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5 12:52:42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选A,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
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它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
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
B.逻辑错误。“但也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推论错误,材料一原文表述为“它在本质上
是反理性的,因为它认为天体的运动彼此独立,互不相关,无规律可循”,而反理性是
不利于科学的发展的。
C.未然变己然。根据材料二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可知,需要完成“问天”实验舱和“梦
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的对接,才算是完成空间站的建设。而这任务,是要在2022
年才进行的,2021年还只是成功发射“天和”核心舱。因此,选项中的“终于在2021
年完成了自己空间站的建设”,是把未然说成已然。
D.无中生有。“全方位”无中生有,材料二中只说“机械臂技术也是中国在航天技术
上己经逐渐领先世界的象征之一”。
2.选C,空间望远镜是光学舱的一部分,光学舱将于2024年前后发射,其与天官空间
站的主体部分是共轨飞行,题干表述为“其自带的空间望远镜”是错误的。
A.项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的内容“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
说”“运用勾股定理和其他数学方法推算出来,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
历法,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
B.项在材料一第四段表述可得知,王充对浑天说提出了质疑,后面的浑盖之争也间接
证明了浑天说自身是有缺陷的,它只是古人认识宇宙的一个阶段。
D.项根据材料二中的“三步走”战略、成功发射五次、机械臂等综合可得该结论。
3.选C,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眼角。
A,对一件事情最好的证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对一个理论最好的检验就是看其是否有
证据。
B.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事情的有无,可以吗?
D.暗潮已经来到却没人看到,只有有水上生活经验的篙师懂得识别水痕。
(A、B、D项都强调实践与真知的关系。)
4.①对比。文中将“天圆地方说”与宣夜说进行比较,盖天说和浑天说进行比较。
②引用。引用蔡邕、王充的话来阐述古人在天文学上的观点或主张。
③举例。例举了“天圆地方说”“宜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四种中国古代宇宙结
构学说。(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
高一语文第1页共5页阳信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它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中国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
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对宇宙形状的认识,“天圆地方”说认为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替代“天圆地方”说的宣夜说主张的是一种无限空间的宇宙图景。虽然宣夜说的描述似乎更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形,但是从对科学发展的作用来说,该学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它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更重要的是,它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因为它认为天体的运动彼此独立,互不相关,无规律可循。正因为如此,东汉著名学者蔡邕认为“宣夜之学,绝无师法”。
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行的轨道可分为七衡六间,每衡每间的距离,都可以运用勾股定理和其他数学方法推算出来。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盖天说在汉朝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当时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大而地小,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浑天说的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面对王充的责难,浑天说者认为只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太阳是从地平线下升起,又落到地平线下面,它即使出入于水中又有何妨。晋朝葛洪根据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指出这种现象与盖天说的推论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他提出的判据是有说服力的,从观测的角度只能承认浑天说是较为正确的。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天文学界的浑盖之争一直不曾停歇。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学术之争,古人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
(选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有删减)
材料二:
2011年国际空间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中国空间站的雏形——“天宫一号”发射升空。经过10年的技术准备和积累,2021年的4月29日,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中国终于正式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站时代。
“天宫”空间站是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和“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组成的一个T字形结构。两段实验舱分别停靠在核心舱的左右两端,货运飞船以及载人飞船分别对接于核心舱前后两端。按照计划,2021年至2022年期间择机进行11次飞行任务,需要完成“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对接,才算完成“天宫”空间站的建设,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的任务目标。
截止到2021年12月,中国已经成功完成了5次发射任务。最近一次发射的“神舟十三号”飞船送去了包括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内的3名航天员,他们将在太空驻留6个月。2022年,中国将继续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等6次任务。
在空间站建成之后的2024年前后,中国还准备发射一个包含光学望远镜的光学舱,这是一个与空间站主体部分共轨飞行的空间望远镜。在太空进行观测,不仅可以避免大气抖动的干扰,还可以避免光污染等干扰。相比已经在轨运行30多年的哈勃望远镜,在成像质量和其相当的情况下,中国空间望远镜的视场达到了哈勃望远镜的300倍,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帮助天文学家研究宇宙演化全貌。
值得一提的是,“天宫”空间站本身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装备了强大有力的“手臂”——大型空间机械臂,它和人类的手臂一样拥有7个自由度,机械臂技术也是中国在航天技术上已经逐渐领先世界的象征之一。中国建设太空站的最终目标是使之成为国家级空间实验室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平台。根据规划,“天宫”近期目标是建成总重达到约60吨,在轨寿命达到10年以上,至少可以运行到2030年之后。
(选自《2021世界天文学十大进展》有删减)
1.下列对“天文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天文学高度发展,观测视野不断伸展到宇宙新的深处,不得不说,西方那场人们熟知的日心说与地心说的争论在这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B.中国古代的“宣夜说”只是古人对宇宙的浅显粗略模糊的认识,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理论体系,虽然它本质上是反理性的,但也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C.在国际空间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之际,中国也开始了自己的发展空间站之路,在历经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后,终于在2021年完成了自己空间站的建设。
D.中国“天宫”空间站拥有多项先进科学技术,其大型空间机械臂技术更是领先同行业,可以说这是中国航天走上世界航天舞台全方位领先世界的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盖天说与数学方法相结合使它成为一个富有科学意义的理论,表现出一定的预见性和实用性,它在中国古代天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B.中国汉代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认为“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这与早前的“天圆地方”说相比在宇宙认识上更进一步,但同时又存在缺陷。
C.已经建成的中国“天宫”空间站成为国家级空间实验室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平台,其自带的空间望远是比哈勃望远镜性能更加先进的观测利器。
D.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天宫”空间站的建设富有计划性,凝聚了中国人的智慧,建造过程有条不紊,设计质量可靠,安全性能高,技术理念先进。
3.古人认为判断一个学说正确与否,实际校验往往比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要重要。下列语句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3分)( )
A.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论衡》)
B.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C.目见百步之外,不能自见其眦。(《淮南子·说林训》)
D.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过沙头》)
4.材料一在表述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时用了哪些方法,试简要分析(4分)
5.随着中国航天一步一个脚印完成既定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曾表示“中国自古就有飞天梦,现代航天人让梦想照进现实,实现了飞天梦与中国航天的‘古今合璧’”。请依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古今合璧”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事变)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 (
密 封 线
)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 (
县区
学校
姓名
准考考号
密 封 线
)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展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文本二: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声!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荷花淀》节选)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大多命丧冰河,赵老金执著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
B. 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
C. 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就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表露出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
D. 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B. 小说两次写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一实一虚,强化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悲壮,表现了赵老金的悲痛之情。
C. 滹沱河是贯穿小说的物象,结尾处“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寄寓的是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
D. 小说独具匠心地运用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8. 文本一中,战士牺牲后,赵老金一家十分悲痛,大娘和小菊两人的表现,和李连长到来时她俩的各自表现相符合。请选择其中一人分析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合理性。
9. 有评论认为,《碑》展现出一种符合战争残酷性的凝重悲壮的艺术风格,不同于孙犁的以《荷花淀》为代表的清新明快的风格。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父旷,淮南太守。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起家秘书郎,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乃遗羲之书。羲之遂报书日:“吾素自无廊庙志,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必令远近咸知朝廷留心于无外。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吾惟恭以待命。”
羲之既拜护军,后又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情意恳切。浩遂行,果败。复图再举,羲之又遗浩书日:“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都督将各复旧镇。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愿复与众共之。”
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性爱鹅,甚以为乐。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尝叹曰:“我卒当以乐死。”又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朝廷不复征之。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
者愚智/所不解也。
B.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
者/愚智所不解也。
C.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
者/愚智所不解也。
D.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
者愚智/所不解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
密 封 线
)分)
A.从伯,指父亲的堂兄。“从”意为“堂房亲属”,类似表达还有“从弟”“从叔”等。
B.廊庙,指殿下屋和太庙,后指代朝廷,意同《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中的“庙”。
C.东土,顾名思义,是指东方的国土区域。在文中,与西方相对而言,称中国为东土。
D.桑榆,指桑树与榆树。因日落时光照在桑榆的树端,故代指日暮,可引申为人的晚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王羲之幼时少言,后成大器。他长成后擅长书法言辞,深受族内长辈和朝中人士器重。
B.王羲之性情真挚,不慕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没有应允,在殷浩劝说下才做了护
军将军。
C.王羲之关心朝政,胸怀家国。多次口头劝说殷浩北伐无果,最后一次则写信再相劝告。
D.王羲之生性天真,喜好山水。辞官以后,他游山玩水,渔猎取乐,朝廷也不再征召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4分)
(课内)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4 分)
王羲之为什么要反复劝阻殷浩北伐 试结合全篇简要作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1)侵晓:拂晓。(2)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唐张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吹萧明月湾。”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先描写室内活动燎香消暑,继写词人听到鸟雀在屋檐下欢快的叫声,再写词人走到室外,看风荷摇摆的美景,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B.“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运用拟人的手法,“呼”字表现出小鸟在骤雨初晴后欢快的叫声和呼朋引伴的情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C.“五月渔郎相忆否 ”一句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以肯定无疑的反问语气写朋友此时正在远方思念自己,更加衬托出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突出了词人乡愁之深。
D.下片虚实结合,“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写自己客居异乡的境况;“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虚写自己的梦境,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16. 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一文中屈原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3)松,为历代文学家的情感和观念所浸润,被赋予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又如《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县区
学校
姓名
准考考号
密 封 线
)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十四岁那年跟随部队走南闯北,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尝尽底层人民的世态炎凉,看尽乱世子民的辛酸苦辣,可是他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乡,那个 的湘西小城。1934年,沈从文如愿重返故土,竟然发现这里已不复之前的 。这时,他拿起了笔,描摹了一个无比美好的边城世界。
其实具有田园牧歌气息的美好边城并不是沈从文消极避世的避风港,而是他为 的世界盛绽的一片诗情,是他为日渐式微的乡土生活状态撰写的一曲悲歌,是他拿起了净化人心、重建国家、塑造品德的文学武器,是他把眼睛放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后深沉的思考,是他怀揣拳拳爱国心为 的民族寻找的一条出路。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山清水秀 朴实纯真 沧海横流 风雨如磐
B.人杰地灵 钟灵毓秀 四面楚歌 栉风沐雨
C.人杰地灵 朴实纯真 四面楚歌 风雨如磐
D.山清水秀 钟灵毓秀 沧海横流 栉风沐雨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尝尽乱世子民的辛酸苦辣,看尽底层人民的世态炎凉,可是他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乡
B.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看尽底层人民的世态炎凉,尝尽乱世子民的辛酸苦辣,于是他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乡
C.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看尽底层人民的世态炎凉,尝尽乱世子民的辛酸苦辣,可是他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乡
D.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看尽乱世子民的辛酸苦辣,尝尽底层人民的世态炎凉,于是他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乡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都知道,苦战120分钟的女足姑娘,要消耗多大体能;我们都知道,带伤上阵的王霜, (1) ;我们都知道,45分钟内的落后两球,要逆转多么困难……但是,我们更加相信,我们可以永远相信中国女足!史诗逆转、梦幻绝杀。重回亚洲巅峰,中国女足的姑娘们,你们值得一切赞美!
中国女足向来敢打硬仗。当年叱咤风云的“铿锵玫瑰”,并不会因为 (2) 。中国女足一次又一次证明,成绩或有起伏,表现或有好坏,只要队魂在,到了要拼刺刀的时候,中国女足从来就不会怂。
这就是精神传承的伟大之处,正如某副对联写的:挽狂澜于既倒, (3) 。永远不向困难低头。这是中国女足该有的样子,是中国体育该有的样子,也正是中国的样子。
21.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铿锵玫瑰”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C.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D.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22.在上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作文。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由种树之道,迁移到治民之理,是生动的人物传状,也是深刻的事理寓言。对于种树行家郭橐驼,作者着意推崇并强调的,是他“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尊重态度,是他“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的专业见解,是他“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的关爱有度和放手自信,是他绝不“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的清醒忌讳。移之官理,也都般般相应相通,感悟独到,耐人寻味。
根据上面这段话的基本内容和思维逻辑,如果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迁移到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领域,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以“种树和育才”为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选角度,联系现实,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具备说服力和感染力,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