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历史热点之中日关系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年中考历史热点之中日关系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4-21 09:3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3年 中考历史热点之中日关系 学案
【中考预测】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与中国近邻。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大国,中日关系影响着亚洲的稳定,甚至是世界的和平。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关系之一。古代日本长期以中国为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强大起来,屡次侵略中国。2012年初,日本名古屋市长否认发生过南京大屠杀,竭力掩盖侵略的罪行,美化侵略战争,给两国关系蒙上阴影。又逢中日建交40周年,钓鱼岛之争使中日关系摩擦不断。日本发展史及中日关系是历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在中考中同中美关系一样经常备受命题者的亲睐,必须重点掌握。考查的重点有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战后日本的崛起及原因、对中日关系的认识等
【复习目标】:
1、唐朝、明朝时中日之间的交往的基本史实,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日交往的基本史实。
2、大化改新、明治维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战后日本的崛起及原因。
3、了解中日关系的曲折发展,把握中日交往的主旋律。
4、通过回顾日本的崛起历史,找出中国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应该借鉴的经验。
5、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中日关系。
【复习重难点】
重点:中日关系的曲折发展。日本的崛起过程。
难点:如何认识中日关系。
【复习过程】
必备知识梳理
【考点链接】——【温故知新】(要求:依据课本,回顾基础)
一、中日关系的曲折历程:
1、古代中日关系:(特点:—— )
(1)唐朝时,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朝后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代中日关系:(特点:—— )
重大事件及影响:
(1)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迫清政府签订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1、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 ______ 侵华战争开始。
2、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______侵华战争开始。之后又制造了八一三事变。
3、1937年12月,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4、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3、现代中日关系:(特点:——从冷冻走向复苏,曲折前进)
中日建交: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从对抗走向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二、日本之路
1、大化改新(本部分不在考点,只需了解)(世界历史九上第4课)
2、明治维新,它对中国的影响。(世界历史九上第18课)
3、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世界历史九下第5课)
4、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和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世界历史九下第9课)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中日关系解惑】要求:小组讨论回答。
探究一、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不到50年就成为世界五强之一,完成了日本的又一次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美国扶持下,经济迅速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完成了近代以来日本的第二次崛起。历经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长期衰退和痛苦的体制改革,日本于21世纪初又迎来了经济腾飞的历史机遇,持续复苏。
请回答:
日本的崛起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来的启示。
探究二:材料一:日本名古屋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城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共有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残忍杀害。然而在当今日本政界和民间,仍有不少人对这段历史采取否定态度,不思悔改,甚至称这段历史“虚假”。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又老调重弹,在谈及“南京大屠杀”时宣称“没有这回事”。
材料二:日本文部科学省3月26日公布了最新的高中教科书审定结果,审定合格的11本地理、公民教科书中有8本涉及竹岛(韩国称独岛)和钓鱼岛,将钓鱼岛标注为“日本领土”。加上去年审定合格的教科书,约九成的日本高中教科书涉及了该问题。
请回答:
你如何看待名古屋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以及日本右翼势力的其他言论和行为?你觉得中日关系应该怎样健康发展?
探究三: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沙场秋点兵——中考考场模拟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期中日交流频繁。日本多次派使团到唐朝学习,把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文化带回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的社会改革,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材料二:清朝前期,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认为国内 “物产丰盈”不需要外洋货物,所以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既严格控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又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厉行海禁“片帆不许下海”。造成了清政府的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材料三:1853年,美国强行打开日本的大门后,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日本向欧美学习,实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1)结合材料一,试举出唐朝时中日友好交流的一个事例。
(2)材料一中,“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是哪次改革?
(3)材料二反映的是清朝前期实行的哪一政策?
(4)材料三中,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的是哪次改革?
(5)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2、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3年,美国强行打开日本的大门后,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日本经济遭到摧残,国家主权不断丧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材料二:1931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比1929年下降了1/3,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约50%,失业者多达300万,在业工人工资降低了1/3以上。1/3的农民失去土地,许多地方发生饥荒,农民要求减租的斗争达3400多起。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300万人丧生,所有大城市都因空袭而遭到严重破坏,全国1/4的财富被毁,生产水平只相当于战前的1/3,经济陷于崩溃。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日本发展史上的三次危机。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别概括造成三次危机出现的直接原因。
(2) 面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两次危机,日本采取了什么措施?又分别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简表
上图反应出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的情况,而中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却错失良机,两相对比,你得出什么样的启示?
材料四:4月2日的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认为,中日关系在6个月的“冰冻期”后,两国关系出现了回暖迹象。日本在东北亚是孤独的,中、俄、韩和日本都有着同样的主权问题,日本和中国钓鱼岛冲突,说明日本在东北亚的地缘处境是难堪的。钓鱼岛冲突带来经贸上的问题。相比内需市场很大的中国而言,外向型更强的日本对华市场依赖更重,中日两国经济角力也以日本的落败而告终。中日关系不能再这样僵持下去,否则中日两国都会吞下两败俱伤的苦果,这是中日两国的共识。
材料五:2012年2月21日,针对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在南京市代表团访问名古屋期间关于“不存在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南京市政府宣布暂停与名古屋市政府的官方交往。
(4)材料四和材料五是发生在2012年2月份和2013年4月份的新闻事件,你认为哪一材料反映的是中日关系发展的主流方向?为什么?
课后拓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发展的障碍主要有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请同学们选择你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问题,课后查阅资料,详细了解具体情况,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就如何解决这一障碍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