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衡八校联盟高二年级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者,贯道之器也”,出自唐代李汉所作《昌黎先生集序》:“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昌黎先生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他的诗文,由其学生李汉编纂成《昌黎先生集》。李汉在序中评价韩愈的功绩成就时,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文以贯道”的命题。这里的“文”指文学作品的文辞,文采等形式方面,“道”指思想,道理,“贯”可以理解为贯穿、连接、宣扬、显示。文以载道(或文以贯道),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使命。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秉持这一理念,以他们笔底“载道”的诗文,书写着心志和情感,描绘着现实和人生。三国时曹丕在《典论》中说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为什么提到如此高度?就是因为文艺作品不仅塑造着民族的文化认同。而且起着成风化人的社会作用。《周易》里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文化”一词的最早体现,以文教化,文以化人,是要通过精神的力量,教化的功能,春风化雨的形式来润泽人心,令人向美向善。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又称《诗》,孔子将其作用总结为“兴观群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指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观,指人们可以从诗歌中观察政治之得失和风俗之盛衰;群,指诗歌可以使人们互相交流,加强团结,共同进步;怨,即“怨刺上政”,指文学作品有映照现实,批评从政者为政之失的作用。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常常直接引用《诗经》,选取某些诗句来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可以说《诗经》文本成了史家认识历史,观照社会现实的重要依据。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千多年前,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就鲜明表达了文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在唐代文坛,一度存在文表华艳、文学浮夸的现象,文学作品讲求形式、言辞华丽,软弱无力,内容空洞,甚至有的公文都是如此,韩愈,柳宗元等人提出文以贯道,文以明道,掀起了一场文体改革的运动,史称“古文运动”,师法先秦两汉的古文,抛弃骈文形式,注重质朴语言的表达和文章内容的沉淀。韩愈的散文,如《师说》《马说》《进学解》等,无不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连,切中时弊,意义深远,被苏轼赞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文化先贤以此为价值追求,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魂,赓续着中华文化的基因。
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从电视剧《山海情》成为现象级作品,到电影《长津湖》夺得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全球年度票房冠军;从《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让中华传统文化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到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歌曲《灯火里的中国》等作品好评如潮……立足新时代的历史坐标,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文以载道,凝聚了中国力量,弘扬了中国精神,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摘编自田心《文者,贯道之器也》)
材料二:
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追求德艺双馨,担负时代重任,成就人生价值。
“文者,贯道之器也”,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鲁迅说:“涵养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职与用也。”文艺能够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由此发挥着引导社会价值,引领时代精神的重要作用。而文艺创作者扮演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其人格与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有着重大的社会影响。
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一个德行上有缺失的人,何谈弘扬正道,何谈成风化人?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古往今来,不朽的杰作总是与高尚的灵魂相伴而生。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不畏威逼不受利诱,拒绝侵略者的演出要求,彰显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德艺双馨,德在艺先,这早已成为我国一代代优秀文艺工作者秉持的信仰。
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练就高超艺术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专心致志,久久为功。作家路遥为创作《平凡的世界》,找来十年报纸埋头翻阅,身体力行走入矿井体验生活;表演艺术家蓝天野把时时刻刻观察和揣摩人物变成了生活习惯,为塑造好角色,反复打磨推敲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歌唱家郭兰英童年学艺饱受磨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为人民唱歌”的坚定信念,支撑着她在民族歌剧艺术上不断探索创新……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创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质,名声要靠德艺,他们如果只想走捷径,求速成,逐虚名,最终都会在大浪淘沙中被时代抛弃,被人民遗忘。
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不只是个人私事,也关乎文艺行风的好坏,而文艺行风的好坏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在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文艺界也存在着个别从业者触碰道德法律底线,部分文艺创作背离主流价值观的现象。这些都提示着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艺术创作中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要敢于歌颂真善美,针砭假恶丑。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做出表率,拿出经得住时间和人民检验的作品,这才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摘编自《光明日报》评论《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以贯道”中,“文”侧重指文学作品的形式,“道”侧重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贯”可以理解为贯穿、宣扬等。
B.《周易》里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可以得出“文艺作品在塑造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成风化人方面有重要作用”的观点。
C.孔子将《诗经》的作用总结为“兴观群怨”,“观”指人们可以从诗歌中观察政治之得失和风俗之盛衰,司马迁也曾引用《诗经》
D.从电视剧到文化类节目,再到文艺演出,新时代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凝聚了中国力量,弘扬了中国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愈的学生李汉将韩愈的诗文编纂成《昌黎先生集》并作序,李汉在序中评价韩愈的功绩成就时,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文以贯道”的命题。
B.韩愈,柳宗元等人掀起了一场文体改革的运动,史称“古文运动”,韩愈和柳宗元的散文,被苏轼赞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C.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不是个人私事,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所以文艺工作者要追求德艺双馨,
D.因为对艺术家来说“艺”更重要,所以作家路遥,表演艺术家蓝天野、歌唱家郭兰英等表
现出了对艺术的敬畏之心,专心创作。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诗经》里“风”的很多篇章真实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B.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很多骈文讲究对仗和声律等,不重视内容表达,
C.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关注着那个时代的民生疾苦和悲欢离合
D.《平凡的世界》展示了普通人在时代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4.两则材料都引用了“文者。贯道之器也”,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请简要梳理两则材料的论证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马鞍
蔡永平
扎西的枣红马在大山里名声很响。马儿体颀长,臀滚圆,鬃毛和尾巴黑亮,全身枣红色,闪耀着红亮亮的光泽。扎西给马儿挠痒痒,咧开大嘴:“我这宝马是纯种的西域汗血马,当年霍去病大败匈奴时坐骑的后裔,这四条腿的宝马可比城里四个轮子的宝马金贵。”
扎西双手挥动,唾沫星乱溅,吹嘘着枣红马的不同凡响。枣红马在镇上每年的六月六赛马会上都拿冠军,在全县七十大庆赛马会上夺得第二名,这马儿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跑得疾速平稳,洒脱耐看。有爱马的人千里迢迢赶来,出两万八千元的高价买枣红马,扎西摇头拒绝,与枣红马相伴这么多年,马儿成了家里人,怎舍得呢?
扎西体格壮实,脸膛红黑,常骑着水红马翻山越岭去走亲访友。山里人好客,相逢必喝酒。扎西喝酒必跟人斗酒,高声猜拳,大碗喝酒,喝醉了别人,也喝瘫了自己,酒友把不省人事的扎西像褡裢样搭到枣红马上,不论翻几座山。蹬几条河,还是走林间小道、峭壁小径,枣红马不急不缓平稳地把扎西送回家。
那年冬天下大雪,扎西去细水河村贡保家喝酒,两表兄弟放开来畅饮,斗得天昏地暗,不分南北。回来的路上,扎西从马背上溜下来睡在雪地里。枣红马用蹄子扒拉,用嘴拱叼,弄醒了扎西。枣红马卧倒在土坎下,让一摊泥的扎西爬上马背,安全地歌扎西到家。老婆拉毛吉骂扎西:“再不要灌了,要你老命哩,”扎西哈哈笑,轻抚马儿的背:有宝马护佑,我怕啥呢!”
这天早上,一个一瘸一拐的矮壮汉子走进扎西家。扎西捧上酥油茶,端来炒面,汉子喝了茶,吃了糌粑。汉子告诉扎西,他要去细水河村找亲戚南巴,走山路崴了脚。汉子捋起裤脚,扎西看到汉子青紫的脚踝。
汉子看到院里的枣红马,对扎西说:“老哥,我实在走不了,求你帮忙,把马儿借我吧”扎西犹豫,汉子从包中掏出两瓶酒放在桌上:“这马真威武,老哥行行好了”扎西眼睛发亮,大嘴咧到耳旁:“中,出门在外谁还不遇到点难事呢!马儿借给你骑了,你到细水河放开马儿,它识得路,自己会回来。”拉毛吉扯扎西的衣后襟,扎西扭身挣脱;“大兄弟,你骑上我的宝马快去吧,包管你又快又稳。”
傍晚,扎西伸长脖子站在村口,望着霞光涂染的金灿灿的山路,不见枣红马影子。拉毛吉拉长脸:“老头子,你怎相信不知底细的人呢?”扎西赔着笑:“老婆子,做人不能见死不救,他那样子怎么走路呀。”拉毛吉鼻子一哼:“就你心善,做好人,”老两口等到天黑透,枣红马也没回来。
老两口辗转反侧一夜,没睡踏实。第二天早上开门,院子里空荡荡。扎西搓手跺脚。拉毛吉鼓嘴不说话。
中午,贡保出现在村口。扎西迎上前,急急地问:“兄弟,你见我家枣红马了吗?”贡保说:“昨下午碰到一个男人骑马儿出村子去了大水村,我碰到还问他,他说你借他马儿了。”拉毛吉拍着大腿坐在地上:“天呀,那是出山的路呀,你这老不死的,为了两瓶酒,枣红马让这千刀剐的骗子骗跑了。”扎西低下了头,原地转圈。
贡保摇一拳扎西:“愣头青,还不快去报警追马儿呀!”三人急慌慌地回家。扎西换套衣服,冲出屋门,一头扎进汉子怀中。汉子笑嘻嘻地牵着枣红马。站在院子中。
扎西一把扯住汉子,红了眼说:”你这人怎么搞的,怎这会儿才回来呢?”
汉子觍着笑脸:“老哥,让你等急了,南巴到大水村吃席,我去找他了,回来顺便赶了集市……”
贡保撇嘴:”你是谁呀,真把枣红马当自家的,想咋使唤就咋使唤。”
拉毛吉黑了脸;“真是的,你白使唤马儿两天,城里坐出租车要掏租车费,你要掏租马费。”
贡保冷脸说:“就是,一天租费五十,两天一百元。”
拉毛吉涨红脸,跳起来:“太便宜了,不行”
扎西瞪眼:“行了。再不要瞎咧咧,就一百元。你出钱吧。”
汉子张张口,酱紫了脸,从身上摸出一沓零钞,点出几张大的递给扎西,转身一瓶一拐出了院。
三人骂骂咧咧数说汉子的不是。拉毛吉抱起一捆青草去喂枣红马,突然她像被马儿尥了一蹄子,惊呼:“老头子,你快来。”
扎西和贡保跑上前,拉毛吉扯去马背上的褡裢,一个红彤彤新崭崭的马鞍备在马背上,枣红马浑身通红,分外精神、亮丽。
扎西脸红成一块红绸布,这红马鞍他在集市上早相中了,要三百元,他舍不得买。这是汉子买了红马鞍,换了他的破马鞍。
扎西咚咚跺脚,翻白眼挖几眼拉毛吉和贡保,翻身上马,枣红马昂首嘶叫,“嘚嘚”疾步冲出了院。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扎西的枣红马长相出众,全身枣红色,还能够日行千里,而且很有灵性,能在扎西醉酒时安全平稳地将其送回家。
B.扎西热情好客,对上门的矮壮汉子捧上酥油茶,又端来炒面。扎西还不顾拉毛吉话语中的反对之意,毫不犹豫地借马。
C.扎西同情当时没法走路的汉子而借马给他,但汉子没有按时归还枣红马,拉毛吉拉长了脸责怪扎西。扎西心里也没底。
D.汉子在还马时面对三个人的责备,觍着笑脸解释原因。而面对付租马费的要求,他“张张口”想解释。但还是付了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交代扎西对枣红马的喜爱,写他拒绝别人的高价购买,但后文写他把枣红马借给不知底细的汉子。这种反差体现了他的性格。
B.小说中拉毛吉是次要人物。拉毛吉反对扎西把马借给陌生人等内容,丰富了情节的内容,也衬托了主人公扎西的形象。
C.小说中拉毛吉开始称扎西为“老头子”。后来骂他“你这老不死的”这前后变化反映了她的心情,也表明她的性格非常善变。
D.小说讲述了一个借马的故事,扎西借马,拉毛吉反对,陌生人没有按时回来,但最终还马,拿租费还换了马鞍,情节波澜起伏。
8.小说虽然没有交代具体的地域,但具有鲜明的藏区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4分)
9.扎西对待借枣红马的汉子的态度前后有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六月,上①欲伐魏,丹杨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彭城太守王玄谟等并劝之。左军将军刘康祖以为“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曰:“北方苦虏虐政,义徒并起,顿兵一同,沮向义之心,不可,”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谏曰:“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彥之失利而返令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叠王师”上曰:“王师再屈,别自有由,道济养寇自资,彦之中涂疾动。虏所恃者唯马,今夏水浩汗,河道流通,泛舟北下,碻磝②必走,滑台小戍,易可覆拔。克此二城,馆谷吊民,虎牢、洛阳,自然不固。比及冬初,城守相接,虏马过河,即成擒也。”庆之又固陈不可。上使徐湛之,江湛难之。庆之日:”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上大笑。太子劭及护军将军萧思话亦谏,上皆不从。魏主闻上将北伐,复与上书曰:“彼此和好日久,而彼志无厌,诱我边民。今春南巡,聊省我民,驱之使还。今闻彼欲自来,设能至中山及桑干川,随意而行,来亦不迎,去亦不送。若厌其区宇者,可来平城居,我亦往扬州,相与易地。彼年已五十,未尝出户,虽自力而来,如三岁婴儿,与我鲜卑生长马上者果如何哉?更无余物可以相与,今送猎马十二匹并毡、药等物。彼来道远,马力不足,可乘,或不服水土,药可自疗也。”是时军旅大起,王公、妃主及朝士、牧守下至富民,各献金帛,杂物以助国用。又以兵力不足,悉发青、冀、徐、豫、二兖六州三五民丁,倩使暂行,符到十日装束;缘江五郡集广陵,缘准三郡集盱眙。又募中外有马步众艺、武力之士应科者,皆加厚赏。有司又奏军用不充、扬、南徐、兖、江四州富民,家赀满五十万,僧尼满二十万,并四分借一,事息即还。
(选自《通鉴经事本末 宋文图恢复》,有删改)
[注]①上,这里指南朝宋文帝。②碻磝,城邑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
B.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
C.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
D.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守,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后世太守的职权有变化。
B.王师,天子的军队。如陆游《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
C.虏,俘虏,奴仆;中国古代也指对敌人和东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D.三五。可以指十五天或十五岁。这里指征调兵役的五丁抽三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南朝宋文帝想要攻伐北魏。遭到了刘康祖和沈庆之的反对,他们阐述了自己反对的理由,太子刘劭和护军将军萧思话也进行了劝谏。
B.南朝宋文帝认为,北方的老百姓受到北魏的野蛮统治,应该趁机进攻,乘船向北,可以攻下碻磝。进而拿下虎牢、洛阳。再夺取滑台。
C.南朝宋文帝北伐时进行了大规模军事动员,包括王公、王妃、公主在内的众阶层都捐献出金银、布帛等,又用抽丁的方法来补充兵力。
D.面临军用不足的情况,南朝刘宋朝廷用战前借战后还的方法,向扬州、南徐州、兖州、江州的部分百姓和僧尼借用四分之一的资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4分)
(2)倩使暂行,符到十日装束,缘江五郡集广陵,缘淮三郡集盱眙。(4分)
14.北魏国主给南朝宋文帝写信,表达了哪些意思?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好事近 秋晓上莲峰①
陆游
秋晓上莲峰,高蹑倚天青壁。谁与放翁为伴?有天坛轻策②。
铿然忽变赤龙飞③,雷雨四山黑。谈笑做成丰岁,笑禅龛楖栗④。
[注]①莲峰,华山,华山之险令人神往,《好事近》是一篇神游之作。②天坛,山名,传说为轩辕祈天之处,唐司马承贞修道于此,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余往自许昌归,得天坛藤杖数十,外圆。”策:杖,这里指藤杖。③铿然:形容撞击的声音。忽变赤龙飞,据晋人葛洪《神仙传》,壶公以一竹杖给费长房,他骑竹杖还家后,竹杖化为青龙。④楖栗,木名,可作杖,这里指禅杖。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秋晓”点明了登山的时间是在秋天的早晨,“倚天青壁”形象地勾勒出华山的高耸入云
B.“放翁”是词人自称,“天坛轻策”蕴含着无穷神力,与词人为伴。成为词人神游时的至宝。
C.词人由巨响而生发幻想“天坛轻策”化而为龙,施云布雨,顷刻间阴云密布,电闪雷鸣。
D.“谈笑做成丰岁”紧承前两句,写千里沃野受到雨水的润泽后,辛勤的农民终于获得了丰收。
16.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屈原坚持高洁志行,不怕千难万险、九死而无悔的忠贞情怀。
(2)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自己孤单而无依靠、只有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的生活状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三种境界说,在王国维的《文学小言》中就已经出现,在其《人间词话》中语句又有斟酌,但内在精神__________,即以“摘句”方式比拟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具体而言,即从恓惶问道、发奋学习到____________的精神历程。
王国维的学术研究曾经历过一个较为清晰的转变过程,即从哲学到文学,从文学到国学少年王国维志向之高远,宽道问路之恼性,精神世界之孤寂,与世情俗务___________父亲常常一种忧虑的目光注重着儿子,在那个时代的列强环伺,在一个贫病交加的国家,儿子怎么如何自立持家是父亲最关心的。_____________,一味自是,是父亲对王国维的一贯评价。
多年后,王国维成了一棵参天大树,顶天立地,不但能够自立持家,而且已成为学界公认的国学大师。父亲不用担心了,可以安息了。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始终如一 如梦初醒 格格不入 得意忘形
B.—以贯之 豁然开朗 格格不入 狂妄不羁
C.一以贯之 如梦初醒 针锋相对 得意忘形
D.始终如一 豁然开朗 针锋相对 狂妄不羁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父亲常常一种忧虑的目光注视着儿子,在一个时代的列强环伺。在一个贫病交加的国家,儿辈怎么自立持家是父亲最关心的。
B.父亲常常一种忧虑的目光注重着儿子,在一个列强环伺的时代,在一个贫病交加的国家,儿辈如何自立持家是父亲最关心的。
C.父亲常常以一种忧虑的目光注视着儿子,在一个列强环伺的时代,在一个贫病交加的国家,儿辈如何自立持家是父亲最关心的。
D.父亲常常以一种忧虑的目光注视着儿子,在一个列强环伺的时代,在一个贫病交加的国家,儿辈怎么如何自立持家是父亲最关心的。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人登山时已是孟夏,山下 ① 大林寺的桃花却刚刚开放。诗人在登山之前,以为 ② ,不可能失而复得,当一片春景映入眼帘时,惊喜油然而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因为在海拔高的地方春天来得迟些。在对流层,通常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温度就会高一些;而离地面高的空气密度小,能吸收的热量也少,温度就会低一些。科学研究表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就会下降0.6摄氏度。正是由于山顶的温度要 ③ 大林寺的桃花才开得晚一些。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空气密度大的平原地区,能吸收较多的热量
B.平原地区能吸收较多的热量,因为其空气密度大
C.平原地区的空气能吸收较多的热量,因为其密度大
D.平原地区的空气密度大,能吸收较多的热量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学习的过程需要不断优化调整,但学习的目标应该坚守;为人处世的方法可以改进革新,但做人的原则和良知需要坚守……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有许多东西值得坚守,也有许多东西需要革新。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沧衡八校联盟高二年级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分析不当“由此可以得出'文艺作品在塑造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成风化人方面有重要作用'的观点”错误,原文是“《周易》里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文化’一词的最早体现,以文教化、文以化人……”,只能得出在“成风化人方面”有重要作用)
2.A(B项,扩大范围,“被苏轼赞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是韩愈的散文。C项,不合文意,“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不是个人私事,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错误,原文是“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不只是个人私事,也关乎文艺行风的好坏,而文艺行风的好坏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D项,强加因果,前后内容不构成因果关系;“‘艺’更重要”也不合文意)
3.B(“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阐述的就是文艺和时代的关系,文艺应反映时代,应关注现实社会。B项不能支持这一观点)
4.①材料一引用“文者,贯道之器也”,引出了“文以贯道”的命题,进而引出了文章的观点。②材料二引用“文者,贯道之器也”,阐述了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进而得出“文艺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结论。(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5.材料一:①首先阐述“文以贯道”的出处和内涵,提出“文以载道(或文以贯道),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使命”的观点;②然后阐述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始终秉持文以载道的理念及其原因;③最后阐述新时代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文以载道,创作出了优秀作品。(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材料二:①首先提出观点,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追求德艺双馨,担负时代重任,成就人生价值;②然后分析原因,指出文艺创作者扮演着重要角色,文艺工作者的人格与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社会影响;③最后阐述广大文艺工作者追求德艺双馨的方法:专心创作,重视自身修养。(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6.B(不合文意“拉毛吉话语中的反对之意”错误,依据原文”拉毛吉扯扎西的衣后襟”可知,拉毛吉只是暗中用动作表示反对)
7.C(分析不当,“也表明她的性格非常善变”错误,属于过度解读,依据不足)
8.①故事场景描写等内容具有藏区特色,如六月六赛马会等习俗,酥油茶、糌粑的饮食习惯等,表现出藏区特有的民族风情。②人物描写具有藏区特色,如“脸膛红黑……跟人斗酒,高声猜拳,大碗喝酒”塑造了藏区人扎西的形象,如人物的名字“扎西”“贡保”也体现了藏区特色。(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9.①汉子因崴了脚而借马,同时送上两瓶酒,扎西不顾拉毛吉的反对,在犹豫后还是爽快答应。②汉子没有按时还马,扎西非常着急,准备报警追马。③汉子延迟还马时,扎西扯住汉子,红了眼责怪他,还在贡保和拉毛吉的鼓动下向汉子要了一百元租马费。④发现汉子买了红马鞍来换掉了他的破马鞍时,扎西感到惭愧,急忙
出门,追赶着去道歉。(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10.D(原文标点: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
11.C(不是对“东方少数民族的蔑称”,而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12.B(“进而拿下成牢、洛阳,再夺取滑台”错误,应是先拿下“滑台”,再夺取“虎牢、洛阳”)
13.(1)陛下您如今想要讨伐北魏,但与只有书本知识的书生这类人探讨,事情怎么能够成功呢?(“而”“辈”“济”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
(2)(也可以)请别人代替参军,要求命令到达十天之内整理好行李,沿长江的五郡壮丁在广陵集中,沿淮河的三郡壮丁在盱眙集合。(“倩”“符”“集广陵”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
14.①责怪宋文帝破坏和平,贪得无厌,引诱边地的老百姓,并表示南下巡察时将夺回自己的老百姓。②表达了不怕宋文帝前来的态度,表示可以互换地盘。③讽刺宋文帝没出过远门,比不上鲜卑人。④表示愿意送给宋文帝一些物资。(每点1分,答对三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六月,南朝宋文帝想要攻伐北魏,丹杨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彭城太守王玄谟等人都赞成。左军将军刘康祖认为“今年时间已经晚了,请求等到明年再行北伐”。宋文帝说:“北方的百姓苦于北方蛮虏的残暴统治,义军不断兴起。如果迟一年进攻,就会使向往起义的百姓受到挫折,不可以这么做。”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进谏说:“我们是步兵,他们是骑兵,从气势上就不如敌人。檀道济两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到彦之也是失利而归。如今我估计王玄谟等人的能力不会超过前面的两位将领,军队的强盛也比不上过去,恐怕会使我们的军队再次受到羞辱。”宋文帝说:“我们的军队两次打败仗,各自都有原因,檀道济姑息纵容敌人,到彦之在进攻的半路上眼病发作。敌人凭借的只是战马,今年夏季雨水很大,河道畅通,如果我们乘船向北进攻,稿磁城的守军必定会逃走,滑台守军数量不多,很容易就可以攻下来。攻克了这两个城,我们住着他们的房子,吃着他们的粮食,抚慰周围的百姓,虎牢和洛阳,他们自然也无法防守得住。等到了初冬季节,我们的城池都连接成一片,敌军骑兵如果跨过黄河,就会被我们擒获。”沈庆之再次劝谏不可攻伐北魏。宋文帝派遣徐湛之、江湛问难。沈庆之说:“治理国家就像治家一样,耕作的事情要问农人,纺织的事情要问婢女。陛下您如今想要讨伐北魏,但与只有书本知识的书生这类人探讨,事情怎么能够成功呢?”宋文帝听后哈哈大笑。太子刘劭及护军将军萧思话也劝谏,宋文帝都不听从。北魏国主拓跋焘听说宋文帝准备北伐,再次写信给宋文帝说:“我们两国和平相处已经很长时间了,可你却贪得无厌,引诱我边地的百姓。今年春季我将南下巡察,顺道去看看我的百姓,驱赶他们回到自己的土地上。现在听说你打算亲自前来,如果你能到达中山及桑干川,就请随便走动,你亲自前来我不会去迎接,你离开我也不会相送。如果你已经厌倦了自己的地盘,可以到我们北魏的国都来居住,我也前往扬州,我们互换一下地盘。你已经五十岁了,还没有出过远门,虽然能够亲自前来,但也如同三岁小孩,与我们生长在马背上的鲜卑人相比会怎么样呢?我也没有多余的东西可以送给你,就送给你十二匹猎马和毛毡、药物等东西。你远道而来,马匹不足,这些马匹可以让你乘坐,你或许水土不服,这些药品可以治疗你的疾病。”当时南朝宋举行了大规模军事动员,上自王公、王妃、公主以及朝廷官员、牧守,下到富裕的百姓,各自捐献金银布帛和杂物来援助国家的用度。又因为兵力不足,征召青州、冀州、徐州、豫州、北兖、南兖六个州郡的壮丁参军,采取每户五丁抽三的办法,(也可以)请别人代替参军,要求命令到达十天之内整理好行李,沿长江的五郡壮丁在广陵集中,沿淮河的三郡壮丁在盱眙集合。又招募朝廷内外有马步技能、有武力者应征,并加以厚赏。有关部门上奏军队费用和物资都不充足,(朝廷下令)扬州、南徐州、兖州、江州四州的富裕人家,家产超过五十万钱的,僧侣尼姑资财超过二十万钱的,都要借出四分之一的资财,等战事结束后立即归还。
15.C(分析不当,不是“由巨响而生发幻想”,而是“由拐杖而生发幻想”)
16.①表达了为民谋福的愿望,词人想象杖化神龙,施云布雨,为民谋福,让辛勤的农民获得丰收。②表达了对佛家、僧人的嘲笑,禅杖终日陪伴着诵经念佛的僧众,却是百无一用。③寄寓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词人的理想和愿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词人只能借助神游和幻想来抒怀。(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17.(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
18.B(一以贯之:用一种思想或理论贯穿于各类事物之中。始终如一:从开始到结束都一样。形容有恒心,能坚持到底。根据语境,第一空选用“一以贯之”。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形容一下子领悟明白了某种道理。如梦初醒:好像做梦刚醒;比喻过去糊涂,在别人或某件事情的启发下,才恍然大悟。根据语境,第二空选用“豁然开朗”。格格不入:相互抵触,不投合。针锋相对:比喻在争辩或斗争中,针对对方的论点或行动进行回击。根据语境,第三空选用“格格不入”。狂妄不羁:自大,傲慢,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束。得意忘形:形容人高兴得忘乎所以,失去常态。根据语境,第四空选用“狂妄不羁”)
19.C(A项,成分残缺,在“一种”前面添加“以”或“用”;语序不当,将“时代的列强环伺”改为“列强环伺的时代”。B项,成分残缺,在“一种”前面添加“以”或“用”;搭配不当,将“注重”改为“注视”。D项,成分赘余,删去“怎么”或“如何”)
20.①比喻句由本体“王国维”喻体“参天大树”和比喻词“成了”组成;(2分)比喻句把王国维比作一棵参天大树,使表达生动形象。(1分)②突出了王国维已经顶天立地,不仅能立身持家,还获得学界认可,不让父亲担心了。(2分)(意思答对即可)
21.D(根据语段内容,应是空气吸收热量,排除A,B两项。再比较C,D两项,D项“平原地区的空气密度大,能吸收较多的热量”与后文句式一致,衔接更好,排除C项)
22.①芳菲落尽②春光已经逝去③远低于山脚的温度(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
23.【写作提示】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