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临考押题密卷历史B卷(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临考押题密卷历史B卷(PDF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7 10:54:58

文档简介

。历史川
历史
命题报告

本套试卷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命题依据,重点考查历
命题依
史学科核心价值、主干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与历年高考真题吻合度高、定位相
符,难度与近几年的高考卷基本相当。
命题特点。重视主干知识和高频者点的考查,强调必备知识的掌握恃况。如第1题考查中华文期的起
源,第6题考查清朝的禁烟运动,第1山题考奁雅典民主政治,第14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探
索,等等。
强调知识内化,注重试通形式的灵活性,加强对核心价值、关键能力的考查。如第4趣设置明
朝政治运行变化示意图,考查对明朝政治的认识,考查学生提取村料信息的能力;第18题以古代和
现代的治水活动为切入点,考查中国水利亨业的发展,引导考生思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深化命题立意,落实学科素养。如第1题考查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的特征,第6题清朝的禁
烟运动表明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落实了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紊养;第10题考查中国经济体
制改革,落实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试题亮点本卷关注社会现实和热底,具有群烈的时代气息。例如,第5题以乾隆时期的贪瘸案
件,为材料呼应当前中国的反腐倡糜;第15题涉及1945一2000年美国霸权行径对世界的影拘,呼
应当前的美檢、美中关系。
十答案及解析
1.【命题意图】本题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为切入点,考查早期中华文明,考查考生的材料理解与知识迁
移的能力,体现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起源于多地区,呈现出多元格局,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
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故选A项。材料未休现夏商周文明的地位,排除B项。“不断转移”的
说法错误,排除C项。中原文明只是众多文明中的一支,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排
除D项。
【答案】A
2.【命题意图】本题以汉初地方区划的卖迁为切入,点,考查汉初区划制度的变化情况,考查考生材料
理解与知识迁移的能力,体现了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解析】汉初,东方各地尤其是楚、齐、赵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的势力,允许诸候王从俗而治来缓
历史B卷·D119
权威预测对话命题人·考向帝扣与深度详析心
解各地文化冲突与矛盾,适应了当时地域文化异彩纷基的特点,有利于国家统治,故选G项。郡县
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排除A、两项。汉初王国势力确实会对中央造成威胁,但这并不是
刘邦恢复封邦建国的原因,排除D项。
【答案】C
3.【命题意图】本题以武则天的用人之术为切入,点,考查武则天时期的统治,考查考生材料理解与知
试迁移的能力,体现了吏斜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总“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做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等可知武则天能够
正确选用人才,从而为统治服务,故D项正确。扩大选官基础的是科举制,非除A项。材料信息不
仗仅莎及官员的考课问题,排除B项。用人选官与扩充皇权无关,排除C项。
【答案】D
4.【命题意图】本题以明朝政治运行变化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明朝政治,考查考生渎图的能力与知
识迁移的能力,体现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解析】对比明代两种政治运行机制可知,宦官代替皇帝批红,这是窃权的表现,故选B项。明代
的内阁和宦官分别在不同时期专权,而不是合作专权,排除A项。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是在清
朝,排除C项。明朝最重要的两个中枢权力机构是司礼监和内阁,期期的中枢权力是相互制衡
的,排除D项。
[答案】B
【名师评题】本题以流程图创设问题情境,是对考生信息转化等能力的考查,要求芳生对史料进行
解读。本题全面考查了考生知识获取、思维认知等关键能力,能反映出考生的综合能力。
5.【命题意图】本题以乾隆时期的贪腐策件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的吏治,考查考生材料理解与知蜘
识迁移的能力,体现了史斜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解析】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乾降时期发生了“甘肃捐监冒赈案”这样的
集体性腐败案件,反映的恰恰是封建制度所存在的弊端,所以制度性危机不容忽视,C项正确。A项是
材料反映的现象而不是本质,排除。材料只涉及甘肃一个案件,且严惩了腐败官员,B项非材料现
象所反映的历史本质,排除。虽然甘肃的腐败问题历时7年才暴露,但最终涉事者还是被处罚,这
不能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排除D项。
【答案】G
6.【命题意图】本题以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禁姻行动为初入,点,考查考生的材料理解与知识迁移的
能力,体现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解析】材料体现了清政府和中国人民认识到了鸦片贸易的危害,开展全国性的禁烟运动,表明中
国人民禁烟的决心,故选B项。这些行动与列强的祭济侵略无关,排除A项。中国的禁烟行动只
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惜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囚是打开中国市场,排除C项。根据所学
知识可,这些行动并没能解决鸦片带来的危害,排除D项。
【答案】B
历史B卷·D120绝密★启用前
4.图1为明朝政治运行变化示意图。
B卷
通政司可礼监皇液一可礼盟一内阁
票拟
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临考押题密卷
内阁同礼监皋帝同礼监
就红
历史
通政司同礼监内阁口一可礼监一内阁
票拟
挑虹
图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熙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
据此可知,明代
位号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A.内阁与宦官共同专权
B.宦官窃取了部分皇权
2.选择题每小题选山答案后,用2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C.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D.巾枢权力在同礼监

动,用像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5.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帝派官员严审王官望。在任职甘肃布政使时,王宫望每年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虚报旱灾,谎称以粟赈济,私留银两,自总督以下皆有分取,历时7年才暴露。案发后,从
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
王宫望家中查狄赃银30余万两。此茶几乎粪括了甘肃省绝大部分官员,处死56人,免
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死发遣者46人。这反映了清朝
()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A.集体性腐败屡治不绝
B,严惩腐败官员刻不容缓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C.制度性危机不容忽视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
1.考古发现,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
6.据清代档案记载,道光十八(1838年)、十九(1839年)两年,在盛京、山东、山西、陕西、河
距今5300年前后,巾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人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
南、湖南、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新疆等地,开展了大规模清查吸
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考古发现说明,中华文明
食鸦片的人、查获炯土、收缴烟具、缉拿烟犯、铲除罂粟花苗等行动。这些行动()
A.具有多元一休的特征
A.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表明了巾国人民禁烟的决心
B.以夏商周文明为代表
C.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源
D.解决了鸦片流毒带来的危害
C.中心区域不断转移
7.《中国1911》巾指出,1911年的武昌起义成功,孙中领导的革命经过十次失败后,终于启
D,在巾原地区其有优势地位
动新时代的浪潮,迪(hdn)遮(zhan)扳倒了腐败封闭的清王朝,建立了东亚第一个民主
2.徙韩信为楚王后,刘邦将齐地改为郡县。改设郡县后的齐地显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故
共和国。该观点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汉高祖六年,田肯上书时再次力劝在齐地封土,随后刘邦下诏云:“齐,古之建国也,今为郡
A.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
B.采用了和平夺权的方式
县,其复以为诸侯。”这种改变说明了
()
C.用先进制度取代了落后制度
D.是资产阶级领导的社会变革
A.都县制不利于巾央集权
B.分封诸候符合历史潮流
8.1932年4月12日,清华大学自治会州英文致函李顿代表团:川本的侵略,不仅危害了中
C.因俗而治有利于国家构建
D.王国势力的强大威胁中央
国,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也使国联面临建立以来最大的危机,考验其全球治理能力。
3.《资治通鉴》记载,“太后(武则天)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斯之,或加刑
公平和正义能否实现,将影响到人类的命运。这表明当时知识界
()
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这体现了武
A.已经认识到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B.充分利用国际组织维护本国利流
则天
()
G.指出民族矛盾是中国主要矛盾
D.力图维护国联主导下的世界格局
A.扩人了选官的基础
B.加强了考课的力度
9.美国历史学家莫甲斯·迈斯纳认为,巾国的20世纪50一70年代“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现代
C.进一步扩允了皇权
D.善用人才为统治服务
化时代之一,与德四、川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最剧烈
历史B卷试题第1页(共8页)
历史B卷试题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