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6.1怎样认识力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6.1怎样认识力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5-25 17:0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1怎样认识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1N的力形成感性认识。知道力的三要素(安排在本章第三课时)。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通过对身边常见事例的分析来认识力,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探究热情和思索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演示,得到结论再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说明:力的概念是力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重力、摩擦力、压力、浮力的基础.
教学难点:力的认识
教学器材:多媒体、长塑料尺、铅笔、小车、磁铁等。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观察图6-1,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力”的例子.
教师指出:物理中“力”的含义与生活中“力”不尽相同.
本节课将讲什么是力.
二、.新课教学:
(一)讲授力的概念
①出示图片: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
分析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的方式.
②举例: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货物.
分别分析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货物这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方式.
由于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是学生熟悉的劳动,分析这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方式学生易接受.进而举出三个机器对物体的力,学生由人对物体有力迁移到机器对物体有力,这种认识是自然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易接受.
③演示:磁铁吸引大头针实验.演示及分析实验,说明: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目的是强调力必须是两物体间有作用.只要两个物体有“推”、“拉”、“压”、“提”、“吸”等方式的作用,不管它们是否接触,就有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实验1:用力拉、压弹簧时,弹簧会伸长或缩短.。
实验2: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实验3: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3)、分析课本图6-3,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和物体的运动方向.
列举一些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改变的事例,让同学分析这些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改变时受的力.
教师归纳: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改变.
(三)力的作用的相互的
人们常说“马拉车”,为什么不说“车拉马”?难道只有马对车施力,而车对马没有施力?
①举例:两人穿旱冰鞋推互推,两人均后退.实例表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另一物体施加的力.”举例:用手拍打桌面,手会疼;观察图6-6碰碰车相互碰撞,这些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②演示: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实验证明,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有吸引力的作用,同时另一物体对这一物体也有吸引力的作用.
③分别分析上述实例及演示实验中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方向.
通过分析后归纳:相互作用力的施力物与受力物的关系.两物体间相互作用时,①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施力物是受力物,受力物也是施力物.②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方向相反.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力的概念后,还需要强调:
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没有施力物的力或没有受力物的力都是不存在的.
②力具有相互性:两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的.
3、小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4、作业:自我评价与作业及基础训练。
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