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
01 中华文明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学生版)
一、考点分析
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明、华夏之祖
2.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西周分封制
3.青铜文明
4.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本专题考点在历年中考中所占比重不大,分值低,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考查较多的考点主要集中在黄帝和禹的传说、分封制、商鞅变法上。复习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对课本重要图片的识记,也要注意分封制与禅让制、郡县制等古代政治制度的区别,分析商鞅变法与中外历史上其他改革的联系
二、知识详解
考点一:中华文明起源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远古居民
距今年代
生活地点
生产生活状况
元谋人
约一百七十万年
云南省元谋县
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北京人
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北京周口店附近的洞穴
掌握了打造技术,主要使用石器和木棒;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
约三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进入氏族公社时期
(二)原始农耕文明
原始居民
时间
地点
农作物
原始手工业
住房
河姆渡原
始居民
距今约七千年
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水稻
使用磨制石器;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干栏式房屋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五六千年
陕西西安(黄河流域)
粟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能制造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半地穴式房屋
(三)华夏之祖
考点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一)禅让制到世袭制
1.禅让制:尧年老时,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2.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3.世袭制: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二)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建立者
亡国之君
都城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禹
桀
阳城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汤
纣
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周武王
周幽王
镐
(三)西周分封制
”。
目的
为巩固统治
内容
土地、平民和奴隶
分封对象
周天子的亲属和功臣等
诸侯义务
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纳贡,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作用
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四) 青铜文明
1.青铜制造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
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与商周同期,我国成都平原盛行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
2.陶瓷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时,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
3.农业:“五谷”农作物,商周时期已经齐备
(五)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原因:
①根本动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即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②变法主力:新兴地主阶级。
③直接因素: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增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称雄天下的欲望。
2、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增强竞争力。
3、结果:变法持续百余年,封建制度普遍确立。
4、表现: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
5、典型:商鞅变法——较彻底,成效大。
6、结果: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转变为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分封制等奴隶社会政治制度转变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最终使封建制形成。
(六)商鞅变法
1、背景:
(1)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产出租,这样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
(2)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相继掀起了变法运动。
(3)各国争霸斗争的需要。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各国相继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
(4)为了增强秦国实力。 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图强。
2、时间:公元前356年
3、目的:富国强兵
4、内容:
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生产,奖励军功。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④颁布法律,轻罪重刑。
⑤统一度量衡
5、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6、结果:商鞅遭到旧贵族迫害而致死,但变法取得了最终成功。
7、作用:废除了旧的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8、地位: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变法。
9、成功的原因:顺应历史潮流(根本);合乎中国国情;秦孝公支持;商鞅执行坚决。
【重点理解】
1.对于改革的认识: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变法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道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2.对于我们的启示:①作为国家要坚持改革,不断深化,要顺应潮流,勇于创新;要符合国情,以民为本;要善于学习,重视人才。②作为青年学生要学习商鞅勇于变法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理解】
1.对旧贵族打击最大的措施是:奖励军功
2.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措施:建立县制
3.各阶层对待变法的态度:新兴地主阶级和平民支持;旧贵族反对。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
5.商鞅变法中的内容之一“建立县制”与秦始皇加强集权的措施之一“推行郡县制”有所不同。同时, “建立县制”是商鞅变法中影响最深远的措施。
三、剖析中考真题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2012·常德]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下面哪一人物开始
A.黄帝
B. 炎帝
C.舜
D.禹
[2012·扬州]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物人文始祖。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造宫室、车船,制作兵器、衣裳
B.让部下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C.妻子嫘子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D.中华原始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考点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2012·山东泰安]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该诸侯国是
A.晋
B.齐
C.楚
D.秦
[2012·聊城]人们常将山东称作齐鲁大地,将河北称作燕赵大地。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四、易混易错知识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3.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4.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中武王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
6.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的原因: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7.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五、真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广东]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着猿的某些体质特征、能够打制粗糙石器的我国境内远古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2012·黄石]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步。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蓝田人
4.[2012·山东泰安]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该诸侯国是
A.晋
B.齐
C.楚
D.秦
5.[2012·聊城]人们常将山东称作齐鲁大地,将河北称作燕赵大地。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7.[2012·泰州]“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政治制度是西周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8.[2012·广东]《荀子》载:西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与“立七十一国”相关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9.[2012·汕头]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诸侯率兵前往护卫周王是遵守了
A、封建制的法规
B、禅让制的规则
C、世袭制的传统
D、分封制的义务
11.[2012·东营]齐桓公、晋文公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相同因素有 ①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②发展生产 ③整顿内政 ④注重军队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2012·东营]下列有关我国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禹建立了夏朝
B.汤灭夏建立商朝
C.周文王建立周朝
D.周武王建立周朝
13.[2012·烟台]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管仲改革之时
B.周平王东迁之际
C.商鞅变法之后
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
14.[2012·泰州]商鞅变法中对农业生产起促进作用的措施是
A.编制户口
B.奖励生产
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
16.[2012·南京]商鞅变法中,把乡、邑、聚合变成县。这一措施是
A.实行分封制
B.建立县制
C.奖励耕战
D.统一度量
17.[2012·烟台]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管仲改革之时
B.周平王东迁之际
C.商鞅变法之后
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
(二)主观题
(2011.江苏)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201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
01 中华文明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教师版)
一、考点分析
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明、华夏之祖
2.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西周分封制
3.青铜文明
4.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本专题考点在历年中考中所占比重不大,分值低,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考查较多的考点主要集中在黄帝和禹的传说、分封制、商鞅变法上。复习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对课本重要图片的识记,也要注意分封制与禅让制、郡县制等古代政治制度的区别,分析商鞅变法与中外历史上其他改革的联系
二、知识详解
考点一:中华文明起源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远古居民
距今年代
生活地点
生产生活状况
元谋人
约一百七十万年
云南省元谋县
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北京人
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北京周口店附近的洞穴
掌握了打造技术,主要使用石器和木棒;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
约三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进入氏族公社时期
(二)原始农耕文明
原始居民
时间
地点
农作物
原始手工业
住房
河姆渡原
始居民
距今约七千年
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水稻
使用磨制石器;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干栏式房屋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五六千年
陕西西安(黄河流域)
粟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能制造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半地穴式房屋
(三)华夏之祖
1.华夏族的形成:黄帝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当今中华民族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2.黄帝的贡献: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被称为“人文始祖” (又叫“轩辕氏”)。
3.部落联盟首领: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考点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一)禅让制到世袭制
1.禅让制:尧年老时,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2.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3.世袭制: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二)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建立者
亡国之君
都城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禹
桀
阳城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汤
纣
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周武王
周幽王
镐
(三)西周分封制
”。
目的
为巩固统治
内容
土地、平民和奴隶
分封对象
周天子的亲属和功臣等
诸侯义务
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纳贡,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作用
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四) 青铜文明
1.青铜制造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
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与商周同期,我国成都平原盛行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
2.陶瓷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时,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
3.农业:“五谷”农作物,商周时期已经齐备
(五)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原因:
①根本动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即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②变法主力:新兴地主阶级。
③直接因素: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增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称雄天下的欲望。
2、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增强竞争力。
3、结果:变法持续百余年,封建制度普遍确立。
4、表现: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
5、典型:商鞅变法——较彻底,成效大。
6、结果: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转变为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分封制等奴隶社会政治制度转变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最终使封建制形成。
(六)商鞅变法
1、背景:
(1)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产出租,这样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
(2)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相继掀起了变法运动。
(3)各国争霸斗争的需要。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各国相继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
(4)为了增强秦国实力。 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图强。
2、时间:公元前356年
3、目的:富国强兵
4、内容:
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生产,奖励军功。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④颁布法律,轻罪重刑。
⑤统一度量衡
5、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6、结果:商鞅遭到旧贵族迫害而致死,但变法取得了最终成功。
7、作用:废除了旧的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8、地位: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变法。
9、成功的原因:顺应历史潮流(根本);合乎中国国情;秦孝公支持;商鞅执行坚决。
【重点理解】
1.对于改革的认识: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变法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道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2.对于我们的启示:①作为国家要坚持改革,不断深化,要顺应潮流,勇于创新;要符合国情,以民为本;要善于学习,重视人才。②作为青年学生要学习商鞅勇于变法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理解】
1.对旧贵族打击最大的措施是:奖励军功
2.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措施:建立县制
3.各阶层对待变法的态度:新兴地主阶级和平民支持;旧贵族反对。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
5.商鞅变法中的内容之一“建立县制”与秦始皇加强集权的措施之一“推行郡县制”有所不同。同时,“建立县制”是商鞅变法中影响最深远的措施。
三、剖析中考真题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2012·常德]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下面哪一人物开始
A.黄帝
B. 炎帝
C.舜
D.禹
[2012·扬州]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物人文始祖。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造宫室、车船,制作兵器、衣裳
B.让部下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C.妻子嫘子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D.中华原始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识记能力,D是错误的,中华原始和医药学的创始人是炎帝,所以答案选D。
【答案】D
考点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2012·江苏省连云港]“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其中“周制”指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禅让制是夏朝时期的,郡县制是秦朝推广到全国,行省制是元朝的,周制指的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答案选B。
【答案】B
[2012·聊城]人们常将山东称作齐鲁大地,将河北称作燕赵大地。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由关键词齐鲁,和时间提示西周,可知是分封制,答案选A,行省制是开始实施的,科举制是隋唐才开始的,郡县制是秦国才推广到全国
【答案】A
四、易混易错知识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3.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4.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中武王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
6.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的原因: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7.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五、真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广东]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着猿的某些体质特征、能够打制粗糙石器的我国境内远古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2012·黄石]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步。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蓝田人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的是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的山顶洞人,答案选B。
【答案】B
4.[2012·山东泰安]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该诸侯国是
A.晋
B.齐
C.楚
D.秦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前403年,晋国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分裂晋国。周威烈王赐三家为诸侯,于是韩国、赵国、魏国三国分晋,晋国灭亡,答案选A。
5.[2012·聊城]人们常将山东称作齐鲁大地,将河北称作燕赵大地。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答案】A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由关键词齐鲁,和时间提示西周,可知是分封制,答案选A,行省制是开始实施的,科举制是隋唐才开始的,郡县制是秦国才推广到全国
【答案】A
6.[2012·随州]“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演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诸侯国的出现,源于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7.[2012·泰州]“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政治制度是西周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解析】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禅让制是夏朝的,郡县制是秦国推行到全国,行省制是元朝的,根据封建,屏周,可知是西周的分封制,答案选B。
【答案】B
8.[2012·广东]《荀子》载:西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与“立七十一国”相关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难度较低,立七十一国相关的制度是分封制,西周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的流行于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AB都夏商时期流行的。
【答案】C
9.[2012·汕头]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一场 “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诸侯率兵前往护卫周王是遵守了
A、封建制的法规
B、禅让制的规则
C、世袭制的传统
D、分封制的义务
11.[2012·东营]齐桓公、晋文公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相同因素有 ①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②发展生产 ③整顿内政 ④注重军队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难度低,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尊王攘夷”是齐恒公,排除①,答案只有②③④,选B。
【答案】B
12.[2012·东营]下列有关我国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禹建立了夏朝
B.汤灭夏建立商朝
C.周文王建立周朝
D.周武王建立周朝
14.[2012·泰州]商鞅变法中对农业生产起促进作用的措施是
A.编制户口
B.奖励生产
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注意关键词对农业生产,B答案明显正确,利用选定法即可,答案选B。
【答案】B
15.[2012·湘潭]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废除奴隶主旧制度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
A、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商鞅变法以依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最具有决定性的应该是选A。
【答案】A
16.[2012·南京]商鞅变法中,把乡、邑、聚合变成县。这一措施是
A.实行分封制
B.建立县制
C.奖励耕战
D.统一度量
17.[2012·烟台]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管仲改革之时
B.周平王东迁之际
C.商鞅变法之后
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商鞅入秦后,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答案选C。
【答案】C
(二)主观题
(2011.江苏)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3)作用:“倾邻国而雄诸侯”。
(4)原因:因守旧贵族的反对和秦孝公死而失去了政治支柱。
201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
02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学生版)
一、考点分析
1、秦统一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2、汉武帝的大一统
3、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
4、三国鼎立的形成
5、江南地区的开发
6、北魏孝文帝改革
本讲考点在中考中所占比重大,分值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为主,题型多样,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综合题均有涉及。从全国各地的中考来看,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高频考点,丝绸之路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考查较多。复习时除了牢固掌握本讲的基础知识、课本的图片外,也要关注丝绸之路的最新时政热点,注意区别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二、知识详解
考点一: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
1.条件: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史实: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3.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秦的统一
4、巩固措施
措 施
影 响
政治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
统一车轨形制、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文化
统一文字
促进了文化交流
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
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二)汉武帝大一统
措施
影响
政治
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
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办太学(古代最高学府)
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经济
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抑制了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
(三)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1)西域: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
(2)两次通西域情况
时间
目的
意义
第一次
公元前138年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了解了西域,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第二次
公元前119年
联合乌孙国,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交往
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2.丝绸之路
(1)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因此,这条横穿欧亚的陆上通道就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
(2)概况: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3)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考点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四)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的形成
时间
建立者
政权
定都
220
曹丕
魏
洛阳
221年
刘备
汉
成都
222年
孙权
吴
建业
(五)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北人南迁,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稳定。淝水之战的胜利,使南方经济的发展进程没有中断。
2.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六)北魏孝文帝改革
1.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措施:迁都洛阳;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3.意义: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剖析中考真题
考点一:统一国家的建立
[2012·绵阳]光明中学正在组织历史知识竞赛。主持人说:“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千古一帝’。”你认为主持人描述的人物是:
A、禹
B、嬴政
C、杨坚
D、李世民
[2012·佛山]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首创的是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2012·济宁]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是
①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采用科举制选官
⑤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⑥修建灵渠
A.①②③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④⑤⑥
[2012·泰州]“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下列选项与汉武帝有关的是
A.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B.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C.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
D.创立行省制度
考点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012·梅州]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A.口大量南迁
B.孝文帝改革
C.张骞通西域
D.江南的开发
[2012·南京]龙门石窟中的宾阳中洞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具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A.昭君初赛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2012·聊城]某诏令曰:“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颁布这一诏令的是
A.齐桓公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孝文帝
[2012·江苏省连云港]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这一举措是
A.秦始皇统一文字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教文帝厉行汉化
D.武则天重用酷吏
四、易混易错知识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设郡县。
2、注意《秦始皇》《秦统一文字》《秦统一货币》有关图片。
3、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兼并六国,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修长城抵御匈奴等。同时,他又是一位暴君:焚书坑儒,摧残文化;严刑酷法,征收重税,征发无尽的徭役和兵役
4、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的突出特征。要正确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是各民族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5、民族融合有四种途径:①民族迁徙;②联合斗争;③友好往来;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6、民族融合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汉化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是农业化过程;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五、真题训练
(一)选择题
[2012·盐城]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汉武帝功不可没。他在政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拆分侯、王的封地
D.派张骞出使西域
[2012·黄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的君王。其中“秦皇”最主要的功绩是
A.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开创王位世袭制
D.实行分封制
[2012·荆门]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的重要特征是
A.国家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中
B.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012·资阳]下列朝代及其建立者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秦朝—嬴政
B.西晋—司马懿
C.蜀国—孙权
D.元朝—铁木真
[2012·黄冈]严格官员管理,健全监察制度是防止政府权力被滥用的重要途径。为此,秦始皇时期设立了
A.丞相
B.御史大夫
C.门下省
D.军机处
[2012·汕头]北魏一朝自孝文帝以后,皇帝逝世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和“孝明帝”。这与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学习汉语
C、该穿汉服,与汉人通婚
D、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
(二)主观题
[2012·常德]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统一于何时?﹙2分﹚
(2)汉武帝是如何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实现大一统的?﹙6分﹚
(3)西汉是怎样加强对新疆(西北地区)的管辖的?(2分)
(4)近年来以“达赖”为首的少数藏独分子企图策划西藏独立,请你用元朝和清朝前期各一件历史史实,批驳达赖集团的藏独言论。﹙4分﹚
[2012·徐州](6分)情境分析: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1分)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1分)
201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
02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师版)
一、考点分析
1、秦统一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2、汉武帝的大一统
3、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
4、三国鼎立的形成
5、江南地区的开发
6、北魏孝文帝改革
本讲考点在中考中所占比重大,分值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为主,题型多样,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综合题均有涉及。从全国各地的中考来看,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高频考点,丝绸之路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考查较多。复习时除了牢固掌握本讲的基础知识、课本的图片外,也要关注丝绸之路的最新时政热点,注意区别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二、知识详解
考点一: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
1.条件: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史实: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3.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秦的统一
4、巩固措施
措 施
影 响
政治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
统一车轨形制、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文化
统一文字
促进了文化交流
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
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二)汉武帝大一统
措施
影响
政治
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
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办太学(古代最高学府)
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经济
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抑制了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
(三)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1)西域: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
(2)两次通西域情况
时间
目的
意义
第一次
公元前138年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了解了西域,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第二次
公元前119年
联合乌孙国,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交往
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2.丝绸之路
(1)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因此,这条横穿欧亚的陆上通道就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
(2)概况: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3)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考点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四)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的形成
时间
建立者
政权
定都
220
曹丕
魏
洛阳
221年
刘备
汉
成都
222年
孙权
吴
建业
(五)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北人南迁,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稳定。淝水之战的胜利,使南方经济的发展进程没有中断。
2.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六)北魏孝文帝改革
1.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措施:迁都洛阳;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3.意义: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剖析中考真题
考点一:统一国家的建立
[2012·绵阳]光明中学正在组织历史知识竞赛。主持人说:“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千古一帝’。”你认为主持人描述的人物是:
A、禹
B、嬴政
C、杨坚
D、李世民
[2012·福州]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成吉思汗
【解析】本题属于容易题,送分题,课本知识的再现,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答案选A。
【答案】A
[2012·佛山]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首创的是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难度低,分封制的西周的,排除A,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排除C,行省制是元朝的,答案选B,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
【答案】B
[2012·济宁]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是
①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采用科举制选官
⑤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⑥修建灵渠
A.①②③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④⑤⑥
[2012·泰州]“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下列选项与汉武帝有关的是
A.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B.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C.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
D.创立行省制度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是秦始皇的,排除A,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排除C,行省制度是元朝的,排除D,答案选B。
【答案】B
[2012·山东泰安]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二人共同的历史功绩是
A.修筑灵渠
B.在长安设立太学
C.加强中央集权
D.统一文字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修筑灵渠是秦朝,在长安设立太学是汉武帝,统一文字是秦始皇,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想尽办法来加强中央集权,只有C是共同的,答案选C。
【答案】C
考点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012·梅州]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A.口大量南迁
B.孝文帝改革
C.张骞通西域
D.江南的开发
[2012·南京]龙门石窟中的宾阳中洞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具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A.昭君初赛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北魏孝文帝改革里有一措施,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答案选B。
【答案】B
[2012·聊城]某诏令曰:“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颁布这一诏令的是
A.齐桓公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孝文帝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关键词是不得以北俗之语言,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条措施是改变风俗习惯,要讲汉化,答案选D。
【答案】D
[2012·江苏省连云港]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这一举措是
A.秦始皇统一文字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教文帝厉行汉化
D.武则天重用酷吏
四、易混易错知识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设郡县。
2、注意《秦始皇》《秦统一文字》《秦统一货币》有关图片。
3、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兼并六国,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修长城抵御匈奴等。同时,他又是一位暴君:焚书坑儒,摧残文化;严刑酷法,征收重税,征发无尽的徭役和兵役
4、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的突出特征。要正确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是各民族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5、民族融合有四种途径:①民族迁徙;②联合斗争;③友好往来;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6、民族融合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汉化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是农业化过程;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五、真题训练
(一)选择题
[2012·盐城]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汉武帝功不可没。他在政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拆分侯、王的封地
D.派张骞出使西域
[2012·扬州]秦朝“焚书坑儒”、明清“八股取士”都是为了
A.压制知识分子
B.推崇儒家经典
C.完善法律体系
D.加强思想控制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理解能力,“焚书坑儒”、明清“八股取士”都是加强思想统一的表现,用思想的统一巩固整治的统一,答案选D。
【答案】D
[2012·黄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的君王。其中“秦皇”最主要的功绩是
A.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开创王位世袭制
D.实行分封制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注意问的是最主要功绩,属于程度型选择题,应该是秦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答案选A。
【答案】A
[2012·荆门]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的重要特征是
A.国家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中
B.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012·资阳]下列朝代及其建立者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秦朝—嬴政
B.西晋—司马懿
C.蜀国—孙权
D.元朝—铁木真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司马懿是西晋的奠基人,排除B;孙权是吴国的,排除C;元朝的建立者是忽必烈,排除D,答案只能选A
【答案】A
[2012·汕头]历史小组的同学以“中央集权制度”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右图是他们正在编制《秦朝行政机构示意图》,请按图意给空白处选择正确的内容
诸侯
丞相
殿阁大学士
军机大臣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注意题中时间限制,是秦朝,C是明朝的,D是清朝的,秦朝丞相权力大,答案选B。
【答案】B
[2012·德州]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管理。其中,中央分管监察百官的是
A.博士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丞相是负责管理军事大计或其他要务,并辅佐皇上处理国家大事,太尉,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答案选D。
【答案】D
[2012·黄冈]严格官员管理,健全监察制度是防止政府权力被滥用的重要途径。为此,秦始皇时期设立了
A.丞相
B.御史大夫
C.门下省
D.军机处
[2012·汕头]北魏一朝自孝文帝以后,皇帝逝世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和“孝明帝”。这与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学习汉语
C、该穿汉服,与汉人通婚
D、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阅读材料能力,由题目的孝字问题,可知答案选B。
【答案】D
[2012·汕头]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让弟弟娶汉女为妻;改姓为元;对30
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A、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
B、有利于北魏统一全国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难度适中,AD明显不正确,B是间接,C是正确的,促进名族融合。选C。
【答案】C
(二)主观题
[2012·常德]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统一于何时?﹙2分﹚
(2)汉武帝是如何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实现大一统的?﹙6分﹚
(3)西汉是怎样加强对新疆(西北地区)的管辖的?(2分)
(4)近年来以“达赖”为首的少数藏独分子企图策划西藏独立,请你用元朝和清朝前期各一件历史史实,批驳达赖集团的藏独言论。﹙4分﹚
[2012·徐州](6分)情境分析: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1分)
(3)分析情境中 “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1分)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实际是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属于课本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直接问是什么改革。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属于基础部分,考查识记能力。
201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
03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学生版)
一、考点分析
1.隋朝的统一
2.“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3.科举制
4. 唐朝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5.隋唐文化
5.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6.两宋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7.宋代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本专题在中考中占据的比重较大,分值较多。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有材料分析题。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来看,考查集中在唐太宗和唐玄宗的统治、科举制、民族交往、中外交往、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的社会生活这些内容上,其中尤以唐太宗和唐玄宗的统治、宋代的社会生活考查最为频繁。复习时首先应加强对这些高频考点主干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二、知识详解
考点一: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隋朝的统一
1.统一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年号开皇,他就是隋文帝。
(2)589年,隋朝灭陈朝,南北重归统一。
(3)意义: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2.大运河开通(605—610年;隋炀帝)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2)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两千多千米。
(3)意义:①大运河的开凿,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②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二)“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贞观之治”——唐太宗
(1)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著名谏臣魏征)
(2)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2.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功绩:当政期间,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3)评价: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开元盛世”——唐玄宗
(1)原因:重用人才;整顿吏治;重视生产;提倡节俭。
(2)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史称“开元盛世”。
4.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共修建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农耕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术;蔬菜品种增加;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创制了曲辕犁和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
(3)商业:长安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三)科举制
1.含义: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常设科目:明经和进士(唐朝)。
3.形成与完善:隋朝建立、唐朝完善
(四)唐朝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民族关系
1.政策:民族平等。
2.天可汗:唐太宗被西北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3.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期,把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作用: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对外关系
1.遣唐使: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3.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研习佛法。著作《大唐西域记》。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4.唐都长安:当时国际性的贸易大都市。
(五)隋唐文化
(1)印刷术:唐朝初年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制的《金刚经》。
(2)火药:唐初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火箭”,也叫“飞火”。
(3)赵州桥:隋朝著名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
2.文学艺术
(1)唐诗: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2)乐舞:相传有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和唐玄宗的《霓裳羽衣舞》。
(3)石窟艺术:甘肃敦煌莫高窟。它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
考点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政权
时间
建立者
民族
都城
辽
10世纪初
阿保机
契丹族
上京
北宋
960年
赵匡胤
汉族
东京(开封)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党项
兴庆
金
12世纪初
阿骨打
女真
会宁
南宋
1127年
赵构
汉族
临安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南方农业的发展
(1)原因
①南方战乱较少,中原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
技术。
②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适宜于农作物生长,南方农
业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
(2)表现
①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江南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
州成为重要粮仓;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③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
2.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纺织业: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
(2)棉织业: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已经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3)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①浙江哥窑能烧制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②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
(4)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
等地造船业发达。
3.南方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宋代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2)海外贸易
①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②外贸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
海岸。
③管理机构: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3)纸币的产生
①产生: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
的纸币。
②发展: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③影响: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4.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三)宋代文化生活
1.社会生活
衣
官员贵族的衣饰由节俭到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
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食
食品丰富;夜市小吃多,夏季有冷饮;北宋的肉食以羊肉为主,南
方多吃鱼
住
农村多为低矮的茅屋;城市房屋平面多为长方形,屋顶以草或瓦覆盖;
稍讲究些的外建门屋,内为四合院;贵族官僚的宅第相当宏丽
行
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交通比较发达,供住宿的邸店
很多
娱乐生活
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节庆活动
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都有了,春节在宋代称元旦,最受重视
2.文化生活
(1)三大发明
①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多年。②指南针:北宋时,人们在“司南”的基础上,发明罗盘针,并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③火药:宋代加以改进,广泛应用于军事战争。
(2)棉纺织技术革新:元代劳动妇女黄道婆在制棉工具和织造方法上做出了重大的技术革新。从此,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2.史学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3.文学:宋词、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及汴河两岸风光,展示当时各阶层人物的生活风貌。
三、剖析中考真题
考点一: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012·江苏省连云港]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A.对外开放
B.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
D.交通发达
[2012·山东临沂]2012年大运河(右图)保护和申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于3月29日在江苏开幕。会议指出:目前,大运河申遗已进入关键阶段,国家文物局也将其作为近期中心任务。这里的“大运河”
A.以天津市为最北端
B.与隋朝大运河完全相同
C.在唐朝时开凿贯通
D.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2012·山东泰安]唐朝诗人皮日休赞颂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作用是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了民族融合
[2012·佛山]《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
A.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
C.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D.明代社会开放,文学兴盛
[2012·黄冈]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2012·盐城]“朝廷……实仰东南财富”;“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
A.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2012·恩施自治州]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方仍然是全国经济的重心
B.政府在对外贸易港口设立了宣政院管理海外贸易
C.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南宋的都城东京既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一座繁华的商业都市
四、易混易错知识
1.秦朝与隋朝的相似:
①都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②都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并被后世所沿用;
③都修筑了一项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
④都因暴政而被推翻,二世而亡。
2.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相同点:
①原因:统治者都调整统治政策;减轻农民负担;
②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③启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
3.清朝末年(1905年),我国废除科举制。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
五、真题训练
(一)选择题
[2012·苏州]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 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 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指的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2012·德州]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的西安世园会的会徽取名为“长安花”(见右图),取意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这取意源自我国古代的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012·佛山]右为《雁塔题名》拓片图(部分),与此提名直接相关的是
A.拓片文字为书法家王羲之作品
B.汉代官府表彰地方乡绅题名
C.北魏孝文帝“南伐”诏书
D.科举考试
[2012·盐城]在晚清像李鸿章、袁世凯那样的重臣均非科举出身,另一方面像张謇中了状元也不做官,而是经商办实业。这反映了当时
A.科举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不能培养实用人才
B.清政府大力发展实业
C.清朝已经废除了科举制度
D.帝国主义操纵科举制度
[2012·陕西]隋朝就其历史地位而言,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以关中为中心统治全国
B、开凿了大运河
C、开创了为后世沿用的制度
D、为统治者提供了教训
[2012·重庆]科举制在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多年,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下列对唐朝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在隋朝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发展
②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
③进士科、明经科是重要的考试科目
④解答内容须遵循《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2·汕头]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进士科的兴衰反映了科举制度演变
B、所有人才从进士科选出
C、进士科是科举制考试中最重要科目
D、缙绅都要参加进士科考试
[2012·常德]“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首诗歌赞颂的是我国古代的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2012·山东泰安]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生产
[2012·南京]贞观初年,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他主张
A.统一铸造五铢钱
B.轻徭薄赋
C.废除丞相
D.闭关锁国
[2012·扬州]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下列有关唐太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善于用人
B.唐太宗时,魏征敢于直言
C.唐太宗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D.唐太宗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2012·山西]武则天的统治,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其重要措施是
A.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B.创立行省制度
C.完善科举制度
D.修建大运河
[2012·济宁]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在位的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012·莱芜]“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诗中提到的皇帝历经千年,褒贬不一,但还是有人称赞其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的突出贡献是
A.戒奢从简,虚心纳谏
B.增设殿试和武举
C.派文成公主人藏和亲
D.重视地方吏治
[2012·烟台]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课题是
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2012·重庆]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A.唐玄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
D.康熙帝---抗击沙俄
[2012·聊城]某同学选用下面两幅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地图内容判断,该同学确立的研
[2012·浙江富阳]唐朝时发明的筒车,主要优势体现在
A.运用了自然力
B.可调节水的流量
C.可用于排涝
D.提高了耕作技术
[2012·随州]穿越剧,因其许多剧情与历史事实不符,而遭到学者批评。下列情节违背史实的是
A.秦始皇“焚书坑儒”
B.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C.唐太宗鼓励商人用交子进行商品贸易
D.乾隆帝隆重招待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
[2012·江苏省连云港]汉代“(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下列各项与这一变化相关的有
①人口南迁
②民族交往
③大运河贯通
④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12·山东泰安]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A.开封
B.临安
C.广州
D.泉州
[2012·福州]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
A.汉朝
B.唐朝
C.南宋
D.元朝
[2012·东营]一学者在分析中国商业发展时说:“雄汉盛唐的光景不必去说它了,但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前文弱的赵宋王朝,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商业,也还是世界上最繁荣的。”下图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女史箴图》 B.《洛神赋图》 C.《步辇图》 D.《清明上河图》
[2012·湖北咸宁]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著名瓷都的城市是:
A、杭州
B、泉州
C、景德镇
D、广州
(二)主观题
[2012·梅州](6分)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贞观之治】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谁?上则材料反映了贞观之治哪一方面的内容?(2分)
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
大改进。请依据图A和图B分别写出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2分)
【和同一家】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2分)
[2012·恩施自治州]材料解析。(10分)
材料一:文化是指人类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体育、教育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 就。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改造自然、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材料二:观看下图(图4)。
材料三:新华社印度科钦2012年5月13日电,执行“和谐使命——郑和舰环球行”任务的中国海军远洋航海训练舰“郑和”舰,13日结束对印度的友好访问,踏上环球航行出访及远洋实习训练的新航程。
请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秦朝、明朝都修筑了长城,同为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他们修筑长城的共同目的是什 么?(1分)
(2)隋朝时建造了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桥,是哪座?(1分)为什么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罪在当代(时),功在千秋”?(2分)
(3)商朝时出现了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汉字由它发展而来的。这是哪种文字?(1分)
(4)请完成下列表格。(4分)
姓名
时代
研究领域21世纪教育网
主要成就
贾思勰
北魏
农学
所撰写的 ①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农学著作。
祖冲之
南朝
数学
② 。著有《缀术》。
司马光
③
史学
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
④
明朝
医学
所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
(5)阅读以上三则材料后,你有何感想?(1分)
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瑚熟,天下足”。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原因。(2分)
材料三 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民族,它的名称是什么?(2分)
材料四 美国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恩格斯说:“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柏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转入欧洲。”
(4)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时期,请列出除火药以外的其它两项重大发明。(2分)
(2)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右面图一、图二是唐朝时期发明和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它们的名称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2分)
材料二 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概括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材料三 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
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根据材料分析,清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1分)该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2分)
[2012·安徽]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
201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
05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教师版)
一、考点分析
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2.史学
3.科学技术
4.文学艺术成就
本专题在中考中所占比重不大,分值不高,考查的题型基本都是选择题。从全国各地近年来的中考看,考查的重点是四大发明、科技名著、孔子和“百家争鸣”、李时珍、唐诗、明清小说、王羲之。复习时注意掌握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特别注意区别“百家争鸣”中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二、知识详解
考点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1、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2、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3、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
4、思想文化:“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5、阶级关系:“士“阶级的活跃和受任用;
(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1、儒家:
(1)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已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2)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2、道家:
(1)老子 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老子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者
哲学思想:齐物;天与人不相胜
修身思想:逍遥
评价:代表没落怒堵住贵族消极避世思想;其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3、法家:
(1)韩非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法儒结合,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家:
(1)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5、兵家
(三)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中国后世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考点二:史学
史学
著作
成书
时期
作者
体例
内容
《史记》
西汉
司马迁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资治通鉴》
北宋
司马光
编年体通史
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考点三:科学技术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
(1)发明与改进: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2)作用: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地位: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印刷术
(1)雕版印刷术:唐朝时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早于欧洲约四百年。
3.指南针
(1)雏形:战国时期制成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发展: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影响: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并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4.火药: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13、14 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加速了欧洲近代化进程
(二)古代科技著作
(1)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2)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3)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著《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三)古代医学
(1)华佗(神医):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散”、创制医学体操“五禽戏”。
(2)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 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3)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的插图,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四)数学
(1)东汉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
(2)祖冲之:南朝著名数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就是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
考点四:文学艺术成就
(一)文学
?
人物
代表作品
唐诗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白居易
《早发白帝城》、“三吏”“三别”、《秦中吟》等
宋词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明清
小说
罗贯中、施耐庵、吴承
恩、曹雪芹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
游记》红楼梦》
(二)艺术
1.古代书法
(1)书法成为一种艺术,开始于东汉末年。
(2)发展:魏晋时期得发展;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朝廷的积极倡导,南北方的书法得以融合,使我国的书法艺术步入又积极倡导,南北方的书法得以融合,使我国的书法艺术步入又
一个高峰。
(3)代表人物
①东晋时期:王羲之是最有名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为“书圣”。他写的字或端庄清秀,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代表作是《兰亭序_》,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②隋唐时期:楷书有颜真卿、柳公权;草书有张旭、怀素。
③宋元时期:宋有“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有赵孟 。
④明朝:董其昌的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2.古代绘画
(1)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2)隋唐:著名的画家有擅长人物故事画的阎立本,其代表作有《步辇图》等;还有被称为“画圣”的吴道子,其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
(3)宋元: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4)明末:著名画家徐渭善于泼墨,清朝的“扬州八怪”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笔墨纵横手法。
三、剖析中考真题
[2012·佛山]《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
A.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
C.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D.明代社会开放,文学兴盛
[2012·常德]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下列情节与历史史实不相符合的是
A.西汉时有人用纸写字
B.唐朝时人们坐着装有指南针的海船航海
C.在宋元的战争中使用了火炮
D.在元朝的大都到处可见回族商人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指南针用于航海是在北宋,所以B错误,答案选B。
【答案】B
[2012·随州]右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也是一幅极具历史价值的现实主义的风俗长卷。它反映了当时哪一城市的社会风貌?
A.北京
B.南京
C.西安
D.东京
[2012·扬州]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娇若惊龙”的艺术是
A.东汉的“蔡侯纸”
B.王羲之的书法
C.东晋的人物画
D.莫高窟的飞天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艺术特点,也是课本知识的再现,“飘若浮云,娇若惊龙”指的就是王羲之的书法,A是属于科技,答案选B。
【答案】B
[2012·株洲]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这部著作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汉书》
D.《宋史》
[2012·黄冈]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特点是按年、月、日编排史实,记述历史。下列属于这种体裁的史学著作是
A.《史记》
B.《离骚》
C.《资治通鉴》
D.《红楼梦》
[2012·苏州]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内有一幅巨大的电子屏幕,显示的是北宋画家的《清明上河图》。该屏幕内容利用高新技术使画中的景物动起来,再现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其作品的原作者是
A.顾恺之
B .阎立本
C .吴道子
D.张择端
四、易错易混点
1.孔子“仁”的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启示?
(1)主要内容: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学说。孔子的“仁”包括一切美德,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为政以德”是其政治思想,是“仁”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2)启示: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百姓生活,构建和谐、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认同感,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民族自豪感。
2.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有何认识?
(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有着辉煌的成就,并且伴随着中外交流与往来而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类的科技事业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
(3)通过了解古代重要的科技成就,我们能学习到古代科学家的品质,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树立爱国主义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真题训练
[2012·江苏省连云港] “伦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
A.春秋
B.战国
C.秦
D.东汉
[2012·山东泰安]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孔子的讨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甲说: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乙说:他提出了“仁“的学说
C.丙说:他是教育家,对教育贡献很大
D.丁说:他主张“兼爱”“非攻”
【解析】本题难度低,“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D错误,答案选D。
【答案】D
[2012·东营]1988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文中的“智慧”是指
A.“仁”和“德治”?
B.“兼爱”和“非攻”
C.“无为而治”
D.实行“法治”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主张,孔子是儒家的,“兼爱”和“非攻”是墨家的,排除B,“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法治”是法家思想,排除BCD,答案选A。
【答案】A
[2012·徐州]中国古代有位教育家,他在教学中善于进行启发诱导,坚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特长。这位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本题难度低,由关键词,教育家,因材施教,可知是孔子,答案选A。
【答案】A
[2012·扬州]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大的变法。他的变法措施中体现了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012·湖北襄阳]在中国古代,仆人见主人习惯称夫人、老爷;大臣见皇帝都要跪拜、作揖。这反映了哪家思想派别的礼仪
A.墨家
B.法家
C.儒家
D.道家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这种礼仪反映的是一种等级制度,书儒家学派的等级制度,答案选C。
【答案】C
[2012·浙江]儒家思想的地位在历史长河中沉浮。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焚书坑儒
②批判儒学,打倒孔家店
③百家争鸣
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③②④
B.④①②③
C.③④①②
D.③①④②
[2012·黄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的是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提出该观点的思想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是辩证法思想,所以是道家,答案选B。
【答案】B
[2012·淄博]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的是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解析】本题难度适低,由“兼爱”“非攻”可知是墨家墨子的主张,所以答案选A。韩非子是“法治”, 庄子主张“清静无为”,孟子主张“仁政”
【答案】A
[2012·莱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时代,被人们称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房玄龄
[2012·泰州]唐代有一位诗人,其诗风雄奇飘逸,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和奇特的想像,人们称他为“诗仙”。该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杜甫是“诗圣”白居易是“诗魔”或诗王” 苏轼号称“东波居士”,李白才是“诗仙”,答案选A。
【答案】A
[2012·汕头]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诗人金榜题名后在京城写下的诗句。该诗人是生活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2012·山东泰安]根据下列人物归类标准,选出正确的一项是
①阎立本
②吴道子
③赵孟頫nA.张择端
B.颜真卿
C.关汉卿
D.李白
【解析】本题难度低,阎立本是唐代画家,吴道子也是唐代画家,赵孟钍窃???遥?旁穸耸潜彼位?遥?照媲涫翘拼?榉?遥?睾呵涫窃??泳酉非?遥?畎资翘瞥??耍??源鸢秆?。
【答案】A
[2012·资阳]在一次鉴宝活动中,某持宝人持有右图所示名画,经专家组鉴定,这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真迹的局部图,是顾恺之依三国时期魏国曹植的名赋而作。它是
A.《步辇图》
B.《洛神赋图》
C.《天王送子图》
D.《清明上河图》
【解析】本题难度适低,考查学生识记能力,《步辇图》是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天王送子图》是唐代吴道子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的,答案选B。
【答案】B
[2012·东营]“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歌曲《龙文》形象地赞誉了我国的
A.书法艺术
B.绘画艺术
C.音乐艺术
D.舞蹈艺术
【解析】本题难低,歌曲《龙文》,是歌曲与书法文化,答案选A。
【答案】A
[2012·滨州]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东汉时,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张成为重要书写材料的是
A.蔡伦
B.张仲景
C.华佗
D.祖冲之
[2012·黄石]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诗集
B.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C.北宋时期,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D.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解析】本题难度低,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答案选D。
【答案】D
[2012·湘潭]戴佳同学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
目录如右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本史书应是
A、《论语》
B、《史记》
C、《齐民要术》
D、《资治通鉴》
[2012·山东泰安]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以与历代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为主要写所内容,网罗了“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史实,该著作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金刚经》
D.《论语》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金刚经》是佛教经书,《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答案选A
【答案】A
[2012·泰州]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下列选项与宋元时期史实不符合的是
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司马光主持编写《史记》
C.关汉卿是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
D.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2012·烟台]人们誉称的“史学两司马”是指史学家司马迁和司马光,他们分别写下了不朽的史学巨著。其中司马光所著的是
A.《史记》
B.《论语》
C.《资治通鉴》
D.《道德经》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所以答案选C,
【答案】C
[2012·广东]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璀璨。下列著作属于相同类别的一组是:
A.《伤寒杂病论》与《天工开物》
B.《史记》与《资治通鉴》
C.《九章算术》与《本草纲目》
D.《水经注》与《金刚经》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科技文化,难度较低,是课本知识的再现,《天工开物》是农书,《史记》与《资治通鉴》是史书,《九章算术》是数学,《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是医学巨著,《水经注》是地理,《金刚经》是佛经,所以答案选B。
【答案】B
(二)主观题
[2012·山东临沂](10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传播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信息交流活动,新闻传播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其源头可以追溯至远古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产生于唐朝,即所谓进奏院状。作为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进奏院状主要涉及皇帝的活动、诏旨和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至于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信息,则并不多见
——中华传媒网
(1)材料一认为新闻传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何时?(1分)考古研究表明,那时我国境内哪种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且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2分)
(2)唐朝以来报纸的产生与发展,与我国古代哪两大科技发明密切相关?(4分)
材料二 20ll年12月29日,该报(报标见右图)举行了它的80周年庆典。……毛泽东称它为“天下独一无二的报纸”;周恩来推介它为“世界上最好的报纸”;几代中国人“一报在手,纵览全球”,始终将其视为了解外捕世界不可替代的窗口。
——《视觉中国》
(3)材料二中“报纸”的名称是什么?(1分)人们阅读该报与唐朝人阅读“进奏院状”的主要目的各是什么?(2分)
【答案】
(1)远古时代。(1分)北京人。(2分)
(2)造纸术、印刷术。(4分)
(3)《参考消息》。(1分)
了解外部世界;
了解皇帝的活动、诏旨和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2分)
【答案】
(1)商(殷)(1分);甲骨文(1分)
(2)金文(铭文)(1分)
(3)秦始皇 (嬴政)(1分);小篆(1分)
(4)兰亭序(1分);柳公权(1分)
(5)汉字:历史悠久;由繁到简;有利于文化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
书法:实用功能;审美功能
(任答一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1分)
[2012·苏州] (6分)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许多海内外华人在雕像前虔诚地祭拜着:一代圣贤……孔子是鲁国人,500年后成为中国人,又过了 500年成了东亚人,现在要让孔子成为世界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 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 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梁启超《世界伟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援引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如何来实现这一主张?(2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该主张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材料三中梁启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概括指出其评价的主要依据。(2分)
影响: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有利于维护政治、国家的统一。(分)
(3)评价: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教育家。(1分)
依据: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分)
[2012·烟台]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历经2500多年,至今对建立和谐中国、和谐世界仍具有现实意义。关于儒家思想请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6分)
(1)在下表中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儒家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倡导按自然规律办事。
(2)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标志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到了近代,儒家思想遭到了彻底的批判,其标志是 的兴起。
【解析】本道题目是纯粹的思想考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扎不扎实。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材料一 (盛唐)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促成了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也使诗歌创作进入一个黄金时期。……那种追求进步的政治理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乃是盛唐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盛唐诗歌的主流。
―――叶郎、费振刚、王天有主编《中国文化导读》
材料二 大批文化人士及中央级文化团体、报刊移至重庆,重庆成为抗战文化的中心。……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在战火中成长,民族化、大众化、政治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这是文化为抗战服务的必然。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整编
材料三 (14、15世纪)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他们不得不借用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其他著作,都鲜明地表现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时代精神。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哪位诗人被称为“诗仙”?(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抗战时期我国文化具有什么特点?1942年4月3日,由郭沫若编写的哪一历史剧在重庆成功首演?(2分)
(3)材料三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怎样的时代精神?(1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文化与其所处的时代有什么关系?(1分)
(1)背景: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1分)诗人:李白。(1分)
(2)特点:民族化、大众化、政治化;(1分)历史剧:《屈原》。(1分)
(3)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1分)
(4)文化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文化反映时代特点和要求;文化为时代服务等。(任答1点给1分,但总分不超过1分;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成理的答案均可同等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