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安徽省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 专题2 功、能和动量第1讲 功、功率、动能定理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物理)安徽省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 专题2 功、能和动量第1讲 功、功率、动能定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3-04-21 20:5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二 功、能和动量第1讲 功、功率、动能定理
体系构建
考向分析
动能定理是高考的重点,经常与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综合考查。基本概念的考查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动能定理与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相结合时常以计算题形式出现。功与功率,虽然不是高考主要考点,但要求在理解该知识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知识的考查可与受力分析、运动学知识中速度与位移的计算、圆周运动、电场力的计算、安培力的计算等知识结合起来。动能定理是处理力学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研究对象是单个物体或没有相对运动的体系。高考对该讲的考查多从以下角度命题:(1)机车启动问题;(2)变力做功问题;(3)与电场、磁场、复合场有关的综合问题;(4)传送带、斜面类问题。
热点例析
热点一 功、功率的计算
1.公式P=计算的是t时间内的平均功率。
2.公式P=Fv计算的是瞬时速度为v时刻的瞬时速度,若v为平均速度,求得的是平均功率。
【例1】(2012·北京东城区联考)一只苹果从楼上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苹果在空中依次经过三个完全相同的窗户1、2、3。图中直线为苹果在空中的运动轨迹。若不计空气阻力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苹果通过第3个窗户所用的时间最长
B.苹果通过第1个窗户的平均速度最大
C.苹果通过第3个窗户重力做的功最大
D.苹果通过第1个窗户重力的平均功率最小
规律小结对于功和功率的理解与计算问题的解决,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理解功的定义式W=Fl及变形式W=Flcos α中各物理量的意义(该式及其变形式仅适用于恒力做功情况)。
(2)变力做功的求解注意对问题的正确转化。
(3)对于功率的计算,应注意区分公式P=和公式P=Fv,前者侧重平均功率的计算,后者侧重瞬时功率的计算。若F、v有夹角,则P=Fvcos θ。
举一反三1如图甲所示,物体受到水平推力F的作用在粗糙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监测到推力F、物体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取g=10 m/s2,则(  )。
A.第1 s内推力做功为1 J
B.第2 s内物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2.0 J
C.第1.5 s时推力F的功率为2 W
D.第2 s内推力F做功的平均功率=1.5 W
热点二 机车的启动问题
1.恒定功率启动
机车第一阶段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第二阶段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图象如图甲所示,当F=f时,vmax==。

2.恒定加速度启动
机车第一阶段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功率达到额定功率后获得匀加速的最大速度v1。第二阶段保持功率不变做变加速运动,直至达到最大速度vmax,第三阶段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图象如图乙所示。

(1)求v1:由F-f=ma;P=P额=Fv1得v1=。
(2)求vmax:vmax=。
【例2】(2012·北京朝阳期末)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速度v0开始加速行驶,经过一段时间t,前进了距离l,此时恰好达到其最大速度vmax,设此过程中汽车发动机始终以额定功率P工作,汽车所受的阻力恒为f,则在这段时间里,发动机所做的功为(  )。
①fvmaxt ②Pt ③m-mv+fl
④ft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规律小结解决机车启动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分清是恒加速启动还是恒功率启动;
(2)匀加速启动过程中,机车功率是不断改变的,但该过程中的最大功率是额定功率,匀加速运动阶段的最大速度小于机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达到额定功率后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3)以额定功率启动的过程中,机车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速度最大值等于,牵引力是变力,牵引力做的功W=Pt。
举一反三2起重机的钢索将重物由地面吊到空中某个高度,其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则钢索拉力的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能是(  )。
热点三 动能定理的应用
1.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
2.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时需注意的问题
(1)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一个具体体现,应用动能定理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选好初态和末态,注意一定是合外力所做的总功,其中合外力是所有外力(包括重力),一定是末动能减去初动能,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时,在分析运动过程时无须深究物体运动过程中状态变化的细节,只需考虑整个过程的功及过程始末状态的动能,计算时把各个力的功连同符号(正、负)一同代入。
(2)动能定理是计算物体的位移或速率的简捷方法,当题目中涉及位移时可优先考虑动能定理。
(3)若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包含几个不同过程,应用动能定理时,可以分段考虑,也可以把全过程作为一整体来处理。
【例3】(2012·四川模拟)如图所示,一粗糙水平轨道与一光滑的圆弧形轨道在A处相连接。圆弧轨道半径为R,以圆弧轨道的圆心O点和两轨道相接处A点所在竖直平面
为界,在其右侧空间存在着平行于水平轨道向左的匀强电场,在左侧空间没有电场。现有一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从水平轨道的B位置由静止释放,结果,物块第一次冲出圆形轨道末端C后还能上升的最高位置为D,且|CD|=R。已知物块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离A处的距离为x=2.5R(不计空气阻力且边界处无电场),求:
(1)物块第一次经过A点时的速度;
(2)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大小;
(3)物块在水平轨道上运动的总路程。
规律小结(1)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分段作用,只要求出在作用过程中各力做功的多少和正负即可。
(2)若运动涉及多个运动过程,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时,可以考虑分段研究,列动能定理方程,也可以将全过程看做一个整体考虑。
举一反三3如图所示,两根平行金属导轨MN、PQ相距为d=1.0 m,导轨平面与水平面夹角为α=30°,导轨上端跨接一定值电阻R=1.6 Ω,导轨电阻不计,整个装置处于与导轨平面垂直且向上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1.0 T。一根与导轨等宽的金属棒ef垂直于MN、PQ静止放置,且与导轨保持良好接触。金属棒质量m=0.1 kg、电阻r=0.4 Ω,距导轨底端s1=3.75 m。
另一根与金属棒ef平行放置的绝缘棒gh长度也为d,质量为,从导轨最低点以速度v0=10 m/s沿轨道上滑并与金属棒发生正碰(碰撞时间极短),碰后金属棒沿导轨上滑s2=0.2 m后再次静止,此过程中电阻R上产生的电热为Q=0.2 J。已知两棒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g取10 m/s2,求:
(1)绝缘棒gh与金属棒ef碰前瞬间绝缘棒的速率;
(2)两棒碰后,安培力对金属棒做的功以及碰后瞬间金属棒的加速度。
误区警示
1.对公式W=Flcos α中力F的要求掌握不准。
用W=Flcos α计算功时,F应是作用在物体上的恒力。
2.误认为公式W=Flcos α中位移l一定是物体的位移,式中l是物体在受力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位移,自始至终必须受力的作用,因此式中l不一定是物体的位移。
3.对于力的大小不变而方向变化时,不能用W=Flcos α求功。
【易错题例】如图所示,用恒力F通过光滑的定滑轮把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从位置A拉到位置B,物体的质量为m,定滑轮离物体上表面的高度为h,物体在水平位置A、B时,细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θ1和θ2,求绳的拉力对物体做的功。
答案:Fh
正确解答:人拉绳的力是恒力,但绳拉物体的力的方向不断变化,故绳拉物体的力F′是变力,但F′大小不变,该变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恒力F所做的功相等,力F的作用点对地的位移s=h。
则细绳对物体的拉力F′所做的功为
W′=WF=Fs=Fh。
1.把动力装置分散安装在每节车厢上,使其既具有牵引动力,又可以载客,这样的客车车厢叫做动车。而动车组是几节自带动力的车厢(动车)加几节不带动力的车厢(也叫拖车)编成一组,如图所示,假设动车组运行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与其所受重力成正比,每节动车与拖车的质量都相等,每节动车的额定功率都相等。若1节动车加3节拖车编成的动车组的最大速度为120 km/h,则9节动车加3节拖车编成的动车组的最大速度为(  )。
A.120 km/h B.240 km/h
C.360 km/h D.480 km/h
2.(2012·重庆调研)如图所示,斜面AB、DB动摩擦因数相同。可视为质点的物体分别沿AB、DB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到底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沿斜面DB滑动到底端时动能较大
B.物体沿斜面AB滑动到底端时动能较大
C.物体沿斜面DB滑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较多
D.物体沿斜面AB滑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较多
3.(2012·合肥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摩托车在竖直的圆轨道内侧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为T,人和车的总质量为m,轨道半径为R,车经最高点时发动机功率为P0,车对轨道的压力为2mg。设轨道对摩托车的阻力与车对轨道压力成正比,则(  )。
A.车经最低点时对轨道的压力为3mg
B.车经最低点时发动机功率为2P0
C.车从最高点经半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发动机做的功为P0T
D.车从最高点经半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发动机做的功为2mgR
4.(2012·大纲全国理综)一探险队员在探险时遇到一山沟,山沟的一侧竖直,另一侧的坡面呈抛物线形状。此队员从山沟的竖直一侧,以速度v0沿水平方向跳向另一侧坡面。如图所示,以沟底的O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Oxy。已知,山沟竖直一侧的高度为2h,坡面的抛物线方程为y=x2,探险队员的质量为m。人视为质点,忽略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1)求此人落到坡面时的动能;
(2)此人水平跳出的速度为多大时,他落在坡面时的动能最小?动能的最小值为多少?
参考答案
精要例析·聚焦热点
热点例析
【例1】D 解析:因平均速度为=,所以通过第3个窗户的平均速度最大,时间最少,故选项A、B错;因重力通过窗户所做的功为W=mgΔh,通过各窗户时做功相等,选项C错;根据P=,因通过第3个窗户的时间最少,所以选项D正确。
【举一反三1】B 解析:第1 s内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在推力方向没有位移,故做功为0,A选项错误;由图象可知第3 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F=2 N,故f=F=2 N,由v-t图象知,第2 s内物体的位移x=×1×2 m=1 m,第2 s内物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f=fx=2.0 J,故B选项正确;第1.5 s时物体的速度为1 m/s,故推力的功率为3 W,C选项错误;第2 s内推力F=3 N,推力F做功WF=Fx=3.0 J,故第2 s内推力F做功的平均功率==3 W,故D选项错误。
【例2】D 解析:因为发动机以额定功率工作,所以发动机所做的功W=Pt,故②对。达到最大速度vmax时,牵引力与阻力相等,所以W=P·t=F·vmax·t=fvmax·t,故①对。由动能定理W-f·l=mv-mv,所以W=mv-mv+fl,故③对。故选项D正确。
【举一反三2】A 解析:由速度图象知,重物先匀加速再匀速后匀减速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在匀加速过程有F1-mg=ma1,F1为恒力且大于mg,拉力的功率P1=F1v=F1at;在匀速过程有F2=mg,拉力的功率P2=F2v0为定值;在匀减速过程有mg-F3=ma3,F3为恒力且小于mg,拉力的功率P3=F3v=F3(v0-at),功率逐渐减小到0;可知A正确。
【例3】答案:(1)2 (2) (3)R
解析:(1)对物体由A至D运用动能定理得
-mg·2R=0-mv
解得vA=2。
(2)对物体由B至A运用动能定理得
Eq·2.5R-μmg·2.5R=mv-0
解得E=。
(3)由于电场力大于物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物块最后只能静止在A处,对全过程运用动能定理得
Eq·2.5R-μmg·s=0
解得s=(2.5+)R。
【举一反三3】答案:(1)5 m/s (2)0.25 J 25 m/s2
解析:(1)设绝缘棒与金属棒碰前的速率为v1,绝缘棒在导轨上由最低点向上滑动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μgs1cos α-gs1sin α=·v-·v
解得v1=5 m/s。
(2)设碰后安培力对金属棒做功为W安,由功能关系,安培力做的功等于回路中产生的总电热。
W安=Q=0.25 J
设碰后金属棒速率为v、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E,回路中感应电流为I,安培力为F安
E=Bdv
I=
F安=BId
由动能定理
-W安-mgs2sin α-μmgs2cos α=0-mv2
解得v=3 m/s
设两棒碰后瞬时金属棒的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
μmgcos α+mgsin α+F安=ma
a=25 m/s2。
创新模拟·预测演练
1.C 解析:由P=4kmv和9P=12kmv′,解得v′=3v=360 km/h,故C选项正确。
2.B 解析:已知斜面AB、DB动摩擦因数相同,设斜面倾角为θ,底边为x,则斜面高度为h=xtan θ,斜面长度L=,物体分别沿AB、DB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到底端,由动能定理有:mgh-μmgLcos θ=mv2,可知物体沿斜面AB滑动到底端时动能较大,故A错误,B正确;物体沿斜面滑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f=μmgLcosθ=μmgx,二者相同,故C、D错误。
3.B 解析:在最高点有
N1+mg=3mg=m
在最低点有
N2-mg=m
所以N2=4mg
在最高点F牵1=f阻=kN1=2kmg,P0=F牵1v=k·2mgv
在最低点F牵2=f阻2=kN2=4kmg
P1=F牵2v=4kmgv=2P0
车从最高点经半周到最低点,发动机功率不断变化,发动机做功不为P0T
由动能定理,车从最高点到最低点,W合=WG+Wf阻+WF牵=ΔEk=0,而Wf阻<0,WG=2mgR,所以WF牵≠2mgR,因此只有B正确。
4.答案:(1)m (2)v0=时 Ekmin=mgh
解析:(1)设该队员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为t,在坡面上落点的横坐标为x,纵坐标为y。由运动学公式和已知条件得
x=v0t①
2h-y=gt2②
根据题意有
y=③
由机械能守恒,落到坡面时的动能为
mv2=mv+mg(2h-y)④
联立①②③④式得
mv2=m⑤
(2)⑤式可以改写为
v2=2+3gh⑥
v2极小的条件为⑥式中的平方项等于0,由此得
v0=⑦
此时v2=3gh,则最小动能为
Ekmin=min=mgh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