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课件8、《世说新语》二则 31张幻灯片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课件8、《世说新语》二则 31张幻灯片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6 18:2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语 文
教与学学导练
七年级 · 上册 · 配部编版
第二单元
8 《世说新语》二则
目录
名师导学
01
名师导读
02
名师导练
03
课外延伸
04
名师导学
一、语文要素
补叙:
1.补叙也叫追叙,是指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文所说之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2.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用在篇中,也可以用在篇末,而插叙只能用在篇中,不能用在篇末。
二、一课一法
《咏雪》一文中,最后一句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作用?
运用补叙的叙述方法,有力地暗示了课文的中心和写作目的。文中谢太傅没有明确评判两个比喻的优劣,而作者却在最后补充叙述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自然含蓄,妙不可言。
三、技法点睛
补叙的作用:
(1)补叙往往出现在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的末尾,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来历、性格作补充介绍,或对某一事物作解释性的说明,以方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物或事件。
(2)答题格式:这里补叙了……(情节、内容),揭示了(表现了)主要人物(事物)……(某方面)的特征。这一补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事物特征更加突出),从而使作品的思想意义更鲜明、更深刻,也兴起文章的波澜,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名师导读
一、背景解读
1.常识积累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行风貌和逸事琐语的志人小说集。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等36个门类,共记载了1 130个故事。《世说新语》具有“语言简练,辞义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
2.写作背景
(1)《咏雪》选自《世说新语》的《言语》篇。陈郡谢氏的子孙,都是由名士谢尚的从弟谢安教导。谢安很注重素质教育,力求把教育融入生活之中。本文发生在一个寒雪天,东晋著名才女谢道韫因吟出了“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而名垂千古,得到了“咏絮之才”的赞誉。
(2)《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本文记叙了陈元方7岁时的故事,作者借陈元方对客人所说的“无信”和“无礼”,从反面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二、内容梳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理清文脉)
1.《咏雪》通过寒雪日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传承。
交代背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叙述咏雪事件(对话形式)
二答
兄子——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兄女——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叙身份:含蓄地赞美谢道韫的聪明才智
一问: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2.《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7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陈元方小小年纪却明白事理,同时告诫人们要诚信懂礼。
对话背景:客人无信——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话内容
元方驳斥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话结果:客人惭愧——元方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人无礼——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日中。过中不至
非人哉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入门不顾
名师导练
一、咏雪
(一)字词解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公欣然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不久,一会儿。
高兴的样子。
大体。
相比。
趁、乘。
··
··
··
··
·
·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白雪纷纷何所似/真相大白
B. 与儿女讲论文义/忘恩负义
C. 撒盐空中差可拟/可歌可泣
D. 兄子胡儿曰/父慈子孝
【解析】 D A. 白色/清楚,明白;B. 义理/恩义;
C. 可以/值得; D. 儿子。
·
·
·
·
·
·
·
·
D
(二)句子翻译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白雪纷纷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撒盐空中差可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
这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
(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三)内容理解
1. 内容理解默写。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雪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既表现谢安与小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又渲染出温馨美好的家庭气氛的两处神态描写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
公大笑乐。
2.内容理解简答。
(1)《咏雪》一文中“内集”“公欣然”“公大笑乐”等语句显示了怎样的家庭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交代兄女的身份,你认为作者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乐融融、温馨美好。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3.综合分析选择。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题目为《咏雪》,点明全文的主旨是赞叹雪花的高洁和雅观。
B.对于侄子、侄女的回答,谢太傅未作评定,只是“大笑乐”,耐人寻味。不答是雅量,不评是慈爱。一笑是儒雅,一笑是暗许。既暗许了谢道韫的才气,又保全了侄子胡儿的自尊。
C.“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融洽愉快、轻松和谐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氛围。
D.兄子胡儿的比喻更多的是形似,下雪如“撒盐”;兄女道韫的比喻则是神似,下雪如“柳絮”般轻盈。
【解析】A 文章的主旨在于表现谢家“儿女”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透露古人的家庭生活雅趣和文化传承。
A
(2)下列对文章写法上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文对人物的描写主要采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B. 课文用“公大笑乐”从侧面反映出道韫的才华。
C. 课文的两个比喻句只有喻体,分别是盐和柳絮。
D. 课文一开始写下雪的环境描写是用来渲染寒冷、孤寂的气氛,为下文咏雪作铺垫。
【解析】D 课文写屋外冰寒雪骤来衬托室内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D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字词解释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待君久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约定。
同“否”。
到,到达。
舍弃。
拉,牵拉。
回头看。
2. 文言词汇选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陈太丘与友期行/过期作废 B. 太丘舍去/去伪存真
C. 相委而去/委曲求全 D. 下车引之/穿针引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日中不至/至善至美 B. 太丘舍去/舍生取义
C. 则是无信/实事求是 D. 元方入门不顾/奋不顾身
·
·
·
·
·
·
【解析】D A.约定/期限;B.离开/除掉;C.舍弃/勉强迁就;D.拉,牵拉。
·
·
·
·
·
·
·
·
·
·
D
B
【解析】 B A.到达/最; B.舍弃; C.表示判断/事物的本质; D.回头看/考虑。
(二)句子翻译
1.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太丘跟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三)内容理解
1. 内容理解默写。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写友人知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应对得体,据理力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人惭
下车引之
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2.内容理解简答。
(1)文章在为人处世方面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方令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在“修身”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相关内容简析文中的“友人”在性格方面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人要讲诚信、懂礼貌。
原因是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据理力争。本文提出的积极主张是讲“诚信”和“礼仪”。
友人因太丘“舍去”,当即生气怒骂,心直口快;但经元方辩驳后,他惭愧并“引之”示好,个性率真,态度诚恳。
3.综合分析选择。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与友期行》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揭示的。
B. 文章的结尾,虽只寥寥数语,但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
C. 本文叙事简洁,叙中有议;语言凝练、词意隽永,情节上起伏变化,人物情态上自然生动。
D. 文章在叙述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表现了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和知书达理、善于辩论的性格。
【解析】 A 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语言描写)来揭示的。
A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中的元方讲信明礼、聪明机智、不卑不亢,敢于指出他人问题,敢于捍卫亲人尊严,有良好家教。
B.陈太丘依照约定行事,当朋友失约时决然“舍去”,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他们身上体现了古人崇尚的“礼”理念。
C.“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反映出友人是一个不守时、不守信用的人。
D.本文出自《世说新语》中的《方正》篇,小小年纪的元方据理抗辩,有理有据、公正客观地批判别人,同时维护自己父亲的尊严,体现了他的“方正”之气。
【解析】 B 他们身上体现了古人崇尚的“诚信”理念。
B
课外延伸
文言文对比阅读(19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
·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
·
参考译文:【乙】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县(任职时),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怎么治理(太丘县)的呢?”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做县令)时,用恩德来安抚强者,用仁慈去体恤弱者,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的父亲效法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做法却如出一辙。周公没有效法孔子,孔子也没有效法周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太丘舍去________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
(3)相委而去____________ (4)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远近称之/曹冲称象
B.正行此事/陈太丘与友期行
C.孤法卿父/效法前贤
D.周公不师孔子/好为人师
·
·
·
·
舍弃。
舍弃。
才。
拉,牵拉。
C
·
·
·
·
·
·
·
·
2.【解析】 C A.称赞/称重;B.做,施行/出行;C.效法;D.学习,效法/老师。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强 者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 恣 其 所 安 久 而 益 敬。
/
/
/
(我父亲)等您很久都没来,已经离开了。
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
(1)下列对两则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选文都主要以对话刻画人物形象。
B.两则选文都表现了陈元方机智应变、聪颖伶俐的性格特点。
C.两则选文中陈元方都借用具体事例,委婉、巧妙地应对了他人的问话,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D.甲文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乙文中陈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解析】 C “都借用具体事例委婉巧妙地应对”是错误的,甲文中陈元方是直接驳斥友人,没有借用事例。
C
(2)甲文中,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可以看出元方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乙文中,从元方回答袁公的提问中可以看出元方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2分)
懂礼识义
镇定自若、聪明机智
推荐阅读:《世说新语》(《何晏》《王戎》《汗不敢出》《杨氏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