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5课
课题:孙权劝学
单位:柳埠一中
主备人:孟祥宝 复备:杨玉华
【课标与教材分析】《2011版新课标》指出: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 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 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 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 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 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是学生所务必体会的重要方面.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知的:作为初一的学生,他们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对很多文言文都有一定的知识,文章比较短小,而且对《三国演义》也有一定的兴趣,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掌握课文大意并对课文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2. 学生想知道的:初一的学生大多是十三四岁,正处于由童年时期向青年时期的过渡的阶段,文章当中孙权的劝学策略,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也定富有情趣,这些都是学生想通过课文了解到的。
3.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但是学习习惯却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学习,独立思考。但也有的学生依赖性强,没有自觉学习的习惯。但是随着习惯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这两个班的学生一定能得到大的发展。
4.关注学困生。大部分学生对课文传达的情感不能够准确把握,因此,在让部分基础了解好文章传达的情感后,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小组长帮助其他同学理解文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认识以下几个子:卿、即、岂、更、邪、遂、孰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2、 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
3、侧面描写的好处。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读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2、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重点】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品味鲁肃,吕蒙的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阅读———启发——合作探究式
【学法指导】 诵读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课时】:2 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给以下字注音
卿、即、岂、更、邪、遂、孰
2、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 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创新支点(分角色朗读,提高生的兴趣)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A层作业:搜集古语读书或书的名言警句
B层作业:完成练习一、二。
九、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