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实录
过程一:“读”近文本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喜欢这篇名作,也禁不住想放声高吟一回,愿意听吗?
生(众):愿意。
师:老师读的时候请同学们不要笑话老师的太投入哟!
(师饱含深情,抑扬顿挫地朗读,时而低回,时而高亢,时而呼喊,时而奔放。生听得如痴如醉。)
师:谢谢!怎么没有人笑呢?老师读得真的那么感人吗?
生1:我笑不出来,心里沉甸甸的。
师:你认为苏轼面对伤心和痛苦,仅是伤感流泪吗?
生2:不,他后来变得豁达了。
师:你们的感悟能力非常强。现在让我们先来齐诵这首感人肺腑的词。
过程二:“读”进作者
师:苏轼写这首词是什么时候?
生(众):丙辰中秋。
师:既然是中秋节,那他为什么还要喊“明月几时有”?这不是多余吗?
生3:正因为是写中秋月,所以才这样开头来引起读者的兴趣。
师:是吗?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读上阕再作判断。
(生齐读。)
师:词人为什么这样问?
生4:这实际上是苏轼复杂内心的反映。在这么一个月圆之夜,在这样一个家人团聚的时刻,“我”,一个被贬的朝廷命官,一个与弟弟不相见已七年的兄长,内心是翻江倒海,痛苦万分。因此,表面上是问月,实际上是在问自己。(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已说明一切。这位同学了解苏轼不少啊!同学们再想想,他接下来又问“今昔是何年”,他真的不知道吗?
生5:我认为苏轼是在问朝廷,担心朝廷的事情。
师:你怎么知道?
生5:文中的“天上宫阙”实际是指朝廷。
师:佩服,佩服。苏轼回到朝廷去了吗?
生6:从“我欲乘风归去”可以看出他想回去,但他又怕朝廷里的“寒”,害怕朝廷里的政治斗争,害怕朝廷里的勾心斗角。
师:他最终回去了吗?
生6:没有。从“何似在人间”可以看出,他对在外做官非常满意。
师:既然这样,从上阕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哪些心理活动?
生7:痛苦。
生8:想回到天上,又想留在人间的矛盾。
生9:对人间生活的满足。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把苏轼内心的痛苦、矛盾和满足心情读出来吧!
(生齐读上阕。感情把握得非常好。)
师:面对清辉冷月,苏轼成了“无眠”之人。那他为何“无眠”?
生10:因为被贬官。
生11:因为想弟弟。
师: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还是先来齐读一遍下阕吧!
(生齐读。)
师:有答案了吗?
生12:应该是想弟弟。从“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可以看出。“别”是关键的原因。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这两句。)
师:对七年不见弟弟这件事,苏轼是怎样看的?
生13:他已经彻底想通了,他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自古就难以完美、难以圆满。
师:此时的苏轼内心还痛苦吗?
生14:他已变得豁达开朗了,变得心胸敞亮了。
师:好!好!我们该怎样读出他内心的“豁达”、“开朗”、“敞亮”呢?
生14:应该一字一顿,字字有力。
(该生示范读。)
师: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这三句。)
师:最后,苏轼对弟弟说了些什么呢?
生(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请同学们想想,在下阕中,苏轼的心理又是怎样变化的?
生15:先是非常痛苦地质问月亮,后是心理的释然豁达。
师:“释然豁达”,你说得真好!现在我们把上下阕合起来,读出苏轼的内心世界。
(生充满深情地诵读。)
过程三:“读”出文本
师:这么感人的中秋词作,同学们肯定非常喜欢,能谈谈你们的感受吗?
生16:我特别喜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千古以来人们一直在传唱,这是因为苏轼说出了人们的普遍情感和善良心愿。
生16:我更喜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充满人生哲理的话告诉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悲欢离合”是很正常的,面对生活、学习以及今后工作中的困难、挫折,我们应该坦然面对。
……
师:好,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再一次齐诵这首千古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