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标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本,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课以是传授生物学基本概念,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创设循序渐进的问题情景步步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地位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学好肾脏的结构是理解尿的形成、排出的前提,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认识生物的排泄是学生全面了解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帮助学生认识人体是一个高度统一的复杂有机体,培养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好奇心的良好契机,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观察方法的训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对生物学的兴趣。2、学生情况分析初中的学生根据以往生活的经验,对肾脏已有浅显的认识,但对其结构、功能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所以本节课通过对肾脏结构的复习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肾脏的功能,并利用所得结论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与现象,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能力目标:使用网络手段搜集肾脏资料;制作ppt并展示分享;尝试对表格数据进行分析,获取信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同结构与功能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滤过作用
教学难点 滤过作用
教学方法 讲述、演示、讨论
教学手段 PPT
教学用具 学案、学生PPT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课前学生搜集肾脏资料,课上展示、汇报透析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胆量
复习:肾脏结构 本课知识之间逻辑关系较为复杂,但建立在结构的基础之上,通过复习肾脏结构的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
滤过作用 讲述:尿液是如何形成的,古人一直想研究,但由于条件所限,一直没有重大突破,直到显微镜的发现演示:1662马尔皮基发现的微小球体及弯曲小管演示:1843鲍曼发现的毛细血管球及囊状结构;2年后路德维希也发现同样结构讲述:后两位科学家在结构的基础之上都对尿液形成进行推测:1肾小管分泌各种物质,肾小球透过的水溶解、冲走废物。2各种成分从肾小球透过,进入肾小囊,经肾小管排出 通过发现史的介绍让学生体会科研的艰辛与严谨,并依托科学技术的支持。
提问:你认同哪种?怎样证明?回答:抽取液体演示:血浆与肾小囊腔中液体比较提问:获取到什么信息?回答:肾小囊中大部分物质来自肾小球血浆中提问:为何没有蛋白质与血细胞?回答:大分子不容易通过演示:肾小球与肾小囊内壁图提问:肾小球适于物质交换的结构特点?演示:滤过作用 通过对表格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罗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体现科学探究、生命观念
重吸收作用 提问:肾小囊中的液体是最终的尿液吗?正常尿液中没有葡萄糖演示:24小时内肾小囊腔液体150L原尿,尿液1.5L提问:液体为何减少了100倍?演示:肾单位图回答:肾小管附近的毛细血管可以回收演示:原尿与尿液对比演示:重吸收作用 通过原尿与尿液的比较,培养学生结合旧知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结 提问:尿液形成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总结重点知识
结束 提问:透析模拟了肾脏的功能,是人类很重要的发明,可以帮助肾功能缺陷的病人排出废物,那是不是透析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呢?讲述:严重肾衰竭只能通过肾移植的方式来治疗,但容易产生排异反应,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肾脏,让他健康的工作。我们应该怎么做?回答:多喝水,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情等 与导入的透析首尾呼应,但强调肾脏的功能不可替代,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现社会责任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通过科学史的介绍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自然而然的将难点突破,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学生自觉进行讨论,并成功的解决了问题,通过对学生思维的训练,逐渐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很好的效果。但结尾处应增加肾小管汇集集合管再汇集肾盂的过程,就更加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