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压强、浮力及浮力的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同时也为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奠定基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技能,但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没有准确的认识,学生也很难将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联系起来。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有关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过程,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为更好的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选择了以下实验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设计
1.通过有趣的体验活动引发猜想。
2.定性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通过自制教具创设情境,定量探究浮力的大小。
三、教学方法设计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核心部分的学习尽可能的还给学生做,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猜想。
2.定性探究,展示交流。
3.定量探究,深化统一。
4.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下面具体阐述一下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猜想
首先通过两个活动创设情境。
活动一:怎样让鸡蛋浮上来?学生思考,动动手。
活动二:学生分组完成向水中压空矿泉水瓶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浮力的大小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两个活动,学生很容易猜想到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以及深度有关。这里还要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学生的猜想还可能是物体的密度、底面积、形状等因素。
环节二:定性探究,展示交流
通过三个步骤来验证猜想。
一、设计实验。
我给各小组准备了弹簧测力计、水、物块、细绳等器材,让每个小组都能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ρ液、V排以及h有关。对于个别同学提出的其他猜想,我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做法,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想?
步骤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
步骤三:展示交流。
V排和深度哪一个因素影响浮力?学生辨析不清。这里要引导学生分析物体浸没后,发现浮力并没有随着深度的变化而改变,从而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浮力的本质因素是排开液体的体积而不是深度。
最终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定量探究,深化统一
由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如何收集排开的液体?学生可以设计出多种方案,有的受到刚才这个实验的影响,把装满水的烧杯放在大水槽中收集排开的水,有的用量筒、水完成实验,有的设计出类似于溢杯的装置。我给学生展示用溢杯收集排开的液体,然后把溢杯放在这样的一个装置中,学生还会有新的发现。物体和小桶的上方连着弹性系数相同的弹簧,弹簧下面有一根指针,现在指针指示做一记号A,当物体逐渐浸入水中时,弹簧的指针的变化可以显示出浮力的大小,将排出的水倒回小桶内,指针又指示到记号A处。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想到什么?学生会想到F浮与G排可能相等,这样就把F浮与G排联系起来。
这里我并没有利用教材上的方式,提出F浮与G排的可能关系,因为这种方式学生不容易理解。我采用的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F浮与G排之间的可能关系,顺利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然后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明确步骤。
根据所提供的物质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通过对多种物质进行实验得到的多组数据的分析,得出F浮=G排这一普遍的规律,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发现浮力的大小与ρ液和V排有关,这与第一个实验的结论是一致的,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统一之美。使用微课让学生更好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和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在课堂小结时,注重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体验,力求达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最后,要求学生整理实验桌上的器材,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