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物皆著我之色彩”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Q:如果可以找一名古人去旅行,你会选择和谁一起?
A.李白
B.杜甫
C.苏轼
余光中说过,如果要找一名古人去旅行,不要找李白,他太狂傲,不负责任;也不要找杜甫,他一生太苦,会很丧;要找就找苏东坡,他是一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的一生起起落落,21岁出仕,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2岁逢冤,49岁丧子,50岁又被召回京师,60岁又被贬谪,终于在66岁,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唐宋衰微,元、明、清趋于消亡。
四六为主追求骈偶(对称句) 。
语音要求声律谐协(和谐协调)。
文辞讲究藻饰用典。
内容侧重写景抒情。
杜 牧《阿房宫赋》
曹 植《洛 神 赋》
欧阳修《秋 声 赋》
左 思《三都赋》
司马相如《子虚赋》
文体特点:
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
rénxū
shī
zhào
shuò
niǎo
qiáo
hè
piān
lí
páo
qiǎo
fú yóu
liáo
zàng
zhú lú
jí
jīng
jiè
段1明确:描绘月夜游赤壁时的优美风光和舒畅心情。
晦:农历每月末尾。
朔:农历每月初一。
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望”后的一天,农历每月十六。
段2明确:由作者“扣舷而歌”引出客人悲凉的萧声。
Q: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1)面对浩渺而宁静的湖面想起了“美人”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夸张,想象,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段3明确:写客人解释箫声悲凉的原因,感叹人生的无常、渺小、短暂。
段4明确:写作者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表达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段5明确: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
水 月 人
变
不变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生老病死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文章
线索
感情线索:乐-悲-乐
时间线索: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1)举酒属客
(通“嘱”,劝人饮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凭”,乘)
(3)山川相缪
(通“缭”,盘绕)
(4)杯盘狼籍
(通“藉”,凌乱)
一、通假字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二、词类活用
歌,名作动 唱
动词使动,舞,使……起舞;
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正,形容词使动 使……整齐
南,名作状 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顺流而东也
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东:名作动,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侣鱼虾而友麋鹿
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侣鱼虾而友麋鹿
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他内心所思慕的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女子。
耳得之而为声
惟江上之清风
不知东方之既白
扣舷而歌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
(代词,它)
(结构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音节助词,无实义)
(介词,在)
(介词,从)
(介词,表被动)
(词尾,表示状态,……的样子)
(指示代词,这样)
之
于
然
四、一词多义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扣舷而歌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助词,形容词后,……的样子)
(语气词,相当于“吗”)
(介词,相当于“于”)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并列)
乎
而
举酒属客
属予作文以记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名属教坊第一部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纵一苇之所如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如武王之意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动词,隶属)
(同嘱,嘱托)
(动词,类)
属
如
(动词,劝请)
(动词,像)
(动词,往)
(动词,比得上)
(动词,遵从,按照)
(连词,假如,如果)
1.而今安在哉
2.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5.凌万顷之茫然。
6.渺渺兮予怀。
7.而又何羡乎?
8.何为其然也?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0.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被动句)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赤壁赋》写了作者夜游赤壁赋的经历和感受。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写了饮酒放歌的欢乐和人生短暂无常的感叹,书法作者对宇宙人生独特的感受,从而表现作者豁达的胸襟和洒脱豪迈的风度。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孟子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杜甫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李斯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
记
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
桐城派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写作背景
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泰山的地理形势:
面
汶水和济水的分流
线
点
古长城
日观峰
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做铺垫
(1)年号纪年
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如乾隆三十九年、贞观十三年。
(2)干支纪年
如壬戌之秋、丙辰中秋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3)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南麓登山
循中谷
复循西谷
遂至其巅
越中岭
泰安
乘、历、穿、越
京师
登山时间: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地点:京师——泰安
登山路线:
由南麓—入中谷—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Q:作者描写这两幅图景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负”: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
“烛”: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
“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上→下
远→近
高峻
雄浑
壮阔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00 - 21:00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00 - 23:00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00 - 1:00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00 - 3:00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00 - 5:00
山顶观日出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时间顺序:
待日出——稍见——须臾——日上——回视
白若摴蒱
正赤如丹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比喻、拟人手法
三多:多石;多平方;多松
三少: 少土;少圜;少杂树
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无树
1.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
2.泰山之冬的静美
自然景观
交待泰山位置
记述登山过程
描绘日出美景
返记人文景观
补写自然景观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史铁生(1951年—2010年),北京人。1969年,18岁的他赴延安插队,1972年,生日那天,因腿疾住进医院,从此他再没站起来,双腿瘫痪后回到北京,时年21岁。1974年始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后转向写作。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病隙随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第一部分(1—7段):“我”与地坛
第二部分(8—17段):“我”与母亲
1-4:“我”与地坛的结缘
5-7:“我”在地坛获得的人生感悟
8:过渡段
9-10:母亲为“我”承担苦难
11-16:“我”的创作与对母亲的回忆
17:结尾段,结束回忆
……一座废弃的
古园,……园子荒芜
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很少被人记起。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
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
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
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的人
同病相怜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地坛
“我”
段落 景物 特点
3
5
7
剥蚀了的琉璃、淡褪了的朱红、坍圮了的高墙、散落的雕栏玉砌、苍幽的古柏、茂盛的野草藤蔓、发出沉静光芒的夕阳
古旧沧桑、破败荒芜、冷落沉寂
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
草木竞相生长的响动
宁静、生机勃勃
落日余晖、雨燕高歌、苍黑的古柏、孩子的脚印、青草泥土的气味、秋风里的落叶
未改本色、
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荒芜但不衰败
是一位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
是一位不幸的母亲
是一位不张扬爱的母亲
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
地坛
母亲
古老苍凉,沉静超然,包容一切,生机勃勃
宽容,沉静,无私,坚忍
(1)二者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2)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命感悟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史铁生的地坛,也是史铁生和母亲的地坛。地坛与母亲已经融为一体。
地坛
荒芜但不衰败
生命感悟
看透了生死
母亲
坚忍、毫不张扬
生存启发
理解了生命
走出困境
重塑家园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故 都 的 秋
(北平)点明描写的地点,便于抒情。
饱含着作者对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暗含人文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
清 静 悲凉
秋院
秋槐
秋蝉 ——————
秋雨 秋雨
闲人
秋果 —————— ——————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破屋,破壁,牵牛花
的蓝朵
气味也没有,
丝纹细腻清闲
声音也没有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
得有点儿落寞
衰弱的残声
凉(触觉)
咬、立、答(行动)
息列索落
(听觉)
缓慢悠闲的声调
(声调)
灰沉沉的天空
(视觉)
悲叹(神态)
淡绿微黄的颜色
秋院的清晨(视觉、听觉)
秋槐的落蕊(触觉)
秋蝉的残声(听觉)
秋雨的奇味(嗅觉)
秋果的奇景(视觉)
视、听、触、嗅。
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动。
文章选择了五种秋景,紧扣“清、静、悲凉”来表现北国的秋味,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将所受之苦闷、落寞、悲凉的心情蕴藏在了精心挑选的景物的描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