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名字、称谓、各自主要贡献。(图)P12---14
黄帝和炎帝都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帝的贡献:相传炎帝教人农耕,发明医学,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发明陶器,开辟集市,使人们互通有无。
黄帝的贡献: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车船、兵器、衣裳,号称轩辕氏,他让下属发明文字、历法、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 夏朝的建立:时间、名称、建立者、意义(地位)P22
建立者:禹(公元前2070年) 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夏、商、周三代的更迭顺序:记住顺序即可P22-P25
商灭夏,周灭商
第6课 西周分封制:朝代、目的、内容、作用(注意与一些姓氏的结合及史料运用),分封制图P28-P29
目的: 为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
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事务(权利);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带兵随周天子打仗(义务)。
作用: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史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第7课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名称、顺序、战国七雄名称及位置(图)P34-P37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中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图
第8课 商鞅变法:时间、人物、内容(注意切入口的变化,如贵族反对、新兴地主阶级拥护、行政制度的措施)、影响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改革的认识 (相关图)P43-P44
总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战国时期)。商鞅又叫公孙鞅、卫鞅。
内容:①编制户口,加强刑罚(体现法家的思想);②奖励生产;③奖励军功(旧贵族最反对、平民欢迎);④承认土地私有(最能体现商鞅变法的封建性质,以及新兴地主阶级拥护);⑤建立县制(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大);⑥统一度量衡。图
影响: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秦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物评价:要客观、公正、一分为二,要以其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标准进行全面的评价
改革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第9课 甲骨文:出现的朝代 、含义和作用(注意教材中的图片)P46
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作“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从商朝开始。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第10课 老子、孔子及其主要贡献:老子生活时期、学派、主要贡献、著作P51;孔子:生活时期、地位、诸侯国,主要思想及具体内容、名言(注意结合学生实际、社会热点,如构建和谐世界、教育公平和今天对待儒家的态度等)、著作、人物图P50-51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被弟子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主张顺其自然,以柔克刚。
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主张——提出“仁”(核心)和“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构建和谐世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实践者:汉武帝);教育方面——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公平);注意“因材施教”,要“温故而知新”。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创新)
百家争鸣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主张:出现时期、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主张(注意与时政的结合及运用)P52
学派
代表人物
作品
主张
备注
墨家
(战国)
墨子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墨家创始人
儒家
(战国)
孟子
《孟子》
主张“施仁政于民”,提出“民贵”“君轻”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儒家代表
道家
(战国)
庄子
《庄子》
主张“道法自然”,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倡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代表
法家
(战国)
韩非子
《韩非子》
主张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
法家集大成者(实践者秦始皇)
兵家
(春秋)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兵家创始人
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第13课 秦统一的时间和意义:时间、意义、人物(图及教材中材料运用)P65
时间:公元前221年
意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14课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及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实际上是两个考点:一个是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作用;另一个就是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思想五个方面。注意这五个方面的细化、迁移(如秦始皇的主要贡献)P69-P72
政治上: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秦—清):①建立皇帝称号,总揽一切军政大权。②在中央设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③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地方控制)。
经济上:①统一车辆形制(车同轨);②统一货币: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③统一度量衡(图)(作用:巩固了秦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文化上:统一文字(书同文),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推广隶书。(作用:巩固了秦的统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思想上:“焚书坑儒”。(采纳法家的思想,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及思想控制;危害: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15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西汉):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者、实施者、影响P74(注意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相比较,如共同目的);政治上---“推恩令”:建议者、实施者、作用,以及监察制度、注意人物图。P75-76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及思想控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政治上:①颁布“推恩令”(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强化监察制度,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
第16课 张骞通西域:时间、相关人物、影响、(图,注意与丝绸之路的联系) P81---82
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前138年、前119年)。作用: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西域都护的设置:西域都护的设置:时间、朝代、意义(注意与新疆的联系)P82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朝代、路线(路线图)、联系的两大洲、作用P83---84(注意与新航路开辟的联系)
朝代:汉朝;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连接亚欧两大洲;作用: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第17课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发明与改进的各自时期、改进的人物、影响(图)P86—87
发明:西汉前期 改进: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作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第18课 司马迁与《史记》:时期、作者、体例、记述时段,名言P93-94图
①司马迁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生活于汉武帝时代,写成《史记》一书。
②《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
第20课 赤壁之战: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P103---104
时间:公元208年(东汉末)
交战双方:曹操军队与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火攻),大败曹军。
影响: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之联系的事件、各自时间、人物、国家、三国鼎立图 P104
三国指:魏(220,曹丕)、蜀(221,刘备)、吴(222,孙权,最终形成)
位置分布:
第21课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原因及主要原因、主要表现P110
原因: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主要原因);②南方自然环境优越;③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
主要表现:①农业:开辟大量湖田;江南地区麦稻兼作;新建水利设施。②手工业:a、纺织业---纺织技术进步明显,三国时期蜀锦有名,东晋后期建立专门机构管理丝织业;b、冶铸业---发明灌钢法;c、制瓷业---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③商业: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建康人口达百万。
第22课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目的、措施(运用)、作用及对人物的评价、改革的认识(图)P115
目的:为接受汉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措施: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通汉婚)
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23课 祖冲之和圆周率:生活时期、最主要成就(图)P117
祖冲之是我国南朝时著名的科学家。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人早了约1000年。
第24课 “书圣”王羲之:生活时期、字的美称、尊称、代表作。(图)P121
东晋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他的字有“飘如浮云,矫若惊龙”的美称。代表作有《兰亭序》(行书)(故事:“书成换白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