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林庚
学
习
目
标
01
02
理解“木”的艺术特征和“木叶”的艺术形象。
学会鉴赏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03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林庚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年少时“清华四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之一;年老时“北大中文四老”(吴组缃、王瑶、季镇淮)之一。北大诗歌中心主任。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读准字音
袅袅 照浦 褒扬
灼灼 亭皋 寒砧
涔阳 万能锭 言筌
窸窣 柳恽 林庚
niǎo
pǔ
bāo
zhuó
gāo
zhēn
cén
dìng
quán
xī sū
yùn
gēng
初读课文
本文讨论古诗词鉴赏的问题,传递的信息比较密集,在阅读时要注意圈画批注(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请快读阅读文章,重点抓住每个文段的首句和尾句,或者抓住高频的关键词,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出本文的思路。
每段大意
1: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树叶”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3:“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4:“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
每段大意
5:“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6:“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的疏朗的秋天气息。
7:“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把握脉络
说“木叶”
1、发现问题(1-3)
“木叶”成为诗人所钟爱,而“木叶”形象关键在于一个“木”字。
2、分析问题(4-6)
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特征及其原因。
3、解决问题(7)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递进式
落叶的因素
微黄与干燥之感
暗示性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木叶”为诗人钟爱。
“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落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古代诗歌中很少看见“树叶”
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用“树叶”一词呢?
木 叶
树 叶
树
木
“树”与“木”在艺术上有何差别?
(快速浏览4、5段)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刘恽》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落木千山
空阔
枝叶繁茂
饱满
木
第一个艺术特征是:
本身含有落叶的元素
既然“木”暗示着“落叶”的因素,那诗人为何不直接用“落叶”呢?
木 叶
落 叶
落
木
“落”与“木”在艺术上有何差别?
(快速浏览第六段)
落 叶
木 叶
木
本身含有落叶的元素
想起光秃秃的树干,及微黄干燥的颜色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比起“木叶”,又暗示了我们什么信息呢?(浏览第六段)
木叶
落 木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叶
木 叶
落木 / / / /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枝叶繁茂
脱尽叶子
绿、褐绿
微黄
饱含水分
干燥
饱满绵密
空阔疏朗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飘零之意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结 论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一字之差:原意是只相差一个字,用来比喻相
差的很少。
相去无几:两者之间距离不远或者差别不大。
一字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一字千里:在某句话中,只有一个字的差别,
表达出的意蕴却相差很大。
怎样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所谓“暗示性”指词语概念以外的意义,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意义。
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又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二是作为例证,使得分析说理有凭有据;
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启示
常见意象
月:寄托对家乡、亲人思念;怀古之情。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折柳:喻送别。
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
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
松:象征孤直的品格。
梅:象征高洁的品格。
竹:象征君子的品德修养。
菊:表现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
荷花:象征纯洁、清高。
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寓归隐。
蝉:指餐风露宿的雅士高人。高洁象征。
芳草:常喻离恨;喻离别忧愁。
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
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南浦:水边送别之所。喻离别。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喻离别漂泊。
西楼:相思之所。喻思念、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