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鱼我所欲也》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6 14:12:27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理解全文内容。 2.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论证方法。 3.知人论世,把握孟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4.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理解全文内容。 2.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论证方法。 3.知人论世,把握孟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4.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难点: 1.知人论世,把握孟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2.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过程
舍生取义 感受孟子哲思 ——《鱼我所欲也》第一课时 一、古代器皿 大家先来观察屏幕上出示的这几张图片?这些都是古代的器皿,你们能猜出这些器皿的名称吗?它们的用途又是什么呢? 图片一 钟:古代的一种盛酒的酒器。后来又由酒器引申为一种计量单位,一般六斛四斗为一钟,它可以用来计量稻谷这些粮食。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会每月给予各级官吏相应的俸禄,其中就有粮食。文中的万钟指的是优厚的俸禄。 图片二 豆:是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它的形状像高脚盘一样,一般用来盛放肉类等食物。比如文中所写“一豆羹”的“羹”就是一种用肉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图片三 箪:古代盛饭的一种圆形竹器。一般用来盛放米饭,比如“一箪食”就是指一筐饭。 二、文化载体 同学们古代器皿不仅是古代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补充材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颜回能够抵挡诱惑,身居陋巷之中,吃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粗茶淡饭,却能够不改其乐,孔子以此来赞颂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德。 三、孟子哲思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之”是一个代词,指“一箪食,一豆羹”这些食物,它的意思是人得到这些食物就可以生存,得不到这些食物就会死亡。强调了食物在人生存面前的重要性,那么在这种境况之下该不该吃呢?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行道之人与乞人的态度。 行道之人是弗受,而乞人是不屑。行道之人与乞人是饿着肚子沿街乞讨的人,他们非常需要这些食物来活下去,可是为什么他们宁愿饿着肚子也不接受呢?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请同学们试着想象当时的画面,感受行道之人与乞人的心理。 呼,轻蔑地呵斥着,是轻蔑地呵斥着把食物给你。 蹴,踩踏,是用脚踩踏过的食物给你。 在尊严与生存面前,行道之人与乞人选择了守护自己的尊严,舍弃了可以让他们生存的食物。而孟子面对万钟,他的态度又如何呢?请同学们圈画出相关的语句。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是亦不可以已乎?” 在礼义与优厚俸禄之间,孟子选择坚守礼义,舍弃了优厚的俸禄。 面对如此大的诱惑,很多人都会舍弃礼义,为什么孟子,行道之人,乞人能够不被动摇呢? 没有丧失所谓的本心。本心意为羞恶之心。 补充资料一: 孟子“性善论”,这一哲学思想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础。孟子的“四心说”是对性善论的具体阐释,他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坚守本心也就是坚守“义”,为此孟子宁愿放弃高官厚禄。 补充材料二: 据《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孟子游齐,任客卿,但齐宣王始终不用孟子的为政主张。孟子晚年离开齐国到邹国。临行前,齐宣王以都城之屋和万钟之俸来挽留他,他却坚辞不受,并且说:“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 ” 为了坚守“义”,孟子甚至认为可以放弃生命。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而取义,这便是孟子的中心观点。 补充材料: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把他与孔子合称,并称“孔孟”。 课后拓展 茫茫天地之中,如孟子般舍生取义的故事还在上演吗?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列举舍生取义的例子。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理解全文内容。 2.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论证方法。 3.知人论世,把握孟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4.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理解全文内容。 2.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论证方法。 3.知人论世,把握孟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4.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难点: 1.知人论世,把握孟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2.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过程
唇枪舌战 初探雄辩魅力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一、导入 《富贵不能淫》写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样一个不被金钱富贵动摇,不被武力逼迫屈服,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一身浩然正气的大丈夫形象,不就是孟子一代先贤的形象吗?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鱼我所欲也》,探究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二、理一理 孟子的论辩艺术被称之为“析义至精”“用法至密”,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补充思维导图,从论证思路与论证方法两个方面,学习文章严密的论证逻辑。 (一)类比论证 提出论点:舍生而取义,如何提出这一中心论点?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同学们发现上面两句话的相似之处了吗? 鱼和熊掌都是所喜欢的东西,但是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舍弃鱼选择熊掌。 生和道义都是所喜爱的东西,但是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作者由鱼和熊掌来类比生与义,这就是类比论证。 知识卡片 若是一段论辩,其要达到的结论涉及某事物令人陌生的特点,则可以诉诸另一众所周知的事物的与其相似的性质,这便叫类比论证。 ——【美】尼尔·布朗等《走出思维的误区》 所以类比论证往往选取我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众所周知的事物来论述抽象的陌生的事物的特点,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通过山与仙,水与龙的关系做类比,推出陋室与品德高尚之人的论述,更让容易让读者理解陋室不陋时有德馨之人居住的原因。 (二)道理论证 运用道理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在生与义之间,有人选择舍生而取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而另外一些人在生与义之间,舍道义而选取生命,这是为什么呢? 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三)举例论证 通过举例论证,列举行道之人与乞人不接受“一箪食,一豆羹”这些食物的事例正面论述人不能失其本心,又列举一些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优厚的俸禄,从反面论证人不能失其本心。 孟子善用类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全文纵横交错,层次分明,展现出孟子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 补充材料一: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面对生命与道义,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舍生取义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任务单,再来补充一个舍生取义的事例。 文天祥即将受刑,为绝笔《自赞》,系于衣带之间。其中写道:“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临刑之时,他神态自若地对刽子手说:“吾事毕矣。”无惧生死,一身浩然正气。 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徒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环境中,他仍持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 三、辩一辩 孟子的思想影响了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人,那么舍生取义在当下的社会是否同样具有价值呢?为此学校辩论队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舍生取义’在当代社会中是否具有价值”的辩论赛,下面是反方的一段论述,请你运用本课所学的论证方法,写一段辩论词驳斥反方的观点。 四、课后拓展 继续阅读《孟子》中的其他篇目,欣赏孟子的思想和论辩艺术。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