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6 17:1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1 十五从军征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杜甫的《石壕吏》,感受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作品简介
《乐府诗集》是一部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其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背景介绍
根据《乐府古题要解》,本诗在晋代已入乐。在它被用为横吹曲辞以前是否曾入乐已难查考。此诗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
四、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五、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冢( zhǒng )
狗窦( dòu )
稚( zhì )
舂谷(chōng)
贻(yí)
六、精读课文,把握文章
1.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明确:“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从军后从未回来过;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彩。
2.赏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明确:此处景物描写,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一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画面,以哀景写哀情,以荒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和绝望。
3.赏析:“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七、合作探究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八、本文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乡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控诉了战乱和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九、文本特色
1.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叙述,尽情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以问话形式点明已是家破人亡。
2.用环境刻画人物形象。
诗中写老兵回家后的境况:“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段环境描写将家中的悲凉凄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名句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描写近处所见荒凉、凄楚的景象的诗句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2.《十五从军征》一诗中和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