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使学生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知道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索实验中,渗透物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时变化的
教学难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的大小或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三、教学资源
小车、木板、滑轮、细线、钩码
四、教学设计思路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是研究物理规律的课,研究规律首先要通过观察提出问题,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将教材安排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学生初学时很容易将两个概念混淆。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它们的不同。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直接得出吗? 板书: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 思考、回答 通过复习“不受力”引出“受力”的思考,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既符合认知规律,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认识平衡力 〔学生举例〕生活中,物体受力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事例。〔教师设问〕:讲台上的粉笔盒是否受力?它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它为什么受力后,仍能保持状态?教师分析后,要求学生画出P54页三幅图中物体受到的力。〔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力,运动状态仍能保持不变,是因为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效果相互抵消的缘故。从而引出平衡力的概念。板书: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二力平衡。 学生举例、思考、回答、画图,并分析总结。 故意引导学生举物体受非平衡力的事例,再由教师举课室内物体受平衡力的事例,特意造成强烈的认知不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画图、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平衡力的概念”,同时又为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力平衡条件的猜想和设计实验 〔教师设问〕:怎样的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力的作用效果才可以相互抵消,物体的运动状态才不会发生改变?结合刚才画出的力的示意图〔学生猜想〕:教师提供实验器材,结合“活动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如何让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两个力,如何改变力的大小相等;如何改变力的方向; 学生思考分析回答设计实验 把“探究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提出自己的猜想,并结合实际设计出可行性的实验方案,由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结论的理解。
实验探究过程 〔演示实验〕1、按要求挂上钩码,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是继续保持静止状态,还是运动?完成下表2、按要求挂上钩码,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是继续保持静止状态,还是运动?完成下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边挂的钩码相同时,小车的运动状态不变。两边钩码个数不同时,小车向力大(钩码多)的方向移动,所以我认为两个力的大小应相同。同时,还必须满足力的方向相反,小车静止时受到的两个力的方向是相反的,这样两个力才可以相互抵消。板书:力的大小应相同、方向相反〔教师引导〕:现在同学们把小车两端各挂上两个钩码后,把小车旋过一定的角度,放手,观察小车是静止还是转回原来位置?〔学生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小车会旋转,不是力的大小不同,也不是方向没有相反,是因为力没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当小车转回原来位置时,力又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了,所以在这位置上静止。由此必须满足作用在统一直线上。板书: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教师演示实验〕:将细线连起来的两辆小车,再在两边各挂上2个钩码后,我将中间的细线剪断,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学生观察、总结〕:剪断细线后,两辆小车将分别运动,因为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由此说明,平衡力还必须满足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板书: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学生动手实验、分析、总结、发言 有趣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将操作简单、现象直观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交由学生实验,“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由老师引导实验,“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由老师演示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解决学生实验的不可控性,很好地提高实验的实效性。同时通过学生总结,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实验结论 〔学生总结〕板书: 学生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加深他们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 同时满足这 满足以上四个条件的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对物体产生的效果可以相互抵消,所以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原来静止的 原来静止的,会继续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 原来运动的 以原来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板书:静止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思考 再次由“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突破口,让学生更易理解平衡力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知识巩固 1、下列情况,两力平衡了吗?为什么?2、物理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物理书所受的重力与物理书对桌面的压力
B、物理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物理书的支持力
C、物理所受的重力与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
D、物理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物理书的支持力3、如果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吗?4、请在下图中画出静止状态时饮料瓶的受力示意图。 学生分析、回答 及时对刚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节内容进行总结:板书:在科学探究中或分析问题中,我们更多的是逆推,如果物体受力后,仍然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把它受到的力看作平衡力,即满足四个平衡条件。 学生分析、回答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加深他们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课堂练习: 五、课堂练习 学生练习 通过及时的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好地体现了“生活——物理——生活”的理念。同时,通过一些例题的讲解帮助学生区分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
课后练习 完成练习册本节内容 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板书设计】
一 平衡力
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二力平衡。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同体、等大、同线、反向。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内容是运动和力关系的深化,紧扣上一节“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的思路,自然地引出“受力时怎样运动”的问题。所以本节教学设计紧扣“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这条主线,由复习引出本节内容,过度自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理解平衡力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结合生活中、身边的事例突出物体受力时运动状态的改变不同性,激发学生对“怎样的两个力才是一对平衡力”这个问题的求知欲和兴趣。
2、为了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甚至高效性,本节课将物体受非平衡力时的情况放在下一个课时讲解,腾出充足的时间来巩固新知识,也就体现了另一个特点是讲练结合,学习新的知识以后及时练习、巩固学习的效果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整节课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重视对学生的鼓励,注重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