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
作者:吴文博
陕西省宝鸡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1996年与1998年两次被评为宝鸡市教学能手;1998年9月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优秀教师;1999年被评为陕西省教学能手;2001年9月被命名为宝鸡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2002年2月被评为宝鸡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多次参编教育类图书,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若干篇,计有三十余万字。教学上兼收并蓄,积极营造生动活泼、自由奔放的课堂氛围,教师教得自然,学生学得轻松。
【教育感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的所作所为,都要围绕一个核心,那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生命情趣。
●不论别人怎么批评我用词不准确,我都坚持这样一种认识,语文是一门行为科学,语文教师的天职就是播种行为,让学生心、口、手、眼多动,在多动中养成习惯,在习惯中收获成就。
●文无定法,但章有可循。人有千面,但真情永恒。学生跨越代沟阅读古今中外名家名作的前提是依据章法,真情体验。
●教师工作的终极目的,无非就一个,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受用终生。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诗词五首中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谁能说出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什么人?
生(齐答):杜甫。唐代诗人。(板书:杜甫。)
师:我们还学过他的什么诗?
生1:《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生2:《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生3:《石壕吏》。
生4:《望月》。
生5:《春望》。
生6:《江南逢李龟年》。
……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这几首诗,说说它们当中哪些诗句让人难忘?
(生自由回答,略。)
师:从这些诗里,你看到杜甫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1:写得很真实,很细致。
生2:观察得很细,写得很有味。
生3:写了真实的历史。他对劳动人民也同情。
师:什么样的真实历史?谁能说说?
生:就是《石壕吏》所反映的真实历史,在唐代,那叫“安史之乱”。
师:说得好!大家一起把它说具体。
(师生一起回忆,议论。)
“安史之乱”是唐代发生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田园荒芜、民不聊生,杜甫亲身经历了这次战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写了不少优秀诗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最常听到的一句诗。《石壕吏》以及今天要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记录了这次历史事件。
师:像这样记录历史的诗,我们把它叫做——
生:“诗史”。
师:杜甫我们又称之为——
生:“诗圣”、“现实主义诗人”。
师:和杜甫并称“李杜”的“李”是谁?他被称作什么呢?
生:李白。他被称为“诗仙”,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师:现在我们就来一同学习“诗圣”杜甫写于“安史之乱”之后的这篇“诗史”性作品。
二、教学新课
师:请大家浏览一下课文及其注释,然后思考:诗题是什么意思?
生1:茅屋就是茅草屋,诗题意思是茅草屋被秋风吹破了。
生2:因为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而作的歌。
师:很好。请大家记住:“为……所……”是典型的被动句式,经常固定地在一起使用。(板书:被动句式“为……所……”)但是“歌”怎么理解,有什么特点,请大家想想。
生1:是一种体裁吧。
生2:有节奏,有韵律,容易唱,容易读吧。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用现在的眼光看,“歌”就是容易传唱,讲究节奏,讲究韵律,比如流行歌。可是在唐代,这个“歌”字却是一种诗歌体例的标志,它不同于唐代流行的律诗绝句,是一种古体诗,一般以七言为主,不受近体诗格律的限制,多半表达深沉复杂的思想感情。(板书:“歌”——古体诗的标志。)现在我们就来吟唱这首歌,看看它到底表达了怎样深沉复杂的思想感情。吟唱之前,请大家先默读课文和注释,理解字词句,并把看不懂的字词句画出来。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都做得很好。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按自己的理解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
(一生朗读。)
生1:有几个字音读得不准确。“怒号”的“号”应读“háo”。
生2:还有“挂罥长林梢”的“罥”和“长”字,“罥”应读“juàn”,“长”应读“cháng”。
生3:还有“见此屋”的“见”,应当读“xiàn”,是出现的意思。
师:这几个同学说得都很好。说明他们读书读得很仔细,这种态度值得提倡。不过我还想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倚杖”的“倚”读“yǐ”,“广厦”的“厦”读“shà”,“大庇”的“庇”读“bì”。这是诗歌朗读中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注意字词,读准字音。(板书:注意字词,读准字音。)
师:请大家注意,我们读的是唐诗,是“歌”,除了读准字音,要读出味道来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还应该注意节奏和韵律。
师:怎么注意这些方面?有没有人替大家作个示范?(师鼓励学生大胆朗读,在朗读中发现唐诗吟唱中的节奏和韵律。)
师:有没有人知道诗要读出节奏韵律,首先要看它的韵脚?“韵脚”是怎么回事?这首诗里哪些字是韵脚?
生1:韵脚就是每句诗的最后韵母相同的一个字。
生2:“号”、“茅”、“郊”、“梢”、“坳”是一组。后边的有些乱,不好说。
师:我来带领大家一起说。“力”、“贼”、“去”、“得”、“息”、“色”、“黑”是一组,由于唐代距今较远,因而有些字音读起来不顺口了。类似的还有“铁”、“裂”、“绝”、“彻”,应是一组。“间”、“颜”、“山”是一组。最后的“呼”、“屋”、“足”是一组。同学们同桌两人一组,按照上面我们找出的韵脚,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特点。(教师巡回检查。)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这一点我们要记住:朗读诗歌还要找准韵脚,读出韵律。(板书:找准韵脚,读出韵律。)不过这首诗韵脚有好几个,读起来韵律有变化,不死板,容易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这是它的韵律特点。那么除此以外,还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1:把句子读清楚。
生2:把节奏读清楚。
师:说得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看,怎样把句子读清楚,把节奏读清楚。先请个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把握这两点的,任意找个诗句说说。
生:就像说话一样,不难读,比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师:有没有难读的句子?
生: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些诗句难读。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结合全诗看,每句诗都差不多是什么样的节奏?
生:有的是“二二三式”节奏,有的是“二二二三式”节奏。
师:非常好。(展示全诗朗读节奏划分情况)大家按照这个节奏默读一遍全诗,体会节奏韵律。
(学生默读,教师巡回检查。)
师:这就是诗歌朗诵要注意的第三个问题:注意断句,读出节奏。(板书:注意断句,读出节奏。)下面我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名家的朗读。(教师播放名家朗读录音,学生听录音。)
师:下面请一名同学朗读一下全诗。
(学生朗读,教师注意纠正。)
师:虽然每句诗把握得较好,但整体节奏似乎还不够味,原因是什么?
生:内容还不熟悉。
师:怎么办?
生:得归纳归纳,一口气读下来节奏就会有问题。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先提个问题。诗歌是按照很常见的思路来安排内容的,粗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生1:先写刮风。
生2:先写刮风下雨,后写诗人感叹。
……
师:很好。就按照这样的思路往下看。怎么写刮风?怎么写下雨?怎么写感叹?
生:一开始到“归来倚杖自叹息”写刮风,接下来的八句写下雨,最后写感叹。
师:写刮风的诗句太多,能否分成两个段落?
生:可以。
师:从哪里分?
生:写茅草乱飞的为一段,写儿童抱茅草的为一段。
师:好。按我们讨论的意思,全诗可以分成四段。哪四段呢?
生:第1段是狂风吹破了茅屋,茅草乱飞;第2段是南村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归来倚杖自叹息”;第3段是大雨下个不停,“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第4段诗人发出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能不能概括得简明一些?
生:第1段狂风破屋,茅草乱飞;第2段群童抱茅,倚杖叹息;第3段屋破雨漏,长夜沾湿;第4段发出感叹,推己及人。(板书:狂风破屋,茅草乱飞;群童抱茅,倚杖叹息;屋破雨漏,长夜沾湿;发出感慨,推己及人。)
师:好。有了对内容的初步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再齐声朗读一遍全诗。
(学生朗读,教师听并准备总结课文。)
三、课堂小结
师:好。这一节,我们经过讨论,明白了诗歌朗读中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第一个是——
生:注意字词,读准字音。
师:第二个是——
生:找准韵脚,读出韵律。
师:第三个是——
生:注意断句,读出节奏。
师:我们还对诗的内容作了初步感受,长长短短的句子可以分为哪四个段落?
生:狂风破屋,茅草乱飞;群童抱茅,倚杖叹息;屋破雨漏,长夜沾湿;发出感慨,推己及人四个段落。
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朗读全诗就会是另外一番样子。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全诗,准备齐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生默读。)
师:好。现在大家齐读全诗。
四、布置作业(略)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集中解决了诗歌朗诵的问题,有三点需要我们记住。哪三点?
生:注意字词,读准字音;注意韵脚,读出韵律;注意断句,读出节奏。
师:好。我请个同学给大家表演一遍。
(生朗诵表演。)
二、教学新课
师: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上一节布置的作业。上一节我们提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写于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诗中哪一句能帮助我们朝这方面想?
生:“自经丧乱少睡眠”这一句。
师:这句是什么意思?
生: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从事件发生以来,诗人颠沛流离,不得安生,连睡觉都受到了影响。
师:他说得很好。不过这一点我还想作一些补充。杜甫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公元761年8月,这一年正是唐九节度使围攻相州大败后的第二年,战争还在各地继续进行着,人民流离失所。大约两年前杜甫在经历了十年悲辛潦倒的长安生活后,经由天水到达成都。途中冻馁交加,险些因误食野草中毒而丢了性命。到达成都后在亲戚的帮助下搭建茅草屋,后人称之为草堂,总算暂时安定了下来。可是,好景不长,才住了两年——
生:茅草屋就被风雨吹破了。
师:此时,如果是你,该有何感想?我们一起来看看诗歌是怎样具体写的。先看第1段,请同学们找出诗句中的关键词。
生:风(怒号)——卷——(三重)茅。
师:“怒号”怎么理解?
师(学生讨论后,归纳):“怒”字是说大风像人一样发怒了,疯狂了;“号”字是说风不仅大,还有声音。“怒号”恰当描绘了狂风大作的情景。
师:“三”字怎么理解?
生:就是三嘛。
师:是多的意思。你想,茅草屋要隔风挡雨,没有很多茅草能行吗?古人常用“三”表示多的意思。接着往下看。
师:“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描写了狂风破屋后的什么情景,试展开自己的想象,加以描述。
生:狂风破屋后,被狂风掀开的茅草乱飞,有的飞过了江,撒向江边,飞得高的挂罥在树梢上,飞得低的翻滚着落在了塘坳里。
师:请同学们注意“江郊”是什么意思?“挂罥”是什么意思?“塘坳”是什么意思?
生1:“江郊”就是江边。
生2:“挂罥”是悬挂、缠绕的意思。
生3:“塘坳”是池塘洼地积水的地方。
师:大家理解得很对。都写过狂风破屋三重茅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几句呢?
生:这样写更详细更具体。
师:请同学们联系后文和诗人的经历,仔细体验一下,诗人这么详细具体地描写茅草被吹落翻滚的情景,是出于现实主义诗人的习惯呢,还是因为茅草对他来说十分重要,他焦急舍不得,同时他又无可奈何?
生1:好不容易盖了茅屋,现在被狂风吹坏,他肯定心疼。
生2:越是舍不得,被狂风吹走时他越是看得仔细。看得越细,写得越细,越说明舍不得,心疼。
生3:但是他又没办法,吹过了江,沉落在低洼处,都没办法捡回来了。他太可怜了。
……
师:好。诗歌的第1段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生:狂风破屋、茅草乱飞的情景。
师:对。(板书:狂风破屋,茅草乱飞。)写到这儿,诗人犹嫌不够,接着他又写了第2段的内容。请大家仿照上面的做法,理解体验一下这一段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生:一群捣蛋顽皮的孩子公然当着诗人的面抱着茅草跑进了竹林,诗人年老体弱,不能追赶,喊了半天也不济事,只有靠着拐杖叹息。
师:请注意“盗贼”这个词,是盗贼吗?怎么理解?
生:不是盗贼,只是抢拾被狂风吹掉的茅草。
师:好的。第1段写天灾,这一段写人祸。捣蛋顽皮的孩子的所作所为又把诗人的痛苦无奈向前推进了一层。这一段我们概括为“群童抱茅”。(板书:群童抱茅,倚杖叹息。)到这儿,诗人还是嫌不够,于是又写了第3段。大家先齐读一遍这一段。
(学生齐读第3段诗。教师板书该段诗句。)
师:这一段里哪些诗句不好理解?
生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不好理解。
生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不好理解。
师:还有没有?有没有同学愿意说出自己的理解?
生:“俄顷”是一会儿。一会儿风停了,云像墨一样黑,天空阴沉沉的越来越黑。
师:很好。不过要强调的是,“风定”即风停,“秋天”是秋季的天空,“向”是渐渐。还有谁要说?
生1:“布衾”就是布被。
生2:“恶卧”有些不好理解。
师:“恶卧”是睡相不好,就是睡觉不老实,乱蹬。
生3:“踏里裂”是说把被里蹬得裂破了。
师:不错。请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合起来把这几句意思联起来给大家讲讲?
(学生讲解第3段诗的意思。教师引导、纠正。)
师:到这儿我们看到,诗人的痛苦和无奈已经越来越严重,先是狂风破屋,再是群童抱茅。破屋怕遇连雨天,而此时偏偏“秋天漠漠向昏黑”,“雨脚如麻未断绝”,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地方。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再加上“自经丧乱少睡眠”,真是床湿被冷身寒心痛,怎么能捱到天亮啊!(板书:屋破雨漏,长夜沾湿。)
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会怎么想?怎么做?找个避雨的地方躲?领着全家人逃跑?至少先保护自己?我们看看诗人杜甫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大家一起把诗的最后一段齐声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第4段。)
师:请同学们提出问题。
生:“安得”是什么意思?
师:哪得,哪有。具有欲得而不能得的假设语气。
生:“大庇”和“突兀”分别是什么意思?
师:“大庇”是大量地庇护遮蔽的意思。“突兀”是高高地耸立。诗人的这些想法跟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生1: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
生2:他急于得到房子不是先解决自己的困难,而是先人后己。
生3:只要别人得到房子,他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
……
师:大家说得很好。我还想请大家注意,此时诗人处在屋漏床湿身冷心寒的痛苦和无奈的处境之中,想的却是天下的穷苦人,只要他们都能居住得安定快乐,即使自己住的是破房子,甚至冻死,也心甘情愿。这种因自身遭受痛苦而推己及人,想到别人的痛苦,进而只要使别人免除受苦,自己宁肯受苦的思想感情,是一种多么博大而崇高的情怀啊!这种情怀我们在《石壕吏》中看到过。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之所在。(板书:发出感叹,推己及人。)
三、课堂小结
师:现代有没有这种人?
生1:雷锋。
生2:董存瑞。
生3:还有徐本禹。
师:为什么?
生:他们都在自己生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用自己的行动和精神感动了他人。
师:很好。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诗人是怎样感动我们的?
师生(回顾、总结):先写狂风破屋,后写群童抱茅,再写屋破雨漏,最后表达理想愿望,先叙述描写,后抒情议论,精雕细刻,层层推进,把诗人的痛苦写到极致,从而把思想境界推到极致,叫人不得不感动,不得不佩服。因此,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这真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师:这种写法就是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历史真实,因而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有什么不同?能不能举个例子?
生1:李白的诗想象奇特,例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2:还有《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3:还有《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师:显而易见,李杜并称,但李杜诗的风格不一样。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奇特,富于夸张;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擅长叙事描写,感情沉郁顿挫。现在大家把全诗再朗读一遍,要认真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思想感情。
(学生朗读全诗。)
四、布置作业
师:很好。请同学们下去以后找来杜甫的有关作品和生平资料,联系现实生活加以研究,把你的研究报告或者研究感想直接交给老师,或者发到我的邮箱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