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三 个 太 阳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说出文章的主要信息。
2.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中的相关内容。
3.感受崇高的南极精神,了解中华民族的胆识与气概。 通讯
通讯是报刊宣传的基本题材之一,具 有内容真实详细具体、形式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
通讯的类型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文艺通讯等。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三个太阳》是以写人为主的文艺通讯。 本篇通讯写作的相关背景:
1984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派出科学考察队赴南极考察,并且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南极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终于有了中国人的足印。1986年12月,我国派出第三次南极考察队,令人瞩目的是在考察队员中有一位女画家。去南极考察本来就有些神秘,女画家赴南极,神秘中又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这篇报告文学就是以表现一位向往南极的女画家和我国南极考察队员的生活为内容,以歌颂“南极精神”为主题的通讯。 话南极 根据课前同学所收集、整理的资料,以ppt的形式介绍我所了解的南极(小组代表汇报) 品南极品南极景
找出文中描写女画家眼中的南极语句,说说这些语句有何作用?
品南极品南极景投下一个漂流瓶
早晨,风浪小了些,海面上漂浮着的冰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莹莹蓝光,犹如一座座水上宫殿。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早晨风小时海面冰山的美。“宫殿”一词写出冰山的规模和华丽。 品南极品南极景终于踏上了乔治岛的雪原
茫茫雪原组成一个纯洁、宁静的世界;万年冰山仿佛凝固着这亘古不变的天地…… 表现了女作家看到南极的惊喜,也表现了南极的美丽。 品南极品南极景终于踏上了乔治岛的雪原
海上巨浪翻滚,空中雪粒横飞,整个乔治岛混沌一片。
暴虐的狂风像是一头妖怪,咬牙切齿,要把长城站、乔治岛撕碎、吞噬。 运用比喻写出了狂风暴虐的情行。为表现人物的品质作铺垫。 品南极品南极景站在长城站后山上
……她像雕塑一般伫立在山顶。四周一层层雪浪好似大海 奔腾不停的波涛,一座座山丘犹如晶莹剔透的龙宫宝殿,一条 条雪墙像是翩跹起舞的银龙。 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南极冰山雪海的瑰奇壮观的景象,这一奇景与雕塑般伫立的女画家融为一体,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景致。 品南极品南极人 复述女画家在南极参加建设、抢险、画画的经历。
要求:
1、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
2、复述时既要抓住女画家的主要事迹,又要使语言生动流畅。
3、用第一人称来描述。 品南极品南极人通过同学们的复述,我们可以感受到女画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一个热爱南极、热爱生活、吃苦耐劳、顽强执著、勇敢勤奋的人
品南极 文中从女画家的视角写了几个“南极人”的形象?在文中画出对南极人的描写句子,并说说他们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写得更具体些?品南极人 品南极(1)考察队队长
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风凌厉,沉默寡言但有丰富的情感世界 。品南极人 品南极(2)测绘工程师
聪明有智慧,不怕苦不怕累。
(3)地球物理研究生
以苦为乐。
(4)开驳船又兼长城站邮局“局长”
既以事业为重,又有骨肉亲情。品南极人 品南极文章为什么不更具体地写这些人物呢?
品南极人①本文是写女画家的南极之行;
②每个南极人身上都有着太多的动人故事,一篇文章无法完成。
品南极品南极人从这些南极人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精神?南极精神的内涵
1、热爱南极、献身南极事业的精神;
2、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 品南极文中写了女画家的父亲,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品南极人讨论明确:文中写女画家父亲的有关内容,是一个很巧妙的安排,丰富了南极精神的内涵,告诉读者,我国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做着美丽的南极梦,也使女画家的行为更加合理可信。 品南极 南极天气是寒冷的但女画家的内心是狂热的。对于女画家而言,这次南极之行,她更大的收获是感受到在这片特殊的土地上科考队员们所体现出来的南极精神,所以她以此为动力勤奋作画。大家让画家给长城站留下一幅壁画,女画家是怎样构思这幅壁画的呢?她又赋予这幅壁画什么样的含义,发挥你的想象,说说这三个太阳各代表什么? 评南极 (1).请你投下一个漂流瓶,把你此刻想对南极人说的话放在漂流瓶里。说说你现在想对南极人说些什么?
(2).你觉得我们进行南极考察有什么意义?
(3).现在南极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你觉得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保护南极?小结 本文的四个小标题,领起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四个部分的文字,揭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全文以时间为序,结合运用了回忆,展现了中国女画家经过执著努力来到南极,战胜生理和自然条件所带来的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一个国家历史的变迁、国与国的竞争中永不落败、永不消亡的支撑和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兴的精神,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没有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民族精神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京张铁路建成典礼 他锲而不舍,在铁路战线上与列强斗争不息的事迹、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与科学精神高度融合的品质,将和后人为他树立的铜像一起,永远给我们无限启示。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2008年春节前夕,中国南方遭遇罕见的冰雪灾害。雪灾导致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运输严重受阻,大量旅客和人员滞留;部分地区电网、通讯线路受损严重,出现了大面积停电和通信中断现象,严重影响生产和群众生活。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各级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紧急行动,团结协作,应对灾难。在较短的时间迅速完成了国家“保交通、保供电、保民生”的目标,取得了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胜利。抗击雪灾的胜利,检验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雪灾考验出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顽强不屈和无所畏惧的中华民族精神,锤炼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又一次得到了锻炼,抗雪灾精神将永远镌刻在民族精神的丰碑上。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数万同胞在灾害中不幸遇难,数百万家庭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园,数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奋力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可歌可泣可敬可佩。
课后作业
女画家来到南极后曾将一个漂流瓶投进大海。请你展开想象,以这个情节为开头创作一个故事。
要求:1打破旧有的、单一的思维框架。
2想像中情节的发展、高潮、结局要连贯合理 。
提示:你可以以漂流瓶的际遇为线索来展开,还可以设置漂流瓶和女画家的重逢这个场景。
拓展阅读 能力训练
让“南极精神”旗帜高高飘扬
——记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 资料图片:1月12日,我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经过长达21天、1286公里的艰难跋涉,在人类历史上第二次成功地登上了南极的“冰盖之巅”。 联读问题:
两篇文章所表现的主题都是南极科考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的奉献精神,但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之处呢?谈谈你的看法。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周,开创载人航天的新纪元。
1962年2月20日,美国宇航员约翰·H·格林乘坐“水星”6号载人飞船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起飞,成功实现美国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以后。1969年7月16日,美国的阿姆斯特朗等乘“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太空,7月21日登上月球。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杨利伟乘坐乳白色的飞船从位于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共飞行了21小时27分37秒,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地区安全落地,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使中国成为实现遨游太空梦想的第三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