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强化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强化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7 08:5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4课《唐诗三首》强化练习
一、字词书写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风怒号( ) 沉塘坳( ) 布衾( ) 突兀( )
辗冰辙( ) 口称敕( ) 叱牛( ) 纱绫( )
二、填空题
2.填空。
(1)杜甫,字________,尝自称__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主义诗人,被称为“________”。白居易,字________,号________,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________”。
(2)《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3.选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诗的开篇写秋风的威力,写出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表现了痛惜之情。
B.“床头屋漏”是侧面描写,“雨脚如麻”是正面描写,突出了雨的猛烈和诗人的窘困。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出诗人广阔无私的济世情怀。
D.最后一段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天下穷苦人民,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4.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C.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5.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C.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6.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讽喻诗,全诗记叙了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展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B.本诗通过外貌、心理、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劳动艰辛、处境悲惨、受压迫却无可奈何的悲苦老翁的形象。
C.“衣正单”和“愿天寒”两句,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揭示了卖炭翁的悲苦处境。
D.这首诗揭露了唐代宫市的公开掠夺性,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忍”,狠心;“能”,如此,这样;“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接近;“寒士”,贫寒的士人;“突兀”,高耸的样子。
B.“风怒号”运用比拟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字写出狂风威力之大。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只好任其所为,表现得较为平静。
C.大风过后,云涌雨至,诗人赖以生存的茅屋四处漏雨,漫漫长夜,何以度过?诗人洒泪沾襟,只因愧对娇儿。
D.诗人最终从沉思中振作,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与他写的“三吏”“三别”是一样的。
10.下面对《石壕吏》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A.“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体现了杜诗语言的精练。
B.“无完裙”,通过说衣不蔽体,写出老妇一家人的生活极为贫苦。
C.明写老妇,暗写差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的矛盾思想,赞扬老妇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的残暴予以含蓄揭露。
D.本诗主要内容是抒情性的,结尾“独与老翁别”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11.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坏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与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12.对《石壕吏》这首诗艺术特色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且颇为紧张。
B.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C.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典雅华丽,典故巧妙恰当,一唱三叹,高低抑扬,达到沉郁顿挫的效果。
D.诗人用巧妙的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
13.对下面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A.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按“暮”到“夜”,再到“夜久”,最后到“天明”的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的发展变化。
B.诗开篇两句直叙其事,点明投宿的时间和地点,其中“捉”字写出了官吏手段的强硬,表现官吏的霸道和凶残。
C.诗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形象地写出“吏”与“妇”的矛盾。
D.“独与老翁别”的“独”字,写出了诗人天明告别时孤单失落的感受,流露出他对后面旅程充满担忧的惆怅心情。
四、情景默写
14.默写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虽身处逆境仍然乐观向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的外貌,反映出他劳动的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卖炭翁》中体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壕吏》中,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石壕吏》中,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15.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高:八月秋高风怒号
高者挂罥长林梢
(2)为:茅屋为秋风所破
忍能对面为盗贼
(3)安: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何所营( ) (2)黄衣使者( )
(3)驱将( ) (4)系向牛头充炭直( )
(5)长夜沾湿何由彻( ) (6)俄顷风定云墨色( )
(7)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8)归来倚杖自叹息( )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7.诗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动作描写非常精彩,请你任选一方面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18.全诗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9.群童“抱茅”单是“欺我老无力”吗?这一情节对后文有何作用?
20.结尾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句可以得知老妇人三个儿子中的两个刚刚牺牲在战场上,她的经历令人同情。
B.“泣幽咽”中“咽”指哭声梗塞低沉,“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C.《石壕吏》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D.《石壕吏》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半夜抓人当壮丁行为的不满和对广大百姓的同情,是首优秀的抒情诗。
22.将诗末尾的“独与老翁别”这句换成“挥手别老翁”好吗?请简要分析。
试卷第1页,共3页
1.háo ào qīn wù ni n chì chì líng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易错字的读音和多音字。注意“号”“衾”“辗”等易错读音。
2. 子美 少陵野老 唐 现实 诗圣 乐天 香山居士 诗魔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详解】
(1)对于课文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要心中有数。要从课内中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和课外的拓展阅读结合起来,做到课内外结合,使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2)在背诵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默写。本题中“贱、愿”等字词容易写错。
(3)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要 做到“三不”: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中“突兀、庐”等字词容易写错。
3.D
【详解】
D.“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错误,应是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故选D。
4.D
【详解】
D.有误。正确的划分是: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故选D。
5.A
【详解】
A.“直”同“值”,价钱。BCD三项没有“通假字”。故选A。
6.C
【详解】
C.“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表述不正确,从主题及最后“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结果来看,这其实是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的心理。
故选C。
7.A
【详解】
本题考查诗词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赏析。
A选项有误。本诗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选项中“展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表述有误。故选A。
8.D
【详解】
D.“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有误,应为: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故选D。
9.C
【详解】
C. 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此时除了因为屋破漏雨,长夜难熬,才睡不着觉,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睡不着,题干中“诗人洒泪沾襟,只因愧对娇儿”不准确。
10.D
【详解】
D.有误,《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不是“抒情性的”。故选D。
11.D
【详解】
D.有误。这首诗虽然是一首歌行体古诗,但并没有连续、频繁地变换韵脚,只在每小节转换韵脚。故选D。
12.C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C.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选项错误。
故选C。
13.D
【详解】
D.“独”字暗示老妇人已经被抓走,老翁孤独无助,表达作者对这一家人的同情。故选D。
14. (1)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2)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4)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5)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6)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详解】
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丧、彻、厦、庇、俱、鬓、苍苍、炭、辗、冰辙、妪。
15.(1)深,上下距离大。
(2)被,当。
(3) 哪里,怎么;安稳。
【详解】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意思是“怎么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安”的意思是“怎么”;“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意思是“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安”的意思是“安稳”。
16. (1)谋求、需求 (2)指太监 (3)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4)同“值”,价钱 (5)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6)停 (7)遮盖、覆盖 (8)倚靠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关键词语的能力。是初中生学习古诗词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诗句。注意“直”是通假字,通“值”,价钱的意思;“庇”,遮盖、覆盖。
17.示例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处的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灰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传神。两鬓花白与“十指黑”的对比,见其年高与劳苦,让人为之心酸。
示例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上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心忧炭贱”又使之完全可以理解,读之催人泪下。
示例三:“晓驾炭车辗冰辙”这一动作描写,写出卖炭老人早起驾车,踏雪辗冰的艰辛,画面感颇强,读之如在眼前。
18.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残酷掠夺,特别是宫市制度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
【解析】
17.
本题考查赏析。答题思路:找到相应的句子,判断是哪一种描写手法,结合句子分析展现了卖炭翁的怎样的心理、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处是动作描写,“泥中歇”这一动作,写卖炭翁烧炭、运来炭之后的疲惫,只能随意的倒在泥水中歇息,突出了卖炭翁的狼狈与运炭的艰辛,表现了百姓生活的艰苦,流露了作者对他们境遇的同情。
18.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主旨。结合“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可知,宫使把百姓辛苦烧的炭、运来的炭非常轻易的掠夺而走,却不顾百姓的死活,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在作者对“宫使”蛮横无情的行为和老汉艰难求生的描写中,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9.群童“抱茅”不单是“欺我老无力”,更是为了突出诗人与群童生活的穷困。作用:为结尾诗人发出的感慨埋下伏笔。
20.表达了诗人推已及人、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和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献身精神。
【解析】
19.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需结合后文对自己生活状況的描述“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兩脚如麻末断绝”分析“欺”的原因;结合最后一段作者的理想抱负思考作用。作者写这些顽童竟然敢当着面像强盗一样地胆大妄为,公然抱起茅草往竹林里跑去了。细品诗意,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不听招呼地抱走那么些不值钱的茅草。这一、二段,实为结尾的伏笔。不因穷困,何至有此!正因为“四海穷困”的现实,才产生“广厦万千庇寒士”的崇高愿望。为下文的感叹和抒情埋下伏笔。
20.
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意思是: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济世情怀。“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意思是: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21.D
22.例:不好。尽管都有“告别”之意,但原诗的“独”字暗示老妇人已经被带走了,更能表现老翁的凄苦和作者的悲愤之情。而改成“挥手”,显得有力气感,还有距离感,这与当时情景不符合。
【解析】
21.
D.《石壕吏》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是一首叙事诗。故选D。
22.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先表达观点:不好。观察改句的变化,在于“独”与“挥手”的不同。改后的句子和原句,从告别的角度看,都有“别”字,意思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原句“独与老翁别”的“独”字意蕴丰富。“独”字暗示了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字表现了老翁凄苦,暗含诗人对封建统治者半夜抓人当壮丁行为的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中“挥手”有不舍之意,与当时的情景不相符。