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6 22:4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描绘的古代帝王是( D )
A.宋太宗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考查的内容与北宋的建立有关。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陈桥驿”“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等,链接所学知识,可推知这些事件与宋太祖有关。正确答案为D。
2.公元964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为了把地方税收权力转移到中央,宋代统治者在地方设立的管理机构是( C )
A.禁军 B.节度使 C.转运使 D.通判
解析:C 为了把地方税收权力转移到中央,宋代在地方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2018常州期中)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 A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解析:A 据题干“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加强了中央
集权。
4.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B )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解析:B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故选B。
5.北宋、辽、西夏、金四个政权,按建立的时间顺序排列依次是( A )
A.辽 北宋 西夏 金
B.北宋 辽 金 西夏
C.辽 金 北宋 西夏
D.北宋 辽 西夏 金
解析:A 四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分别是辽——10世纪初,北宋——960年,西夏——11世纪前期,金——1115年,故正确答案为A。
6.(2018石家庄期末)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名改名,如“威”改为“广信”,“静成”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这反映了宋与契丹关系从战争状态到和平状态的转变。这种转变约出现于( B )
A.澶渊之盟前 B.澶渊之盟后
C.宋金达成和议前 D.宋金达成和议后
解析:B 澶渊之盟后,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题干所述现象出现在澶渊之盟后。
7.(2018潍坊期中)辛弃疾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该词反映的史实是( B )
A.宋军抗辽 B.宋军抗金
C.宋军抗元 D.宋军反击西夏
解析:B 据题干词句可知,辛弃疾在这首词里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弃疾生活在南宋,一生力主抗金,渴望从金军手中收复失地。故该词反映的史实是宋军抗金。
8.宋辽、宋夏、宋金和议的共同之处是( C )
A.划定边界
B.宋对少数民族称臣
C.宋向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
D.少数民族军队撤走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辨析能力,宋辽、宋夏、宋金和议的共同之处是宋向对方送“岁币”,以求得暂时的安宁。
9.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与南宋对峙的女真族政权是( C )
A.辽 B.西夏 C.金 D.元
解析:C 解题的关键是提取题干问题的限制性词语“女真族政权”来作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是契丹族建立的,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元的建立者是蒙古族,只有金的建立者是女真族。
10.(2018黑龙江期中)“……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一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其作者是抗金名将( B )
A.鉴真 B.岳飞 C.李白 D.屈原
解析:B 材料“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的《满江红》。故选B。
11.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C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民族政权的并立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解析:C 据题干“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辽宋夏金时期的史实。故小明同学探究的主题是民族政权的并立。故选C。
12.(2018德州)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北宋,下列情景有可能遇到的是( D )
A.占城稻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
B.辛弃疾的词作传唱大江南北
C.纸币发展成与铜币并行的货币
D.四川地区已开始使用“交子”
解析:D 本题考查北宋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北宋时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只是在长江流域种植,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币并行的货币,只有D项符合北宋时期的史实。故选D。
13.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C )
A.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南宋时期 D.元朝时期
解析:C 从唐朝中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再加上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故选C。
14.《千年风云第一人》摘录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名人有关成吉思汗的精辟论述以及各国媒体的报道,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展示了“千年风云第一人”的传奇一生。下列内容不属于成吉思汗“传奇一生”的是( A )
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各部
C.建立蒙古政权
D.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
解析:A 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并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建立元朝是忽必烈的历史功绩。故选A。
15.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它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以下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C )
①建立了蒙古国 ②将西藏纳入行政版图 ③灭掉西夏政权 ④设立宣政院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解析:C 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于1271年建立,而建立了蒙古国、灭掉西夏政权都发生在元朝建立前,排除含①③的选项。C符合题意。
16.(2018齐齐哈尔)黑龙江省作为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来源于元朝的什么制度( D )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解析:D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
17.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由汉唐陆路贸易为主转为宋元海上贸易为主的原因,不包括( C )
A.北方战乱,殃及丝绸之路
B.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南移
C.宋朝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造船及航海技术的提高
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有关知识。宋朝海外贸易发达,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因此宋朝对外开放。宋朝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说法错误,A、B、D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由汉唐陆路贸易为主转为宋元海上贸易为主的原因,故选C。
18.(2018株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该作品描绘了秋天旅人漂泊异乡的愁绪。在文学形式上,它属于( D )
A.汉赋 B.唐诗
C.宋词 D.元曲
解析:D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出自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著名散曲作品《天净
沙 秋思》,在文学形式上,它属于元曲。
19.(2018黑龙江)《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下列史实能在此书中查到的是( B )
A.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B.战国七雄
C.元灭南宋
D.大兴文字狱
解析:B 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故选B。
20.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下列发明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B )
A.造纸术和火药 B.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C.火药和指南针 D.指南针和造纸术
解析:B 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火药在唐代已经出现。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3分,22题17分,23题14分,24题16分,共60分)
21.(2018深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三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材料四 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围半亩以上,火点著铁甲皆透。……又飞火枪,注药,以火发之,辄前烧十余步,人亦不敢近。蒙古兵唯畏此
二物。
——《金史》
(1)材料一图一、图二均为我国古人发明的指南仪器,指出其名称及发明时间。(4分)
(2)材料一中图三人物是谁 其重大发明是什么 这一发明是如何向海外传播的 (4分)
(3)从材料二、材料三古籍的记载中你可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远航导航上有何变化 (3分)
(4)材料四描述的是哪一科技成就的运用 这一科技什么时期被广泛用于战争领域 (2分)
解析:第(1)问根据图一和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战国时期制成的司南,图二是宋朝时期的指南针。第(2)问解题关键在于明确图三中人物是毕昇,其发明和传播依据所学基础知识直接回答即可;第(3)问据材料二可知,当时在航海中使用指南针导航,但不是全天使用指南针,材料三中“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表明全天使用指南针导航;第(4)问由材料四“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围半亩以上,火点著铁甲皆透”可知这描绘的是火药的威力。我国在唐朝已经发明火药,到宋元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答案:(1)图一:司南;战国。图二:指南针;宋代。(4分)
(2)人物: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传播: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4分)
(3)信息:当时在航海中使用指南针导航。变化:材料二不是全天使用指南针,只有阴天才用。材料三更进一步,全天使用指南针导航。
(3分)
(4)科技成就:火药。时期:宋元时期。(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05年,宋辽双方订立和议: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
材料二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材料一、二说明,两宋时期我国政权并立,战战和和。请说出此时两个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名称。(4分)
(2)材料一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称为什么 类似的情况发生在北宋和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 (4分)
(3)最能说明材料二这句话的是哪次战役 (2分)
(4)材料三这句话说明了当时我国经济格局上的一个什么特点 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中出现的格局有什么关系 (4分)
(5)在那战战和和的年代,你认为是战好还是和好 为什么 (3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两宋时期的史实。两宋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名称:契丹族——辽;党项族——西夏;女真族——金。通过材料一题干信息“宋辽双方”分析可知反映事件在历史上称澶渊之盟。类似的情况发生在北宋和西夏政权之间。材料二反映的是岳飞抗金,故最能说明材料二这句话的一次战役是郾城大战。材料三这句话说明了当时我国经济格局上的特点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中出现的格局的关系:材料一、二使南方保持和平安定的环境,有利于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在那战战和和的年代,和好。因为和平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答案:(1)契丹族——辽;党项族——西夏;女真族——金。(任选两个即可)(4分)
(2)澶渊之盟。西夏政权。(4分)
(3)郾城大战。(2分)
(4)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关系:材料一、二使南方保持和平安定的环境,有利于南方经济迅速发展。(4分)
(5)和好。因为和平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3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经济发展
领域 发展成就 集中发展区域
农业 谚语:①       苏州、湖州、常州等
手工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②      成为著名的瓷都 四川、江浙地区
商业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     政府设置④      (机构)管辖海外贸易 泉州、杭州等 ]
(1)请在上述表格中的横线上填写正确内容。(8分)
材料二 
南宋政府……又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水利灌溉工程,当时的州县官大抵(都)兼“提举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职务。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2)依据材料二,归纳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4分)
(3)综合材料一、二,它们反映了宋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 (2分)
解析:第(1)问属于识记层次,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解答。第(2)问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材料二反映了北方人口南迁,南宋政府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第(3)问考查学生综合归纳能力,材料一反映的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材料二反映的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综合起来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1)①“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②景德镇;③交子;④市舶司。(8分)
(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政府重视兴修水利。(4分)
(3)经济重心南移。(2分)
24.宋元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灿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朝代更替】
材料一 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1)上图中政权①的建立者是谁 建立政权②的是哪个民族 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6分)
【经济发展】
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
下足”。
(2)材料二说明了当时我国经济格局上的一个什么特点 (2分)
【制度创新】
材料三 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3)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开创了哪种政治制度 元朝为了加强对今西藏的管理,在中央设置了什么机构
(4分)
【科技领先】
材料四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
(4)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时期,请列出两项重大发明。(4分)
解析:第(1)问考查辽宋夏金元政权的建立情况和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解答。第(2)问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第(3)问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对西藏的管辖,属于识记层次。第(4)问考查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解答。
答案:(1)赵匡胤。女真。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完成统一。(6分)
(2)经济重心南移。(2分)
(3)行省制度;宣政院。(4分)
(4)活字印刷术,指南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