘色瓷而非五代。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
①民间传说 ②考古挖掘 ③史书记载 ④文学侧面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D 材料中唐代诗人陆龟蒙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称赞青瓷,从文学的角度反映了唐代青瓷发展程度和制作水平的高超。“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种精美的秘色瓷,才印证了唐代就开始制作秘色瓷而非五代。”从考古挖掘的角度证实了唐代已开始制作秘色瓷。本题中第①项民间传说、第③项史书记载都没有反映。本题选D项。
8.(2011·福建厦门三校高三第二次联考)瓷器可分为青瓷、青白瓷和白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 )
A.青瓷、青白瓷 B.青白瓷、白瓷 C.白瓷、青瓷 D.青瓷、白瓷
【解析】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成就。“千峰翠色来”说明越窑生产的是青瓷,“白碗胜霜雪”说明大邑生产的白瓷。
9.(2011·广州市高三调研测试)明代有一个笑话,说是朝廷宴请外国元首和使节,结果宴会所用580件官窑瓷器全部被使节们顺手牵羊带走了。这个笑话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政治非常开明 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C.制瓷技术精湛 D.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解析】C 本题考查明朝手工业的情况。注意材料里的“官窑瓷器”,官府手工业的产品质量非常好,工艺精湛,对外国元首和使节有很强的吸引力,才会有如此之举动。答案为C。
10.(2011·浙江温州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中这段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形态( )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解析】C 此题考查的是对西周手工业性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礼记·曲礼》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西周的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根据所学西周采取工商食官其手工业形态应该是官营。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11.(2011·黑龙江哈九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或经济政策是( )
A.原始农业 B.工商食官 C.重农抑商 D.工商皆本
【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从吕思勉观点分析,“部落时代”是指原始社会,“郡县时代”是指秦朝以来的封建社会。而“封建时代”指西周时期,此时实行的分封制,以达到封邦建国的目的,故称“封建时代”,其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或经济政策就是工商食官。故选B。
12.(2011·湖南雅礼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
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田庄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解析】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相关内容。从南京云锦的织造工艺“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可判断其最有可能生产于官营手工业。答案为B。
13.(2011·广东省六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下图是甲骨文中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①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 ②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
③本材料可用来直接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 ④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 ①③
【解析】D 根据材料和所学,甲骨文中出现“丝”、“桑”和“蚕”,反映了商朝时纺织业已发展起来,教材相关内容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结合各选项,①③两项说法正确,第②项说法错误,纺织业属于手工业,不能说明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第④项商朝的普通百姓只有着麻、葛衣料,连棉衣也直到宋、明时期才有。本题选D项。
14.(2011·深圳高三第三次测试)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时期瓷技术走向成熟,唐代北方白瓷负有盛名
B.春秋晚期出现冶铁技术,汉代已用煤冶铁
C.除官营手工业外,还有民营与家庭经营的手工业
D.早在我国商周时期就出现了丝织技术
【解析】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丝织技术是在四、五千年即已出现,故D不正确。答案为D。
15.(2011·山东济宁一中高三第二次质检)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D 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材料反映的是等待雇佣工人的现象,这与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有关,故③不正确。“四方无籍游徒”说明①正确,“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说明②正确。资本主义萌芽重要特征是存在雇佣关系,材料中等待的雇佣工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反映。
16.(2011·广东增城市高三毕业班调研测试)1980年,湖南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包含“嫦娥奔月”内容的帛画(右图),由此可以看出( )
①丝织品是当时百姓的主要衣料 ②汉代丝织品达到了很高水平
③汉代的绘画水平已经相当高超 ④中国人二千多年前的飞天梦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B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农民的生活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生活贫穷,生产的丝织品主要用于缴纳国家的捐税,汉代百姓的主要衣料是麻布,故应该排除①,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17.(2011·江西南昌一中十中高三上学期联考)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幅典型藏品,请判断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是(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解析】D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制瓷业技术发展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粉彩最早出现在清朝。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18.(2011·江西南昌一中十中高三上学期联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于2006年7月13日一致表决将中国安阳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因为在殷墟发掘出了具有文明标志性作用的( )
A.甲骨文、兵马俑 B.茶叶、青铜器 C.甲骨文、青铜器 D.丝绸、甲骨文
【解析】C 此题考查的是对商朝文明象征标志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商朝文明的主要标志体现在文字甲骨文;手工业技术进步青铜器。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19.(2011·聊城高三期中考)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秘色欧颈细口瓷瓶、五彩镂空云风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 ( )
A.魏晋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解析】D 五彩瓷和青花瓷最早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
20.(2011·辽宁本溪高中高三阶段考试)在印尼雅加大博物院收藏有不少书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两件釉外云彩大盘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这主要是(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各族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兼容并蓄的对外政策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制瓷业的发展状况。由于中西方交通和贸易往来、文
化交流以及宗教的传播,以梵文、八思巴文、阿拉伯文、波斯文作为装饰的瓷器相继出现。为适应外国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所以选A。
21.(2011·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考)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下图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 )
A.稻种 B.铜壶 C.青花瓷 D.漆器
【解析】C 青花瓷是元代发明的,不可能出现在汉代墓葬里。
22.(2011·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考)古代中国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的水平。下面各组对应正确的是
A.商周——石器 唐宋——陶器 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 唐宋——青铜器 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 唐宋——瓷器 明清——丝织品
D.商周——玉器 唐宋——漆器 明清——玻璃
【解析】C 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23. (2011·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考)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
B.陆羽推崇越州青瓷
C.瓷器成为品茶的标准之一
D.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
【解析】D 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白瓷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24.(2011·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三)在中国古代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艺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B.商周/青铜器—唐宋/棉布—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唐宋/陶瓷—明清/棉布
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
【解析】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夏商周时期是青铜三代;唐宋时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明清时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5. (2011·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考)2010年“一号工程”的“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出水文物已超过万件,其中有总数估计万件以上瓷器。这些瓷器部分出自( )
A.北朝河南巩义白河窑
B.唐代浙江绍兴越窑
C.宋代河北曲阳定窑
D.明代江西景德镇民窑
【解析】D 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的瓷器发展。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也称“秘色窑”。在越州境内(今浙江慈溪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
26.(2011·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考)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 ( )
A.铁器时代-青铜时代-石器时代 B.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石器时代
C.石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 D.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解析】D 本题考察人类早期发展的大致历程。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铜器的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6000至4000年左右。这一时代是人类从猿人经过漫长的历史、逐步进化为现代人的时期。青铜时代人类利用金属的第一个时代。铁器时代是继青铜时代之后的又一个时代。它以能够冶铁和制造铁器为标志。
27.(2011·郑州五校高三期中联考)广东省在阳江海域从“南海一号”宋代商船中打捞出珍宝8万余件,其中打捞起来的各种瓷器中,不可能有( )
①青瓷 ②白瓷 ③珐琅瓷 ④青花瓷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制瓷业的发展历程。注意题干中“宋代”这个关键的时间信息。东汉能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时能烧出成熟的白瓷。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所以选C。(但本题笔者认为宋代不可能出现青花瓷欠科学)。
28.(2011·北京海淀高三期中练习)《唐律》规定“诸工作(工匠工作)不如法者,笞四十……工匠各以所由为罪,监当官司,各减三等。”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B.唐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政府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D.官营手工业在唐朝兴起
【解析】A 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9.(2011·宁波效实中学高三期中考)下列有关于中国古代冶铸技术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周时期开始出现铁制农具
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把煤作为冶炼燃料的明确记载
C.南北朝时期灌钢技术使兵器更加锋利
D.秦汉时期开始用淬火技术处理铸铁
【解析】C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冶炼技术发展的有关知识点,A项西周出现铁制农具说法错误,冶炼铁器最早出现于春秋晚期;B项错误,北宋时期出现把煤作为冶炼燃料的明确记载;D项错误,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淬火技术处理铸铁;C项说法符合史实。
30.(2011·临沂高三质检)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钩。这主要反映了( )
A.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解析】A 本题较简单,根据材料联系教材相关知识点,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大量产品远销亚欧国家。
31.(2011·东北大联考高三阶段考)史载明孝宗弘治年间“家居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为“一时之三代”。至武宗正德末、世宗嘉靖初“则稍异矣,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赀交捷,起落不常”。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明代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C.政府对商业态度变化
D.政府加强对商业的控制
【解析】A 从材料来看,明弘治年间还在强调农耕经济的富足,但到了正德末嘉靖初却是“出贾既多,土田不重”,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应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因为商业的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之上的。从材料中看不出BCD。答案为A。
32.(2011·湛江一中高三10月测试)《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的大意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耕织结合,平时不论织与不织,都得吃饭,这样一来,家庭手工业是不用核算成本的。所以,材料强调的是生产成本较的问题。
33.(2011·苏州高三期中考)2010年4—7月,我国对“南澳一号”古沉船进行了考古发掘,在清洗一个瓷钵的过程中,发现了“林宅”二字,专家辨认这两个字是烧窑时就留在瓷器上的,或许就是订货方要求留下的,可能是古代国外某个买家定做了其中一些瓷器,为了区分而特意留下自己的姓氏。根据你所学历史知识判断这一古代沉船沉没的时代最有可能是( )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代
【解析】D根据有关知识,汕头南澳岛为“海上丝路”要冲,在明朝有“海上互市之地”之美誉。南澳Ⅰ号的发现证明了汕头南澳海域在明代已是中外舶商进行贸易的重要场所,也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或叫陶瓷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是国际贸易货物的转运,集散中继站与必经之路。本题选D项。
34.(2011·高密高三期中考)清代学者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一记载反映了( )
A.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
B.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
D.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解析】B 此题考查的是对史料理解调动运用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经分析此处应该重点指棉布的用途,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35.(2011·信阳高三一调)下列关于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B.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效率低下,弊端丛生
D.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后来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B 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相关内容。明朝中期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因此B的叙述错误。
36.(2011·沈阳二中高三二测)《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 “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
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 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 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D
37.(2011·沈阳二中高三二测)《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郭沫若释“美金”、“恶金”分别指青铜和铁器。与郭沫若得出这一结论相匹配的历史事实是战国时期( )
A.青铜主要用作武器;铁器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B.青铜颜色亮丽;铁器颜色深暗
C.青铜高贵,宜作武器;铁器低贱,仅作农具
D.青铜质地坚硬不易酸化;铁器质地粗糙且易锈蚀
【解析】A “……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从材料可以看出青铜主要用于武器(剑戟);铁器已用于农业生产(试诸壤土)。
38.(2011·北京高三起点考试)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以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在古代两千多年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解析】C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点,体现了考纲中要求熟练识记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命题思想。虽然古代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敏,但是自给自足的由然经济这一基本特点没有根本的变化,①正确,材料中体现山当时的中西方交流频繁,渠道畅通,排除②。通过丝绸和瓷器作为中国的“名片”体现出古代手工业发达,③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西方贸易间的出入超问题。排除④。
39.(2011·北京日坛中学高三摸底考)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出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的白瓷、青瓷、粉彩瓷器。据此判断这起沉船事件最早可能发生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解析】D 白瓷、青瓷、粉彩瓷器三种瓷器中,粉彩瓷器应在清朝出现,出现最晚,因此,沉船事件最早可能发生在清朝。
40.(2011·辽宁本溪高中高三阶段考试)在印尼雅加大博物院收藏有不少书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两件釉外云彩大盘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这主要是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各族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兼容并蓄的对外政策
【解析】A 中国的古陶瓷表面烧制阿拉伯文字说明了陶瓷为出口阿拉伯需要。
41.(2011·辽宁本溪高中高三阶段考试)明中期以后,官府工匠可交纳“班匠银”代替服役。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手工业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的调整
B.私营手工业的兴起
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手工业内部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解析】A 本题BC两项说法有误,在封建社会官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D项雇佣劳动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材料中未能体现。材料说的是手工业者可以交纳“班匠银”而不去服役,反映了手工业中徭役制度的改革。
42.(2011·辽宁本溪高中高三阶段考试)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 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解析】A 青花是中国瓷器制造技术中的一种工艺手法,元代时在景德镇开始出现成熟的青花瓷器,今以景德镇出产的最为著名。原始青瓷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东汉有了重大突破,唐宋时越来越成熟。白瓷出现于东汉,唐代发展到较高成就。根据出现的时间比较,青花瓷的出现要晚于青瓷、白瓷,故选B。
43.(2011·辽宁本溪高中高三阶段考试)“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 ( )
A.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
B.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
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D. 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
【解析】B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大意是现在棉布广泛应用,用来御寒保暖,无论老少贵贱都离不开它。棉布成为后世的主要衣被原料,其作用甚至超过了丝绸。主要反映了棉布因价格低廉、实用而广泛流行。
44.(2011·南昌一中高三月考)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最早开始于( )
A.南北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解析】B 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至迟从唐代开始,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45.(2010·高一期末顺德四校联考)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力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在该船上发现的是( )
A.粉彩瓷 B.铜钱 C.唐三彩 D.白瓷
【解析】A 根据所学知识“粉彩瓷”最早出现在清朝,所以此项技术不可能出现在宋代,所以此题选择A。
46.(2011·盐城高三摸底考)今年6月19日瑞典公主大婚,皇室送给各国要人的尊贵国礼是来自中国唐山的陶瓷制品。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制瓷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向瓷的过渡阶段
B.宋代民窑超过官窑,处于瓷器生产的主导地位
C.宋元以后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D.清朝前期瓷器只能通过广州销往国外
【解析】B 官营手工业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B的表述是错误的。
47.(2011·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一)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
B.从征役制到募役制,是官营手工业生产关系上的重大进步
C.唐代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
【解析】C 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中,在明朝中期以前,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明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部门超过官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二、主观题
1.(26分)(2011·广东六校毕业班高三第三次联考)佛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现辖禅城、南海、顺德、高明和三水等五区。佛山是著名侨乡,常住人口近600万,祖籍佛山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达140万人。?2009年佛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814.5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达12743亿元,是广东省经济实力第三强的城市。
阅读以下关于佛山的历史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佛山原名季华乡,“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历史悠久。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
问题(1)秦汉时期佛山所在的季华乡应属于以下(A、南越王 B、南海郡 C、岭南道D、广东省)哪一机构管辖?(2分) 明清时期佛山的手工业、商业与汉唐以前比较有那些新的特点?(4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历史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根据佛山所处广东省可以判断为秦朝的南海郡。第二问新特点可以从行业竞争、新的经济因素、商业限已经被打破、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监控等方面考虑。
答案季华乡应属于B、南海郡管辖。(2分)
新的特点手工业方面首先是民营(或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
地位;其次是出现了以雇佣劳动为主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
芽。(2分)商业方面坊和市的界限已经被打破,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
打破,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监控。(2分)
材料二 佛山自古人文荟萃,才俊辈出。唐宋以来广东出过九个状元,佛山占其五。近代以来,更是培育了康有为、张荫桓、谭平山、何香凝、陈启沅、詹天佑等名震中外的各界精英,为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问题(2)请分别举出康有为和陈启沅为推动中国近代化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并简要评价其作用。(10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康有为和陈启沅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表现及其评价的理
解。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康有为发动和领导了“戊戌变法”; 陈启沅在南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第二问评价康有为可以从思想解放、有利于政治民主化考虑;陈启沅可以从技术上开机器生产之先河,经济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中国工业化考虑。
答案最重要的一件事康有为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运动。(2分)
评价戊戌变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行了变革政治制度的尝试,对推动中国近代的民主化有一定作用。(3分)
陈启沅在南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2分)
评价继昌隆缫丝厂开机器生产之先河,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中国工业化。(3分)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以先行一步、敢为人先的气魄,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城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经过30多年的发展,佛山已形成了家用电器、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陶瓷建材等十大优势行业。20世纪80年代的容声冰箱、科隆空调、健力宝饮料;90年代以来的美的电器、佛山照明、海天调味品、新中源陶瓷等一批著名企业和驰名商标使“佛山制造”享誉海内外。?原广东“四小虎(即顺德、中山、东莞、南海)”有“两小虎”(南海、顺德)在佛山。在2006年全国县级综合竞争力排名评定中,佛山参评的四个区全部进入百强县前40位(顺德区第2位、南海区第5位、三水区21位,高明区36位)。其中,在广东省8个全国百强县中,顺德、南海、三水包揽前三名。
问题(3)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归纳20世纪80年代以来佛山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10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佛山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的理解。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根本原因是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上的束缚;历史原因经商传统;佛山商人性格特点;地理条件;人缘因素佛山是著名侨乡等方面加以归纳。
答案原因根本原因,改革开放破除了体制上的束缚,为佛山引进资金、技术创造
了条件;
历史原因,佛山自古以来民营经济发达,佛山人有先行一步、敢为人先的传统和气魄;地缘因素,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临近港澳、靠近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既便于学习交流,又便于经济合作;人缘因素,佛山是著名侨乡,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技术和开展各种经济合作。(每答出一点得3分,答出以上任3点即得10分。答出以上答案以外的其他有道理的原因也可适当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3分)
2.(2011·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三月考)
材料一 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戴抑而取给者。
——桑弘羊(西汉昭帝时的御史大夫)
材料二 “铁器者,农夫之死士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盐铁论》
材料三 “郡国多不便(注‘不便’意指指责)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买卖之。”
——《史记·平准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国家为加强盐铁的管理采取了怎样的政策。(4分)
(2)根据材料二,你对铁器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怎样的认识?(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经济生活中存在哪些问题?(3分)
结合这些问题,谈谈你对问题(1)中提到的经济政策的认识。(4分)
(4)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2分)
【解析】第一问从材料“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可以反映盐铁官营制度。第二问读懂材料意思是解题关键。材料反映的铁器对农业的作用。第三问第(1)小问根据材料“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买卖之”来归纳概括。第(2)小问从对富商大贾与百姓的影响来思考。第(4)问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官营手工业,主要回答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1)实行盐铁专卖(或官营)制度。
(2)铁器是农业生产必备的的工具,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
(3)问题铁器质量差、价格高,政府强买强卖。(2分)
认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实力,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损害了百姓的利益,使社会活力受到压抑。(6分,言之有理即可)
(4)生产历史悠久,品种多;手工业生产部门多,分工细;生产技术高超,而且长期领先世界;官营手工业代表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但其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技术工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新技术难以推广。(12分,只要合理即可)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名题分解(三)
一、单项选择题
1.(2008深圳第二次调研)明朝中后期,我国江南地区出现的手工工场
①以官办手工工场为主
②生产规模受到严格限制
③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④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B 明朝中后期以后,私营收工业超过官营,占据主导地位,故①错误;民族工业的兴起是在近代才出现的,采用大机器生产,故④错误。
2.(2008山西平遥4月高三质检)2007年12月22日,倍受世人关注的宋代古沉船“南海Ⅰ号”在广东阳江海域被打捞出水,船上8万多件瓷器大部分保存完好。对此次水下考古活动初步认识正确的有 ①此船可能使用过罗盘针导航 ②这可能是海外贸易的商船 ③此船沉没可能是被金兵所为 ④宋朝的造船技术水平不高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④
【解析】B.本题可从时间方面入手,罗盘针北宋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普遍使用;故①是有可能;船上装上大量瓷器,一定是出海贸易,故②是有可能的;当时南宋与金对峙,金的势力主要在北方,被金兵破坏的可能很小;从船的大小及装置方面考虑,应该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故④是不对的。
3.(2008聊城高三模拟文综)以下现象可能出现在17世纪苏州的有( )
①大量精美的纺织品运往各地 ②黎明有大量工匠等待雇主
③晋商兴建会馆 ④手工业者购买洋纱织布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解析】C 17世纪洋纱尚未大量涌入中国,故④的说法错误,其他三个说法正确。
4.(2008昆明高三文综检测二) 图五中的文物属于夏、商、西周“青铜文明”的是
【解析】B 铜方升应该是秦统一度量衡时的产物,莲鹤方壶是春秋时期的,编钟是战国时期的。
5.(08年南京二调)中国古代精美的手工业品,反映出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辉煌。下列手工业艺术精品中,清代才出现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D ①是明代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②是宋孩儿瓷枕,③是清代珐琅彩瓷瓶,④是清代折枝玫瑰花“金宝地”,纺织业中出现的一个新品种。
6.(08年潮州二模)中国的瓷器以其巧夺天工的工艺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中世纪以来,欧洲兴起了一股收藏中国瓷器的热潮。下列是欧洲某收藏家的三个典型藏品,请判断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不早于中国的
五彩镂空纹瓶 青花瓷 珐琅彩瓷瓶
A. 唐朝 B. 元朝 C. 明朝 D.清朝
【解析】D 五彩瓷是明朝出现的,青花瓷是元朝出现的,而珐琅彩瓷是清朝出现的,综合判断,选D。
7.(08潮阳区高三历史质检)史书记载: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用熟铁制的,刺到敌人身上立刻弯曲,需放在地上用脚踩平再用。同一时期,我国的刀剑却锐利坚硬。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
A.战国时期我国已能够造钢剑
B.同一时期我国战争更多
C.春秋时期我国出现灌钢技术
D.春秋时期我国铁质兵器完全取代青铜兵器
【解析】A 材料表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剑比古罗马要锐利坚硬的多,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这个时期,中国的冶金技术已经能够冶炼铁和钢。另外,灌钢技术出现在南北朝。
8.?(08届盐城高三联考)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瓷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形成时间应不早于:
A.魏晋 B.隋唐 C.宋代 D.清代
【解析】D 珐琅彩最早出现于清朝的雍正年间。
9.(2008兴化联考)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农具 D.兵器和农具
【解析】B 仔细解读材料,“祀”指祭祀,“戎”指战争,所以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器和兵器。
10.(海南琼海2008届高三月考)右图是哪一种手工业部门的生产工具
A.青铜铸造业 B.冶铁业
C.制瓷业 D.丝织业
【解析】D 花楼机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明清时苏州、
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11.(08年江苏新课改考前考(四))北宋时期的下列名窑中属于白瓷的是( )
A.汝窑 B.哥窑 C.钧窑 D.定窑
【解析】D 北宋时代的“定汝官哥钧” 五大名窑,定窑属于白瓷,汝窑、哥窑、钧窑是青瓷。
12.(海南08三校联考)下图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下图没有包含的信息是
戈 母已簋(食器) 角(酒器) 耜 犁
A.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B.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C.人类进入金石并用时代 D.青铜农具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解析】D,此题主要考察对商代青铜器使用情况的掌握,属于基础知识的识记方面,从所学的知识可知,商代青铜农具很少应用到农业生产,所以应该选择D。
13. (2008年广东梅县松口中学高三试卷)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解析】D 在中国古代,由于官营手工业吸收了当时各地最先进的师傅为此制作各种手工业品,因此它的产品是较多数量最精美。
14. (苏州08.3)“瓷都”景德镇能烧制出多种彩瓷是在
A.唐朝 B.元朝 C.明中后期 D.清朝
【解析】C 我国古代制瓷业能烧制出多种彩瓷,是在明朝中期以后。在这以前,元朝只是青花瓷,唐朝也只是“唐三彩”这种最简单的形式。
15. (08山东文综)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解析】A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青瓷、白瓷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A项表述错误。
16. (08深圳中学冲刺卷四)“赛里斯国(即中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普林尼《自然史》)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表层或深层信息是
A. 古罗马和中国已有丝绸贸易 B.丝绸之路为两国贸易创造有利条件
C. 古罗马很了解中国盛产丝绸 D. 古罗马已熟知中国丝绸的制造工艺
【解析】D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制丝绸的主要过程,故应选D。
17.(2008年广东历史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三))1990年,考古学家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发现了一把铜柄嵌玉铁剑。经鉴定,它被确认为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堪称“中华第一剑”(见左下图)。你认为该剑制造的年份不应该早于 ( )
A.商朝 B.西周晚期
C.春秋早期 D.战国中期
【解析】B商朝时,还没有学会用铁,最早在西周晚期才有用铁的记载。
18. (07—08下山东沂水一中高一期末考)从________起,我国瓷器开始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国文明新的象征
A.西汉 B.唐代 C.南宋 D.明朝
【解析】B 这是书上的基本内容,难度不大。
19.(江苏省南通中学07-08下期末考)古代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写道:“中国或称赛里斯,在希腊古语里意思是丝。”你从此材料中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A.中国在世界上曾被称为丝国 B.古代中国盛产丝和丝织品 -
C.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远销欧洲 D.普林尼曾经来过中国
【解析】D 根据排除法可以排除D选项。
20.(07—08下沈阳市郊联体期末考) 下图是长沙马王堆1号古墓出土的素纱禅衣,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纺织成就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解析】B. 长沙马王堆1号古墓出土的素纱禅衣主要体现的是汉朝纺织成就。
21. (2008年7月济南市高一教学质量检测)唐诗“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 手工业者地位低下 B. 丝织业规模扩大
C.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D. 官府垄断丝织业
【解析】A 从材料中的“织”“衣”等关键字中,可知是指的丝织业,排除C;从“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中可知手工业地位低下,D项从题意无关。
22. (07—08下东北师大附中高一期末)在古代中国手工业中
A.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 B.官营手工业主要供平民消费
C.私营手工业主要自己消费 D.家庭手工业主要供民间消费
【解析】A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由政府指定和调拨;私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流入市场;家庭手工
业的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23.(07-08下芜湖市高一模块学习考试)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各族之间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解析】A 丝织品和瓷器上出现中亚、西亚流行图案和阿拉伯文、梵文等,主要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24.(07—08下扬州市高一期末调研)灌钢法是一种技术更为先进的冶炼技术,用此法制作的兵器坚韧锋利。这种冶炼技术最早出现在
A、东汉 B、南北朝 C、唐朝 D、北宋
【解析】B 灌钢法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先进的冶炼技术。
25.(07-08下潍坊市高一教学质量检测)2008年5月,广东省南澳县海域又发现一艘明代的沉船“南海二号”。考古工作者从该船上整理出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中不可能有
A.大量白银货币 B.粉彩开光花尊
C.五彩镂空云凤纹瓶 D.精美的棉布船帆
【解析】 B 粉彩技术出现在清朝,故B错误。
26. (07—08下湛江一中高一期末考)在一座古墓葬中发现了丝织品、唐三彩、景德镇白瓷,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解析】 B.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上古时代人们学会了养蚕缫丝。南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的重大突破。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27.(07-08下锦州市高一模块考试)私营手工业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行业中已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是在
A、宋朝 B、明朝 C、元朝 D、清朝
【解析】B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私营手工业取代了官营占据统治地位。
28. (07-08下南安一中高一期末考)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官府设立工官管理工匠,工匠都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
B.官营手工业在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生产
C.官营手工业的工匠职业世袭
D.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解析】B 直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9.(通州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
A.丝 B.棉 C.毛 D.麻
【解析】D 棉布是明朝中期以后成为百姓衣料的,在此之前,丝毛织品不是普通百姓能享用的,故所谓“布衣”其实是麻衣。
30. (07—08下山东昌乐县高一期末)《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解析】A 从题目中的“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可以看出以劳动力为主的手工业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31.(07—08下湛江一中高二期末考试)1983年8月25日,位于广州象岗山的西汉南越文王墓正式开始发掘。这是岭南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完好、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汉代彩绘壁画石室墓。其中出土文物多达一千多件(套)。它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曾被列为中国重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在发掘的过裎中,考古人员不可能看到
A.铁剑 B.阿拉伯风格的银盒 C.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 D.五彩金花蝶纹攒盎
【解析】D我国到明代才出现五彩瓷,而南越文王墓是西汉时期的。
32.(南京市2009届高三9月质检)右图瓷瓶为宋朝的钧瓷。钧瓷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以天青或月自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这种瓷器最有可能产于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瓷器工场
【解析】A 钧瓷无论是质量还是艺术价值都是首屈一指的,这样的产品最可能产生于官营手工业中,因为官营手工业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33.(2008年11月江苏省苏州五市三区高三期中)下面是CCTV《鉴宝》节目展示的两件古代瓷器:图一为“青釉四系瓷罐”,图二为“粉彩开光花瓶”。据你的判断,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专家鉴定团的权威鉴定
图一 图二
A.图一是隋代器物,器形浑厚饱满 B.图二的年代早于图一
C.图二是宋代器物,图案色彩绚丽 D.图二俗称“金宝地”、,/
【解析】A 东汉晚期人们已经烧出成熟的青瓷,清朝出现粉彩,而金宝地是云锦的一个品种,所以专家的权威鉴定应该是A。
34.(2008年 11月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联考)被称为“荼圣”的唐朝人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衙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 B.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
C.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D.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
【解析】D 青瓷最早出现于东汉晚期,白瓷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35.(2008年启东中学高考模拟试卷(九))史书中关于“共计一胚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中( )
A.规模大,分工极细
B.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C.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劳资关系
D.机器生产形成发展
【解析】A 理解材料中“过手七十二”,说明了瓷器生产的规模大,分工细。
36.(2008年合肥八中高三12月月考)公元一世纪时,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其著名《自然史》中说:“虽然铁的种类很多,但没有一种能和中国来的钢相媲美。”中国炼钢业最早可以追溯到( )
A.夏朝 B.春秋 C.战国 D.西汉
【解析】B 根据课本知识可知中国炼钢技术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
37.(2008年合肥八中高三12月月考)假如你是一个文物爱好者,由下图可以得出的判断有( )
①此罐应该是明清时期的器物
②此罐为法琅彩瓷瓶
③此罐说明中国的瓷器已走向世界
④明清时期的瓷器已享誉世界
⑤体现了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解析】C 从图片的“青花灵芝“可以反映①正确,从“阿拉伯”可以反映出
③④⑤。
38.(桐城九中08-09学年第1学期高三期末考试)我国某地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了一个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鼎内铸有小篆铭文。如按迄今为止的考古常识推测其最早当属什么时期的墓葬,其中最有证据意义的是 ( )
A.玉面人的年代 B.玉面人的特征 C.鼎内壁的小篆 D.扁足青铜方鼎
【解析】C 我国古代的玉和青铜器的制造由来以久,不能直接判断其时间。文字是文明的载体。可以直接通过文字出现的时间来判断文物的年代。
39.(2009年安徽省巢湖市高三1月质检)周杰伦《青花瓷》“……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歌词中青花瓷烧制工艺出现的时间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解析】 C 青花瓷是在元朝出现的。
40.(2008年汕头市高一新课程统一测试)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瓷、青花瓷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最早可能发生在哪个时期
A.唐朝 B.东汉 C.元朝 D.明朝
【解析】C.元朝才有青花瓷
41.(2008年滨州市高一7月学业水平检测)右图是1881年出版的连环画《黄道婆》的封面,黄道婆之所以受人们的尊敬和怀念是因为
A.为我国古代丝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B.为我国古代棉纺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C.传播中原文化,开创了教育的先河
D.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解析】B 黄道婆是我国著名的女纺织家,她把海南黎族的先进棉纺织技术带到家乡松江,带动了我国棉纺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注意是 “棉纺织”不是“丝织”。
42. (08-09上西华一高箕城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表现的是
A、吴、蜀的丝织业闻名全国 B、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C、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 D、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
【解析】C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是在唐朝.
43.(08-09上西华一高箕城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图为隋唐时期局部图。A、B、C、D四城市中,同时以陶瓷和纺织品著称的是
【解析】D A为扬州,是唐朝后期最繁华的城市,也是纺织业中心;B为苏州,是纺织业中心;C为宣州,是造纸中心;D为越州,以陶瓷和纺织品著称,故选D。
44. (2008年9月广州市花都区高三调研) 260年前,瑞典商船“哥德堡号”来华经商,带走大量货物,可惜回航沉没。你认为船上运载的物品可能有
①茶叶 ②丝绸 ③鸦片 ④五彩瓷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D 260年前应该是1748年,正是中国处于康乾盛世时,瑞典商船带走应该是中国在欧洲非常行销的茶叶、丝绸、瓷器,不可能是鸦片。
45.(2008江苏四模)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成功烧制出青瓷是在
A.商代 B.南北朝时期 C.东汉 D.唐代
【解析】C本题较为简单,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答案为C。
46.(2008年10月启东市高三调研)玉石具有温润、坚硬的特点,我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孔子提倡君子佩玉,主要是因为
A.玉非常贵重,是财富的标志 B.玉石的特点与我国古代的道德规范相吻合
C.玉石具有祛除疾病的功用 D.玉饰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解析】B 玉的纯洁和高雅与儒家的道德规范是一致的,所以孔子提倡佩玉。
47.(江苏省苏州中学08年10月高三月考)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是在
A.新石器时代 B.商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解析】B 青铜器是金属,如果在新石器时代就进入繁荣时期的话,这一时期也就不叫新石器时代了,排除A,到春秋时期、战国时期,铁器开始出现并大量生产,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因此,青铜器铸造就不再繁荣了,排除CD。
48.(2008山东潍坊市北四县高三11月阶段性评估)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遍过碛(qi),应驮白练到安西。”这首诗反映了
A.丝绸之路的兴盛 B.陶瓷之路的兴盛
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 D.古代畜牧业的发达
【解析】A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干的诗中找解题的关键信息:“白练”、“安西”,从这里可以判断指的是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
49.(2008山东潍坊市北四县高三11月阶段性评估)《柳南续笔》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它反映了?
A.棉花在内地的传播 B.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C.棉纺织技术的推广 D.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解析】D本题主要理解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作出正确判断:棉、御寒、生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从这些关键信息可以看出在当时棉布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主要衣料。
50.(2008年11月淄博市高三摸底)博物馆陈列着三张图片。下列与图片相关的历史信息中不准确的是
图1 邢窑白瓷 图2 《天工开物》中的手工业生产场景 图3 清代彩瓷
A.唐朝时邢窑白瓷最富盛名 B.清代我国彩瓷生产水平提高
C.明代我国的手工业生产得到发展 D.清代我国发明彩瓷
【解析】D元代我国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51.(2008年11月淄博市高三摸底)《汉书》叙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下列内容中不可能出自该书的是
A.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人们烧出成熟的青瓷
C.丝绸之路开辟 D.城市功能以政治和军事为主
【解析】B东汉晚期人们烧出成熟的青瓷。汉书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
52.(2008盐城市三星级高中第一协作片11月联考)某编导在拍摄《孔子》的影片中,设计了如下一些孔子生活时期的场景,请你根据史实推断,下列设计正确的是
A 孔子与弟子们吃着葡萄 B 墙上挂着一柄青铜宝剑
C 孔子缓缓将纸铺在桌上 D 孔子用隶书写下“仁者爱人”
【解析】B 葡萄是西汉从西城传来的,纸是西汉发明的,隶书是秦汉通用的而孔子是春秋
期人。
53.(2008盐城市三星级高中第一协作片11月联考)以上饮食现象在我国开始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①④③ D.④③②①
【解析】C 玉米是明朝晚期传到中国的,大米是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张裕葡萄酒是在近代,
而肯德基汉堡包是在现代。
54.(2008年12月山东省泰安市高三质检)“南海I号”是发现于南海北部、沉没于800多年前的宋代木质船,现已出土数千件完整的宋代瓷器,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专家认为,“南海I号”的发现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它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可能包括
① 海上陶瓷之路的盛况 ② 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
③ 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 ④ 制瓷技术的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D ③体现不了,生产状况是指时的生产工具及规模,分工等。
55.(2008江苏七模)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饴糖等的酿造加工,纺织、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段材料表明
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 B.田庄商品经济发达
C.手工业者劳动繁重 D.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解析】D材料没有提到农民受到剥削;田庄生产的农产品与手工业品不是用来出售;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者的劳动状况,因此,前三项均不符合要求。田庄的生产包括农业,也包括手工业,甚至兵器修造,说明田庄经济能够自给自足,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07-08下南通市如皋、海安期末调研考试)阅读下列材料:
1987年8月在广东省阳江海域发现的一艘古代沉船,被我国考古人员命名为“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厚的淤泥所覆盖,船头朝向西南240度,船体保存依旧完好,整艘沉船没有翻、侧,而是端坐海底,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据初步推算,“南海一号”是尖头船,长度为26米以上,宽度10余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可能近800吨。按照这条船的载货量计算,文物总数将达到六万件到八万件。
目前,从“南海一号”打捞出水的文物,大多数是瓷器,有瓶、碗、盘、碟……分别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品种超过30种。起获的文物还有:船上用麻石制的长方形条板的“锚”;一些古船身上的碎木块,其材质大部分是马尾松木;一条近2米长的鎏金腰带;一只硕大的金戒指;一只鎏金龙纹手镯:两具眼镜蛇遗骨:在“南海一号“沉船点发现的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古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最近的是南宋初年的建炎元宝;还发现了铜镜、朱砂、胭脂盒等。
依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南海一号”考古面临的第—个问题是“它是否是中国制造的船只”。在上述那些已出水文物中,可以直接用来考证这一问题的是什么?(2分)
(2)“南海一号”考古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它是中国什么时期的船只”。从上述那些已出水文物中,我们可以判断它不可能早于什么时期?请说出你判断的理由。(3分)专家发现“南海一号”装载的最多的物品中没有彩瓷,请问这是为什么?(1分)
(3)“南海一号”装载的最多的物品是瓷器,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为了那一次远航,“南海一号”在沉没之前可能到过位于现在中国哪几个省的当时的海港?(2分)根据材料判断“南海一号”沉没之前是在已出发途中,还是在归来途中,说说你的理由。(2分)
(4)除了从“南海一号”装载的最多的物品可以判断该类型手工业发达外,上述材料中还可以说明当时哪项手工业也特别发达?(1分)请说出你判断的理由。(不得抄写原文,1分)
【解析】
(1)本问是对学习历史的方法的考查。其出水文中的金属类饰物、眼镜蛇遗骨以及铜钱,只能反映当时工艺水平的精湛,并说明当时已经蛇的出现,与船只的建造皆无关系,只有船“锚”及马尾松木与船只的建造有关。
(2)从材料中的重要提示“最近的是南宋初年的建炎元宝”可判断该船只的大致时期;结合中国瓷器的发展史,可知彩瓷最早出现于明朝,亦可因此判断该船只应于宋元时期。
(3)本问的解答须借助于地理知识。再由沉没的位置判断其沉没是在出发途中。
(4)依据材料中信息可作判断:从对船体的敲击可知造船业的发达,从大量金属制品的出水,可知冶炼业的发达。
参考答案:
(1)用麻石制造的船“锚”,制造船身的马尾松木。(2分)
(2)宋代(或南宋、宋元时期),(1分)沉船点发现的铜钱中,年代最近的,是南宋初年的建炎元宝。(2分)彩瓷是明清时期发明的(或当时还没有发明彩瓷)(2分)
(3)到过的港口所在省:浙江、福建、广东。(3分)。
(4)本小题可以有两个答案:①造船业,(1分)船体完好,木质如新,敲击声响。(答对任一点均可得1分,共1分)。②冶炼业(或冶金业),(1分)金制品、铜制品、化妆品等。(答对任一点均可得1分,共1分)
2.(2008年11月山东济宁一中高三反馈练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二: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一文中,热情洋溢地为春秋以来30多位著名的商人立传。他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商的经验和原则,如“人弃我取,我取我与”等。他提出“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悔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也之争”,强烈反对政府与民争利。
请回答:
(1)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2分)
【解析】
此题属于记忆型,只要提取知识:官营。家庭和私营三种形态就可以了
答案:
官营手工业、民(私)营手工业、家庭(田庄)手工业。(2分)
(2)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2分)
【解析】
此题考察解读材料的能力,从第一句话可以看出,这里的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是由于官方的保护甚至颁布法令限制。
答案:
官府的立法保护及对手工业者的干涉;手工业市场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2分)
(3)说说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分)
【解析】
此题考察官府重农抑商政策对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可以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的角度来思考
答案:
手工业成品往往因此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行业之间相互隔绝,使新技术难以推广;同时因技术传承的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最终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分)
(4)根据所学说明司马迁时代,官府是怎样“与民争利”的?(2分)
【解析】
此题考察对汉代经济的了解,以及提取知识的能力,还要考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联系。
答案:
汉武帝时代,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方,由政府垄断。(2分)
(5)结合时代背景,说说《史记·货殖列传》的可贵之处。(2分)
【解析】
此题考察对整个汉代历史背景的了解,以体会司马迁的勇气洞察力。
答案:
在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汉代,司马迁敢于通过《史记·货殖列传》为商人立传,总结经商的规律,抨击政府的政策,这充分体现出司马迁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现实,捍卫真理,不畏权贵,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2分)(言之有理均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