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余映潮

文档属性

名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余映潮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20 20:2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
余映潮
【课文品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简明评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诗,七言古诗,咏雪诗,送别诗,边塞诗,军营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所喜爱。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写风狂雪骤,写一的是外景,动景,全景。写了地域之远,季节之早,风力之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写雪的名句,特写镜头,壮阔迷人的塞北雪景图。比喻生动,画面奇丽。“忽如一夜春风来”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的惊讶和赞叹;“千树万树”足见雪景的壮阔;“梨花”不仅写出了皎洁悦目的白色,而且传神地表现了雪花成簇的形态。
以上四句写边地雄奇壮丽的雪景,先写风狂雪猛,再写雪景明丽、作者以神来之笔写变幻之景,表达了惊奇而又惊喜的感情。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拉,都护铁衣冷难着。
写雪天里军帐、军营。虽是写人,实则写雪。“狐裘不暖”“锦衾”嫌薄、“角弓”难拉、“铁衣”难着等几个反常细节,刻画出塞外风雪的威严风骨,突出了北方雪天之奇冷。
这四句写军营之将士的舍寒生活,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
从开头眼见”北风卷地白草折”的威猛,到观赏“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再到体验奇寒难熬的艰苦,诗人抒发了种种真情实感;从雪的瑰奇写到雪的严寒,大多是以特写式的镜头从正面或侧面来表现的。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里写的是外景,是定格的静景:由近及远,一写千里冰封的地上景色,一写万里凝云的天上景色,语势夸张画面壮阔,气势磅礴地勾勒了瑰奇的沙摸雪景,进一步描写了环境之奇冷。
这两句是过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不仅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而且暗写了武判官归京的路途艰辛。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琶琶与羌笛。
写内景,点出“归客”,写人,写事,写声,写热烈的气氛,写酒宴的热闹场面,写边塞的音乐特色。让人想象劝酒的热闹、话别的殷切与乐曲的悠扬。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写辕门外的冰雪画面,写归客起程的情景,写雪大风寒。“风掣红旗冻不翻”是描写边塞奇寒奇景的名句。纷纷暮雪与不翻红旗相互映照:一白一红,一动一静,创造出一种庄严沉滞的气氛,深切地表现出人们送行时的沉重心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一幅雪中送别的感人场面。深情送别,送出辕门,现送至轮台东门,“雪满天山路”,感情深沉,暗含着作者的担心与牵挂。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的诗眼。作者叙述作结,寓浓情于淡墨之中,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一从那望着雪地上的马蹄印迹的默默沉思中,我们似乎真切地看到了诗人那种依依惜别、怅然若失的情状。
以上八句写送别情景。“胡琴琵琶与羌笛”的音乐声烘托着离别的惆怅,“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特写生动地表现了边塞的奇寒,而画面上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更是让人思绪绵延。
整首诗从咏雪写到送人,在咏雪中含送人,在送人中有咏雪,景情合一,匠心独具。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浓重铺叙风狂气肃、设宴钱别、依依相送等场面和细节,既表现了鲜明的边塞雪景特色,又写出了古代戍边将领的特殊生活感受,更表达了雪中送别的深挚友情。
[语言卡片】
生字
岑cen参shen瀚han掣che
生词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惨淡:
阴暗。
瀚海:沙漠。中军:主帅的营帐。
掣:拉,扯。
写雪名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抒情名句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映潮说课】
教学创意:
本课的教学角度比较多,如可以用几首诗连读的方式进行:①咏雪诗连读;②岑参诗连读;③边塞诗连读;④送别诗连读;⑤军营诗连读。
也可以从课文单篇欣赏的角度进行。
本教学设计取“课文单篇欣赏”的教学角度。
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如下:
1.简洁导人。
2.教学铺垫:
同学们自诵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教师引人对边塞诗的介绍:
同学们朗诵的这首诗,写的是出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的就是塞外风光。这首诗就是所谓“边塞诗”。
边塞诗是盛唐时代写边塞、从军、守边、战斗的诗歌,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边塞诗主要表现边塞将士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建功立业的豪情,描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奇异景色,气势雄伟,意境开阔,情调激越,音韵铿锵,表现出动人心魄的阳刚之美。
顺势引出对岑参的介绍:
岑参,唐代诗人。中年曾两次出塞,诗作题材由此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本色调。岑参的边塞诗不只写军事行动,还别开生面地描写了边塞景色。有时他把这些奇异景色同军营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描述,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主要学习活动之一:诵读。
(1)全班同学听课文的朗读录音。
(2)模仿,自由朗读全诗。
(3)朗读指导与示范:
本诗前四句写雪地外景。写了风力之强,点明了地域、时令、时间、事物,朗读时要注意突现关键词语;第三、四两句为千古名句,可谓气息饱满,音调高昂,表达赞美之情。
随着雪花的飞舞,诗人从远至近、从外至内,写了雪天里的军帐。从“散人珠帘湿罗幕”开始,音调渐低,读好“狐裘”不暖、“锦裳”显薄、“角弓”难拉、“铁衣”难着几个反常细节,以突现北方雪天气候之奇冷。
“瀚海”至“万里凝”两句,诗人从帐内写至帐外,进一步描写了环境之奇冷。音量可以略微加大,来表现诗人描写的外景范围更加开阔。
至“中军”开始,诗人才写到“送”的情景:先写帐内饮别,再写帐外“送君”,最后写武判官走远不见。这时要体现出诗人的离情别绪,可用带些悲愁的语调吟诵这一送别的全过程。诗人悠悠不尽的惆怅依恋之情,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可通过最后两句的反复得以强调、渲染。
(4)同学们体味,练读。
(5)自由演读。
4.主要学习活动之二:译讲。
主话题: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注释,独立地自主地译讲全诗的内容。
老师可用下面的资料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译诗:
北风卷地而起吹折白草,胡地塞外八月满天飞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迎风盛开。
雪花飞进珠帘浸湿罗幕,狐袍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的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铁衣冰冷难穿戴。
浩瀚沙漠覆盖着百丈冰,万里长空布满暗淡阴云。
中军设宴欢送回京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齐演奏。
傍晚雪花在辕门纷纷飘,红旗冻住风吹也不翻动。
从轮台东门送你回京去,出发时雪花落满天山路。
山路曲折霎时看不见你,雪上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摘自(中国剪报》2001年1月4日第1032期)
5.主要学习活动之三:欣赏。
话题(1):本诗字里行间的“奇”。
话题(2):本诗字里行间的“美”。
请同学们自选话题,自选内容,对课文进行品析欣赏。
教师可就自己的欣赏所得做充分的准备,以和学生进行生动的课堂对话。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真是奇思妙比。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雪后明丽可爱的景色。以神来之笔写变幻之景。诗人由惊奇而欣喜,感情有起有伏,富有奇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了大雪成簇怒放景致,“千树万树”又让我们足见边塞雪景的壮阔无垠,给我们以无比奇丽的感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正面描写,又是特写镜头,诗人运笔奇妙,铺展出一幅壮阔的塞北雪景图。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构想奇特,写的是风狂雪骤、大雪压枝,但我们不见“寒”字,不见“雪”字,感受到的是纯美辽阔的画面,是繁荣壮美的气象。
6.课堂小结。
【助读资料】
1.喻雪而不出“雪”字,省出笔墨状之以叠词“千树万树”,拓宽景境,呈一片繁荣壮美的万千气象。更由“北风”联想到书春风”,出人意料。又饰之以“一夜”,通宵风雪,可谓狂极大极。但“一夜”过后便是清晨。这就暗示出“千树万树梨花开”景乃黎明所见。使人联想到经过一夜风雪的北国,转眼成了银装玉裹的世界,旭日照耀,皎洁鲜润,光映万里,无比壮观。一个“忽”字领起“一夜”,不仅写出塞外气候变幻迅速,而且生动地传出了诗人惊讶和赞叹的神情。由“春风”启人联想一夜漫天飞雪,写的是胸中虚景(比眼前实景),但巧用动词“来”和“开”,化虚为实,变静为动,使人仿佛感到真有春风徐来,梨花绽开,淡香扑鼻。在诗人笔下,严冬寒雪中洋溢着盎然的春意!(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中国古典诗艺品鉴》第697页)
2.开头两句是狂风飞雪的全景式镜头,三、四两句是特写镜头,这也是写雪的名句。前四句是外景,“散人珠帘”等四句是内景。“瀚海”两句又是外景:一句是千里冰封的地上景色,一句是万里凝云的天上景色。“中军”两句又写内景,是置酒奏乐的热闹场面。“纷纷暮雪”两句写辕门外的冰雪场面。“轮台”两句是一幅雪中送别的感人场面。最后两句以叙述作结,但有一种“言尽而意未尽”的感觉。后六句都是外景,与开头呼应,浑然一体。一幅幅画面不停转换,外景内景互相衬托,使全诗景象繁多,错综变化,有很强的立体感,像一幅幅摄影作品。(摘自《语文报》高中版第315期作者宋子伟)
3.整个诗篇写边塞雪景,寄寓别情。“雪”为全诗纽带,“情”为全诗灵魂。咏雪中蕴含着送人,送人中着意咏雪。诗中四个“雪”字,各得其所,各有深意,精妙之至。第一个“雪”字写送别时的雪景,以雪美抒怀,表现诗人难舍之情。第二个“雪”字写钱别时的雪景,以雪稠寄意,突出主人心情的郁闷。第三个“雪”字写送客归京时的雪景,以雪封作铺垫,倾吐诗人对战友艰难旅程的关切和隐忧。第四个“雪”字写征人远去留下的马蹄雪迹,以雪路漫漫为喻,寄寓诗人绵绵愁思和恋乡怀友的复杂情志。这就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有雪、雪中有诗的艺术魅力的真谛所在。(摘自《语文学刊》2003年第3期作者张稳)
4.西域的风情,边塞的人事,对于内地,本身即是新奇的。岑参诗中之奇,又是与他本性的爱奇紧密相连的,他有意识地去发现奇事奇景,如奇寒奇风奇雪奇歌奇山等等,在人诗时又加以适当的想象—奇想,于是形成了他的奇诗奇语。至于“丽”,也源于岑参本人的艺术感受。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丽景,“风掣红旗冻不翻”在天地间一片雪白的衬托下,无疑更是丽色,至于“胡琴琵琶与羌笛”,则更是丽声了。岑参边塞诗中常有多种色彩的描绘,有明亮的音调和急促的节奏,这也与他娴熟运用诗歌技巧有关,“奇”和“丽”的结合,便形成了他边塞诗歌独特的奇丽的风格。(摘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7期作者吴逸凯)
5.诗应有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旋律,应创造一种优美的音响。岑参这首诗,它的主调是雄壮而又深沉的,但又不乏舒缓轻柔的旋律。开头两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起音重而陡促;然后又突然一转,变得非常舒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散人珠帘湿罗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四句,又渐从舒缓转人沉滞紧深;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则不但音域开阔而且琴琵琶与羌笛”,音调又显得轻柔而有错落;而“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则有些悲壮了。最后四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逐渐又由悲壮到深沉,而且还给人余音缭绕的感觉。这种波折起伏、变化有效的旋律的创造,除与诗情诗意的丰厚、起落有关外,与诗人用韵也是分不开的。诗人没有采用一韵到底的办法;而是根据情景变化发展的需要,分别选用了不同的韵脚,因此读起来既非常顺口,又与整个旋律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