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
第一单元 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第1课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时间、发源地、核心思想、实质P2-3
时间:14—17世纪 发源地:意大利 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实质: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主要人物及代表作:国别、注意相关知识点的细化如《神曲》的地位 ,以及拓展。(相关图)P3-5
意大利的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的评价)。代表作《神曲》,成为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意大利的达·芬奇的绘画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英国的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被称为“四大悲剧”。
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并得到改进和应用,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第2课 哥伦布的发现:时间、率先国家、主要贡献。(相关图)P9-10
时间:1292年 国家:西班牙 主要贡献: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新航路开辟的作用:积极、消极作用,注意与郑和下西洋各自目的比较(相关图) P11-12
注意以上两个知识点的整合,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1、积极作用: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2、消极作用: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从此开始。
3、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目的比较:郑和:宣扬大明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
欧洲航海家:寻找黄金,建立殖民地,开拓海外市场。
4、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3课 “光荣革命”:时间、别称、影响(相关图)P16
1688年,也是一场宫廷政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注意前移后延,即《权利法案》目的、时间、内容、结果P17
1、确立: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权利法案》的颁布
2、《权利法案》颁布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利
3、《权利法案》的内容: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严格的限定,确定国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并对公民应有的权利做了明确规定。
4、《权利法案》颁布的结果: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第4课《独立宣言》:时间、起草者、主要内容、意义(拓展) P21
1、时间:1776年7月4日。(7月4日被定为美国的国庆日,美国独立战争期间)
2、起草者:杰斐逊。
3、主要内容:宣扬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4、核心思想:“自由”、“平等”的思想(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5、意义: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它所体现的 “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则,成为当时欧洲大陆各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面旗帜,被马克思成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开国元勋”华盛顿:贡献及评价(人物图)、美国独立战争性质 P24
1、华盛顿的贡献及评价: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作为开国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华盛顿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2、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双重性。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第5课《人权宣言》:时期、主要内容(图) P27-28
1、时间:178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
2、主要内容:人们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注意理解、分析P29
①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②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广为传播;③所争取的民主权利为少数人所享有。(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彻底的一场革命)
第6课《拿破仑法典》:人物、主要内容、评价 P33-34(注意以上四个法律文献的比较,各自最主要特征)
1、颁布者:拿破仑
2、主要内容:第一次确立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并吸收了大革命以来的各种社会立法和理论上的成果。
3、评价: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其立法精神和原则被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
第二单元 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
第8课 珍妮纺纱机:时间、发明者、国家、地位(图,注意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P421、
1、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765年英国的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2、地位:“珍妮机”成为真正近代意义上的第一台机器。作用:使人类直接参加劳动的“手”被解放出来。
瓦特和蒸汽时代: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国家、人物、意义、进入时代(图) P42-43
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1783年瓦特(英国)改良的蒸汽机。意义: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面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蒸汽时代”。
火车机车发明及影响:发明者、国家、影响(图) P44
发明者及国家:英国人史蒂芬孙。影响:迅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工业革命的后果:起止时间、特征、后果(注意补充、迁移如英国)、启示 P45-46
1、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棉纺织业开始。
2、特征: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3、工业革命的后果:①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②产生了两个主要的对立阶级;③现代大工厂制度建立起来;④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环境问题最早与工业革命有关。
4、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科技改善人类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第三单元 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
第14课 废除农奴制法令及进步作用:时间、人物、性质、主要内容(理解)、作用,注意设问的变化以及注意废除的是农奴制 P74-75
1、时间:1861年 领导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主要内容: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②农民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农民以 “赎买”的方式获得一块份地;③解放以后的农民仍归 “村社”管理。
3、进步作用:俄国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第15课《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事件、时间、人物、内容、作用,注意废除的是黑人奴隶制P80
事件:南北战争(美国内战) 颁布时间:1862年 人物:林肯 内容:从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南部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一律获得人身自由。 作用:提高了林肯的威信,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局。
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性质、作用,以及林肯的首要任务和对林肯的评价,注意与美国独立战争和罗斯福新政的结合 P81
1、南北战争的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南北战争的作用:(1)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使美国资本主义更加快速地发展起来;(2)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为其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战争中林肯的首要任务:维护国家统一
4、对林肯的评价:维护了国家统一,解放了黑人奴隶,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种族问题。
第16课 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时间、国家、领导者、目标、主要政策(注意理解、角度变化)、性质 P86
1、时间:1868年 国家:日本 领导者:明治天皇和中下级武士 目标:“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主要政策:
(1)政治: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向西方学习,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体现改革性质)
(3)军事: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和警察制度。
(4)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如穿西服、坐洋楼、吃西餐)
(5)文化教育: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体现可持续发展)。
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作用,注意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对我们的启示P87
注意以上革命与改革的比较,如它们的共同影响,以及由古今中外成功改革得出的结论
1、作用: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日本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新威胁。
2、明治维新后,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0世纪30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
3、启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第17课 电的发明和使用:核心、主要标志、进入时代、领先国家 、相关人物及主要贡献、赞誉(注意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P90-91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领先国家:美国和德国
2、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为核心的革命,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
3、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留声机、蜡纸、油印机等2000多项发明,被称为“发明大王”。其名言:“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第18课 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相关交通工具的发明时间及发明者(国家)、生产工艺的改进者、影响 P94-96
注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两次工业革命各自的动力机器及能源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机:内燃机
2、汽车: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设计并制造出第一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1913年,美国人福特首先在汽车的生产中使用了流水线装配工艺,大幅度提高了汽车产量。(汽车的大量使用迅速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
3、飞机: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飞行者1号”。
4、交通工具改进对人类生活影响的共性:方便出行,扩大人类活动范围,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第19课 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各自名称、组成国及核心国、性质P100-101
1、名称及组成国:三国同盟(同盟国):德国(核心) 意大利 奥匈帝国
三国协约(协约国):英国(核心) 法国 俄国
2、性质:军事侵略集团。
第20课 萨拉热窝事件:时间、人物、影响 P104
时间:1914年 人物:普林西普 影响: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凡尔登战役:别称、地位、说明的道理 P106-107
是一战的转折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一战的起止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性质、认识(或态度)P107
1、一战的时间:1914-1918
2、一战的交战双方:同盟国和协约国(原同盟国的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3、一战的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4、一战的影响:对人类而言,是一场浩劫,是一场深重的灾难。
5、一战的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6、对战争的认识(或态度):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珍爱生命。
第四单元 构建文化的圣殿
第22课 启蒙运动:时期、国家、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主张、影响,图P113-115
注意与第1课的联系
时期:17—18世纪 国家:法国 核心思想:理性主义。
2、代表人物及主张: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把教士比作“文明的恶棍”,骂教皇是“两足禽兽”,提出“打倒卑鄙无耻的东西”“消灭败类”的战斗口号。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美国的政体:联邦制,体现了“三权分立”学说。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三权分立的国家。)
卢梭:“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3、影响:(1)欧洲近代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美国独立战争(美洲)和法国大革命(欧洲)提供了锐利的的思想武器(对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对日本:明治维新)。
第23课 牛顿、达尔文等人的成就:各自国别、最主要成就、著作、赞誉 图P119—121
牛顿(英国):阐述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完整的牛顿力学体系。(影响: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撑)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赞誉:“现代科学之父”,名言:“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达尔文(英国):创立了生物进化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著作:《物种起源》,名言:“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美国籍):提出著名的“相对论”,为以后原子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