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文档属性

名称 水调歌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20 21:05:31

文档简介

课件12张PPT。水调歌头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 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作者简介】 1.如何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整体感知上片大意——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这体现了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往
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思考讨论上阕:饮酒问月本词的中心形象是什么?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 下阕:难眠怀弟情景交融---------追求美好生活---------探求人生哲理咏月明月
喻清高圆月
衬别离。【简析】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上阕:望月—问天—思归—恐寒—留人间下阕:月照—无眠—恨月—悟理—愿人久情感内涵: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 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情感剖析[练习] 1.全词以问句开篇,上片问 ,下片问 ,归根到底是在抒发对 的 感慨。 2.本词采用借月抒怀的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理解。1.天 月 人生
2.示例:借“月有阴晴圆缺”抒发对“人有悲欢离合”的感受,融情入景,感人至深。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请分析一下这句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作者用饱含情感的笔墨,抒发了对亲人的怀念,并把对亲人的绵绵思念化作美好的祝福,表达了诗人开朗乐观、豁达豪放的情怀。 4.苏轼是宋代豪放派词人,你认为这首词哪里体现了词人豪放洒脱的风格,试简要分析。(结合具体词句从意境、思想感情、语言等方面来谈。) 例①: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在中秋之夜大醉之后,举杯问月,这样的中秋明月什么时候才有?起笔突兀,气势非凡,显示了苏轼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例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从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到“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旷达,从政治失意,兄弟离别的惆怅到共享明月的超然达观,这种积极乐观的思想,表现了苏轼的豪放。 例③:这首词意境豪放阔大,情怀乐观旷达,既有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又有对人间的眷恋之意,加上浪漫奇特的想象,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体现了苏轼豪放洒脱的风格。 5.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里通常具有的意义。 月光皎洁如洗,可以借以表现清静悠闲或孤独寂寞的心境。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身处异地,一切都是陌生的,只有月是故乡的月,它同时照着自己,照着故乡,照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因此又可以借月寄托对故乡、对亲人朋友的相思与挂念之情。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 6.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诵,大致原因是:(1)艺术魅力:由于结构精巧、想像奇特,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2)思想内容: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化用了李白的《把酒问月》中的诗句,你能写出原诗句吗?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哪句词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起舞弄清影” 。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他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8.《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你能说说理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